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720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中的设置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构件,特别涉及建筑物地下室的设有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构件。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前期施工时,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所述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后期施工时再在各临时施工缝处浇捣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就是在临时施工缝处浇捣的混凝土。现代建筑施工中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其地下室部分也越来越深,地下室结构也日益复杂。地下室底板和墙体后浇带多,采用传统的后浇带留设方式,后浇带必须在主体结构施 工完成以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因而必须持续进行降水以保证地下水位在地下室基础以下。长时期降水增加施工成本,浪费地下水资源。另外,对于深的地下基础工程,当基础完成后如不迅速回填土方,将给基础工程安全带来隐患,并且基础土方不回填也会影响其它工序施工从而影响工程工期。近年来,采取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谓超前止水带是指前期施工时,在临时施工缝的部位增加一道伸缩砼底板或导墙,伸缩缝设置橡胶止水带。这种用在后浇带位置,并且先于后浇带浇筑而做的止水带称为超前止水带。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217811Y (申请号200820023173)公开了一种基础外墙超前止水带,中国专利文献CN201598645U (申请号200920283926)公开了一种基础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上述两份文献中超前止水带均涉及到在超前止水带的中部位置留置伸缩缝,伸缩缝内填入挤塑聚苯板或木质纤维浙青板,在伸缩缝的中部设置橡胶止水带。但这种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橡胶止水带固定不好,在浇筑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偏移和拉裂;挤塑聚苯板或木质纤维浙青板本身强度不够导致施工中变形。这些不足都会导致超前止水带发生渗漏水,给后浇带的防水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会给建筑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超前止水带存在的橡胶止水带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和拉裂、伸缩缝填充材料变形等不足,提供一种杜绝工程使用后后浇带渗漏水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结构底板和地下室结构墙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该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在地下室的地基上;上述地下室的地基的上表面由各个基准面单元和设置在相邻基准面单元之间的开口向上的梯形施工槽组成;各个基准面单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间平行设置;各个梯形施工槽位于基准面的下方,且由其左上侧边沿与位于左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右侧边沿相连接,由其右上侧边沿与位于右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左侧边沿相连接;其结构特点是地下室底板由各个基础底板部和连接在各个基础底板部之间的各个相应的后浇带部组成;上述的基础底板部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和基础底板;基础底板设有上层主筋和下层主筋;上述的后浇带部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超前止水带和后浇带;各后浇带部的砼垫层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砼垫层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的砼垫层;各后浇带部的防水层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防水层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的防水层,各后浇带部的防水保护层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防水保护层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的防水保护层;上述的后浇带部的超前止水带包括现浇混凝土、砼垫块、下填充构件、下左钢筋架、下右钢筋架、止水构件、上填充构件、上左钢筋架和上右钢筋架;上述的后浇带包括主钢筋、钢筋龙骨网、钢板网、密目钢丝网、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 ;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砼垫块沿前后向分组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也即同一组的砼垫块在前后向上的位置相同;下左钢筋架和下右钢筋架置于砼垫块上;下填充构件置于下左钢筋架和下右钢筋架中间;止水构件位于下左钢筋架、下填充构件和下右钢筋架 的上方以及位于上左钢筋架、上填充构件和上右钢筋架的下方;止水构件的左端部位与上左钢筋架固定连接;止水构件的右端部位与上右钢筋架固定连接;上填充构件置于上左钢筋架与上右钢筋架中间;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现浇混凝土浇筑在砼垫块、下填充构件、下左钢筋架、下右钢筋架、止水构件、上填充构件、上左钢筋架和上右钢筋架相互之间的空间中;现浇混凝土的上侧左部与基础底板部的相应的基础底板的右部一同浇筑固定在一起,现浇混凝土的上侧右部与基础底板部的相应的基础底板的左部一同浇筑固定在一起;上述的后浇带的主钢筋包括上层主筋和下层主筋;后浇带的主钢筋的上层主筋由其向左侧伸出的上主筋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上层主筋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固定连接,后浇带的主钢筋的上层主筋由其向右侧伸出的上主筋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上层主筋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固定连接;后浇带的主钢筋的下层主筋由其向左侧伸出的下主筋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固定连接,后浇带的主钢筋的下层主筋由其向右侧伸出的下主筋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固定连接;钢筋龙骨网包括左侧钢筋龙骨网和右侧钢筋龙骨网;左侧钢筋龙骨网和右侧钢筋龙骨网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侧钢筋龙骨网的左竖筋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