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19647发布日期:2022-04-16 19:1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尾喷管及高速引射流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


背景技术:

2.微型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大多使用直流式尾喷管,为调节燃气流喷射方向,需要将尾喷管设计为可偏转结构。
3.按燃气喷射方向分类,尾喷管可分为直流式与偏转燃气流式。目前比较典型的偏转燃气流式喷管结构主要为“飞马”发动机和三轴承旋转喷管;“飞马”发动机有四个可换向喷管,喷管出口采用百叶窗式导流叶片设计,发动机模态转换时,由余度空气马达和轴/链式驱动机构驱动,实现尾喷管朝向调整;三轴承旋转喷管由三段可互相旋转的筒体构成,通过行星齿轮系实现喷管各段筒体的旋转并将三段筒体进行组合从而实现改变喷管的偏转角度,但是庞大的行星齿轮减速系统增大了喷管的重量,使喷管在工程应用中较为笨重,而且联动机构不能保证喷管偏转时,各段筒体轴线在同一俯仰面内,这些设计缺陷使得三轴承偏转喷管在工程应用中备受约束。另外,现有的微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尾喷管结构无法实现在偏转的同时布撒红外干扰烟幕及可见光干扰烟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包括尾喷管组件,还包括推杆支座、导流管、以及可伸缩式的推杆;所述推杆支座安装在发动机外部靠近尾喷管组件的位置处;所述导流管套设在尾喷管组件排气端的外部;导流管左端通过转轴与尾喷管组件连接,在导流管右端设置有支杆;所述推杆的左端与推杆支座铰接,推杆的右端与支杆铰接;所述推杆伸长或收缩推动所述导流管绕着转轴摆动。
6.优选地,所述尾喷管组件包括尾喷管、以及套设在尾喷管排气端外部的引射管;所述尾喷管的排气端为锥形形状,所述引射管与尾喷管排气端外锥面形成引射流道;在所述引射管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与所述引射流道连通;所述进料管用于将红外干扰烟剂喷入引射流道内。
7.优选地,所述引射管出口端包括锥形段和直筒段。所述锥形段使得引射流道形成收敛形状,通过采用不同的锥形段角度可决定引射流速。
8.优选地,在所述导流管上设置有可见光环管组件,所述可见光环管组件用于向导流管内喷射可见光剂。
9.进一步地,所述可见光环管组件包括环形管、接管嘴、多个可见光喷管;所述环形管套设在导流管的外壁上,环形管的内壁与导流管的外壁形成环形通道;在所述可见光喷管设置在导流管的内壁上,所述可见光喷管与环形通道连通;所述接管嘴设置在环形管上;
所述接管嘴的内孔与环形通道连通。
10.优选地,所述推杆为电动推杆,所用电动推杆,利用电驱动控制推杆的伸长与缩短。
11.优选地,在所述导流管的左端设置有耳板,所述转轴穿在所述耳板内。
12.优选地,在所述转轴与耳板之间设置有轴承。
13.优选地,所述推杆的左端与推杆支座采用插销连接;所述推杆的右端与支杆采用插销连接。
14.优选地,在所述导流管的左端设置有加强环,所述加强环的壁厚大于导流管的壁厚;所述加强环与导流管为一体成型制作。通过设置加强环,用于增加导流管的刚性。
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利用推杆的伸缩推动导流管摆动,无需改变尾喷管组件的角度即可调整尾喷管组件喷出的气流朝向,调整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整个混合引射器的质量。
17.(2)本实用新型中,尾喷管组件由尾喷管与引射管集成为一体,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尾喷管内部的高温高速燃气流动形成负压区,通过进料管将红外干扰烟剂喷入引射流道内,在引射作用下与尾喷管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混合,红外干扰烟剂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烟幕,并在推力的作用下经导流管布撒至大气中。
