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0341发布日期:2019-03-02 01:4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换气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产品多在越野车上有所体现,加长加高单向裸露进气口,为防止发动机行驶或是做功过程中有效避开水的装置主要体现在越野车上加装的进气管,也称进气喉(即:延伸进气管),加高外部进气口以避开水带来的危害,但其弊端也较多,其弊端即安装时须损害车身外部结构,及车体前部翼子板内部挖较大尺寸的孔,供加装进气管道通过,极不稳定,也影响车的美观性和操控性,同时也影响驾车人员的前方视野,也给车体本身带来较大风噪(进气管道延时只接近或是高过车顶,以保证涉水或被迫涉水,避开水从进气口灌入损坏发动机),以进气口始端为起点,延伸进气口,进气管道末端链接内燃机或是发动机;延伸的进气管道一般通过软管及塑型硬管链接,延伸段的进气管道需要通过内燃机机舱旁边的部件,包括改动现有机舱原有部件布置,以引擎前置为参考的越野车,被延伸的单向进气管道要穿过机舱,前部翼子板等部件;穿过翼子板后的单向外裸露进气管道再延伸至前挡风玻璃a柱外表,一般根据车身高度决定进气口的高度,且进气口处于单向外裸露状态,裸露的管道由螺丝或是胶水固定在车身外部。此方案虽然可有效避开涉水或意外涉水深度所带来的冲击,但是其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即:容易松动,作为重要部件,容易磕碰导致损坏,通过打孔穿过进气管道也破坏了原来车身的整体性,且破坏或影响了车身原有的美观性),极端情况下无法保护发动机有效避开进水的威胁(如,水淹地下车库)。

现有产品为功能单一,属于单向换气、开放式、无补给空气的进气系统(除废气管道外,即:不提供可助燃所需空气或氧气),无法过滤或有效隔离阻挡液体及水对内燃机或是汽车发动机的损坏,极端或意外情况下无法给内燃机或是汽车发动机及相关车载人员提供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自救机会,无法延长自救时间,没有可变运作模式,即:运作过程中无法保证内燃机或是汽车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应付和对抗种种挑战。

现有产品外部加装的加长涉水喉管主要缺点就是:

1、限制其涉水深度:进气口的高度决定了涉水深度。

2、缺乏美观性:现有的加装进气喉管属于外裸露式。

3、可靠性不足:静止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内燃机或是发动机,由进气系统进水至发动机内燃机内部,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4、经济性不佳:由于进水导致发动机损坏的,其经济性大大降低。

本发明的方案便是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车辆进换气系统进行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改进了现有内燃发动机启动运行过程中及强制紧急运行、停放静止的过程中,防止进水损坏机器本身,并危及行车人及乘客生命安全,有效保护财产本身安全及操作人员及乘坐人员的人身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包括观测逃生窗、操作室过渡仓、外部循环切换阀门、双向鼓风机、第一进气管道、下进气管道过滤网、下进气管道口、进气管道控制器、上进气管道口、上进气管道过滤网、第二进气管道、节气门、发动机和尾气排气管道,其中:

所述观测逃生窗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上;

所述外部循环切换阀门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连接处;

所述第一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连接;

所述双向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内部,用于控制气流正向和反向的风速、风量大小;

所述下进气管道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靠近所述上进气管道口的一端,其上部开口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用于和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匹配;

所述下进气管道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靠近上部开口处,用于过滤外来异物;

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靠近下部开口处,用于过滤外来异物;

所述上进气管道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管道靠近所述下进气管道口的一端,其下部开口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用于和所述下进气管道口匹配;

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上下对应设置,其大小和形状相一致,且在一端呈贝壳式点连接;

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内部,用于控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相互吻合进而形成密封;

所述第二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节气门连通;

所述节气门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用于控制进气量大小;

所述尾气排气管道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用于排放尾气;

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上进气管道口、第二进气管道、节气门、发动机和尾气排气管道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气路;

所述下进气管道过滤网、下进气管道口、第一进气管道、双向鼓风机、外部循环切换阀门、操作室过渡仓和观测逃生窗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气路;

