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凸轮转矩和发动机油压的凸轮轴相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5534发布日期:2019-04-20 06:0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使用凸轮转矩和发动机油压的凸轮轴相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变凸轮正时的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使用凸轮转矩和发动机油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扭转辅助(ta)型相位器在可变凸轮轴正时(vct)市场中占主导地位。ta相位器性能与发动机供油的关系的限制是众所周知的。ta相位器性能与可用的源油直接相关。低发动机每分钟转数(rpm)通常产生低油压,因此必须限制ta相位器的致动速率以便不超过可用的供油量。ta型相位器的缺点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使用凸轮轴转矩致动(cta)。该技术使用凸轮轴转矩能量以使可变凸轮轴正时(vct)相位器经由凸轮轴转矩致动而移动,该凸轮轴转矩能量在凸轮轴打开和关闭发动机提升阀时产生。cta相位器技术使油在相位器内部再循环。这消耗更少的油,因此比ta相位器更低程度地取决于用于致动的供油。cta相位器的一个限制是诸如直列四缸(i-4)汽缸发动机等某些发动机在高发动机转速下减小了凸轮轴转矩能量。因此,cta相位器在所有操作条件下都不是最适合所有i-4发动机的。

将cta和ta技术混合或组合到一个vct相位器中提供了解决ta和ctavct限制的解决方案,同时形成了在致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的使用的vct相位器设计。在低rpm下,cta技术可以用于致动vct,因为凸轮轴转矩能量很容易用于激励相位器,而在高rpm下,可以使用ta技术,因为有足够的发动机油压可用于激励相位器。

如图1中所示的常规的“切换式”vct相位器控制阀采用在致动时使油在相位器内部再循环的cta模式和使用发动机油压来致动相位器的ta模式。参考图1,控制阀9具有接纳在中心螺栓8的钻孔8a内的套筒16。套筒16具有第一套筒端口17、第二套筒端口18、第三套筒端口19、第四套筒端口20、第五套筒端口21以及第六套筒端口22。第五套筒端口21和第六套筒端口22通过凹槽7连接。中心螺栓8具有第一中心螺栓端口23、第二中心螺栓端口24、第三中心螺栓端口25、排放口26以及第四中心螺栓端口27。第一套筒端口17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23对齐。第二套筒端口18与第二中心螺栓端口24对齐。第三套筒端口19与第三中心螺栓端口25对齐。第四套筒端口20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27对齐。

经弹簧15偏置的阀芯28可滑动地接纳在套筒16内。阀芯28具有一系列凸台28a、28b、28c、28d、28e。第一中心通道29、第二中心通道30、cta再循环止回阀2以及入口止回阀1在阀芯28的主体内。第一阀芯端口31存在于阀芯凸台28a和28b之间并且与第一中心通道29流体连通。第二阀芯端口32和第三阀芯端口33存在于阀芯凸台28b和28c之间并且由附加的凸台28f分开。第二阀芯端口32接收cta再循环止回阀2的输出。第三阀芯端口33接收入口止回阀1的输出。第四阀芯端口34存在于阀芯凸台28d和28e之间并且与第二中心通道30流体连通。第四阀芯端口34从第三中心螺栓端口25接收流体。

第一再循环路径3a从第二中心螺栓端口24和第二套筒端口18在阀芯凸台28c和28d之间流动到第五套筒端口21,通过套筒16的外径上的再循环凹槽7到达第一阀芯端口31和第一中心通道29。第二再循环路径3b(虚线)较短并且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23和第一套筒端口17在阀芯凸台28a和28b之间流动到第一中心通道29。

存在切换式排放口4以允许流体通过控制阀9从相位器中排放。

源油5通过控制阀9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25以及阀芯凸台28d和28e之间的第三套筒端口19提供给相位器、通过第四阀芯端口25到达第二中心通道30。

排放口26使控制阀的后部通过中心螺栓向大气进行排放。

在图1的液压布局中,通过控制阀9,相位器以cta模式或同时以cta和ta模式操作。操作模式的选择取决于阀芯位置。ta排放口4用在控制阀的极限位置处,该极限位置位于控制阀全伸入或全伸出位置处或附近。

