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发动机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油水加热器。
背景技术:2.柴油发动机是燃烧柴油来获取能量释放的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的特点为:热效率和经济性较好,柴油机采用压缩空气的办法来提高空气温度,使空气温度超过柴油的自燃点,这时再喷入柴油、柴油喷雾和空气混合的同时自己点火燃烧。因此,柴油发动机无需点火系统。同时,柴油机的供油系统也相对简单,因此柴油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比汽油发动机的好。由于不受爆燃的限制以及柴油自燃的需要,柴油机压缩比很高。热效率和经济性都要好于汽油机,同时在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柴油机的扭矩大,最大功率时的转速低,适合于载货汽车的使用。
3.目前,现有内燃机使用的普通油、水预热装置一般是利用电加热丝直接对油、水进行加热,利用冷热油、水的压力差形成对流循环,这样油、水的循环速度较慢、效率低,极容易出现油、水加热死角,加热不均匀等问题,从而不能对发动机用油、水完全加热,预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加热器,能够对柴油发动机内的机油和水充分加热。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油水加热器,包括水保温壳、油保温壳、用于加热水保温壳内的介质的水加热机构、用于加热油保温壳内的介质的油加热机构,所述水保温壳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通道、出水通道、所述油保温壳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油通道、出油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水装置连接,所述进油通道、出油通道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油装置连接,所述进水通道上设置有将储水装置内的水泵入水保温壳的第一循环水泵,所述进油通道上设置有将储油装置内的机油泵入油保温壳的第二循环水泵;
7.所述出油通道与所述油保温壳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油保温壳的顶部,所述出水通道与所述水保温壳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水保温壳的顶部。
8.进一步地,所述水保温壳还包括与其内部连通的泄水通道、所述油保温壳还包括与其内部连通的泄油通道,所述泄水通道、泄油通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
9.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所述水保温壳、油保温壳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10.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为带刹车万向轮。
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水装置通过法兰连接,所述进油通道、出油通道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油装置通过法兰连接。
12.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水加热机构、油加热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还与所述水保温壳连接,用于检测水保温壳内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还与所述油保温壳连接,用于检测油保温壳内的油温,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水加热机构、油加热机构的启停。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所述出水通道与所述水保温壳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水保温壳的顶部,能够将所述水保温壳中的空气排出,防止空气损坏水循坏回路中的组件,同时增加了水在所述水保温壳中的停留的时间,进而增加了加热效率,同样地,所述出油通道与所述油保温壳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油保温壳的顶部,能够将所述油保温壳中的空气排出,防止空气损坏油循坏回路中的组件,增加了加热效率。
15.2、所述出油通道、出水通道分别与所述储油装置、储水装置通过法兰连接,拆装方便,维护方便,并且可以用较小的扭矩产生相对螺纹连接大的密封面接触力,密封性好,结构简单、故障率低,适合在户外使用。
16.3、当所述出水通道发生堵塞后,能够通过所述泄水通道将所述水保温壳中的水紧急排出,防止所述水保温壳中水压过大发生爆炸,同理,所述泄油通道能够防止所述油保温壳中油压过大而发生爆炸,对使用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加热器正面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加热器背面结构图。
19.附图标记列表
20.1-水保温壳,2-第一循环水泵,3-进水通道,4-出水通道,5-泄水通道,6-底座,7-行走轮,8-控制器,9-进油通道,10-第二循环水泵,11-油保温壳,12-泄油通道,13-出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如图1~2所示,一种油水加热器,包括水保温壳1、油保温壳11、用于加热水保温壳1内的介质的水加热机构、用于加热油保温壳11内的介质的油加热机构,所述水保温壳1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通道3、出水通道4、所述油保温壳11上设置有分别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油通道9、出油通道13,所述进水通道3、出水通道4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水装置连接,所述进油通道9、出油通道13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油装置连接,所述进水通道3上设置有将储水装置内的水泵入水保温壳1的第一循环水泵2,所述进油通道9上设置有将储油装置内的机油泵入油保温壳11的第二循环水泵10;
25.所述出油通道13与所述油保温壳11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油保温壳11的顶部,所述出水通道4与所述水保温壳1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水保温壳1的顶部。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所述储油装置、进油通道9、油保温壳11、出油通道13形成油循环回路,所述储水装置、进水通道3、水保温壳1、出水通道4形成水循环回路,当柴油机中的水从所述进水通道3进入所述水保温壳1后,在所述水加热机构的作用下被加热,随后在所述第一循环水泵2的作用下从所述出水通道4送回柴油机的储水装置中,同时,由于所述出水通道4与所述水保温壳1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水保温壳1的顶部,当水进入所述水保温壳1后,当水保温壳1中被填满后才会从所述出水通道4排出,能够将所述水保温壳1中的空气排出,防止空气损坏水循坏回路中的组件,同时增加了水在所述水保温壳1中的停留的时间,进而增加了加热效率,同理,柴油机中的机油从所述进油通道9进入所述油保温壳11后,在所述油加热机构的作用下被加热,随后在所述第二循环水泵10的作用下从所述出油通道13送回柴油机的储油装置中,所述出油通道13与所述油保温壳11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油保温壳11的顶部,能够将所述油保温壳11中的空气排出,防止空气损坏油循坏回路中的组件,同时增加了油在所述油保温壳11中的停留的时间,进而增加了加热效率。
2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加热机构、油加热机构可以为电加热丝。
28.进一步地,所述水保温壳1还包括与其内部连通的泄水通道5、所述油保温壳11还包括与其内部连通的泄油通道12,所述泄水通道5、泄油通道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
29.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用于控制所述泄水通道5、泄油通道12的开闭,当所述出水通道4发生堵塞后,能够通过所述泄水通道5将所述水保温壳1中的水紧急排出,防止所述水保温壳1中水压过大发生爆炸,同理,所述泄油通道12能够防止所述油保温壳11中油压过大而发生爆炸,对使用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30.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6,所述底座6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7,所述水保温壳1、油保温壳11均设置于所述底座6上。
31.当需要移动所述油水加热器的位置时,通过推动所述底座6即可实现,不需人工搬运,减轻了使用人员的负担。
32.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7为带刹车万向轮。
33.通过设置带刹车万向轮,当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控制所述带刹车万向轮即可将本装置固定,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滑动。
3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3、出水通道4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水装置通过法兰连接,所述进油通道9、出油通道13分别与柴油发动机的储油装置通过法兰连接。
35.法兰连接拆装方便,维护方便,并且可以用较小的扭矩产生相对螺纹连接大的密
封面接触力,密封性好,结构简单、故障率低,适合在户外使用。
36.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8、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循环水泵2、第二循环水泵10、水加热机构、油加热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器8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还与所述水保温壳1连接,用于检测水保温壳1内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还与所述油保温壳11连接,用于检测油保温壳11内的油温,所述控制器8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循环水泵2、第二循环水泵10、水加热机构、油加热机构的启停。
37.当水温或油温到达指定温度后,通过所述控制器8关闭所述水加热机构或油加热机构,减少了本装置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同时通过关闭所述油加热机构能够防止机油温度过高而发生燃烧,当水温或油温未到达指定温度时,通过所述控制器8关闭所述第一循环水泵2、第二循环水泵10,水温或油温到达指定温度后才打开,方便自动化控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制器8可以为plc。
3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说明书中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