当所述发动机涉水时,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控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相互吻合密封连接,则所述观测逃生窗、操作室过渡仓、外部循环切换阀门、双向鼓风机、第一进气管道、下进气管道口、上进气管道口、第二进气管道、节气门、发动机和尾气排气管道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三气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和下进气管道过滤网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使得两者之间具有一间距进而实现360度过滤外来异物。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包括安装支架、真空管道、闭合拉线和微型真空泵,其中:

所述安装支架架设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内部;

所述真空管道一端与所述微型真空泵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下进气管道口侧壁后与所述发动机连接;

所述闭合拉线一端与所述微型真空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的内侧壁或上进气管道过滤网的下表面连接;

所述微型真空泵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且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中心处或者中心偏左的位置,用于通过所述发动机驱动带动所述微型真空泵运转产生相应的真空吸力使得所述上进气管道口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通过所述闭合拉线闭合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包括上开关通孔、下开关通孔和手动应急拉线开关,其中:

所述上开关通孔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的下部开口处,且设置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贝壳式点连接处的相对一侧;

所述下开关通孔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的上部开口处,且设置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贝壳式点连接处的相对一侧;

所述上开关通孔和下开关通孔的位置上下对应设置;

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一端穿过所述上开关通孔,另一端穿过所述下开关通孔,用于当车辆强制涉水时作为机动开关进而通过手动操作拉动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将所述上开关通孔和下开关通孔靠拢使得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闭合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还包括上进气管道口密封圈和下进气管道口密封圈,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密封圈和下进气管道口密封圈分别对应套设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的下部开口处和下进气管道口的上部开口处,用于在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穿过所述上开关通孔和下开关通孔后对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进气管道、第四进气管道、第一高压阀门和高压补给储气瓶,其中:

所述第三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进气管道连通;

所述第四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气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连通;

所述第一高压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三进气管道和第四进气管道的连接处;

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第四进气管道、第一高压阀门、第三进气管道、下进气管道口、上进气管道口、第二进气管道、节气门、发动机和尾气排气管道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四气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进气管道和第二高压阀门,其中:

所述第五进气管道一端与所述第四进气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连接;

所述第二高压阀门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五进气管道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连接处;

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第四进气管道、第五进气管道、第二高压阀门、操作室过渡仓、外部循环切换阀门、双向鼓风机、第一进气管道、下进气管道口、上进气管道口、第二进气管道、节气门、发动机和尾气排气管道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五气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部水位感应器,所述外部水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的外侧壁上,其安装高度不得等于或接近所述下进气管道口的上部开口处,用于感测车辆外部水位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过渡仓水位感应器,所述过渡仓水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的仓内底部,用于感测操作室过渡仓内的进水情况进而关闭所述外部循环切换阀门。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部粉尘过滤网,所述外部粉尘过滤网套设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的外面,用于过滤外来异物进入到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中。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所述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为了改进现有内燃机或发动机启动运行过程中及强制紧急运行、停放静止的过程中无法有效保护财产本身安全及操作人员及乘坐人员人身安全,利用进气连锁反应,以保证内燃机或是发动机正常运作,经过改进,实现粉尘及水的阻隔过滤,大大降低财产安全损坏的风险,此外,通过多重原件的组合,有效应对静止或突发情况,保护内燃机或发动机使其在突发情况或被迫情况下的受损机率大幅度降低,以此解决发动机机械设备怕水的难题,从而大大的增加财产与人员的安全值,且为操作人员争取了更多的挽救财产损失,自救抢救的宝贵时间。

2、本发明所述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基于多重安全角度出发,隐藏设计,合理安装,不损坏车身外部结构确保车身安全性能稳定,确保正在做功或是行驶中的内燃机或是车辆本身的安全,有效阻挡空气中动态昆虫异物灰尘等细小颗粒,重点在于可以阻隔或是过滤水,而现有产品及进气系统设计功能只能过滤粉尘已到达过滤燃烧做工所需的空气,无法过滤pm2.5及水分子细小成分,如果遇到行驶中意外灌水、呛水或深度积水,直接威胁或是损坏内燃机或是正在运作的发动机,造成财产损失,由于涉水趴窝原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后果极其严重。

