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9113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气门,特别是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在较长时间使用后因维护、调整不当,就会出现发动机反喷故障。发动机发生反喷时,发动机短暂、急促的反喷气流的压力大于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反喷的气流沿原道返回,经过怠速阀门进入空气过滤器,发动机反喷结束后。此时发动机的进气压力会大于反喷气流压力,滞留在空气过滤器内的混合气体又被吸入发动机内,反喷混合气体中的碳粒直接落在怠速阀门气道面上。当碳粒堆积一定数量时,会造成怠速阀门气道面升高,减少怠速气道面积,导致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量减少,使发动机进气不稳,造成发动机怠速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实用可靠的防积碳电子节气门,能有效过滤反喷气体中的碳粒,保持发动机进气平稳顺畅。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包括节气门本体,该节气门本体上设有进气道、与进气道连通的进气腔以及用于对发动机进行进气控制的怠速阀门,所述进气腔分隔成上层气腔和下层气腔,所述怠速阀门置于上层气腔内,所述下层气腔内设有进气弯道连接在怠速阀门与发动机进气口之间,所述进气弯道内设有用于沉积发动机反喷气体的碳粒的凹槽。
[0006]当发动机发生反喷时,反喷混合气体中的碳粒由发动机进气口进入进气弯道,在弯道结构和凹槽的阻挡作用下,碳粒在凹槽内回旋,并最终落在各个凹槽内,避免碳粒堆积在怠速阀门的气道面上。
[0007]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气弯道由气道以及设置在气道内壁两侧的内挡板和外挡板组成,所述内挡板与外挡板相互错开地环绕气道排列固定,以使得相邻的内挡板与外挡板之间形成一弯道结构,弯道结构有利于减缓反喷气流速度,使碳粒更容易停留在凹槽中。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挡板与外挡板倾斜设置在气道内壁上,所述内挡板向气道的进气方向倾斜,所述外挡板向气道的反喷方向倾斜。其中,内挡板减少对进气的阻挡,保持进气顺畅,而对反喷气体起到主要阻挡作用。
[0009]优选的,所述内挡板与气道位于进气方向侧的夹角为118-120度,所述内挡板与气道位于反喷方向侧的夹角为60-62度。
[0010]优选的,所述内挡板、外挡板与气道组成棘轮状弯道,该棘轮状弯道有利于优化进气结构,对进气阻挡作用小,使节气门保持进气顺畅,相反地,对反喷气体的阻挡作用大,结构实用可靠。
[0011]更优选的,所述棘轮状弯道设有15个弯道转折点。
[0012]更优选的,所述进气弯道设有与内挡板相对应的隔板位于弯道口处,所述隔板与内挡板配合形成凹槽,内挡板阻挡反喷气体的作用大,反喷气体经过内挡板阻挡后流速会迅速减慢,此时有利于碳粒在凹槽内回旋,并最终落入凹槽中。
[0013]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层气腔与下层气腔之间通过设置间隔板进行隔离分层,该间隔板可拆卸分离,方便清洗维护,同时保证上层气腔与下层气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0014]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上述怠速阀门为怠速电机阀或电磁阀。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子节气门中进气腔采用隔离分层结构,安装简洁,有利于分离清洁、维护保养,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气流从进气道进入上层气腔,经过怠速阀门进入下层气腔,下层气腔从怠速阀门到发动机进气口之间设置进气弯道与凹槽,能有效阻挡反喷混合气体夹带的碳粒,避免碳粒在怠速阀门气道面堆积,保持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运转平稳;采用棘轮状弯道优化了进气结构,对进气阻挡作用小,使节气门保持进气顺畅。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图;
[0018]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进气弯道在进气状态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进气弯道在反喷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包括节气门本体1,该节气门本体I上设有进气道11、与进气道11连通的进气腔以及用于对发动机进行进气控制的怠速阀门12,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怠速阀门12为怠速电机阀或电磁阀,利用间隔板16将进气腔分隔成上层气腔13和下层气腔14,所述怠速阀门12安装在上层气腔13内,所述下层气腔14内设有进气弯道15连接在怠速阀门12与发动机进气口 2之间,通过怠速阀门12控制进气时气流经过进气弯道15才能输送至发动机中,在进气弯道15内设置凹槽,通过该凹槽能有效沉积收集发动机反喷气体中夹带的碳粒3,避免碳粒3堆积在怠速阀门12的气道面上。
