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4712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气体控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内燃机提高压缩比可以增加内燃机的输出功率,但是随着空气被压缩,空气温度会升高,压力越大,温度上升就越大,当压缩量很大时,增压后的气体温度也就很高,高温的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室温度过高,造成爆震等故障,故而难以进一步提高压缩比。例如,CN103967587A公开了一种分缸式二级压缩发动机,将气体压缩和做功分为两个部分去完成,解决了压缩比过大的问题,但是其压缩缸的具体设计以及进气排气的控制并不完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
[000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包括:分体式内燃机的压缩缸和进气排气控制装置;
所述压缩缸包括,压缩缸缸头、与压缩缸缸头上端相连的压缩缸缸盖、与压缩缸缸头下端相连的气门座、位于气门座上方且套于压缩缸缸头外的环形气门与气门座相连的压缩缸缸体、位于压缩缸缸体内的压缩活塞和用于连接压缩缸缸头、压缩缸缸盖、气门座、压缩缸缸体四者的螺杆;
所述压缩缸缸头四个角设置有第一螺杆孔,所述压缩缸缸盖四个角设置有第二螺杆孔,所述气门座四个角设置有第三螺杆孔;
所述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包括,工型杆、末端与工型杆相连接的气门顶杆、与工型杆四个角相连接的气门连杆组和带动气门顶杆的凸轮。
[0005]作为优选,所述压缩缸缸盖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出口,所述压缩缸缸盖位于液压油出口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压缩气出口。
[0006]作为优选,所述压缩缸缸头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通道,所述压缩缸缸头内且位于液压油通道外部的空间为压缩气腔,压缩气腔下方设置有环形阵列排布的止回孔。
[0007]作为优选,所述液压油通道中设置有液压活塞,液压活塞通过压缩缸的压力推动关闭,用以防止液压油到流入压缩缸。
[0008]作为优选,所述止回孔内设置有止回塞,用以防止压缩气回流入压缩缸。
[0009]作为优选,所述压缩缸缸头底部设置有密封环,用以加强密封。
[0010]作为优选,所述气门座与压缩缸缸头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突起,用于加强气门密封性。
[0011]作为优选,所述工型杆与压缩缸缸盖之间设置有弹簧,用于气门的回弹。
[0012]作为优选,所述气门顶杆前端设置有槽口,用以配合凸轮。
[0013]作为优选,所述止回塞截面为梯形在防止压缩气倒流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出气。
[001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压缩缸的安全系数高,能达到很高的压缩量,气体进出受到可靠的控制,压缩气的流向稳定,还具有防止液压油回流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气门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压缩缸、11-压缩缸缸盖、111-液压油出口、112-压缩气出口、113-第二螺杆孔、12-压缩缸缸头、121-液压油通道、122-压缩气腔、123-止回孔、124-密封环、125-第一螺杆孔、13-气门座、131-密封突起、132-第三螺杆孔、14-环形气门、15-压缩缸缸体、16-压缩活塞、17-螺杆、18-液压活塞、19-止回塞、2-进气排气控制装置、21-工型杆、22-气门顶杆、221-槽口、23-气门连杆组、24-凸轮、2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18]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19]根据参考图1、图2、图3所示,分体式内燃机的压缩缸I和进气排气控制装置2。
[0020]压缩缸I包括,压缩缸缸头12、与压缩缸缸头12上端相连的压缩缸缸盖11、与压缩缸缸头12下端相连的气门座13、位于气门座13上方且套于压缩缸缸头12外的环形气门14与气门座13相连的压缩缸缸体15、位于压缩缸缸体内15的压缩活塞16和用于连接压缩缸缸头12、压缩缸缸盖11、气门座13、压缩缸缸体15四者的螺杆17 ;压缩缸缸头12四个角设置有第一螺杆孔125,压缩缸缸盖11四个角设置有第二螺杆孔113,气门座13四个角设置有第三螺杆孔132。
[0021 ] 压缩缸缸盖11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出口 111,压缩缸缸盖11位于液压油出口111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压缩气出口 112。压缩缸缸头12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通道121,压缩缸缸头12内且位于液压油通道121外部的空间为压缩气腔122,压缩气腔122下方设置有环形阵列排布的止回孔123,压缩缸缸头12底部设置有密封环124。
