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77982发布日期:2022-01-12 11:4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用发动机的需求越来越高,发动机内部机油的润滑对发动机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当机器内无机油或者机油量不足而强制使用发动机时,轻则损坏发动机,重则导致发动机附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对机油量进行监测。
3.目前市面上通用发动机的机油监测装置主要有2种大类,一类是电磁式,另一类式普通的机械式。其中,电磁式机油监测装置主要部件有干簧管以及内部带磁环的浮子,浮子带动内磁环上下浮动,通过磁力的变化引起干簧管的开关动作,但是目前发动机的定转子采用阵列式的磁缸,磁缸内部磁场很强以及外部电磁干扰,很容易干扰干簧管,引起干簧管的误判断,同时由于浮子内部有磁环,在使用较长时间后,会将机油中的金属杂质吸附在浮子内,导致浮子增重或者卡死;机械式机油监测装置主要部件就是浮子和铜针,将铜针上下部分都穿出浮子,浮子带动铜针上下浮动,铜针的上半部分穿过传感器的外壳铜片引出信号线,当机油不足时,铜针下部与地接触导通,但存在铜针上半部穿出外壳时由于油膜、机油杂质等外部原因,会导致铜针与外壳铜片接触不良,同时浮子只有1个圆孔固定,容易出现偏置,导致卡涩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上述两大类的机油监测装置都存在严重的误报、不能正常报警等问题,不能正常检查机油油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
5.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包括外框、设置于所述外框上端开口内的上盖、收容于所述外框内的浮块、固定于所述浮块下方的导电板、位于所述浮块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电件及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固定于所述外框内腔的底面上,所述外框内还设有定位柱,所述浮块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第三通孔。
7.优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的内表面与所述定位柱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8.优选地,所述浮块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凸块,所述导电板的边缘处设有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上设有卡孔,所述凸块穿过所述卡孔。
9.优选地,所述浮块的外圆周面设有若干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凸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卡扣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呈倒置的v字形。
11.优选地,所述外框上设有位于其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耳与第二安装耳。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还包括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耳上。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还包括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耳上。
14.优选地,所述外框的下端边缘处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外框的内外表面。
15.优选地,所述外框上端开口内边缘处设有若干第一凹槽及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下方且与其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上盖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边缘处的若干卡勾,所述卡勾可穿过所述第一凹槽且卡扣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16.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通过在外框内设置定位柱,且浮块上设有可供定位柱穿过的第三通孔,使得浮块可以在外框内稳定的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对机油量的有效监测,防止出现浮块卡涩等现象,使得监测的更加稳定准确;并且,通过将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设计成倒置的v字形,使得导电板向下移动时可以与其稳定的接触,保证接触的良好,防止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图;
19.图2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去除上盖后的立体图;
20.图3是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去除外框后的立体图;
21.图4是图3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剖面立体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图;
24.图7是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去除上盖及外框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专利提供清楚完整的说明。
26.第一实施例:
27.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包括外框1、设置于所述外框1上端的上盖2、设置于所述外框1内的浮块3、设置于所述浮块3下面的导电板4、设置于所述浮块3一侧的第一导电件5、设置于所述浮块3另一侧的第二导电件6。
28.如图1、图2及图5所示,所述外框1的上端设有开口,以便浮块3从其上端开口放入到外框11内,进一步的,所述外框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耳15及第二安装耳16,所述第一安装耳15与所述第二安装耳16分别固定于所述外框11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耳15与所述第二安装耳16均与所述外框1一体成型。所述外框11的下端边缘处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优选的,如干个所述第一通孔11在所述外框11下端边缘处沿周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一
通孔11贯穿所述外框11的内外表面,以便外部的机油经过第一通孔11进入到外框11的内部。
29.进一步的,所述外框11上端内边缘处设有若干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一凹槽12、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2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二通孔13,所述第二通孔13贯穿所述外框11的内外表面,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第一通孔12沿周向等距分布在所述外框1上端内边缘处。
