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罐以及包括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9797发布日期:2020-06-05 18:5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炭罐以及包括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罐以及包括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炭罐是一个装有炭粉/炭粒的总成,在所有纯燃油以及混合动力车型的燃油系统中,炭罐被设计用于吸收燃油系统(燃油箱)蒸发出的汽油蒸气。同时当燃油箱系统中形成负压时,通过炭罐结合燃油箱自身设计有的安全阀来向燃油系统(燃油箱)补充空气,以维持燃油箱内腔的压力处在安全范围之内。此外,当发动机在一定工况时,可以通过ecu单元控制对炭罐所吸附的汽油蒸气进行脱附,以保证炭罐中的炭粉可以继续吸收更多的汽油蒸气而不至于饱和。常见车型的炭罐产品一般被设计为放置于整车的下底盘、轮罩内、后背舱等位置,不同的位置都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放置在下底盘的炭罐,虽然布置简单空间宽敞,但是复杂的路面环境往往容易导致炭罐进入污水而导致炭罐失效,放置内轮罩内的炭罐往往布置空间有限,但也避免了恶劣的路况环境,而布置在后背舱的炭罐往往对相对应的脱附、吸附的连接管路走向要求比较高,设计难度增大。

通常被设计布置于轮罩内的炭罐,都必须面临一个问题——通用性。如一款炭罐被设计出用于底盘较高的suv车型时,轮罩内空间较为充足,但是当此炭罐要被用于小型轿车等底盘较低的车型时,会由于轮胎包络位置不同而导致炭罐与轮胎包络干涉或者间隙不足的情况,最终无法达到通用化。在国五的排放法规要求下,炭罐的体积基本在0.8l-1l左右,炭罐的布置通用化问题尚不是很严峻,但是在排放法规实施国六后,炭罐的体积基本在1.8l以上,大的能达到2.5l,炭罐被布置在轮罩内将很难做到通用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炭罐体积大,被布置在轮罩内将很难做到通用化的缺陷,提供一种炭罐以及包括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炭罐,其特点在于,所述炭罐包括:

罐体,所述罐体包括有并列设置的沿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罐部以及一短罐部,所述长罐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凸出于所述短罐部,

至少两个短炭腔以及至少两个长炭腔,所述短炭腔形成于所述短罐部内,所述长炭腔形成于所述长罐部内,其中,所述短炭腔和所述长炭腔之间连通并形成有内部通路;

吸附口接头、脱附口接头以及通大气口端,吸附口接头、脱附口接头以及通大气口端连接于所述短罐部的沿所述长度方向朝向的前端面,其中,所述吸附口接头和所述脱附口接头连通于一所述短炭腔,所述通大气口端连通于另一所述短炭腔。

本方案中长罐部和短罐部并排设置,其中短罐部由于长度方向较短,因此产生了预留的空间,因此在短罐部的前端面设置的吸附口接头、脱附口接头以及通大气口端可以被容纳于预留的空间内,减少了炭罐整体的布置空间。

长炭腔以及短炭腔通过连通的方式实现布置,其中,长炭腔和短炭腔的数量可以根据情况进一步设置,但需要结合罐体内部空间的布置要求,且需要达到罐体内部的吸附阻力和脱附阻力的要求。

较佳地,所述短炭腔和所述长炭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短炭腔位于内部通路的两端。由此设置不仅可以满足罐体内部空间的布置要求,且短炭腔和长炭腔的数量较少,不会造成过多的阻力,可以达到罐体内部的吸附阻力和脱附阻力的要求。

较佳地,所述吸附口接头以及所述脱附口接头均朝着远离所述长罐部的方向延伸。由此,吸附口接头以及脱附口接头朝向外侧设置,连接时不会有长罐部的阻碍,便于吸附口接头以及脱附口接头与管路的连接。

较佳地,所述通大气口端包括电磁阀、过滤器以及连接管路,其中,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短炭腔连通,所述连接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过滤器以及所述电磁阀。此处的过滤器起到空气过滤的作用,可以为现有的空气过滤器,内部可以设置滤芯等结构。

较佳地,所述电磁阀朝着远离所述长罐部的方向延伸。由此,电磁阀的延伸方向不会有长罐部的阻碍,较少对电磁阀体积的限制。

较佳地,所述过滤器位于所述短罐部的远离所述长罐部的一侧端面。其中,过滤器的凸出方向进一步与吸附口接头、脱附口接头以及电磁阀的延伸方向一致,同时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由此设置的过滤器进一步增加了炭罐的紧凑性。

较佳地,所述罐体包括一底座端面,所述长罐部以及所述短罐部均自所述底座端面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底座端面作为长罐部以及短罐部的共同端面,起到了固定连接的作用。

较佳地,所述底座端面以及所述罐体的侧面连接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连接车身或者车身支架。本实施例的底座端面的固定支架进一步沿着长度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底座端面与车身或者车身支架等部位的间隔距离。同时,底座端面的固定支架在长度方向的投影上,设置为探出罐体的投影轮廓,由此将固定孔设置在探出罐体外轮廓的部分,方便安装固定件。

较佳地,所述罐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投影轮廓自所述短罐部朝所述长罐部方向变大,所述罐体朝向轮胎包络的一侧为斜面。由此罐体的外轮廓形成例如梯形等形状,由此可以配合轮胎包络的走向,在长罐部以及短罐部均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隙的同时,又使得长罐部的体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一种车辆,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炭罐。其中,炭罐固定在车身或者车身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型的炭罐设计结构,使得整体结构紧凑,最大化的利用轮罩内的有限空间,布置出一种能够用于不同底盘高度车型的结构,能做到同时适用于轿车、suv等不同整车底盘高度,同时也保证炭罐的内部结构的吸附阻力、脱附阻力达到目标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炭腔的通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炭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炭罐,其中,炭罐包括罐体1、短罐部11、长罐部12、底座端面13、吸附口接头2、脱附口接头3、通大气口端4、电磁阀41、连接管路42、过滤器43、固定支架51、固定支架52、短炭腔61、短炭腔62、长炭腔71、长炭腔72。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炭罐包括有罐体1,罐体1包括有并列设置的沿一长度方向x延伸的一长罐部12以及一短罐部11,长罐部12在长度方向x上凸出于短罐部11。