[0022]该实施例中,具体的进气弯道15结构是由置于下层气腔14内的气道151以及设置在气道151内壁两侧的内挡板153和外挡板152组成,气道151优选为环状结构,其中,外挡板152位于气道151内壁的外侧,内挡板153位于气道151内壁的内侧,内挡板153与外挡板152相互错开地环绕气道151排列,以使得相邻的内挡板153与外挡板152之间形成一弯道结构,弯道结构有利于减缓反喷气流速度,使碳粒3更容易停留在凹槽中。
[0023]该实施例中,内挡板153与外挡板152倾斜设置在气道151内壁上,其中,内挡板153向气道151的进气方向倾斜,外挡板152向气道151的反喷方向倾斜。该进气弯道15优选的采用棘轮状弯道的设计结构,总长度为63_左右,如图3所示的数字编号标记,该棘轮状弯道设置有15个弯道转折点,能够使碳粒3的沉积效果达到最佳。同时棘轮状弯道有利于优化进气结构,对进气阻挡作用小,使节气门保持进气顺畅,相反地,对反喷气体阻挡作用大,结构实用可靠。
[0024]优选的,在进气弯道15内设有与内挡板153相对应的隔板154位于弯道口处,该隔板154与内挡板153配合形成凹槽,该实施例的隔板154设计宽度为1.6 mm,高度为1.8_。由于内挡板153阻挡反喷气体的作用大,反喷气体经过内挡板153阻挡后流速会迅速减慢,此时有利于碳粒3在凹槽内回旋,并最终落入凹槽中。
[0025]为了使内挡板153对进气和反喷气流的阻挡作用达到较平衡状态,设置内挡板153与气道151在进气方向侧的夹角为118-120度,则内挡板153与气道151在反喷方向侧的夹角为60-62度。
[0026]该电子节气门具体的工作过程为:气流经过空气过滤器后从进气道11进入到上层气腔13,通过怠速阀门12控制进气,气流从怠速阀门12气道面进入下层气腔14,然后经过进气弯道15输送至发动机进气口 2,维持发动即在怠速状态下的稳定运行,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为进气的方向和反喷方向;当发动机发生反喷时,反喷混合气体由发动机进气口2进入进气弯道15,在弯道结构对反喷气体的阻挡作用下,反喷气体中夹带的碳粒3会沉积在凹槽中,如图4所示为发动机发喷气流方向,便于清洁维护,从而避免碳粒3在怠速阀门12气道面上堆积,使节气门进气顺畅,保持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运转平稳
[0027]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包括节气门本体,该节气门本体上设有进气道、与进气道连通的进气腔以及用于对发动机进行进气控制的怠速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腔分隔成上层气腔和下层气腔,所述怠速阀门置于上层气腔内,所述下层气腔内设有进气弯道连接在怠速阀门与发动机进气口之间,所述进气弯道内设有用于沉积发动机反喷气体的碳粒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弯道由气道以及设置在气道内壁两侧的内挡板和外挡板组成,所述内挡板与外挡板相互错开地环绕气道排列固定,以使得相邻的内挡板与外挡板之间形成一弯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挡板与外挡板倾斜设置在气道内壁上,所述内挡板向气道的进气方向倾斜,所述外挡板向气道的反喷方向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挡板与气道位于进气方向侧的夹角为118-120度,所述内挡板与气道位于反喷方向侧的夹角为60-62度。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挡板、外挡板与气道组成棘轮状弯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状弯道设有15个弯道转折点。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弯道设有与内挡板相对应的隔板位于弯道口处,所述隔板与内挡板配合形成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气腔与下层气腔之间通过设置间隔板进行隔离分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其特征在于:上述怠速阀门为怠速电机阀或电磁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积碳的电子节气门,节气门本体上设有进气道、与进气道连通的进气腔以及置于进气腔内对发动机进行进气控制的怠速阀门,所述怠速阀门置于上层气腔内,所述下层气腔内设有进气弯道连接在怠速阀门与发动机进气口之间,所述进气弯道内设有用于沉积发动机反喷气体的碳粒的凹槽,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气流从进气道进入上层气腔,经过怠速阀门进入下层气腔,下层气腔从怠速阀门到发动机进气口之间设置进气弯道,能有效阻挡反喷混合气体夹带的碳粒,避免碳粒在怠速阀门气道面堆积,保持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运转平稳;采用棘轮状弯道优化了进气结构,对进气阻挡作用小,使节气门保持进气顺畅。
【IPC分类】F02B77/04, F02D9/08
【公开号】CN204900081
【申请号】CN201520504981
【发明人】雷志明, 黄伟盛
【申请人】江门逸和机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