上,左竖筋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上,左竖筋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上;右侧钢筋龙骨网的右竖筋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上,右竖筋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上,右竖筋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上;钢板网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钢板网、右侧钢板网和底部钢板网;密目钢丝网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密目钢丝网、右侧密目钢丝网和底部密目钢丝网;各底部密目钢丝网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位于上左钢筋架和上右钢筋架上,且相互捆扎在一起;各底部钢板网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位于相应的底部密目钢丝网上,且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各左侧钢板网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左侧钢筋龙骨网的右侧且捆扎在左侧钢筋龙骨网上;各左侧密目钢丝网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相应的左侧钢板网右侧且捆扎在该左侧钢板网上;各右侧钢板网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右侧钢筋龙骨网的左侧且捆扎在右侧钢筋龙骨网上;各右侧密目钢丝网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相应的右侧钢板网的左侧且捆扎在该右侧钢板网上;上述的左侧钢筋龙骨网、左侧钢板网、左侧密目钢丝网、右侧钢筋龙骨网、右侧钢板网、右侧密目钢丝网、底部密目钢丝网和底部钢板网共同构成支模体系;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烧筑在该支模体系自身中,且与前述的超前止水带的现烧混凝土同时烧筑固定在一起;后浇带的后浇混凝土浇筑在该支模体系所包围的空间中以及上述的主钢筋的上层主筋和下层主筋之间,且与先浇混凝土固定在一起。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止水构件包括橡胶止水带、扁铁片和紧固 螺栓;扁铁片共4条,分左右各设2条;位于左侧的2条扁铁片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橡胶止水带的左端部位且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位于上方的扁铁片从下方与上左钢筋架采取三点焊接而固定连接;位于右侧的2条扁铁片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橡胶止水带的右端部位且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位于上方的扁铁片从下方与上右钢筋架采取三点焊接而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下填充构件主要包括下填充板、2块下模板和5组下塑料垫块;上述的下填充板和下模板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2块下模板分左右夹住下填充板且粘结固定在下填充板上;下填充构件的下塑料垫块在前后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I组;同I组的下塑料垫块设有4个;该4个下塑料垫块中的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左侧的下模板上,另外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右侧的下模板上;各下填充构件由其下填充板和2块下模板的下端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的左右向的中部位置上;止水构件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从上方设置在相应的下填充构件的下填充板上;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上填充构件主要包括上填充板、2块上模板和5组上塑料垫块;上填充构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下填充构件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应相同;上填充构件由其上填充板从上方设置在相应的止水构件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上。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超前止水带的每组砼垫块有4个,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分布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上述的下左钢筋架由多根下左主筋和多根下左副筋相互交错捆扎构成;下左副筋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下左主筋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下左主筋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右筋、下筋、左筋和上侧折弯筋依次相连构成;左筋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设置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左筋在其与上述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左右向主筋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左主筋的下筋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的第一砼垫块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二砼垫块上,且该下左主筋的右筋与下填充构件的相应I组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的左侧面相接触;上述的下右钢筋架按照与下左钢筋架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下右钢筋架由多根下右主筋和多根下右副筋组成;下右主筋由上筋、左筋、下筋、右筋和上侧折弯筋依次相连构成,且下右主筋的上筋、左筋、下筋、右筋和上侧折弯筋与下左主筋的上筋、右筋、下筋、左筋和上侦哳弯筋依次相对应;右筋的上段以及上侦哳弯筋设置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右筋在其与上述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左右向主筋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右主筋的下筋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的第三砼垫块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四砼垫块上,且该下右主筋的左筋与下填充构件的相应I组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的右侧面相接触。