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炭罐包括有至少两个短炭腔(短炭腔61和短炭腔62)以及至少两个长炭腔(长炭腔71和长炭腔72),短炭腔61和短炭腔62形成于短罐部11内,长炭腔71和长炭腔72形成于长罐部12内,其中,短炭腔(短炭腔61和短炭腔62)和长炭腔(长炭腔71和长炭腔72)之间连通并形成有内部通路。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炭罐包括有吸附口接头2、脱附口接头3以及通大气口端4。其中,吸附口接头2用于与管路连接从而连至燃油箱。脱附口接头3用于与管路连接从而连至发动机。通大气口端4用于炭罐吸附时释放炭罐内部压力,脱附时向燃油系统内部补气。

如图4和图5所示,吸附口接头2、脱附口接头3以及通大气口端4连接于短罐部11的沿长度方向x朝向的前端面111。其中,对照着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的吸附口接头2和脱附口接头3均连通于短炭腔61,通大气口端4连通于另一短炭腔62。

本方案中长罐部12和短罐部11并排设置,其中短罐部11由于长度方向x较短,因此产生了预留的空间,因此在短罐部11的前端面设置的吸附口接头2、脱附口接头3以及通大气口端4可以被容纳于预留的空间内,减少了炭罐整体的布置空间。

本实施例的长炭腔以及短炭腔通过连通的方式实现布置,其中,长炭腔和短炭腔的数量可以根据情况进一步设置,但需要结合罐体1内部空间的布置要求,且需要达到罐体1内部的吸附阻力和脱附阻力的要求。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短炭腔和长炭腔的数量均为两个,短炭腔61和短炭腔62位于内部通路的两端。由此设置不仅可以满足罐体1内部空间的布置要求,且短炭腔和长炭腔的数量较少,不会造成过多的阻力,可以达到罐体1内部的吸附阻力和脱附阻力的要求。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炭罐吸附汽油蒸气时,气体流向为依次通过吸附口接头、短炭腔61、长炭腔71、长炭腔72、短炭腔62、通大气口端4;汽油蒸气在依次经过短炭腔61、长炭腔71、长炭腔72、短炭腔62的过程中,油气被其中的炭粉吸附。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炭罐吸附汽油蒸气时,气体流向为依次通过通大气口端4、短炭腔62、长炭腔72、长炭腔71、短炭腔61、脱附口接头3;汽油蒸气在依次经过短炭腔62、长炭腔72、长炭腔71、短炭腔61的过程中,油气被其中的炭粉吸附。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吸附口接头2以及脱附口接头3均朝着远离长罐部12的方向延伸。由此,吸附口接头2以及脱附口接头3朝向外侧设置,连接时不会有长罐部12的阻碍,便于吸附口接头2以及脱附口接头3与管路的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通大气口端4包括电磁阀41、过滤器43以及连接管路42,其中,电磁阀41与短炭腔连通,连接管路42的两端分别连接过滤器43以及电磁阀41。此处的过滤器43起到空气过滤的作用,可以为现有的空气过滤器43,内部可以设置滤芯等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阀41朝着远离长罐部12的方向延伸。由此,电磁阀41的延伸方向不会有长罐部12的阻碍,较少对电磁阀41体积的限制。本实施例的电磁阀4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现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切换阀,从而实现连接管路42的打开和关闭。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滤器43位于短罐部11的远离长罐部12的一侧端面112。其中,通过连接管路42的延伸方向的设置即可实现过滤器43和电磁阀41的连接。过滤器43的凸出方向进一步与吸附口接头2、脱附口接头3以及电磁阀41的延伸方向一致,同时在长度方向x上相互错开。由此设置的过滤器43进一步增加了炭罐的紧凑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罐体1包括一底座端面13,长罐部12以及短罐部11均自底座端面13沿长度方向x延伸。底座端面13作为长罐部12以及短罐部11的共同端面,起到了固定连接的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端面13以及罐体1的侧面分别连接有固定支架51以及固定支架52。固定支架51以及固定支架52用于连接车身或者车身支架。本实施例的底座端面13的固定支架51进一步沿着长度方向x的反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底座端面13与车身或者车身支架等部位的间隔距离。同时,底座端面13的固定支架51在如图1中的长度方向x的投影上,设置为探出罐体1的投影轮廓,由此将固定孔设置在探出罐体1外轮廓的部分,方便安装固定件例如螺栓等。

如图1和图6所示,罐体1的沿着长度方向x的投影轮廓自短罐部11朝长罐部12方向变大。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罐体1的外轮廓形成梯形的形状,梯形的形状的斜边正好对应于轮胎包络8,由此罐体1的形状可以配合轮胎包络8的走向,在长罐部12以及短罐部11均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隙的同时,又使得长罐部12的体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车辆包括炭罐。其中,炭罐按照如图6所示的位置固定在车身或者车身支架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型的炭罐设计结构,使得整体结构紧凑,最大化的利用轮罩内的有限空间,布置出一种能够用于不同底盘高度车型的结构,能做到同时适用于轿车、suv等不同整车底盘高度,同时也保证炭罐的内部结构的吸附阻力、脱附阻力达到目标要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