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4743发布日期:2019-06-13 12:19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液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电厂是指将某种形式的原始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固定设施或运输用电的动力厂。火力发电厂主要由四大关键部件组成,即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发电机。

汽轮机是能将蒸汽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外燃回转式机械。来自锅炉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后,依次经过一系列环形配置的喷嘴和动叶,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蒸汽在汽轮机中,以不同方式进行能量转换,便构成了不同工作原理的汽轮机。

发电原理,通过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将汽轮机的动力转化成电力,然后通过一系列冷却装置将高温蒸汽重新变成液体,将液体重新变成蒸汽循环使用,节约大量水资源。

现在的火力电厂空冷机组都是直接将汽轮机蒸汽输出端连接在空冷岛上,由于蒸汽温度较高,通过空冷岛直接将蒸汽变为凝结水需要的能量很大,导致空冷岛需要承受的载荷较大,需要多组空冷设备才能完成高温蒸汽向液体的变化,浪费较多的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冷岛工作时载荷较大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包括连接在蒸汽发生器上的汽轮机、连接在汽轮机上的发电机,所述汽轮机蒸汽排出端连接有W形蒸汽管道,所述W形蒸汽管道另一端连接有空冷岛,所述W形蒸汽管道置于土壤内部,所述W形蒸汽管道底部两个尖端连接有凝结水存储箱,所述凝结水存储箱通过水泵与蒸汽发生器液体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W形蒸汽管道的两个竖直管道和中间的弧形蒸汽管外部均套设有导热外壳,所述导热外壳周向固接有导热板。

优选的,所述导热外壳与W形蒸汽管道之间留有储水腔室。

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为扁平状的四棱锥形状。

优选的,所述导热外壳、导热板均由铜质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W形蒸汽管道外部环绕有水管,所述水管上连接有循环泵、水冷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辅助装置,能够将高温蒸汽的温度初步降低,甚至部分直接凝结成液态水,降低空冷岛制冷所需要的能量,降低空冷岛工作的载荷,并且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推广使用,提高电力厂发电的效率,降低能源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凝结水存储箱1、水管2、汽轮机3、发电机4、导热板5、导热外壳6、W形蒸汽管道7、弧形蒸汽管8、空冷岛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电厂空冷岛高温蒸汽液化辅助装置,包括连接在蒸汽发生器上的汽轮机3、连接在汽轮机3上的发电机4,汽轮机3蒸汽排出端连接有W形蒸汽管道7,W形蒸汽管道7另一端连接有空冷岛9,W形蒸汽管道7置于土壤内部,W形蒸汽管道7底部两个尖端连接有凝结水存储箱1,凝结水存储箱1通过水泵与蒸汽发生器液体输入端连接。

地下常年温度比较均衡,常年温度在10-30℃不等,在汽轮机3与空冷岛9设置一个置于土壤内部的W形蒸汽管道7,高温蒸汽经过W形蒸汽管道7时,温度将散发扫大地土壤内部,部分热能被土壤吸收,使高温蒸汽进行初步的降温,同时有效防止冬季管内壁结冰的情况,同时将管道设置成W形,方便凝结水聚集到底部,然后通过水泵再次输送到蒸汽发生器内,达到水循环利用,节省能源的同时,又能将高温蒸汽的温度降低,降低空冷岛9所做功耗,由于本装置采用大地作为热量吸收的介质,当电厂处于休息状态时,大地温度能够快速变成原温状态,方便再次使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地土壤对W形蒸汽管道7内部蒸汽热量的吸收,W形蒸汽管道7的两个竖直管道和中间的弧形蒸汽管8外部均套设有导热外壳6,导热外壳6周向固接有导热板5,导热板5为扁平状的四棱锥形状,导热外壳6、导热板5均由铜质材料制成。

为了更好的使W形蒸汽管道7内部温度传递到导热外壳6,导热外壳6与W形蒸汽管道7之间留有储水腔室,在液体作用下保证热量的快速传导。

长久使用,大地温度将会升高,为了使大地温度长久保持低温不变,W形蒸汽管道7外部环绕有水管2,水管2上连接有循环泵、水冷器,通过水冷器将水管2内部的水制冷,然后通过水管将大地内部的热量吸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