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超前止水带还包括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挡板;挡板按照所处的上下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下左挡板、下右挡板、上左挡板和上右挡板;超前止水带的每组砼垫块有4个,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分布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上述的下左钢筋架由多根下左主筋和多根下左副筋相互交错捆扎构成;各根下左副筋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下左主筋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下左主筋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右筋、下筋、左筋和上侧折弯筋依次相连构成;每根下左主筋的上筋的左端向左延伸至与左筋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左筋上;左筋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设置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左筋在其与上述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左右向主筋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 一起;每根下左主筋的下筋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的第一砼垫块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二砼垫块上;各下左挡板位于数个下左主筋的右筋的右侧,且由其左侧面与该数个下左主筋的右筋焊接固定,并且各下左挡板的右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的左侧面相接触;上述的下右钢筋架按照与下左钢筋架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也即下右钢筋架由多根下右主筋和多根下右副筋组成;下右主筋由上筋、左筋、下筋、右筋和上侧折弯筋依次相连构成,且下右主筋的上筋、左筋、下筋、右筋和上侧折弯筋与下左主筋的上筋、右筋、下筋、左筋和上侧折弯筋依次相对应;下右钢筋架的每根下右主筋的上筋的右端向右延伸至与右筋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右筋上;每根下右主筋的下筋的右端向右延伸至与右筋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右筋上;右筋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设置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的基础底板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右筋在其与上述基础底板的下层主筋的左右向主筋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右主筋的下筋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的第三砼垫块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四砼垫块上;各下右挡板位于数个下右主筋的左筋的左侧,且由其右侧面与该数个下右主筋的左筋焊接固定,并且各下右挡板的左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的右侧面相接触;上述的上左钢筋架由多根上左主筋和多根上左副筋相互交错捆扎构成;各根上左副筋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上左主筋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上左主筋由上筋、右筋和下筋依次相连构成;每根上左主筋的上筋的左端和下筋的左端均向左延伸至与左筋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左筋上;各上左挡板位于数个上左主筋的右筋的右侧,且由其左侧面与该数个上左主筋的右筋焊接固定,并且各上左挡板的右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左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的左侧面相接触;上述的上右钢筋架按照与上左钢筋架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也即上右钢筋架由多根上右主筋和多根上右副筋组成;上右主筋由上筋、左筋和下筋依次相连构成,且上右主筋的上筋、左筋和下筋与上左主筋的上筋、右筋和下筋依次相对应;上右钢筋架的每根上右主筋的上筋的右端和下筋的右端均向右延伸至与右筋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右筋上;各上右挡板位于数个上右主筋的左筋的左侧,且由其右侧面与该数个上右主筋的左筋焊接固定,并且各上右挡板的左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右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的右侧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I)通过在橡胶止水带上设置扁铁片夹住橡胶止水带的两端、扁铁片与超前止水带钢筋结构架焊接这一改进,有效地防止了现有技术中的超前止水带存在的橡胶止水带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和拉裂;(2)通过在超前止水带的伸缩缝内填充材料挤塑聚苯板的两侧增加设置模板、塑料垫块以及档板,改进超前止水带钢筋结构架的主筋形状结构,使其与填充构件构成弹性对顶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现有技术中填充材料因刚度不够容易造成的伸缩缝变形等缺陷;(3)通过上述两项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地下室底板因超前止水后浇带造成的渗漏水现象,提高了地下室底板施工质量和防水可靠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扁铁夹具与橡胶止水带连接示意图;图6为从图5中的C向观察时扁铁片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龙骨网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地下室底板100,砼垫层11,防水层12,防水保护层13,基础底板部100a,砼垫层I la、防水层12a、防水保护层13a,基础底板2,上层主筋21,左右向主筋21-1,前后向主筋21_2,下层主筋22,左右向主筋22-1,前后向主筋22-2,后浇带部100b,砼垫层11b,防水层12b,防水保护层13b,超前止水带3,现浇混凝土 30,砼垫块31,第一砼垫块31-1,第二砼垫块31-2,第三砼垫块31-3,第四砼垫块31-4,下填充构件32,下填充板32-1,下模板32_2,下塑料垫块32_3,下左钢筋架33,下左主筋33_1,上筋33_1_1,右筋33_1_2,下筋33_1_3,左筋
33-1-4,上侧折弯筋33-1-5,下左副筋33-2,下右钢筋架34,下右主筋34-1,上筋34-1-1,左筋34-1-2,下筋34-1-3,右筋