30.进一步的,所述外框11的内部设有定位柱14,所述定位柱14收容于所述外框1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定位柱14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框11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定位柱14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框11内腔的底面上,优选的,所述定位柱14与所述外框11一体成型。
31.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上盖2收容且固定于所述外框1的上端开口内,进一步的,所述上盖2的形状与所述外框1上端开口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上盖2的侧面顶靠在所述外框1的内圆周面上,以便将外框1的上端开口挡住。
32.进一步的,所述上盖2的上表面固定有握持部21,方便使用者握住将其安装或者取下。所述上盖2下表面的边缘处还设有若干卡勾22,所述上盖2安装至所述外框1的上端开口内时,所述卡勾22穿过所述第一凹槽12且卡扣于所述第二通孔13内,以便将上盖2固定于所述外框1的上端开口内。
33.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浮块3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外框1内,所述浮块3的密度小于机油的密度,使得所述浮块3可以漂浮于机油上,且随机油液面的升降而升降,便于对机油量进行检测。进一步的,所述浮块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31,所述定位柱14穿过所述第三通孔31,使得所述浮块3可以沿着所述定位柱14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防止所述浮块3在定位柱14上卡涩及偏置,优选的,所述第三通孔31内表面与所述定位柱14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浮块3与定位柱14之间不存在摩擦力,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孔31的内表面与定位柱14的外表面之间亦可以滑动连接。
34.进一步的,所述浮块3的外圆周面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32,所述第二凹槽32可以设置一个,亦可以设置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32优选的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32沿轴向贯穿所述浮块3的上下表面。
35.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导电板4固定于所述浮块3的下表面上,所述导电板4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比如铜等,所述导电板4的中心区域设有第四通孔42,所述第四通孔42与所述第三通孔31对应设置,所述定位柱14穿过所述第四通孔42。
36.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4的边缘处设有向上弯折的卡扣部41,所述卡扣部41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2内,进一步的,所述浮块3上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32内的凸块33,所述卡扣部41上设有卡孔,所述凸块33穿过所述卡孔,以便将所述卡扣部41固定于所述凸块33上,进而可以将所述导电板4固定于所述浮块3的底面上。优选的,所述卡扣部41与所述导电板4一体成型。
37.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件5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分别位于所述浮块3的左右两侧且固定于所述外框1上。
3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5呈弯折状,所述第一导电件5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51且另一端设有第一对接部52,所述第一弯折部51收容于所述外框1内且固定于所述外框1内腔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弯折部51位于所述导电板4的正下方,以便在导电板4向下移动时
可以抵接在第一弯折部51上,所述第一弯折部51呈倒置的v字形,以便导电板4向下移动时,其底面可以抵接在第一弯折部51上。所述第一对接部52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耳16上,其可以通过螺钉固定,亦可以通过卡扣固定等,所述第一对接部52为中间具有通槽的卡口设计,以便与第二安装耳16上的凸块卡持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5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比如铜等。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电件6呈弯折状,所述第二导电件6的一端设有第二弯折部61且另一端设有第二对接部62,所述第二弯折部61呈倒置的v字形,所述第二弯折部61收容于所述外框1的内部且固定于所述外框1内腔的底面上,以便导电板4向下移动时可以抵接在所述第二弯折部61中间向上凸起的部分,从而实现电接触,所述第二对接部62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耳15上,便于与外部电路实现电连接。
40.优选的,所述导电板4、第一导电件5、第二导电件6采用均镀金工艺,保证接触点不氧化、不被油墨覆盖,且导电板4与第一导电件5及第二导电件6实现稳定的电接触。
41.优选的,所述浮块3为丁晴橡胶,其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而成,该材料具有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等优点,同时该材料表面坚硬光滑,不易破损,内部发泡形成的孔隙成蜂窝状,孔隙与孔隙之间完全密封独立,气密性极好,不存在吸油等不良现象,并且能保证在高温下不变形、变脆、吸油等不良现象,保证浮子可靠工作。
42.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安装于机油箱内,且第一对接部52及第二对接部62分别与发动机的点火电路电连接。然后机油可以从第一通孔11进入到外框1的内部,且浮块3可以随机油液面的升降而升降。当机油较多时,浮块3带动导电板4向上移动且分别与第一弯折部51及第二弯折部61脱离,此时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行。当机油较少时,此时浮块带动导电板4向下移动,且分别与第一弯折部51与第二弯折部61接触,此时发动机点火装置短路,进而无法启动发动机,实现对发动机的保护作用。
43.第二实施例:
44.如图6及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机油监测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其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包括第三导电件7,所述第三导电件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件5的结构不同。
45.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件7包括位于一端的第三弯折部71及位于另一端的第三对接部72,所述第三弯折部71收容且固定于所述外框1内腔的底面上,同时所述第三弯折部71处于所述导电板4的正下方,以便导电板4向下移动时可以与第三弯折部71电接触。所述第三对接部72为中间具有通槽的对接板,所述第三对接部72的通槽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对接部52的通槽的长度,且所述第三对接部72的通槽伸出所述第二安装耳16以便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