图2是另选的可切换配置,其中在阀芯28的鼻部处引入连续的ta排放口35,其不取决于阀芯位置。连续ta排放口35消除了仅cta模式,并且通过采用cta和ta操作模式的连续混合而不管阀芯位置为何在所有操作条件下改进了相位器的闭环控制响应。通过增加ta排放,可以在控制阀9的冲程结束时使用相位器的附加ta模式,但是连续排放不允许相位器进入仅cta模式。图2的控制阀的设计采用与图1中所见特征类似的特征,如附图标记所指示。

虽然图1和2中的可切换cta/ta技术相对于典型的仅ta相位器提供了可衡量的液压效率提高,但是它们仍具有一些限制。第一再循环路径3a在一个方向上比第二再循环流动路径3b在相反方向上更长并且更具限制性。在套筒16的外径与中心螺栓8的钻孔8a之间的再循环凹槽7是该限制的来源。这些设计的妥协之一是在提前方向上相对于滞后方向上的非对称致动速率。

凹槽7接收流体以用于在提前腔室与滞后腔室之间再循环,以及从提前腔室和滞后腔室中排出流体。因此,凹槽7接收使相位器在各位置之间移位所需的所有流体,并且必须足够大到容纳所有这种流体而不是限制性的。

此外,控制阀9的阀芯28的鼻部中的恒定ta排放口35对于相位器的提前和滞后方向都是固定的和相同的,这消除了在彼此独立的提前和滞后方向上调节致动速率的某种能力。更希望能够独立地确定针对提前和滞后致动的ta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具有控制阀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该控制阀可以选择性地使用cta模式、ta模式或同时使用cta和ta模式来致动相位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常规的切换式控制阀的示意图,该控制阀具有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两个止回阀。

图2示出了常规的切换式控制阀的示意图,该控制阀具有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两个止回阀和恒定扭转辅助排放口。

图3a示出了本发明的切换式控制阀的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和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

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切换式控制阀的另一个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和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

图4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提前位置中排放。

图5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滞后位置中排放。

图6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保持或零点位置中排放。

图7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提前位置中排放。

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滞后位置中排放。

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保持或零点位置中排放。

图10示出了进行附加排放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a示出了本发明的另选切换式控制阀的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恒定排放口以及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

图11b示出了本发明的另选切换式控制阀的另一个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恒定排放口以及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

图12a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切换式控制阀的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和恒定排放口。

图12b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切换式控制阀的另一个横截面,该控制阀具有三个止回阀,其中两个是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再循环止回阀和恒定排放口。

图13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提前位置中排放。

图14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滞后位置中排放。

图15示出了第四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在保持或零点位置中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到6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进行阀芯相关可变排放。

内燃机采用各种机构来改变凸轮轴与曲轴之间的角度,以改进发动机性能或降低排放。这些可变凸轮轴正时(vct)机构中的大多数机构在发动机凸轮轴(或多凸轮轴发动机中的多个凸轮轴)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叶片相位器”。在大部分情况下,叶片相位器具有带一个或多个叶片204的转子205,这些叶片安装到凸轮轴的端部(未示出)、被具有叶片腔室的壳体组件200包围,这些叶片配合在叶片腔室中。也可以将叶片204安装到壳体组件200以及转子组件205中的腔室。壳体的外圆周201形成通过链条、皮带或齿轮通常从曲轴或者可能从多凸轮发动机中的另一个凸轮轴接受驱动力的链轮、皮带轮或齿轮。

相位器的壳体组件200具有外圆周201以用于接受驱动力。转子组件205连接到凸轮轴并且同轴地位于壳体组件200内。转子组件205具有叶片204,其将形成在壳体组件200与转子组件205之间的腔室217分开成提前腔室202和滞后腔室203。腔室217具有提前壁202a和滞后壁203a。叶片204能够旋转以改变壳体组件200与转子组件205的相对角位置。

参考图3a和3b,控制阀109具有限定中心螺栓孔108a的中心螺栓主体108。突起152在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内。中心螺栓主体108具有一系列中心螺栓端口123、124、125、126。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接纳套筒116。套筒116固定在钻孔108a内介于垫圈或保持环15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套筒116具有多个套筒端口117、118、119、120和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104b。在控制阀109内,套筒116的外径116a和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通道或凹槽107和入口凹槽160。当阀芯相对于套筒116中的排放口行进时,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和104b是变化的。

