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1253发布日期:2019-01-14 17:5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具体地说是柴油机燃油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机械式喷油器由于喷油定时、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等喷油特性受到高压供油泵凸轮的制约,存在喷油特性不灵活,响应慢,对喷油量控制精度差等缺点。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排放法规日益严格,采用机械式喷油器的柴油机已无法满足现今市场对排放和能耗方面的要求,其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难以进一步改善。

现有的增压式电控喷油器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喷射压力,对油量的精确控制也能够满足当下要求严格的排放法规。但是现有的增压式电控喷油器受到增压活塞的制约,无法实现灵活的喷油特性,固定的增压比导致了固定的喷油压力,无法实现对喷油压力的灵活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实现灵活控制增压比以达到不同喷射效果的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喷油器体、增压控制阀部分、三级活塞组件、喷油控制阀部分、针阀部分,增压控制阀部分和三级活塞自上而下安装在喷油器体里,喷油控制阀部分和针阀部分自上而下设置在紧帽里,紧帽固定在喷油器体下方,喷油器体里设置燃油进口;

所述增压控制阀部分包括增压控制阀上阀座、增压控制阀中间阀座、双电磁阀限位孔板、增压活塞限位孔板、增压控制阀阀杆、一级衔铁、二级衔铁、菌状套筒,增压控制阀上阀座、增压控制阀中间阀座、双电磁阀限位孔板和增压活塞限位孔板自上而下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的头部位于由双电磁阀限位孔板和增压活塞限位孔板构成的增压控制阀阀腔里,其外部为菌状套筒,增压控制阀阀杆的尾部安装二级衔铁,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中部安装一级衔铁,二级衔铁位于增压控制阀中间阀座里,一级衔铁位于双电磁阀限位孔板里,增压控制阀上阀座里缠绕二级电磁铁线圈,增压控制阀中间阀座里缠绕一级电磁铁线圈,增压控制阀阀杆尾部与其上方的增压控制阀上阀座之间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复位弹簧,增压控制阀阀杆位于一级衔铁下方的部分套有一级衔铁固定弹簧,菌状套筒的伸出部分与下方的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设置菌状套筒弹簧,增压控制阀阀杆的头部加工有t型回油通路,t型回油通路包括相通的竖直通路和横向通路,双电磁阀限位孔板上设置增压节流孔、二级增压油路,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上设置一级增压油路和低压泄油孔,增压节流孔、二级增压油路、一级增压油路和低压泄油孔均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增压节流孔的另一端连通燃油进口,低压泄油孔连通油箱;

所述三级活塞组件包括增压活塞、活塞回位弹簧,增压活塞为三级台阶柱体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第三柱体,且直径递减,第一柱体与其上方的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形成活塞腔,活塞腔通过增压活塞限位孔板里的孔连通燃油进口,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一级增压腔,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二级增压腔,第三柱体与其下方的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三级增压腔,三级增压腔里安装活塞回位弹簧,一级增压腔连通一级增压油路,二级增压腔连通二级增压油路,三级增压腔通过单向阀连通燃油进口,三级增压腔下部开有增压油路;

所述喷油控制阀部分包括喷油控制阀上阀座、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针阀限位孔板、喷油控制阀阀杆、衔铁,喷油控制阀上阀座、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和针阀限位孔板自上而下设置,喷油控制阀阀杆设置在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里,喷油控制阀阀杆的顶端安装衔铁,衔铁与其上方的喷油控制阀上阀座之间安装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外部的喷油控制阀上阀座里缠绕电磁铁线圈,喷油控制阀阀杆里设置低压泄油孔,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和针阀限位孔板构成喷油控制阀阀腔,喷油控制阀阀杆下部包括锥形凸起,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上设置喷油控制阀进油路,喷油控制阀进油路连通燃油进口,针阀限位孔板上设置进油量孔,进油量孔连通喷油控制阀阀腔;

所述喷嘴包括针阀套、针阀,针阀限位孔板和针阀套自上而下设置,针阀安装在针阀套里并与针阀套之间形成盛油槽,针阀套端部设置喷孔,针阀限位孔板与针阀套之间形成控制腔,针阀的顶部位于控制腔里并套有针阀弹簧,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连通喷油控制阀阀腔,盛油槽连通增压油路和燃油进口。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当可无增压模式下,增压控制阀部分不通电,单向阀打开;当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时,电磁铁吸引衔铁,衔铁带动喷油控制阀阀杆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喷油控制阀阀杆中的低压泄油孔进入到电磁阀腔,再经过设置在电磁阀腔中的低压油路返回到低压油箱内;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打开;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

