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9193发布日期:2018-07-27 21:0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各种车辆产品对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而进气口的噪声是汽车运行时的主要声源,也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受限于机舱内的布置空间,传统的降噪结构往往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布置,且新增的降噪空间往往因为占据内部空间而使得进气阻力增加;或者由于设置了降噪结构,但是由于结构问题,使得在加装降噪机构后,导致进气管结构强度下降,使得结构稳定性下降,增加了自身的振动,因此需要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不仅能够确保结构强度,减少振动,而且能够在其中设置降噪结构来降低造成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降噪结构来减少噪音的产生,同时确保结构的强度,减少振动噪声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包括进气管本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组成的中空管体,且所述进气管本体的进气端为喇叭状入口,出气端与发动机进气端相连接;

上壳体,进气端设置半喇叭状入口,中部设置用于固定上吸音件的上固定机构,出气端与发动机进气端相连接;

下壳体,进气端设置半喇叭状入口,中部设置用于固定下吸音件的下固定机构,出气端与发动机进气端相连通;

所述上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中部且外壁向外鼓起形成的二级阶梯槽,所述二级阶梯槽的第一级阶梯槽的内腔周侧壁设置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和对上吸音件周侧进行支撑限位的多个矩形加强筋,所述第一级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用于对所述上吸音件中部进行固定限位的多个柱状加强筋。

所述下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中部且外壁向外鼓起形成的两级阶梯槽,所述两级阶梯槽中的下阶梯槽的内腔周侧壁设置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和对下吸音件周侧进行支撑限位的多个矩形加强筋,所述下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对所述下吸音件中部进行固定限位的多排柱状加强模块。

靠近所述下壳体的半喇叭状入口的外壁上设置用于固定限位的第一固定支架,靠近所述下壳体的出气端的外壁上设置用于固定限位的第二固定支架。

所述二级阶梯槽中的第一级阶梯槽的径向面积小于第二级阶梯槽的径向面积。

所述下阶梯槽的横切面呈鲨鱼鳍型。

所述紧固件由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的卡扣与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卡座组成。

所述下壳体中的下阶梯槽上设置多个用于与车体进行固定的通孔。

所述上吸音件和下吸音件均为吸音棉制件。

所述第一级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柱状加强筋的数量为七个,并呈一排设置,且中间的柱状加强筋为四棱柱状加强筋,其余为圆柱型加强筋。

所述下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两排柱状加强模块,且所述柱状加强模块由多根圆柱型加强筋组成。

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进气管由于空间限制的缘故,使得不能确保既设置良好的吸音件,又能够确保结构稳定性的现象;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中部的外壁上均设置向外鼓起的阶梯槽,并在最外侧的一级阶梯槽内设置用于加强结构强度与对吸音件进行焊接支撑的加强结构,该结构不仅能够确保结构强度,且不会大幅度的增加结构的重量,在靠近进气管内壁的一级阶梯槽内设置吸音件能够保证吸音的效果,进而极大的降低了汽车运行的噪声,增加了驾乘的舒适性。

另外,采用的进气管本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组成的中空管体,使得气流能够在内腔内流通,而为了确保密封性,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端面处设置密封带或者密封条;且进气管本体呈L型,利于将其放置在车体的腔室内,而采用的上壳体,在进气端设置半喇叭状入口,使得与下壳体的半喇叭状入口组成喇叭状入口,进而利于气流的进入,而在上壳体中部的气流稳定区域内设置用于固定上吸音件的上固定机构,确保对吸音件工作的稳定性与结构强度,而采用的下壳体与上壳体结构整体对称,确保通过其中的气流不会因为上壳体和下壳体吸音棉设置的不同,而产生湍流造成噪声的现象发生。

另外,采用的上固定机构包括在上壳体中部且外壁向外鼓起形成的二级阶梯槽,而在其第一级阶梯槽的内腔周侧壁设置用于对上吸音件进行固定支承且加强结构强度的多个矩形加强筋,而为了确保第一级阶梯槽中部对吸音件的焊接支承,在其中设置多个柱状加强筋,并且第一级阶梯槽中部设置一排柱状加强筋;采用的下固定机构大结构与上固定机构相同,但是为了保证下部吸音件具备较大的吸音面积,在下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多排柱状加强模块,以此来保证结构的强度,并确保吸音件与下壳体连接的牢固性;而采用的半喇叭状入口能够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组合在一起时,形成喇叭状入口,确保进气的流畅性;同时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能够使得加强筋与吸音件紧密结合,避免由于使用焊接介质使得长期使用后易损坏,而影响长期稳定使用的现象。

另外,为了保证本装置能够稳定的固定在车体内,在下壳体靠近下壳体半喇叭状入口的外壁上和靠近出口端的外壁上分别设置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来确保对进气管本体侧面的支撑;另外,为了进一步的减少振动产生的噪声,在下壳体中的下阶梯槽上设置多个用于与车体进行固定的通孔,同时将下阶梯槽的横切面设置成鲨鱼鳍型,来更进一步的确保固定的稳定性;同时采用的二级阶梯槽中的第一级阶梯槽的径向面积小于第二阶梯槽的径向面积,确保第二级阶梯槽能够提高结构强度并为吸音棉提供有力的焊接支撑,此处的径向是相对于二级阶梯槽深度的方向作为轴向而言;而第一级阶梯槽不仅能够限定吸音棉的厚度,而且能够对吸音棉的形状进行很好的限位,使之形成无缝契合,减少内壁不平滑造成的风噪现象,而在第一级阶梯槽的内腔中部设置一排柱状加强筋,且均匀分布的七个柱状加强筋,为了避免由于吸音棉中心受到局部气流过大的影响,最中间的柱状加强筋设置在四棱柱加强筋,不仅能够增强结构的强度而且能够增强对吸音棉的固定支承。