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与第一套筒端口117对齐。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与第二套筒端口118对齐。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与第三套筒端口119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和排放口104a、104b与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和套筒116的外径116a之间的通道107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限定排放口106,其存在于控制阀109的后部。

阀芯128可滑动地接纳在套筒116内,并且具有多个圆柱形凸台128a、128b、128c、128d、128e。阀芯端口131、132、133、134存在于阀芯的凸台128a到128e之间。阀芯包含第一内部通道129、第二内部通道130以及在第一内部通道129与第二内部通道130之间的两个再循环止回阀188和186。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具有盘141,其是经弹簧142偏置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3上。弹簧142的第一端142a与盘141接触,而弹簧142的第二端142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一内部通道129、克服弹簧142的力使盘141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3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2中流出。

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具有盘144,其是经弹簧145偏置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6上。弹簧145的第一端145a与盘144接触,而弹簧145的第二端145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二内部通道130、克服弹簧145的力使盘144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6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3中流出。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6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8彼此独立地起作用。术语“独立”意味着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可与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分开控制或调整。

阀芯128通过弹簧115向外或朝向保持环150偏置。诸如脉宽调制可变力螺线管(vfs)等致动器206在阀芯128上施加力以使阀芯128向内或朝向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偏置。螺线管也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或电压或者通过其它适用的方法来线性地控制。弹簧115a的第一端接合阀芯128,而弹簧115的第二端115b接合插入件160。

控制阀109的位置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207控制,该ecu控制可变力螺线管206的占空比。ecu207优选地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其运行用于控制发动机、存储器以及用于与外部装置和传感器交换数据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各种计算程序。

阀芯128的位置受到由ecu207控制的弹簧115和螺线管206的影响。下面详细讨论关于相位器控制的更多细节。阀芯128的位置控制相位器的运动(例如,移向提前位置、保持位置或滞后位置)。

入口止回阀101在插入件16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入口止回阀101包括盘147,其经弹簧148偏置以安置在形成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上的阀芯座149上。弹簧148的第一端148a与盘147接触,而弹簧148的第二端148b与插入件160附近的止回阀底座153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中心螺栓端口126、克服弹簧148的力使盘147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9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使得流体可以从止回阀端口154中流出。

虽然再循环止回阀186、188和入口止回阀101被示为盘形止回阀,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止回阀,诸如球形止回阀或带式止回阀。

控制阀109具有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和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用于将流体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如下。流体从与滞后腔室203流体连通的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的第四阀芯端口134到达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流出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并且通过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提前腔室202。

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用于将流体从提前腔室202再循环到滞后腔室203。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如下。流体从与提前腔室202流体连通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的第一阀芯端口131到达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流出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并且通过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滞后腔室203。

流体在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再循环所行进的“距离”大致相等。再循环路径独立于从控制阀109中排放流体。

在图3a和3b中所示的位置(阀芯伸出位置)中,阀芯如下定位在套筒内。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的第一阀芯端口131被套筒116阻挡。第二阀芯端口132和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e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三阀芯端口133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四阀芯端口134位于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并且与第二内部通道130和套筒116的排放口104a流体连通。

应当注意的是,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示出的,但是在控制阀在该位置的操作期间不会存在。

来自源的流体被示为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进入。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通过止回阀端口154流动到中心螺栓壳体108与套筒116的外径之间的凹槽或通道160。

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清楚起见,中心螺栓主体108已从图4到6中移除。

返回参考图4,相位器移向提前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0到5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提前模式通过弹簧115移动到图中左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滞后腔室203通过滞后管线213流出到达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和第二套筒端口118。从第二套筒端口118,流体在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流动到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到达第一套筒端口117和通过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到达提前管线212。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流体在滞后腔室203与提前腔室202之间(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再循环。从滞后管线213流出到第二内部通道130的流体另外流过套筒116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流体流过通道107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通过止回阀端口154流动到中心螺栓壳体108与套筒116的外径之间的凹槽或通道160并流动到提前管线212。

