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071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特别是一种建筑工程基坑边坡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的建筑工程基坑边坡支护结构常常采用一排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间隔排列,护坡桩与护坡桩之间固定连接“拉梁”桩间体,为保证土体不外泄,其桩间还要采用混凝土喷射面层,形成一道护坡墙体。这种传统护坡桩墙的缺点在于整体工作性能差,混凝土面层因受力不合理,难于保证桩间土体稳定。同时,在土方开挖期间,需跟随边坡喷射混凝土,影响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解决传统护坡桩墙整体工作性能差、难于保证桩间土体稳定、混凝土面层受力不合理和工作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这种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包括一排间隔布置的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每两个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之间的空隙中固定连接桩间体,其特征在于其桩间体是筒形混凝土壳体,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与筒形混凝土壳体间隔、直立、无间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的桩间距小于筒形混凝土壳体的长轴直径。
上述筒形混凝土壳体是圆柱筒形混凝土壳体或椭圆柱筒形混凝土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圆柱形实心护坡桩与筒形混凝土壳体的联合支护,形成封闭的受力整体,使护坡体系协同工作,保证护坡的稳定性,避免土体外泄。节约建筑材料投入,保证合理的受力性能,简化施工工艺,在传统护坡桩施工完毕后,在桩间成孔,进而浇筑筒形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该壳体将桩间土体的侧压力传递到护坡桩。因该壳体结构具有抗压能力强的特性,足以承载桩间混凝土的侧压力,解决了桩间土体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护坡桩的协同工作。使边坡更加安全可靠,为长期的基础施工创造条件。同时,有利于提高工效,保证土方开挖可连续进行,不必为桩间土喷锚延误工期。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基坑边坡支护。


图1是实施例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2,这种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包括一排间隔布置的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1,每两个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之间的空隙中固定连接桩间体,其桩间体是圆筒形混凝土壳体2,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1与圆筒形混凝土壳体2间隔、直立、无间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为保证该桩墙受力良好,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的桩间距应小于筒形混凝土壳体的长轴直径,使该桩墙更好受力。
实施例二参见图3、4,由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1与椭圆筒形混凝土壳体3间隔、直立、无间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
根据工程经验,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的桩径为800mm左右,桩心距为2000mm左右,筒形混凝土壳体的直径为1400mm左右,壁厚100mm左右,混凝土内置有钢筋。
权利要求1.一种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包括一排间隔布置的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每两个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之间的空隙中固定连接桩间体,其特征在于其桩间体是筒形混凝土壳体,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与筒形混凝土壳体间隔、直立、无间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的桩间距小于筒形混凝土壳体的长轴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混凝土壳体是圆柱筒形混凝土壳体或椭圆柱筒形混凝土壳体。
专利摘要一种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包括一排间隔布置的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每两个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之间的空隙中固定连接桩间体,其桩间体是筒形混凝土壳体,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与筒形混凝土壳体间隔、直立、无间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桩间混凝土壳组合护坡桩墙,圆柱形实心混凝土护坡桩的桩间距小于筒形混凝土壳体的长轴直径。可节约建筑材料投入,保证合理的受力性能,简化施工工艺,形成封闭的受力整体,使护坡体系协同工作,保证护坡的稳定性,避免土体外泄。同时,有利于提高工效,保证土方开挖可连续进行,不必为桩间土喷锚延误工期。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基坑边坡支护。
文档编号E02D17/04GK2701910SQ20042007287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日
发明者朱海晨, 蔡鹏程, 刘哲生, 袁恩炤, 王俐明, 邵合群 申请人: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