2、低增压模式下,增压控制阀部分的一级电磁铁线圈通电,一级电磁铁吸引一级衔铁,一级衔铁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向上运动到一级电磁铁限位处,菌状套筒在菌状套筒弹簧弹簧力的作用下随着增压控制阀阀杆向上抬起,将低压泄油孔打开,直到将菌状套筒上方的锥面密封;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低压泄油孔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随后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电磁铁吸引衔铁,衔铁带动喷油控制阀阀杆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低压油箱内;当控制腔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打开;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一起落座,在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上端的锥面密封,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3、高增压模式下,增压控制阀部分的一级电磁铁线圈通电,一级电磁铁吸引一级衔铁,一级衔铁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向上运动到一级电磁铁限位处,菌状套筒在菌状套筒弹簧弹簧力的作用下随着增压控制阀阀杆向上抬起,直到将菌状套筒上方的锥面密封的同时打开低压泄油孔,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低压泄油孔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控制阀部分的二级电磁铁线圈通电,二级电磁铁吸引二级衔铁,继而二级衔铁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脱离一级衔铁继续向上运动到二级衔铁限位处,增压控制阀阀杆脱离菌状套筒继续往上运动,将t型回油通路打开,二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二级增压油路再通过菌状套筒中的t型回油通路流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继而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电磁铁吸引衔铁,衔铁带动喷油控制阀杆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低压油箱内,当控制腔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打开;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一起落座,t型回油通路横向油路关闭,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上端的锥面密封,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和二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和二级增压腔,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本发明的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采用三级台阶圆台式的增压活塞,通过改变压力作用面积的方式来改变增压比,使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能够根据实际工况来进行调整,有效的改善了喷油的灵活性,使柴油机能够更好的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有效的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2、本发明采用的增压控制阀能够实现多级定位,实现多条增压油路的通断可控,从而调整增压活塞的高压油作用面积,保证电控喷油器增压比的灵活控制;3、喷油控制阀阀杆中的低压泄油孔与电磁阀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回油,同时也起到了冷却电磁阀的作用,能够增加电磁阀工作的稳定性,另外控制阀阀杆中的低压泄油孔减小了喷油控制阀阀杆的质量,使喷油控制阀响应加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增压控制阀部分示意图;

图3为三级活塞组件示意图;

图4为喷油控制阀部分示意图;

图5为针阀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5,本发明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由增压控制阀部分1、三级活塞组件2、喷油控制阀部分3、针阀部分4、针阀紧帽5以及喷油器体6组成。增压控制阀部分1主要由二级电磁铁线圈9与二级衔铁10、一级电磁铁线圈11与一级衔铁12、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菌状套筒19、菌状套筒弹簧18、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增压控制阀阀杆24、一级衔铁固定弹簧23以及增压控制阀阀杆复位弹簧25组成,增压控制阀阀杆24头部开有t型回油通路14,菌状套筒19套在增压控制阀阀杆24头部,通过相对运动切断和打开t型回油通路14横向油路,t型回油通路14纵向油路与低压泄油孔17相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20与一级增压油路15、二级增压油路13和增压节流孔21相通,菌状套筒19位于增压控制阀阀腔20内。三级活塞组件2主要包括增压活塞32、活塞回位弹簧29和单向阀31,增压活塞32为三级台阶式圆台结构,增压活塞32与喷油器体6构成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一级增压腔26与一级增压油路15相连通,二级增压腔27与二级增压油路13相连通,三级增压腔28与盛油槽44相连通,并通过单向阀31与高压油路相连通。喷油控制阀阀杆35内加工有低压泄油孔36,与电磁阀腔相连通,电磁阀腔与低压油箱相连通。

图1为本发明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由增压控制阀部分1、三级活塞组件2、喷油控制阀部分3、针阀部分4、针阀紧帽5以及喷油器体6组成。紧固帽7通过螺纹将增压控制阀部分1紧扣固定在喷油器体6上,喷嘴紧帽5通过螺纹将喷油控制阀部分3与针阀部分4压合在一起并紧扣固定在喷油器体6上。