3、本发明所述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下进气管道过滤网和上进气管道过滤网的设计结合外部粉尘过滤网,双层空气滤芯有效过滤外部空气及异物。上进气管道口和下进气管道口设计成贝壳形(开口圆形)大大提高其所需进气量,代替传统空滤盒,节省了内燃机仓内部空间,方便维修及保养,具有体型小、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稳定性强和美观性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中进气管道控制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中进气管道控制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1-观测逃生窗;

2-操作室过渡仓;

3-外部循环切换阀门;

4-双向鼓风机;

5-第一进气管道;

6-下进气管道口;

7-下进气管道过滤网;

8-上进气管道过滤网;

9-上进气管道口;

10-第二进气管道;

11-节气门;

12-发动机;

13-尾气排气管道;

14-安装支架;

15-真空管道;

16-微型真空泵;

17-上开关通孔;

18-下开关通孔;

19-手动应急拉线开关;

20-第三进气管道;

21-第四进气管道;

22-第一高压阀门;

23-高压补给储气瓶;

24-第五进气管道;

25-第二高压阀门;

26-外部粉尘过滤网;

27-上进气管道口密封圈;

28-下进气管道口密封圈;

29-闭合拉线;

30-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大城市中,城市交通道路一般都设计有下沉式地道(地道上方供火车或地铁通行,下方供车辆通行)或隧道(隧道为在江河中挖掘的通道),车辆一旦行驶至其中,又恰逢大暴雨,地道或隧道内的积水瞬间暴涨,车辆来不及撤离时,车辆有被积水淹没的可能性。为了给被迫进入险情的车内人员和内燃机争取更多应急时间,随着内燃机负荷的不断变化,此时进气管道内部的气流由外部吸气进气模式转变为过渡反向密封回流供给模式,也称反向密封进气。当处于反向模式下通过持续自救无法快速脱离险情时,启动多向密封进气待运行模式,开启目测检测窗或逃生窗口,此步骤为多向密封进气模式,若仍处于滞留状态,开启高压多向补给进气模式(即:关门检测窗口,自救时间延长至高压模式自动倒计时,争取更多自救自保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提前终止高压密封补给进气模式,关闭各个阀门及内燃机或发动机,以保护其安全,然后开启逃生窗口逃生自救。若无法快速全部撤离,开启控制仓内高压补给储气瓶,以杜绝人员的缺氧威胁,根据实际人员情况,可利用高压补给储气瓶快速充气的特点,为救生装备充氧或打气,有效利用救援时间,以达到人员财产安全的目的。同时,根据特殊特种作业的内燃机(或发动机)使用要求,高压补给储气瓶设置于车身后部或下方来配合隐藏式水中螺旋桨作为推进器使用。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360度过滤智能吻合密封式补给氧气的进换气系统,包括观测逃生窗1、操作室过渡仓2(俗称驾驶室)、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过滤网7、下进气管道口6、进气管道控制器、上进气管道口9、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其中:

所述观测逃生窗1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上,优选设置在驾驶员边上,方便驾驶员手动打开或关闭,属于操作开关部件,如门窗或天窗。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做密封处理。

所述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连接处,如,操作室内的仪表盘。当需要逃生时,发动机12关闭后,仪表上的(或是仪表下方)的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可以方便驾驶员手动关闭,实际操作中,该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是可以通过电控系统按钮开关控制的;

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一端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连接,连接点为车身外部循环进气口,如花粉滤芯;

所述双向鼓风机4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内部,用于控制气流正向和反向的风速、风量大小;正常工况下(不涉水),为了实现外部循环风流向操作室过渡仓2,双向鼓风机4是正转的,其转速的大小可增大循环进气量。实际操作中,所述双向鼓风机4也可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末端的车身内部,用于节省机舱空间。

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靠近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一端,其上部开口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用于和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匹配;

所述下进气管道过滤网7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靠近上部开口处,用于过滤外来异物,如树叶、昆虫、粉尘之类的异物;

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靠近下部开口处,用于过滤外来异物,如树叶、昆虫、粉尘之类的异物;

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管道10靠近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一端,其下部开口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用于和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匹配;