本实用新型对进气管本体进行改善,并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分别设置结构近似的固定机构,来设置吸音件;同时采用的固定机构均为阶梯槽,进而使得形成的阶梯槽一个能够加强结构强度与对吸音件的固定支撑,另一个阶梯槽的形状能够与吸音件进行完美的契合,确保进气管内壁的流畅性,减少气流阻力;同时在下壳体的侧面和下底面设置用于对进气管本体进行固定的固定支架和通孔,能够减少由于气流和汽车震动所产生的噪声现象,在上述结构的相互协同作用下,不仅提高了进气管本体的结构强度,降低进气管的辐射噪声,同时为吸音件提供完美的支撑,进一步的降低了进气的高频噪声,增加了驾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装配吸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装配吸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6所示,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包括进气管本体,由上壳体2和下壳体3通过紧固件1相连接组成的中空管体,且所述进气管本体的进气端为喇叭状入口4,出气端6与发动机进气端相连接;

上壳体2,进气端设置半喇叭状入口4a,中部设置用于固定上吸音件36的上固定机构,出气端6a与发动机进气孔相连接;

下壳体3,进气端设置半喇叭状入口4b,中部设置用于固定下吸音件25的下固定机构,出气端6b与发动机进气孔相连通;

所述上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壳体2中部且外壁向外鼓起形成的二级阶梯槽,所述二级阶梯槽的第一级阶梯槽23的内腔周侧壁设置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和对上吸音件36周侧进行限位的多个矩形加强筋31,所述第一级阶梯槽23的内腔中部设置对所述上吸音件36中部进行固定限位的多个柱状加强筋。

所述下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3中部且外壁向外鼓起形成的两级阶梯槽,所述两级阶梯槽中的下阶梯槽32的内腔周侧壁设置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和对上吸音件25周侧进行限位的多个矩形加强筋31a,所述下阶梯槽32的内腔中部设置对所述下吸音件25中部进行固定限位的多排柱状加强模块。

靠近所述下壳体3的半喇叭状入口4的外壁上设置用于固定限位的第一固定支架35,靠近所述下壳体3的出气端6处的外壁上设置用于固定限位的第二固定支架34。

所述二级阶梯槽中的第一级阶梯槽23的径向面积小于第二级阶梯槽24的径向面积。

所述下壳体3中的下阶梯槽32上设置六个用于与车体进行固定的通孔5。

所述上吸音件36和下吸音件25均为吸音棉制件。

所述第一级阶梯槽23的内腔中部设置的柱状加强筋的数量为七个,并呈一排设置,且中间的柱状加强筋为四棱柱状加强筋22,其余为圆柱型加强筋21。

所述下阶梯槽32的内腔内设置两排柱状加强模块,且所述柱状加强模块由六根圆柱型加强筋21组成。

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柱状加强筋与设置在相邻两矩形加强筋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实现对吸音件底面的均匀焊接,使得吸音件在气流流过时,吸音件局部受力均匀,减少局部受力不均匀,使得长期后不会发生局部脱焊而产生噪声,甚至逐渐脱落的现象发生;采用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为支架扇形结构,并在固定螺栓的位置设置开口以利于在车体上进行安装,同时在固定支架后部设置加强壁结构,以此来增强固定支架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减少由于车体震动造成的震动噪声;上壳体与下壳体均采用塑料材质一次成型,简化了制作工艺,并使得结构内部应力分布均匀,延长了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如图4-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下阶梯槽32的横切面呈鲨鱼鳍型。

所述紧固件1由设置在所述上壳体2上的卡扣12与设置在所述下壳体3上的卡座11组成。

该实施例中采用的下阶梯槽的横切面为鲨鱼鳍型,能够分散由固定支架到对侧的压力,避免发动机怠速时传递的震动,而采用的紧固件由上壳体和下壳体上的两部分构件组成,能够在吸音件安装完毕后,通过两构件实现快速扣合,实现快速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吸音棉厚度为10㎜,不仅能够减少占据较大空间的现象,而且降噪效果好;不仅便于安装,而且避免发生超声波焊接时穿孔的现象;设置的多个通孔,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固定,而且能够加强进气管本体的结构强度,当然采用的吸音件还可以是工业毛毡等吸音材料制件。

相应的由于本实用型实施例的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应用于汽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其中,上述一种降低进气噪声的进气管结构的实施例均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制作时,先按照阶梯槽的形状对吸音棉进行裁剪,使得能够完美契合,然后采用超声波焊接机将吸音棉的一端先对准阶梯槽的一端进行焊接,然后逐步向对侧一端进行焊接,进而使得吸音件一点一点的进行焊接,确保焊接的效果,在对吸音件焊接完毕后,检查焊接的效果与平整度;在检测合格后通过紧固件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扣合,然后通过桥接管与发动机进气端进行连通,并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在车体空腔内,并在下部的通孔里设置多根辅助支撑螺栓,对进气管本体做进一步的固定限位,减少振动产生的噪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