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5543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基础,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建、构筑物桩基础工程中的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桩基工程桩型繁多。在现有技术中,复合载体夯扩桩是较先进的施工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技术存在如下明显的不足,例如遇淤泥质等软弱土层成桩困难;桩身的质量难以控制,包括桩身缩径、桩径不理想;混凝土强度和钢筋笼垂直度人为因素多;混凝土固结时间长;混凝土搅拌机和翻斗车要配备齐全等。其中,不论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直接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简捷、施工方便、质量容易控制、周期更短的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特点是,不着眼于桩体本身,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桩端与地基土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桩端与持力层之间,夯填块状建筑垃圾,再夯填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等挤密土体,形成一足够大的荷载分散体。上部荷载通过管桩的传递,将应力扩散到整个扩大头部分,以充分改善桩端以下土体的强度。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采取对扩大头和管桩的最后贯入度、桩顶设计标高这三项指标控制质量,以达到提高单桩承载能力,减小桩基础沉降,缩短施工周期,缩短有效桩长,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将护筒对准桩位;(2)提升重锤到指定高度,自由落体成孔;(3)提升重锤出投料口,反复夯投块状建筑垃圾;(4)实测空夯时最后三击贯入度,每击小于或等于前击贯入度,且满足设计规程要求;如不满足,再投料夯击;(5)填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反复夯实;(6)提升管桩入护筒,重锤轻夯;(7)沉桩接近设计标高时,实测最后三阵贯入度,且满足施工验收规范和图纸要求;(8)拔出护筒成桩。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单桩承载能力提高;(2)桩基础沉降量减小;(3)投资成本降低;(4)成桩质量提高;(5)施工周期缩短;(6)工地减员设备简单;(7)影响施工质量的中间环节减少;
(8)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掌握。


图1表示管桩与扩大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重锤2-护筒3-投料口4-管桩5-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6-块状建筑垃圾7-被动土体具体实施例下面配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1,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有以下步骤(1)将护筒2对准桩位;(2)提升重锤1到指定高度,自由落体成孔;(3)提升重锤1出投料口3,反复夯投块状建筑垃圾6;(4)实测空夯时最后三击贯入度,每击小于或等于前击贯入度,且满足设计规程要求;如不满足,再投料夯击;(5)填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5,反复夯实;(6)提升管桩4入护筒2;(7)沉管桩4接近设计标高,实测最后三阵贯入度,且满足施工验收规范和图纸要求作为收锤标准;(8)拔出护筒2成桩。
本方法中,若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大于2000KN,桩径大于Φ400时,步骤(6)先拔出护筒2,放管桩入孔,再重锤夯击成桩。本实施例所述管桩4可以是其它预制构件。
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已经对发明的内容做了详尽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构成对本发明专利权的侵犯,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工艺流程包括如下步骤(1)将护筒对准桩位;(2)提升重锤到指定高度,自由落体成孔;(3)提升重锤出投料口,反复夯投块状建筑垃圾;(4)实测最后三击贯入度,每击小于或等于前击贯入度,且满足设计规程要求;如不满足,再填料夯击;(5)填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反复夯实;(6)提升管桩入护筒,重锤轻击;(7)沉桩接近设计标高,实测最后三阵贯入度,以满足施工验收规范和图纸要求作为收锤标准成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针对设计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大于2000KN,桩径大于Φ400时,步骤(6)先拔出护筒,放管桩入孔,再重锤夯击成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管桩基础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有以下步骤(1)将设备护筒对准桩位;(2)提升重锤到指定高度,自由落体成孔;(3)提升重锤出投料口,反复夯投块状建筑垃圾;(4)实测最后三击贯入度,每击小于或等于前击贯入度,且满足设计规程要求;如不满足,再投料夯击;(5)填级配砂石或干硬性砼反复夯实;(6)提升管桩入护筒,重锤轻击;(7)沉桩接近设计标高,实测最后三阵贯入度,以满足施工验收规范和图纸要求作为收锤标准成桩。本发明具有单桩承载能力高;工程造价低;沉降量小;施工设备简单;工期短;质量容易控制;中间薄弱环节少;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掌握等优点。
文档编号E02D5/44GK1603522SQ20041009068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2日
发明者丁锦良 申请人:丁锦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