因为滞后管线213可以通向罐272,所以连接到滞后管线213的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不足以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弹簧力足够大到将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接合,从而锁定壳体组件200相对于转子组件205的位置。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的流体量是基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本身的尺寸和阀芯凸台的宽度。如果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非常小或受到阀芯128的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5示出了相位器移向滞后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50%到10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滞后模式通过致动器206移动到图中右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提前腔室202通过提前管线212流出到达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和第一套筒端口117。从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在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流动到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到达第二套筒端口118和通过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到达滞后管线213。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流体在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再循环。从提前管线212流出到第一内部通道129的流体另外流过套筒116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流体流过通道107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或凹槽160并流动到滞后管线213。

因为流体被供应到滞后管线213并因此被供应到管线235,所以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足够大到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使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脱离接合,从而允许转子组件205相对于壳体组件200移动。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再循环到滞后腔室203的流体量是基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本身的尺寸和阀芯凸台的宽度。如果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非常小或受到阀芯128的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提前腔室202再循环到滞后腔室203,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我们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6示出了保持位置的相位器。在该位置中,可变力螺线管207的占空比大致为50%,并且阀芯128的一端上的vfs206的力在保持模式下等于阀芯128的相对端上的弹簧115的力。阀芯凸台128b主要阻挡来自提前管线212的流体流动,而阀芯凸台128c主要阻止来自滞后管线213的流体流动。补充油通过泵源226从供应器s供应到相位器以补充泄漏并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从入口止回阀出口154,流体流动到通道160,并且流动到提前管线212和滞后管线213。因为滞后管线213包含流体,所以锁销225处于解锁位置。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104b被阀芯凸台128b、128c阻挡从而不能将流体排放到罐272。

图7到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进行恒定的、连续的排放以及可变排放。图11a和11b示出了相应的控制阀309。

图4到6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相位器与第二实施例的相位器之间的差异是存在于存在于套筒116中的附加连续排放口104d和104c。

参考图11a和11b,控制阀309具有限定中心螺栓孔108a的中心螺栓主体108。突起152在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内。中心螺栓主体108具有一系列中心螺栓端口123、124、125、126。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接纳套筒116。套筒116固定在钻孔108a内介于垫圈或保持环15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套筒116具有多个套筒端口117、118、119、120和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在控制阀109内,套筒116的外径116a和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通道或凹槽107和入口凹槽160。排放口104d和104c具有恒定尺寸并且连续地排放流体。排放口104a和104b与阀芯相关,因此尺寸可变。当阀芯128移动时,该尺寸的排放口104b和104a分别由阀芯凸台128b和128c打开和关闭。

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与第一套筒端口117对齐。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与第二套筒端口118对齐。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与第三套筒端口119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和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与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和套筒116的外径116a之间的通道107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限定排放口106,其存在于控制阀109的后部。

阀芯128可滑动地接纳在套筒116内,并且具有多个圆柱形凸台128a、128b、128c、128d、128e。阀芯端口131、132、133、134存在于阀芯的凸台128a到128e之间。阀芯包含第一内部通道129、第二内部通道130以及在第一内部通道129与第二内部通道130之间的两个再循环止回阀188和186。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具有盘141,其经弹簧142偏置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3上。弹簧142的第一端142a与盘141接触,而弹簧142的第二端142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一内部通道129、克服弹簧142的力使盘141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3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2中流出。

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具有盘144,其经偏置弹簧145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6上。弹簧145的第一端145a与盘144接触,而弹簧145的第二端145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二内部通道130、克服弹簧145的力使盘144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6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3中流出。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6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8彼此独立地起作用。术语“独立”意味着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可与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分开控制或调整。

阀芯128通过弹簧115向外或朝向保持环150偏置。诸如脉宽调制可变力螺线管(vfs)等致动器206在阀芯128上施加力以使阀芯128向内或朝向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偏置。螺线管也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或电压或者通过其它适用的方法来线性地控制。弹簧115a的第一端接合阀芯128,而弹簧115的第二端115b接合插入件160。

控制阀309的位置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207控制,该ecu控制可变力螺线管206的占空比。ecu207优选地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其运行用于控制发动机、存储器以及用于与外部装置和传感器交换数据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各种计算程序。

阀芯128的位置受到由ecu207控制的弹簧115和螺线管206的影响。下面详细讨论关于相位器控制的更多细节。阀芯128的位置控制相位器的运动(例如,移向提前位置、保持位置或滞后位置)。