18.(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导流管上设置可见光环管组件,将可见光剂输送至可见光环管组件内,由均布在导流管内部的可见光喷管喷出,在高温高速燃气的作用下形成可见光烟幕,在推力的作用下布撒至大气中。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推杆伸长推动导流管向上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流管未发生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推杆缩短推动导流管向下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说明:1-尾喷管组件;101-尾喷管;102-引射管;103-引射流道;104-进料管;105-锥形段;106-直筒段;2-推杆支座;3-插销;4-推杆;5-转轴;6-导流管;7-可见光喷管;701-环形管;702-接管嘴;703-可见光剂喷嘴;704-环形通道;8-支杆;9-耳板;10-加强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带偏转导流机构的混合引射器具体实施例,混合引射器包括尾喷管组件1,还包括推杆支座2、导流管6、以及可伸缩式的推杆4;所述推杆支座2安装在发动机外部靠近尾喷管组件1的位置处;所述导流管6套设在尾喷管组件1排气端的外部;导流管6左端通过转轴5与尾喷管组件1连接,在导流管6右端设置有支杆8;所述推杆4的左端与推杆支座2铰接,推杆4的右端与支杆8铰接;所述推杆4伸长或收缩推动所述导流管6绕着转轴5摆动。
2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尾喷管组件1包括尾喷管101、以及套设在尾喷管101排气端外部的引射管102;所述尾喷管101的排气端为锥形形状,所述引射管102与尾喷管101排气端外锥面形成引射流道103;在所述引射管102上设置有进料管104;所述进料管104与所述引射流道103连通;所述进料管104用于将红外干扰烟剂喷入引射流道103内。尾喷管101的排气端为锥形形状,是的尾喷管101内部形成收敛的气流通道,时使该燃气流速增加,增大进料管处的引射作用。
3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射管102出口端包括锥形段105和直筒段106。通设置锥形段105,使得引射流道103形成收敛形状,通过采用不同的锥形段103角度可决定引射流速。
3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管6上设置有可见光环管组件7,所述可见光环管组件7用于向导流管6内喷射可见光剂。具体地,所述可见光环管组件7包括环形管701、接管嘴702、多个可见光剂喷嘴703;所述环形管701套设在导流管6的外壁上,环形管701的内壁与导流管6的外壁形成环形通道704;在所述可见光剂喷嘴703设置在导流管6的内壁上,所述可见光剂喷嘴703与环形通道704连通;所述接管嘴702设置在环形管701上;所述接管嘴702的内孔与环形通道704连通。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4为电动推杆。
33.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管6的左端设置有耳板9,所述转轴5穿在所述耳板9内。在所述转轴5与耳板9之间设置有轴承(图中轴承未示出)。通过利用耳板9,便于导流管6的安装,通过设置轴承,可以降低转动阻力。
3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4的左端与推杆支座2采用插销3连接;所述推杆4的右端与支杆8采用插销3连接。
35.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管6的左端设置有加强环10,所述加强环10的壁厚大于导流管6的壁厚;所述加强环10与导流管6为一体成型制作。通过设置加强环10,用于增加导流管6的刚性。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如下:
37.通过利用推杆4的伸缩推动导流管6摆动,进而调整调整尾喷管组件1喷出的气流朝向,所述导流管6摆动偏转角度范围为-60
°
~+60
°
。如图3所示为推杆4伸长推动导流管6向上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导流管6未发生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为推杆
4缩短推动导流管6向下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尾喷管组件1由尾喷管101与引射管102集成为一体,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尾喷管101内部的高温高速燃气流动形成负压区,通过进料管104将红外干扰烟剂喷入引射流道103内,在引射作用下与尾喷管101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混合,红外干扰烟剂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烟幕,并在推力的作用下经导流管布撒至大气中。通过在导流管6上设置可见光环管组件7,将可见光剂输送至可见光环管组件7内,由均布在导流管6内部的可见光喷管703喷出,在高温高速燃气的作用下形成可见光烟幕,在推力的作用下布撒至大气中。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