图2为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增压控制阀部分1,增压控制阀部分1主要包括二级电磁铁线圈9、二级电磁阀10、一级电磁铁线圈11、一级衔铁12、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菌状套筒19、菌状套筒弹簧18、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增压控制阀阀杆24、一级衔铁固定弹簧23以及增压控制阀阀杆复位弹簧25。一级电磁铁线圈11与二级电磁铁线圈9叠加放置,其中二级电磁铁线圈9位于一级电磁铁线圈11的上方。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形成增压控制阀阀腔20,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上加工有增压节流孔21和二级增压油路13,增压节流孔21和二级增压油路13的一端都与增压控制阀阀腔20相连通,增压节流孔21另一端与高压油路相连通,将高压油引入增压控制阀阀腔20。增压活塞限位孔板22上加工有低压泄油孔17和一级增压油路15,低压泄油孔17和一级增压油路15都与增压控制阀阀腔20相连通,低压泄油孔17与低压油箱连通。菌状套筒19放置在增压控制阀阀腔20内,菌状套筒19通过菌状套筒弹簧18压套在增压控制阀阀杆24的头部,增压控制阀阀杆24可以在菌状套筒19中上下滑动。增压控制阀阀杆24头部加工有t型回油通路14,t型回油通路14的竖直通路与菌状套筒19的通路相连,在菌状套筒19被紧压在增压控制阀阀杆24上时,t型回油通路14的横向通路是关闭的,当增压控制阀阀杆24相对菌状套筒19向上移动时,t型回油通路14打开。增压控制阀阀杆复位弹簧25将增压控制阀阀杆24与菌状套筒19压紧在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上,并将低压泄油孔17关闭。增压控制阀阀杆24穿过一级电磁铁线圈11中间的孔洞和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在一级电磁铁线圈11和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之间放置有一级衔铁12,增压控制阀阀杆24穿过一级衔铁12中心,一级衔铁弹簧23将一级衔铁12固定在增压控制阀阀杆24上,一级衔铁12受到一级电磁铁线圈11的磁力作用,当一级衔铁12被吸合时,增压控制阀阀杆24可以脱离一级衔铁12向上运动。二级衔铁10放置于增压控制阀阀杆24顶端,并与增压控制阀阀杆24连接,二级衔铁10可以受到二级电磁铁线圈9的电磁力作用。

图3所示为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三级活塞组件2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增压活塞32、喷油器体6、活塞回位弹簧29和单向阀31。增压活塞32是一个三级台阶柱体结构,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共同构成活塞腔33,高压油通过活塞限位孔板16上开的孔通入活塞腔33。增压活塞32与喷油器体6共同构成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其中一级增压腔26和二级增压腔27分别与一级增压油路15和二级增压油路13相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20内的高压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和二级增压油路13分别进入一级增压腔24和二级增压腔25。三级增压腔28通过单向阀31与高压油路相连通,三级增压腔28内放置有活塞回位弹簧29,同时三级增压腔28下部还开有增压油路30,增压油路30将三级增压腔28内的油引入到盛油槽44。

图4所示为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喷油控制阀部分3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电磁铁31、喷油控制阀阀杆35、衔铁40、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和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1。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1和针阀限位孔板38共同构成喷油控制阀阀腔37,喷油控制阀阀杆35下端是一个菌状结构,位于喷油控制阀阀腔37内。喷油控制阀阀杆35中间加工有低压泄油孔36,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将喷油控制阀阀杆35紧压在针阀限位孔板38上,将低压泄油孔36关闭。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1中开有高压油路通往喷油控制阀阀腔37,同时针阀限位孔板上也开有进油量孔39,进油量孔39一端与喷油控制阀阀腔37连通,另一端与控制腔43连通,将高压油引入到控制腔43中。

图5所示为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针阀部分4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针阀45、针阀弹簧48和喷嘴47。喷嘴47与针阀限位孔板构成控制腔43和盛油槽44,针阀弹簧48位于控制腔43内。喷嘴47下端开有喷孔46,当针阀弹簧48弹力和控制腔43内的压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44对针阀施加的压力时,针阀45落座将喷孔46关闭;当针阀45抬起时,喷孔46与盛油槽44连通,开始喷油。

燃油从燃油进口8进入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在双电磁阀限位孔板22处引出一条支路,通过增压节流孔21进入到增压控制阀阀腔20中,再经过增压控制阀阀腔20分成两路,一路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进入一级增压腔26,另一路通过二级增压油路13进入到二级增压腔27。燃油继续往下在增压活塞限位孔板16处引出一条支路,这条支路通往活塞腔33。燃油在喷油器体6继续往下并在其中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往下通过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1中的高压油路进入到喷油控制阀阀腔37,再通过进油量孔39进入控制腔43;另一路通过单向阀31进入到三级增压腔28中,再向下经过增压油路30进入到盛油槽44内。此时活塞腔33内的液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内的液压力以及活塞回位弹簧29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32处于最高位置,因此三级增压腔28内的燃油不被增压。同时盛油槽44内的压力与针阀弹簧48形成的合力大于控制腔43内的压力,此时针阀45落座。根据喷油过程的不同,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无增压模式、低增压模式和高增压模式。