[0022]液压油通道121中设置有液压活塞18,液压活塞18通过压缩缸I的压力推动关闭,用以防止液压油到流入压缩缸I。
[0023]止回孔123内设置有止回塞19,用以防止压缩气回流入压缩缸I。
[0024]进气排气控制装置2包括,工型杆21、末端与工型杆21相连接的气门顶杆22、与工型杆21四个角相连接的气门连杆组23和带动气门顶杆22的凸轮24。工型杆21与压缩缸缸盖11之间设置有弹簧25,气门顶杆22前端设置有槽口 221。
[0025]气门座13与压缩缸缸头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突起131,用于加强气门密封性。
[0026]止回塞19截面为梯形,在防止压缩气倒流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出气。
[0027]当装置运行时,压缩活塞16在压缩缸I内上下往复运动。当压缩活塞16下行时,凸轮24顶动气门顶杆22,使得工型杆21带动气门连杆组23将环形气门14打开,从而是气体进入压缩缸,此过程中,液压活塞18将液压油通道121密封以防止液压油倒灌,止回塞19与止回孔123密封防止压缩气倒灌。当压缩活塞16上行时,凸轮24不再顶住气门顶杆22,工型杆21在弹簧25的拉力下回落,使得环形气门14与气门座13密封,阻断气体进入,气体在压缩缸I内在压缩活塞16的作用下被压缩,并且从压缩气出口 112排出。
【主权项】
1.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式内燃机的压缩缸(I)和进气排气控制装置(2); 所述压缩缸(I)包括,压缩缸缸头(12)、与压缩缸缸头(12)上端相连的压缩缸缸盖(11)、与压缩缸缸头(12)下端相连的气门座(13)、位于气门座(13)上方且套于压缩缸缸头(12)外的环形气门(14)与气门座(13)相连的压缩缸缸体(15)、位于压缩缸缸体内(15)的压缩活塞(16)和用于连接压缩缸缸头(12)、压缩缸缸盖(11)、气门座(13)、压缩缸缸体(15)四者的螺杆(17); 所述压缩缸缸头(12)四个角设置有第一螺杆孔(125),所述压缩缸缸盖(11)四个角设置有第二螺杆孔(113),所述气门座(13)四个角设置有第三螺杆孔(132); 所述进气排气控制装置(2)包括,工型杆(21)、末端与工型杆(21)相连接的气门顶杆(22)、与工型杆(21)四个角相连接的气门连杆组(23)和带动气门顶杆(22)的凸轮(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缸缸盖(11)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出口( 111),所述压缩缸缸盖(11)位于液压油出口( 111)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压缩气出口( 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缸缸头(12)中心位置设置有液压油通道(121),所述压缩缸缸头(12)内且位于液压油通道(121)外部的空间为压缩气腔(122),压缩气腔(122)下方设置有环形阵列排布的止回孔(1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通道(121)中设置有液压活塞(1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孔(123)内设置有止回塞(1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缸缸头(12)底部设置有密封环(12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座(13)与压缩缸缸头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突起(13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杆(21)与压缩缸缸盖(11)之间设置有弹簧(2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顶杆(22 )前端设置有槽口( 221)。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塞(19)截面为梯形。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气体控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内燃机压缩缸与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包括,分体式内燃机的压缩缸和进气排气控制装置,所述压缩缸包括,压缩缸缸头、压缩缸缸盖、气门座、压缩缸缸体、压缩活塞和螺杆,所述进气排气控制装置包括,工型杆、末端与工型杆相连接的气门顶杆、与工型杆四个角相连接的气门连杆组和带动气门顶杆的凸轮。所述工型杆与压缩缸缸盖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气门顶杆前端设置有槽口。本发明压缩缸的安全系数高,能达到很高的压缩量,气体进出受到可靠的控制,压缩气的流向稳定,还具有防止液压油回流的功能。
【IPC分类】F02B33/30, F04B39/08, F04B39/12, F04B39/10, F02B33/02
【公开号】CN104963759
【申请号】CN201510464335
【发明人】徐树成
【申请人】湖州新奥利吸附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