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76298发布日期:2021-11-15 18:0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风力发电机工作时,风轮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风力发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使用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3.但散热装置在使用时,空气中的灰尘会通过散热孔进入风力发电机内侧,当灰尘附着过多时,会降低发电机的散热性能,导致发电机工作时散发的热量无法快速排出,减小了发电机的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通过进风机构配合防尘机构,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散热孔进入发电机内侧,使发电机的散热性能降低。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正面转动安装有转动叶片,所述固定筒的外侧设置有进风机构,所述固定筒的内侧设置有防尘机构。
6.优选的,所述进风机构包括转动柱、转子、发电机、进风筒和出气筒,所述转动柱固定安装在转动叶片的背面,所述转子固定安装在转动柱的外侧,所述转子活动安装在固定筒的内侧,所述发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内侧,所述发电机的底部与固定筒通过固定柱相接,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柱的背面相接,所述进风筒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左右两侧中心,所述出气筒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顶部。
7.优选的,所述进风筒包括摆动条、弹片和活动块,所述摆动条转动安装在进风筒的内侧靠近固定筒处,所述弹片固定安装在摆动条的下端,所述弹片的下端与进风筒的内壁相接,所述活动块通过弹性条活动安装在摆动条的上端远离固定筒的一侧,所述活动块的外侧开设有挡风槽。
8.优选的,所述防尘机构包括开口、活动片和摩擦件,所述开口开设在固定筒的左右两侧中心,所述开口与进风筒相导通,所述活动片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内侧,所述活动片位于开口的下端,所述活动片为弹性片,所述摩擦件设置在活动片的下端。
9.优选的,所述活动片包括弹簧和活动球,所述弹簧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内侧,所述弹簧位于开口的上端,所述活动球固定安装在弹簧的下端,所述活动球与活动片靠近固定筒内侧中心的一端相接。
10.优选的,所述摩擦件包括弧形片和摩擦毛,所述弧形片固定安装在固定筒的内侧,
所述弧形片位于活动片的下端,所述摩擦毛固定安装在弧形片的顶部,所述摩擦毛与活动片活动搭接。
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设置进风机构和防尘机构,对发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同时将空气中的灰尘吸附,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通过散热孔进入发电机内侧,使发电机的散热性能降低。
13.(2)、该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气流经过进风筒内侧时与活动块接触,活动块外侧的挡风槽对气流形成阻挡,活动块受气流的推力在摆动条的上端摆动,通过弹性条将摆动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摆动条上,在弹片的配合下,摆动条无序摆动,活动的摆动条使外侧的冷空气快速充满至固定筒内侧,加快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14.(3)、该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当空气通过进风筒进入固定筒内侧时,活动片上端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活动片的活动端发生摆动,摆动的活动片底部与摩擦毛不断摩擦产生静电,使活动片对流入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吸附,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装置内侧,导致发电机的散热性能降低。
15.(4)、该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活动片摆动时,进风筒处无序流入的气流使活动片上端的气流发生强弱变化,促使活动片的摆动频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活动片与摩擦毛的摩擦频率,使活动片上的静电产生速率加快,增强了活动片的灰尘吸附能力。
16.(5)、该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活动片摆动时,带动活动球在弹簧的下端活动,不断摆动的活动球受惯性作用,在活动片受力减小时,带动活动片的活动端继续活动,使活动片的摆动频率增加,增强了活动片的吸尘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固定筒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进风筒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进风筒处剖视图;