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上下对应设置,其大小和形状相一致,且在一端呈贝壳式点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的直径等于、略微大于或略微小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的直径。当等于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直接对准吻合;当略微大于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卡合在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外侧;当略微小于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卡合在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内侧。

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内部,用于控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相互吻合进而形成密封;

所述第二进气管道10一端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节气门11连通;

所述节气门11与所述发动机12连接,用于控制进气量大小。实际操作中,在所述节气门11和发动机12之间还有若干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用于分配所需燃烧做功的空气或氧气,有时,进气支管也会直接整合在发动机12中。

所述尾气排气管道13与所述发动机12连接,用于排放尾气。实际操作中,所述尾气排气管道的尾端,一般设计成n型、m型或u型等弧形,弧形过渡中心(即顶点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尾气排气管道的水平中心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尾气排气管道10优选向上凸型走向。

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气路;

所述下进气管道过滤网7、下进气管道口6、第一进气管道5、双向鼓风机4、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操作室过渡仓2和观测逃生窗1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气路;

当所述发动机12涉水时,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控制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相互吻合密封连接,有效阻断了水源,并在第一时间内保护内燃机或汽车发动机12因进气管道中吸入不可压缩液态水及异物造成大修甚至报废。则所述观测逃生窗1、操作室过渡仓2、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三气路。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三气路。两者的区别在于观测逃生窗1,在车外下大雨或车外水位已经没过观测逃生窗1(车窗)时,只能采用第一种没有观测逃生窗1的第三气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弹簧30,所述支撑弹簧30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和下进气管道过滤网7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使得两者之间具有一间距进而实现360度过滤外来异物。所述支撑弹簧30优选设置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的中心处,使得支撑力更为均匀。当然,本实施例对于所述支撑弹簧30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是位于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的中心处,也可以设置在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的中心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置,同时也不对所述支撑弹簧30的数量做限定,可以是一个或者若干个。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包括安装支架14、真空管道15、闭合拉线29和微型真空泵16,其中:

所述安装支架14架设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内部;

所述真空管道15一端与所述微型真空泵16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侧壁后与所述发动机12连接;

所述闭合拉线29一端与所述微型真空泵1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内侧壁或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的下表面连接;

所述微型真空泵16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14上,且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中心处或者中心偏左的位置,用于通过所述发动机12驱动带动所述微型真空泵16运转产生相应的真空吸力使得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通过所述闭合拉线29闭合进行密封。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型真空泵16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中心处,有利于微型真空泵16上方四周的真空吸力更为均匀,使得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闭合的更为紧密。而将所述微型真空泵16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偏左的位置,则有利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闭合的更为快速。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包括上开关通孔17、下开关通孔18和手动应急拉线开关19,其中:

所述上开关通孔17设置于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且设置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贝壳式点连接处的相对一侧;

所述下开关通孔18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且设置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贝壳式点连接处的相对一侧;

所述上开关通孔17和下开关通孔18的位置上下对应设置,上下对应设置较之于上下不对应设置让使用者拉线时更为省力。

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19一端穿过所述上开关通孔17,另一端穿过所述下开关通孔18,用于当车辆强制涉水时作为机动开关进而通过手动操作拉动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19将所述上开关通孔17和下开关通孔18靠拢使得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闭合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控制器还包括上进气管道口密封圈27和下进气管道口密封圈28,所述上进气管道口密封圈27和下进气管道口密封圈28分别对应套设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的下部开口处和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用于在所述手动应急拉线开关19穿过所述上开关通孔和下开关通孔后对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进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三进气管道20、第四进气管道21、第一高压阀门22和高压补给储气瓶23,其中:

所述第三进气管道20一端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进气管道21连通;

所述第四进气管道21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气管道2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23连通;

所述第一高压阀门22设置于所述第三进气管道20和第四进气管道21的连接处;

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23、第四进气管道21、第一高压阀门22、第三进气管道20、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四气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23可拆卸、更换补给并重复使用,配备高压补给储气瓶23以保证极端特殊作业之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进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五进气管道24和第二高压阀门25,其中:

所述第五进气管道24一端与所述第四进气管道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连接;

所述第二高压阀门25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五进气管道24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连接处;

