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174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在永久不锈钢法铜电解精炼中,在电解槽中吊装有以含有杂质的粗铜板作为阳极,以不锈钢板作为阴极,电解槽两侧的槽边上对应布置有导电排,其中一侧的导电排连通正极电,另外一侧的槽边连通负极电。在实际使用时,若干个电解槽并排放置在一起,将阴、阳极交错放置在每个盛装有电解液的电解槽中通电进行电解反应。由于阴、阳极是是以点接触的方式从导电排上取电,在通电情况下,在接触取电点会发热。随着生产的进行,发热会使得接触取电点的接触电阻增大,会使发热量增加,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电解液和灰尘等杂物也会附着到导电排上,从而使得其接触电阻进一步增大。导电排发热降低了接触点的导电性能,增加了能耗,并且导电排温度过高,容易引起火灾。

为了给导电排降温,通常采用冷却塔和循环水泵,并配备相应的冷却水循环管路,由人工控制每隔一段时间(2-3小时)给阴极或阳极上的接触取电点进行洒水降温。然而,这种降温方式不仅成本高、工作人员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而且洒水过多会对电解液的浓度造成影响,洒水过少又起不到相应的降温效果,尤其是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有时导电排在短时间之内异常发热,因无法实时监控到,很容易引发火灾等危险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在铜电解过程中,导电排与阴、阳极接触取电点发热严重,而采用人工洒水对其进行降温的方式存在成本高、在操作上费时费力,降温效果差,并且不能对导电排温度进行实时监控的问题,为此提供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一根主管路和若干组分管路及其控制系统,每组分管路均由管路A和管路B组成,管路A、B对应布置在分别为阴、阳极供电的导电排上,并且管路A、B的端头设有封头结构,在管路A、B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喷水孔,每个喷水孔分别与导电排和阴、阳极的接触取电点相对应;所述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及与其相连接的计时器、控制阀和若干组热电偶,其中控制阀安装在主管路上,每组热电偶均由热电偶A和热电偶B组成,热电偶A、B分别安装在与管路A、B相对应的导电排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制阀采用电磁水阀。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PLC控制器在计时器每计时两小时或热电偶A、B检测到导电排的温度超过80℃时,驱动控制控制阀开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排由水平端板和左、右拱形支撑肩组成,在导电排上等间距排布有若干个与其相匹配的绝缘支撑件,管路A或管路B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件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了对导电排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定时对导电排和阴、阳极的接触取电点进行精准冲洗,不仅成本低廉、节约用水,而且有效降低了接触取电点的温度,防止了因导电排温度过高而引发火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管路A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管路,2—管路A,3—管路B,4—阴极,5—阳极,6—导电排A,7—导电排B,8—封头结构,9—喷水孔,10—PLC控制器,11—计时器,12—电磁水阀,13—热电偶A,14—热电偶B,15—水平端板,16—左拱形支撑肩,17—右拱形支撑肩,18—绝缘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一种铜电解导电排自动水冷控制系统,包括一根连接自来水管路系统的主管路1和若干组分管路及其控制系统,每组分管路均由管路A2和管路B3组成,管路A2对应布置在为阴极4供电的导电排A6上,管路B3对应布置在为阳极5供电的导电排B7上,并且管路A2和管路B3的端头设有封头结构8,在管路A2和管路B3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喷水孔9,每个喷水孔分别与导电排和阴、阳极的接触取电点相对应;所述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10、计时器11、电磁水阀12和若干组热电偶,其中电磁水阀12安装在主管路1上,每组热电偶均由热电偶A13和热电偶B14组成,热电偶A13安装在导电排A6上,热电偶B14安装在导电排B7上;所述PLC控制器10在计时器11每计时两小时时,驱动控制电磁水阀12开启,并且当热电偶A13或热电偶B14在检测到导电排A6或导电排B7上的温度超过80℃时,即刻驱动控制电磁水阀12开启,以便对接触取电点进行精准冲洗,对接触取电点进行降温,减小接触电阻,防止了导电排因温度过高而引发火灾。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排A6均由水平端板15和左拱形支撑肩16、右拱形支撑肩17组成(导电排B7与导电排A6的结构相同),在导电排A6上等间距排布有若干个与其相匹配的绝缘支撑件18,管路A2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件18上。由图2可知,阴极4上导电棒的其中一端直接与导电排A6接触,并直接从导电排A6上取电,阳极5其中一侧的支撑耳均放置在绝缘支撑件18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