入口止回阀101在插入件16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入口止回阀101包括盘147,其经弹簧148偏置以安置在形成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上的阀芯座149上。弹簧148的第一端148a与盘147接触,而弹簧148的第二端148b与插入件160附近的止回阀底座153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中心螺栓端口126、克服弹簧148的力使盘147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9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使得流体可以从止回阀端口154中流出。

虽然再循环止回阀186、188和入口止回阀101被示为盘形止回阀,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止回阀,诸如球形止回阀或带式止回阀。

控制阀309具有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和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用于将流体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如下。流体从与滞后腔室203流体连通的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的第四阀芯端口134到达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流出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并且通过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提前腔室202。

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用于将流体从提前腔室202再循环到滞后腔室203。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如下。流体从与提前腔室202流体连通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的第一阀芯端口131到达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流出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并且通过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滞后腔室203。

流体在前进室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再循环所行进的“距离”大致相等。再循环路径独立于从控制阀309中排放流体。

在图11a和11b中所示的位置(阀芯伸出位置)中,阀芯128如下定位在套筒116内。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的第一阀芯端口131与阀芯恒定排放口104d对齐,并且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连通。第二阀芯端口132和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e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三阀芯端口133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四阀芯端口134位于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并且与第二内部通道130和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恒定排放口104c、套筒端口118以及中心螺栓端口124流体连通。

应当注意的是,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示出的,但是在控制阀在该位置的操作期间不会存在。

来自源的流体被示为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进入。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通过止回阀端口154流动到中心螺栓壳体108与套筒116的外径之间的凹槽或通道160。

图7示出了相位器移向提前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0到5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提前模式通过弹簧115移动到图中左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滞后腔室203通过滞后管线213流出到达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和第二套筒端口118。从第二套筒端口118,流体在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流动到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到达第一套筒端口117和通过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到达提前管线212。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流体在滞后腔室203与提前腔室202之间(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再循环。从滞后管线213流出到第二内部通道130的流体另外流过可变排放口104a和套筒116的恒定排放口104c。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中流出的流体流过通道107以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从恒定排放口104c中流出的流体流动到通道107和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160并流动到提前管线212。

因为滞后管线213可以向罐272进行排放,所以连接到滞后管线213的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不足以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弹簧力足够大到将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接合,从而锁定壳体组件200相对于转子组件205的位置。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和恒定排放口104c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的流体量是基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和恒定排放口104c的尺寸。如果排放口104a、104c非常小或受到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排放口104a、104c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8示出了相位器移向滞后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50%到10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滞后模式通过致动器206移动到图中右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提前腔室202通过提前管线212流出到达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和第一套筒端口117。从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在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流动到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到达第二套筒端口118和通过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到达滞后管线213。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流体在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再循环。从提前管线212流出到第一内部通道129的流体另外流过套筒116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和套筒116的恒定排放口104d。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流体流过通道107以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中流出的流体流体流过通道107以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从恒定排放口104d中流出的流体流动到通道107和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160和滞后管线213。

因为流体被供应到滞后管线213并因此被供应到管线235,所以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足够大到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使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脱离接合,从而允许转子组件205相对于壳体组件200移动。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和恒定排放口104d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的流体量是基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和恒定排放口104d的尺寸。如果排放口104b、104d非常小或受到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排放口104b、104d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9示出了保持位置的相位器。在该位置中,可变力螺线管207的占空比大致为50%,并且阀芯128的一端上的vfs206的力在保持模式下等于阀芯128的相对端上的弹簧115的力。阀芯凸台128b主要阻挡来自提前管线212的流体流动,而阀芯凸台128c主要阻止来自滞后管线213的流体流动。补充油通过泵源226从供应器s供应到相位器以补充泄漏并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从入口止回阀154流出,流体流动到通道160,并且流动到提前管线212和滞后管线213。因为滞后管线213包含流体,所以锁销225处于解锁位置。

图10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相位器类似于图4到6中所示的实施例,但是向套筒添加了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并且当相位器移向提前位置(阀芯全伸出位置)时将其打开。附加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气口仅在阀芯伸出状态下排放。附加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允许附加的排放以增加锁销225与凹部227接合并移动到锁定位置的时间和旋转。

