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7304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适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尤指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
背景技术
土地和草原荒漠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生态灾难,我国也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区肆虐的狂风和滚滚的黄沙,每年都要吞食和湮没大片的草原绿洲和农田湿地,并步步向村镇和城市迫近,已经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存的最大威胁,并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人们采用植树种草、建造挡沙墙、拦沙网和栽埋草方格等工程措施,对风沙进行防治,但由于荒漠区极度干旱、极度炎热又极度严寒的恶劣环境,植树种草难以成活,生长十分缓慢,短期内收效甚微,而建造挡沙墙和拦沙网以及栽埋草方格,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但也只能控制和阻挡局部的流沙,却难以阻挡滚滚沙尘暴的侵袭,更难以阻挡和控制荒漠化的急剧扩张和迅速漫延。

发明内容
本适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将戈壁荒漠区的风沙拦截并压制固定在巨阵之内,促进区域内植被的迅速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从而有效阻止流沙和沙尘暴的横行肆虐,并彻底根治风沙区草原、林地、湿地和耕地的荒漠化。
本适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是由压沙桌和挡风柱两部分装配成一组一组的小构件后,再由无数组小构件组合排列成几十米宽,绵延数公里长的巨阵式防风固沙带,紧紧包围并覆盖扣压在戈壁荒漠及沙丘的周围,前后排位置相互交错呈迷宫状,压沙桌四周留有10 20cm的缝隙,其间可植树种草,桌下还留有8-16cm的空间,有利于蓄水保墒和有益生物的栖息繁衍,挡风柱垂直插入压沙桌的卯孔中,形成象森林一样高低不平的挡风墙,可有效阻挡风沙的侵袭,促进植物生长,待巨阵内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即可将防风固沙装置逐渐向戈壁荒漠纵深移动,并最终将流沙固定,将风沙和沙尘暴治服。
本适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具有阻挡风沙、降低风速、压制并固定地表流沙、蓄水保墒、调节地温、促进植物生长、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于保护农田、草原、湿地、林地及铁路、公路、油田、航空航天设施及文物古建筑的安全运行都将发挥巨大的效益。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适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适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第二个实施例的压沙桌结构图。
图3是第三个实施例的挡风柱结构图。
图中1、压沙桌,2、挡风柱,3、卯孔,4、散热锥,5、沙丘,6、桌腿,7、榫头。

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压沙桌(1)与挡风柱(2)运送到作业场地并装配成小构件后,排成巨形阵列覆盖在戈壁荒漠或沙丘周围,前后排位置相互交错,压沙桌四周留有10至20cm的缝隙,桌下还留有8至16cm的空间,挡风柱垂直插入卯孔中转动90°后与压沙桌构成一体。
在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压沙桌(1)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桌面向上凸起,表面有散热锥(4),从宏观到微观上造成了地表的粗糙和不平,具有挡风固沙、散光散热和防止踩踏的作用,中间有卯孔(3)用于安装和固定挡风柱(2),底面向上凹陷成穹顶,具有蓄水保墒和减少用料的作用,四只很短的桌腿(6)分布在四角,桌下留有8至16cm的空间,有利于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桌面涂成白色,具有散光和调节温度的作用。
在图3所示的第三个实施例中,挡风柱(2)为圆柱形,高度分别为80、100、120和140cm四种规格各占25%,下端有榫头(7)可垂直插入卯孔(3)中,形成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森林状挡风墙,圆柱上表面涂成红、绿、蓝、白四种颜色,具有调色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包括压沙桌(1)和挡风柱(2)两部分装配成的小构件组合排列而成,其特征是压沙桌(1)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桌面向上凸起,表面有散热锥(4),中间有卯孔(3),底面向上凹陷成穹顶,四只很短的桌腿(6)分布在四角,桌面涂成白色,挡风柱(2)为圆柱形,高度分别为80、100、120和140cm四种规格各占25%,下端有榫头(7),可垂直插入卯孔(3)中与压沙桌(1)装配成一体,挡风柱上表面涂成红、绿、蓝、白四种颜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其特征是将无数组小构件组合排列成几十米宽、绵延数公里的巨阵式防风固沙带,前后排位置相互交错成迷宫状排列,压沙桌四周留有10至20cm的缝隙,桌下留有8至16cm的空间,挡风柱直立向上,长短高低参差不齐,随机组合。
专利摘要一种巨阵式防风固沙装置,由成千上万个压沙桌和挡风柱组合排列成30至80m宽、1.4m高的带状防风固沙墙,覆盖和紧紧包围在与农田、草原、铁路、公路、油田管线、航空航天设施、水利设施、湿地或江河源头以及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接壤的荒漠或沙丘周围,前后排位置相互交错成迷宫状排列,构件四周留有10至20cm的缝隙,其间可植树种草,桌下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重建,然后再将本装置逐渐向荒漠或沙丘中心移动,最终将荒漠化制服。本装置由混凝土采用模具大批量浇注而成,可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可多年受益。
文档编号E02D3/00GK2718056SQ200420003738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日
发明者刘万里 申请人:刘万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