所述高压补给储气瓶23、第四进气管道21、第五进气管道24、第二高压阀门25、操作室过渡仓2、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依次密封连接形成第五气路。

进一步的,所述进换气系统还包括外部水位感应器(未图示),所述外部水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外侧壁上,实际操作中还可以设置在进气口外包围件上,如,前保险杠外部,其安装高度不得等于或接近所述下进气管道口6的上部开口处,用于感测车辆外部水位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进换气系统还包括过渡仓水位感应器(未图示),所述过渡仓水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操作室过渡仓2的仓内底部,用于感测操作室过渡仓2内的进水情况进而关闭所述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

进一步的,所述进换气系统还包括外部粉尘过滤网26,所述外部粉尘过滤网26套设在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的外面,用于过滤外来异物进入到所述上进气管道口9和下进气管道口6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第二进气管道10、第三进气管道20、第四进气管道21和第五进气管道24在与其它部件连接时,可采用耐高温高压的波纹管或橡胶软管。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进气管道5、第二进气管道10、第三进气管道20、第四进气管道21和第五进气管道24走向均按照实际情况或安装需要变化而变化,如弯曲走向、径直走向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压阀门22、第二高压阀门25和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均可采用电控和手动形式进行控制,且上述阀门的开合状态可在操作室过渡仓2内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方便使用者查看阀门状态。

具体工作模式:

1、当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在未涉及意外涉水或强制涉水及被迫涉水险情下,处于静止状态(非启动运行状态下),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处于吻合密封状态,第一高压阀门22、第二高压阀门25和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均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与外部不可控因素出于阻隔状态,避开水淹造成发动机12气道及机舱进水的风险。

2、当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处于正常工况条件下运行时,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处于分离状态(保证其发挥双向进气分配的作用),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处于开启状态,进气气流分两条流向,此时做工运行所需要的空气由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进入为:

(1)上进气管道过滤网8、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

(2)下进气管道过滤网7、下进气管道口6、第一进气管道5、双向鼓风机4、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和操作室过渡仓2。

3、当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被迫或是意外涉水,水位线达到一定涉水深度至进气管道控制器,进气管道控制器关闭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双向鼓风机4停止顺流运行,或是开始反向运转(根据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所需空气量控制),此时内燃机所需持续运行燃烧的空气流动方向为:

操作室过渡仓2、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

4、当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无法短时间脱离险情,在步骤三的基础上即: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吻合,开启第一高压阀门22和第二高压阀门25(阀门开度大小根据内燃机功率及时间所需量而定),此时进气气流再次改变,为反向逆流状态,通过相连接的密封气道进行补给,其气流方向为:

(1)高压补给储气瓶23、第四进气管道21、第五进气管道24、第二高压阀门25、操作室过渡仓2、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双向鼓风机4、第一进气管道5、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

(2)高压补给储气瓶23、第四进气管道21、第一高压阀门22、第三进气管道20、下进气管道口6、上进气管道口9、第二进气管道10、节气门11、发动机12和尾气排气管道13。

由高压补给储气瓶23同时提供反向流动氧气以保证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继续运行,持续脱离险情。

5、若持续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启动自我保护、逃生模式,即关闭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关闭进气管道保确保气管道密封隔绝水),关闭发动机12(停止运行发动机12,以达到保护发动机12的目的),从观测逃生窗1陆续撤离,保证人员人身安全为第一。当人员安全避开险情,此时处于上述情况1,静止状态下的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的自我保护状态。

6、当电控系统故障或者被迫、主观执行涉水时,由手动应急拉线开关19控制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密封吻合,以实现以上不同工况下之需求,目的有效保护内燃机或是发动机12不受水及其他异物的损坏(停车后也可手动操作,检查操作室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及下进气管道口6和上进气管道口9密封吻合,关闭发动机12,同时关闭外部循环切换阀门3。

本实施例所述进换气系统目的在于,要让广大人群在行驶过程中,内燃机或是汽车出现意外情况涉水或是被迫涉水的极端情况,不可预知的条件下,有效降低行车人员财产的安全,及提高人身安全系数,预留更多逃生时间给乘客,确保提升驾驶人员及乘客人身安全,争取更多自救时间,最终提升或达到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