将占空比调整为0到5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提前模式通过弹簧115移动到图中左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滞后腔室203通过滞后管线213流出到达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和第二套筒端口118。从第二套筒端口118,流体在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流动到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到达第一套筒端口117和通过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到达提前管线212。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流体在滞后腔室203与提前腔室202之间(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再循环。从滞后管线213流出到第二内部通道130的流体另外流过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和套筒116的另一个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e。从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和另一个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e中流出的流体流过通道107以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160并流动到提前管线212。

因为滞后管线213可以向罐272进行排放,所以连接到滞后管线213的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不足以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弹簧力足够大到将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接合,从而锁定壳体组件200相对于转子组件205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流体移向提前位置移动时另外具有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104e,较少的流体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因为当相位器移向滞后位置时仅存在单个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b并且对于从提前腔室202行进到滞后腔室203的流体是开放的,所以更多的流体在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再循环。

图13到15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的示意图,其中控制阀包括再循环止回阀并且进行恒定排放。图12a和12b示出了相应的控制阀409。

图7到9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相位器与第四实施例的相位器之间的区别在于消除了套筒116中存在的阀芯相关可变排放口104a、104b。

参考图12a和12b,控制阀409具有限定中心螺栓孔108a的中心螺栓主体108。突起152在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内。中心螺栓主体108具有一系列中心螺栓端口123、124、125、126。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接纳套筒116。套筒116固定在钻孔108a内介于垫圈或保持环15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套筒116具有多个套筒端口117、118、119、120和恒定排放口104c、104d。在控制阀109内,套筒116的外径116a和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108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通道或凹槽107和入口凹槽160。排放口104c和104d具有不取决于阀芯位置的恒定尺寸,并且连续地排放流体。

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与第一套筒端口117对齐。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与第二套筒端口118对齐。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与第三套筒端口119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和排放口104c、104d与中心螺栓主体108的钻孔和套筒116的外径116a之间的通道107对齐。第四套筒端口120限定排放口106,其存在于控制阀109的后部。

阀芯128可滑动地接纳在套筒116内,并且具有多个圆柱形凸台128a、128b、128c、128d、128e。阀芯端口131、132、133、134存在于阀芯的凸台128a到128e之间。阀芯包含第一内部通道129、第二内部通道130以及在第一内部通道129与第二内部通道130之间的两个再循环止回阀188和186。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具有盘141,其经弹簧142偏置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3上。弹簧142的第一端142a与盘141接触,而弹簧142的第二端142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一内部通道129、克服弹簧142的力使盘141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3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2中流出。

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具有盘144,其经弹簧145偏置以便安置在阀芯座146上。弹簧145的第一端145a与盘144接触,而弹簧145的第二端145b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之间的与阀芯凸台128e对齐的止回阀底座140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第二内部通道130、克服弹簧145的力使盘144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6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使得流体可以从阀芯端口133中流出。

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6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8彼此独立地起作用。术语“独立”意味着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可与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分开控制或调整。

阀芯128通过弹簧115向外或朝向保持环150偏置。诸如脉宽调制可变力螺线管(vfs)等致动器206在阀芯128上施加力以使阀芯128向内或朝向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偏置。螺线管也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或电压或者通过其它适用的方法来线性地控制。弹簧115a的第一端接合阀芯128,而弹簧115的第二端115b接合插入件160。

控制阀409的位置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207控制,该ecu控制可变力螺线管206的占空比。ecu207优选地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其运行用于控制发动机、存储器以及用于与外部装置和传感器交换数据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各种计算程序。

阀芯128的位置受到由ecu207控制的弹簧115和螺线管206的影响。下面详细讨论关于相位器控制的更多细节。阀芯128的位置控制相位器的运动(例如,移向提前位置、保持位置或滞后位置)。

入口止回阀101在插入件160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之间。入口止回阀101包括盘147,其经弹簧148偏置以安置在形成于中心螺栓主体突起152上的阀芯座149上。弹簧148的第一端148a与盘147接触,而弹簧148的第二端148b与插入件160附近的止回阀底座153接触。流体可以通过流过中心螺栓端口126、克服弹簧148的力使盘147偏离或远离阀芯座149偏置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使得流体可以从止回阀端口154中流出。

虽然再循环止回阀186、188和入口止回阀101被示为盘形止回阀,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止回阀,诸如球形止回阀或带式止回阀。

