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00256发布日期:2022-04-06 16:5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端冷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排放标准的逐年加严和用户对汽车动力性的要求逐年提升,涡轮增压车型逐渐成为了各大汽车行业的首选,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降低增压后高温空气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目前市场上乘用车中冷器多放在前保格栅后面、散热器等冷却系统前端。
3.现有的中冷器导流结构,不便对导流进入到中冷器内空气中的落叶和灰尘等杂质过滤并对空气中的水分干燥处理,灰尘与落叶等杂质以及水分容易进入到中冷器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本体和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的上端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导风u型框,导风u型框的前后两侧呈喇叭口状。
6.导风板与导风u型框之间紧密贴合有安装框,安装框的右侧以及内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进入中冷器本体内空气中的灰尘以及落叶等杂质的第一过滤板以及第二过滤板。
7.安装框的左侧安装有拆卸开孔板,安装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开孔板,第一开孔板位于第二过滤板的左侧,拆卸开孔板与第一开孔板之间填充有干燥剂。
8.为了对第一过滤板上堵塞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不断向下刷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导风u型框的上端面右侧固定连接有l型架,l型架的内部顶端安装有两个前后并列分布的电动推杆,两个电动推杆的下端面均安装有安装块,两个安装块的下端面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刷毛,刷毛的左侧与第一过滤板的右侧紧密贴合。
9.为了方便对安装框内的干燥剂进行更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第一过滤板的右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端面与导风板的上端面通过多个第三螺栓可拆卸连接,拆卸开孔板与安装框之间通过四个第二螺栓可拆卸连接。
10.为了方便阻止安装框继续向左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导风板的上端面与导风u型框的内部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两个限位挡板的右侧均与拆卸开孔板的左侧紧密贴合。
11.为了方便对两个电动推杆的运行提供电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导风u型框的上端面安装有电源箱,电源箱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与两个电动推杆之间均为电性连接。
12.为了方便更换刷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两个安装块
与连接块之间均通过四个第一螺栓可拆卸连接。
13.为了方便车身与导流组件之间安装和拆卸,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优选的,导风板的左侧以及导风u型框的左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的上端面均贯穿开设有多个安装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该种中冷器导流结构,使用时,通过导风板以及导风u型框配合将外部空气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内。外部空气经过导流从第一过滤板进入到安装框内时,通过第一过滤板对空气中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第二过滤板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紧接着过滤后的空气中携带的水分通过干燥剂进行干燥,过滤干燥后的空气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内,从而达到了方便对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内空气中的落叶和灰尘等杂质过滤并对空气中的水分干燥处理的效果,避免灰尘与落叶等杂质以及水分容易进入到中冷器本体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剖面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刷毛处结构结构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放大图。
19.图中,1、中冷器本体;2、导流组件;201、导风u型框;202、导风板;203、安装板;204、安装孔;3、l型架;301、电动推杆;302、安装块;303、连接块;304、刷毛;305、第一螺栓;4、安装框;401、第一过滤板;402、第二过滤板;403、第一开孔板;404、拆卸开孔板;405、第二螺栓;406、干燥剂;407、连接板;408、第三螺栓;5、限位挡板;6、电源箱;601、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1.请参阅图1-3,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本体1和导流组件2,导流组件2包括导风板202,导风板202的上端面左侧固定连接有导风u型框201,导风u型框201的前后两侧呈喇叭口状。
22.导风板202与导风u型框201之间紧密贴合有安装框4,安装框4的右侧以及内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进入中冷器本体1内空气中的灰尘以及落叶等杂质的第一过滤板401以及第二过滤板402。
23.安装框4的左侧安装有拆卸开孔板404,安装框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开孔板403,第一开孔板403位于第二过滤板402的左侧,拆卸开孔板404与第一开孔板403之间填充有干燥剂406。
24.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通过导风板202以及导风u型框201配合将外部空气导流进入
到中冷器本体1内。外部空气经过导流从第一过滤板401进入到安装框4内时,通过第一过滤板401对空气中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第二过滤板402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紧接着过滤后的空气中携带的水分通过干燥剂406进行干燥,过滤干燥后的空气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1内,从而达到了方便对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1内空气中的落叶和灰尘等杂质过滤并对空气中的水分干燥处理的效果,避免灰尘与落叶等杂质以及水分容易进入到中冷器本体1内的问题。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导风u型框201的上端面右侧固定连接有l型架3,l型架3的内部顶端安装有两个前后并列分布的电动推杆301,两个电动推杆301的下端面均安装有安装块302,两个安装块302的下端面安装有连接块303,连接块30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刷毛304,刷毛304的左侧与第一过滤板401的右侧紧密贴合。
26.通过开启两个电动推杆301,不断带动刷毛304上下移动,刷毛304对第一过滤板401上堵塞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不断向下刷落。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第一过滤板401的右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07,连接板407的下端面与导风板202的上端面通过多个第三螺栓408可拆卸连接,拆卸开孔板404与安装框4之间通过四个第二螺栓405可拆卸连接。
28.对干燥剂406更换时,首先拧动第三螺栓408,将安装框4从导风板202以及导风u型框201之间向右取出,接着拧动拆卸四个第二螺栓405,将拆卸开孔板404拆卸,对安装框4内的干燥剂406进行更换,从而达到了方便对安装框4内的干燥剂406进行更换的效果。
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导风板202的上端面与导风u型框201的内部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5,两个限位挡板5的右侧均与拆卸开孔板404的左侧紧密贴合。将安装框4放入到导风板202以及导风u型框201内时,通过两个限位挡板5方便阻止安装框4继续向左移动。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导风u型框201的上端面安装有电源箱6,电源箱6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601,蓄电池601与两个电动推杆301之间均为电性连接。通过蓄电池601方便对两个电动推杆301的运行提供电源。
3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两个安装块302与连接块303之间均通过四个第一螺栓305可拆卸连接。更换刷毛304时,将多个第一螺栓305拧动拆卸,将刷毛304取下更换下一刷毛304,从而达到了方便更换刷毛304的效果。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导风板202的左侧以及导风u型框201的左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03,两个安装板203的上端面均贯穿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04。将该导流组件2与车身安装时,通过两个安装板203以及在多个安装孔204内配合拧入螺钉,进而完成导流组件2与车身的安装,从而达到了方便车身与导流组件2之间安装和拆卸的效果。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34.将该导流组件2与车身安装时,通过两个安装板203以及在多个安装孔204内配合拧入螺钉,进而完成导流组件2与车身的安装。使用时,通过导风板202以及导风u型框201配合将外部空气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1内。外部空气经过导流从第一过滤板401进入到安装框4内时,通过第一过滤板401对空气中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第二过滤板402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紧接着过滤后的空气中携带的水分通过干燥剂406进行干燥,过滤干
燥后的空气导流进入到中冷器本体1内。通过开启两个电动推杆301,不断带动刷毛304上下移动,刷毛304对第一过滤板401上堵塞的落叶等大颗粒杂质不断向下刷落。对干燥剂406更换时,首先拧动第三螺栓408,将安装框4从导风板202以及导风u型框201之间向右取出,接着拧动拆卸四个第二螺栓405,将拆卸开孔板404拆卸,对安装框4内的干燥剂406进行更换。更换刷毛304时,将多个第一螺栓305拧动拆卸,将刷毛304取下更换下一刷毛304。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