当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在无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部分1不通电,由于此时三级活塞各个作用面的压力平衡,单向阀31打开,因此三级增压腔28内的燃油压力并不增加,盛油槽44内的燃油压力等于单向阀另一边的压力。当喷油控制阀部分3通电时,电磁铁34吸引衔铁40,衔铁40带动喷油控制阀阀杆35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36,控制腔43内的燃油通过喷油控制阀阀杆35中的低压泄油孔36进入到电磁阀腔,再经过设置在电磁阀腔中的低压油路返回到低压油箱内,从而控制腔43内的压力降低。当控制腔43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48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小于盛油槽44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45向上抬起,喷孔46打开,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3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35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36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43通过进油量孔39重新建压,当控制腔43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48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44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45重新落座,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停止喷油。

当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在低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部分1的一级电磁铁线圈11通电,一级电磁铁吸引一级衔铁12,一级衔铁12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24向上运动到一级电磁铁限位处。菌状套筒19在菌状套筒弹簧18弹簧力的作用下随着增压控制阀阀杆24向上抬起,将低压泄油孔17打开,直到将菌状套筒19上方的锥面密封。一级增压腔26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流经低压泄油孔17回到低压油箱内,此时一级增压腔26内的压力降低,活塞腔33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29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2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28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31关闭,三级增压腔28内的燃油压力受压升高,进而导致盛油槽44内的燃油压力升高。随后喷油控制阀3部分通电,电磁铁34吸引衔铁40,衔铁40带动喷油控制阀阀杆35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36,控制腔43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36流回低压油箱内。此时控制腔43内的压力降低,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48的合力小于盛油槽44内燃油对针阀45的液压力时,针阀45向上抬起,喷孔46打开,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3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35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36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43通过进油量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43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48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44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45重新落座,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1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24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5的弹簧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19一起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17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19上端的锥面密封,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26,此时活塞腔33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29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2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31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31进入到三级增压腔29内再进入到盛油槽44。

当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在高增压模式下工作时,首先增压控制阀部分1的一级电磁铁线圈11通电,一级电磁铁吸引一级衔铁12,一级衔铁12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24向上运动到一级电磁铁限位处。菌状套筒19在菌状套筒弹簧18弹簧力的作用下随着增压控制阀阀杆24向上抬起,直到将菌状套筒19上方的锥面密封的同时打开低压泄油孔17。此时一级增压腔26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流经低压泄油孔17回到低压油箱内,一级增压腔26压力降低。然后增压控制阀部分1的二级电磁铁线圈9通电,二级电磁铁吸引二级衔铁10,继而二级衔铁10带动增压控制阀阀杆24脱离一级衔铁12继续向上运动到二级衔铁限位处。此时增压控制阀阀杆24脱离菌状套筒19继续往上运动,将t型回油通路14打开,二级增压腔27内的燃油通过二级增压油路13再通过菌状套筒19中的t型回油通路14流回到低压油箱内,二级增压腔27压力也发生下降。此时活塞腔33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29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32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28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31关闭,三级增压腔28内的燃油压力升高,进而导致盛油槽44内的燃油压力升高。继而喷油控制阀部分3通电,电磁铁34吸引衔铁40,衔铁40带动喷油控制阀杆35向上运动从而将锥面密封并打开低压泄油孔36,控制腔43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36流回低压油箱内。此时控制腔43内的压力降低,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48的合力小于盛油槽44内燃油对针45阀的液压力时,针阀45向上抬起,喷孔46打开,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3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35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36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控制腔43通过进油量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43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48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44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45重新落座,喷油器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1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24在增压控制阀复位弹簧25的弹簧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18一起落座,先将t型回油通路14横向油路关闭,然后在将低压泄油孔17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19上端的锥面密封,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5和二级增压油路13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26和二级增压腔27,此时活塞腔33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6、二级增压腔27和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29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2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28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31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31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28再进入到盛油槽44。

由可变增压比电控喷油器的工作过程可知,本发明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改变增压控制阀的动作响应,可实现不同的增压比以达到不同的喷油压力,使喷油器能够实现更为灵活的喷油特性。同时本发明采用了电磁式的喷油控制阀,这进一步提高了喷油器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精度,使多次喷射工作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有效提高了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的经济性。在喷油控制阀阀杆中设置回油通路,将回油油路设置在喷油控制阀中,起到了冷却电磁阀的作用,提高了本发明在工作中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