控制阀409具有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和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用于将流体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如下。流体从与滞后腔室203流体连通的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的第四阀芯端口134到达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流出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并且通过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提前腔室202。

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用于将流体从提前腔室202再循环到滞后腔室203。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如下。流体从与提前腔室202流体连通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动到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的第一阀芯端口131到达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流出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并且通过第二套筒端口118流动到滞后腔室203。

流体在前进室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再循环所行进的“距离”大致相等。再循环路径独立于从控制阀409中排放流体。

在图12a和12b中所示的位置(阀芯伸出位置)中,阀芯128如下定位在套筒116内。第一阀芯端口131介于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并且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连通。第二阀芯端口132和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e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三阀芯端口133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输出打开以与阀芯凸台128b和128c与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之间的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连通。第四阀芯端口134介于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并且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连通。

应当注意的是,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示出的,但是在控制阀在该位置的操作期间不会存在。

来自源的流体被示为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进入。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通过止回阀端口154流动到中心螺栓壳体108与套筒116的外径之间的凹槽或通道160。

图13示出了相位器移向提前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0到5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提前模式通过弹簧115移动到图中左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滞后腔室203通过滞后管线213流出到达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和第二套筒端口118。从第二套筒端口118,流体在阀芯凸台128c和128d之间流动到第二内部通道130。从第二内部通道130,流体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通过第三阀芯端口133到达第一套筒端口117和通过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到达提前管线212。流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流体在滞后腔室203与提前腔室202之间(第一再循环路径103a)再循环。从滞后管线213流出到第二内部通道130的流体另外流过套筒116的恒定排放口104c。从恒定排放口104c中流出的流体流动到通道107和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160并流动到提前管线212。

因为滞后管线213可以向罐272进行排放,所以连接到滞后管线213的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不足以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弹簧力足够大到将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接合,从而锁定壳体组件200相对于转子组件205的位置。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恒定排放口104c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的流体量是基于恒定排放口104c的尺寸。如果排放口104c非常小或受到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排放口104c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14示出了相位器移向滞后位置,将占空比调整为50%到100%的范围,改变阀芯128上的vfs206的力,并且阀芯128以滞后模式通过致动器206移动到图中右侧直到vfs206的力与弹簧115的力平衡。流体从提前腔室202通过提前管线212流出到达第一中心螺栓端口123和第一套筒端口117。从第一套筒端口117,流体在阀芯凸台128a和128b之间流动到第一内部通道129。从第一内部通道129,流体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通过第二阀芯端口132到达第二套筒端口118和通过第二中心螺栓端口124到达滞后管线213。流过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的流体在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之间(第二再循环路径103b)再循环。从提前管线212流出到第一内部通道129的流体另外流过套筒116的恒定排放口104d。从恒定排放口104d,流体流过通道107以流出控制阀109并流动到罐272。

另外,可以通过第三中心螺栓端口125和第三套筒端口119并且通过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a)或从第四中心螺栓端口126和入口止回阀101(源油路径105b)从源提供流体。从入口止回阀101,流体流过止回阀端口154到达通道160和滞后管线213。

因为流体被供应到滞后管线213并因此被供应到管线235,所以管线235中的流体压力足够大到使锁销225克服锁销弹簧224的力而移动,因此使锁销225移动成与壳体组件200中的凹部227脱离接合,从而允许转子组件205相对于壳体组件200移动。

应当注意的是,通过恒定排放口104d排放的流体量和通过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的流体量是基于恒定排放口104d的尺寸。如果排放口104d非常小或受到限制,则更多的流体将从滞后腔室203再循环到提前腔室202,并且相位器将更类似于凸轮转矩致动的相位器起作用。如果排放口104d很大,则相位器将类似于扭转辅助相位器起作用。

图15示出了保持位置的相位器。在该位置中,可变力螺线管207的占空比大致为50%,并且阀芯128的一端上的vfs206的力在保持模式下等于阀芯128的相对端上的弹簧115的力。阀芯凸台128b主要阻挡来自提前管线212的流体流动,而阀芯凸台128c主要阻止来自滞后管线213的流体流动。补充油通过泵源226从供应器s供应到相位器以补充泄漏并通过入口止回阀101。从入口止回阀154流出,流体流动到通道160,并且流动到提前管线212和滞后管线213。因为滞后管线213包含流体,所以锁销225处于解锁位置。