21.图5为本发明固定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图5中a处结构放大图。
23.图中:1、固定杆;2、固定筒;3、转动叶片;4、进风机构;41、转动柱;42、转子;43、发电机;44、进风筒;441、摆动条;442、弹片;443、活动块;45、出气筒;5、防尘机构;51、开口;52、活动片;521、弹簧;522、活动球;53、摩擦件;531、弧形片;532、摩擦毛。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6.请参阅图1

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包括
固定杆1,固定杆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筒2,固定筒2的正面转动安装有转动叶片3,固定筒2的外侧设置有进风机构4,固定筒2的内侧设置有防尘机构5。
27.进风机构4包括转动柱41、转子42、发电机43、进风筒44和出气筒45,转动柱41固定安装在转动叶片3的背面,转子42固定安装在转动柱41的外侧,转子42活动安装在固定筒2的内侧,发电机43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内侧,发电机43的底部与固定筒2通过固定柱相接,发电机43的输出端与转动柱41的背面相接,进风筒44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左右两侧中心,进风筒44包括摆动条441、弹片442和活动块443,摆动条441转动安装在进风筒44的内侧靠近固定筒2处,摆动条441为多个导流片组成,对空气的流动产生导向作用,弹片442固定安装在摆动条441的下端,弹片442的下端与进风筒44的内壁相接,在弹片442的配合下,摆动条441无序摆动,活动的摆动条441使外侧的冷空气快速充满至固定筒2内侧,加快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活动块443通过弹性条活动安装在摆动条441的上端远离固定筒2的一侧,活动块443的外侧开设有挡风槽,活动块443外侧的挡风槽对气流形成阻挡,活动块443受气流的推力在摆动条441的上端摆动,通过弹性条将摆动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摆动条441上,出气筒45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顶部。
28.防尘机构5包括开口51、活动片52和摩擦件53,开口51开设在固定筒2的左右两侧中心,开口51与进风筒44相导通,活动片52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内侧,活动片52位于开口51的下端,活动片52为弹性片,当空气通过进风筒44进入固定筒2内侧时,活动片52上端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活动片52的活动端发生摆动,摆动的活动片52底部与摩擦毛532不断摩擦产生静电,使活动片52对流入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吸附,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装置内侧,导致发电机43的散热性能降低,活动片52包括弹簧521和活动球522,弹簧521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内侧,弹簧521位于开口51的上端,活动球522固定安装在弹簧521的下端,活动球522与活动片52靠近固定筒2内侧中心的一端相接,不断摆动的活动球522受惯性作用,在活动片52受力减小时,带动活动片52的活动端继续活动,使活动片52的摆动频率增加,增强了活动片52的吸尘效率,摩擦件53设置在活动片52的下端,摩擦件53包括弧形片531和摩擦毛532,弧形片531固定安装在固定筒2的内侧,弧形片531位于活动片52的下端,摩擦毛532固定安装在弧形片531的顶部,摩擦毛532与活动片52活动搭接。
29.使用时,风力通过转动叶片3带动转动柱41及转子42转动,转子42转动时带动固定筒2内侧的空气流动,使固定筒2内侧的空气流速加快,固定筒2左右两侧的空气通过进风筒44进入装置,气流经过进风筒44内侧时与活动块443接触,活动块443外侧的挡风槽对气流形成阻挡,活动块443受气流的推力在摆动条441的上端摆动,通过弹性条将摆动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摆动条441上,在弹片442的配合下,摆动条441无序摆动,活动的摆动条441使外侧的冷空气快速充满至固定筒2内侧,加快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当空气通过进风筒44进入固定筒2内侧时,活动片52上端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活动片52的活动端发生摆动,摆动的活动片52底部与摩擦毛532不断摩擦产生静电,使活动片52对流入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吸附,避免了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装置内侧,导致发电机43的散热性能降低,活动片52摆动时,进风筒44处无序流入的气流使活动片52上端的气流发生强弱变化,促使活动片52的摆动频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活动片52与摩擦毛532的摩擦频率,使活动片52上的静电产生速率加快,增强了活动片52的灰尘吸附能力,活动片52摆动时,带动活动球522在弹簧521的下端活动,不断摆动的活动球522受惯性作用,在活动片52受力减小时,带
动活动片52的活动端继续活动,使活动片52的摆动频率增加,增强了活动片52的吸尘效率。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