应当理解,如果在提前或滞后方向上存在足够的转矩偏差,则可以消除一个或多个排放口,使得相位器以纯cta模式操作。换句话说,即使在提前和滞后方向上都示出了排放口,但是可以理解的是,两侧的排放口尺寸都可以减小到零,从而导致ta和cta致动的混合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被改变为100%cta。

在任何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消除中心螺栓壳体,并且控制阀的套筒可以固定在转子组件的钻孔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阀109包括入口止回阀101、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以及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第一再循环止回阀188和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彼此独立地起作用。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添加允许液压设计中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在现有技术图1和2中所示的单个再循环检查设计中是不容易获得的。在另选实施例中,入口止回阀101可以存在于入口管线中的任何位置,并且不需要存在于控制阀中。

第二再循环止回阀186的添加允许解决可切换技术的顾虑和限制的液压设计并且带来以下改进。提前腔室202与滞后腔室203以及滞后腔室203与提前腔室202之间的再循环流动路径103a、103b不再流过套筒外径116a与中心螺栓壳体108的钻孔108a之间的限制凹槽107,而是在控制阀内部流动。因为再循环流动路径103b、103a(提前腔室202到滞后腔室203和滞后腔室203到提前腔室202)现在都具有类似的流动限制,所以改进了两个方向上的性能和致动速率的平衡。

在具有一个入口止回阀101和两个再循环止回阀188、186的本发明的相位器的实施例中实现了一些附加的益处。例如,排放口104a、104b独立于提前再循环流动路径103a和滞后再循环流动路径103b。ta排放口尺寸104a、104b、104c、104d、104e(由套筒116限定和位置可以由于各种原因独立地调整。使用排放口104a、104b、104c、104e相对于凸轮轴转矩和可用的油压能量调整ta排放允许在提前和滞后方向上独立地调节相位器的性能。这赋予在任一方向上调节最大性能或最大油效率(即,最小油耗)的选项。

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104e的尺寸也可以用于平衡提前和滞后方向上的vct致动速率。通过ta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104e进行的ta排放可以在阀芯全伸出(提前位置)时增加以获得额外的扭转辅助(ta)功能,以促进在锁定销由工作提前或滞后腔室之一控制时提供改进的锁销响应。如果需要,例如当使用中间位置锁定功能时,ta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104e可以在阀芯伸出(滞后位置)处封闭。通常,在提前和滞后方向上具有独立的ta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104e允许在管理各种vct相位器功能和性能参数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ta排放口104a、104b、104e可以取决于阀芯的位置。换句话说,排放口仅被允许或可用于在特定阀芯位置(例如阀芯伸出(提前位置))处提取或排放流体的。基于阀芯位置的排放可以用于调节锁销225并且允许锁销225在接合凹部227并移动到锁定位置时有附加的时间和旋转。另外,基于阀芯位置的排放将减少当相位器处于零位置时发生的排放,由于较少的油耗而提高了相位器的效率。

因为两个再循环流动路径103a、130b都在控制阀109的内部,所以在套筒od116a上有封装空间以便为控制阀的后部增加排放口106。该排放口106可以与ta排放口104a、104b、104c、104d、190结合,或者优选地在套筒od116a的长度上具有其自己的隔离排放路径。因为用于使控制阀109排放或仅管理ta排放的流量要求小于现有技术控制阀中利用的再循环流动通道7,所以通道107可以配合在由现有技术再循环流动回路7所占据的相同空间或更小的空间中。通过使控制阀109的后部向下朝向套筒116排放106,可以获得在中心螺栓壳体108的后部处的另选的源油流动路径(105a和105b)。

与常规的vct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以下附加的益处。首先,本发明实施例的相位器比ta相位器使用更少的油。通过使用更少的油,致动速率调节可以是激进的并且排放口可以打开。

相位器的尺寸通常取决于它们的扫掠体积,或移动它们通过一系列角度行程所需的油量。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相位器可以在比常规的ta相位器更小的扫掠体积或压力比下操作,并且基于所需要的较低流量,它们可以提供优于常规ta相位器技术的性能优势。

因此,应当理解的是,本文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原理的应用的说明。在本文参考所说明实施例的细节并不意图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这些权利要求本身列举了被视为对本发明必不可少的那些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