34-1-4,上侧折弯筋34-1-5,下右副筋34-2,止水构件35,橡胶止水带35-1,扁铁片35_2,紧固螺栓35_3,上填充构件36,上填充板36-1,上模板36_2,上塑料垫块36_3,上左钢筋架37,上左主筋37-1,上筋37_1_1,右筋37_1_2,下筋37_1_3,上左副筋37-2,上右钢筋架38,上右主筋38-1,上筋38_1_1,左筋38_1_2,下筋38_1_3,上右副筋
38-2,挡板39,下左挡板39-1,下右挡板39_2、上左挡板39_3,上右挡板39_4,后浇带4,主钢筋41,上层主筋41a,上主筋41_1,上副筋41_2,下 层主筋41b,下主筋41-3,下副筋41-4,钢筋龙骨网42,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左竖筋42_1,左横筋42_2,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右竖筋42-3,右横筋42-4,钢板网43,第一组钢板网43-1,第二组钢板网43_2,第三组钢板网43_3,密目钢丝网44,第一组密目钢丝网44-1,第二组密目钢丝网44_2,第三组密目钢丝网44-3,先浇混凝土 45,后浇混凝土 4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
中对方位进行描述时,以图I所朝的方向为前方,以图I背后的方向为后方,图I中的左右方仍为描述中的左右方,图I中的上下方向仍为描述中的上下方向。(实施例I)见


图1,本实施例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100固定连接在地下室的地基上。所述地下室的地基的上表面由各个基准面单元和设置在相邻基准面单元之间的开口向上的梯形施工槽组成。各个基准面单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间平行设置。各个梯形施工槽位于基准面的下方,且由其左上侧边沿与位于左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右侧边沿相连接,由其右上侧边沿与位于右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左侧边沿相连接。地下室底板100由各个基础底板部IOOa和连接在各个基础底板部IOOa之间的各个相应的后浇带部IOOb组成。所述的基础底板部IOOa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11a、防水层12a、防水保护层13a和基础底板2。防水层12a的材质为改性浙青防水卷材。防水保护层13a的材质为混凝土保护层。基础底板2由捆扎好的钢筋网现浇混凝土构成。所述的钢筋网具有上层主筋21和下层主筋22。上层主筋21和下层主筋22均由左右向主筋21_1、22_1和前后向主筋21-2、22-2纵横交错捆扎构成。各基础底板部IOOa的主体设置在地基的相应一个基准面单元上,各基础底板2为钢筋混凝土的现浇板件,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位于相应一个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左端部位,各基础底板2的左端部位位于相应一个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所述的后浇带部IOOb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I lb、防水层12b、防水保护层13b、超前止水带3和后浇带4。各后浇带部IOOb设置在地基的相应一个梯形施工槽上,各后浇带部IOOb的砼垫层I lb、防水层12b、防水保护层13b、超前止水带3和后浇带4从前至后贯通所述的整个梯形施工槽,且各后浇带部IOOb的砼垫层Il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轮垫层Ila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轮垫层11,各后烧带部IOOb的防水层12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防水层12b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防水层12,各后浇带部IOOb的防水保护层13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防水保护层13a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防水保护层13。见图5及图6,超前止水带3由现浇混凝土 30、砼垫块31、下填充构件32、下左钢筋架33、下右钢筋架34、止水构件35、上填充构件36、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组成。超前止水带3的砼垫块31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在前后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为200mm)设置I组砼垫块31。同I组的砼垫块31有4个,该4个砼垫块31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分布,并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称为第一砼垫块31-1、第二砼垫块31-2、第三砼垫块31-3和第四砼垫块31-4。第一砼垫块31_1位于槽底的左侧,第二砼垫块31-2和第三砼垫块31-3位于中部,第四砼垫块31-4位于右侧。下填充构件32有I组。每个下填充构件32由下填充板32_1、2块下模板32_2和5组下塑料垫块32-3组成。下填充板32-1的优选挤塑聚苯板,下填充板32-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下填充板32-1的前后向的长度为I. 2米。下模板32-2的材质优选为防水板,下模板32-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每块下模板32-2的前后向的长度也为I. 2米;2块下模板32-2 分左右夹住下填充板32-1,且粘结固定在下填充板32-1上。下填充构件32的下塑料垫块32-3在前后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该距离与相邻的2组砼垫块31之间的距离相等,也是200mm,并且是前后2组下塑料垫块32_3之间的中心距离)设置I组,同I组的下塑料垫块32-3有4个。该4个下塑料垫块32-3中的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左侧的下模板32-2的在前后方向上同一位置的左侧上部和左侧中部,另外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右侧的下模板32-2的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右侧上部和右侧中部;在前后方向上共有5组下塑料垫块32-3粘结固定在由2块下模板32-2与I块下填充板32-1所组成的构件上,从而构成了相应I个下填充构件32。一组中的各个下填充构件32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相应的梯形施工槽。其中,每个下填充构件32由其下填充板32-1和2块下模板32-2的下端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的左右向的中部位置上,且下填充构件32由其左侧的下模板32-2的左侧面与相应的5组的砼垫块31的各个第二砼垫块31-2的右端面相接触,下填充构件32由其右侧的下模板32-2的右侧面与相应的5组的砼垫块31的各个第三砼垫块31_3的左端面相接触,下填充构件32还由其每个左侧中部的下塑料垫块32-3的下端面与相应I个第二砼垫块31-2的上端面相接触,下填充构件32由其每个右侧中部的下塑料垫块32-3的下端面与相应I个第三砼垫块31-3的上端面相接触。下左钢筋架33由多根下左主筋33-1和多根下左副筋33_2组成。每根下左主筋
33-1为由一根直条或盘条钢材经过折弯而构成的异形钢条构件;下左副筋33-2为直线形钢条构件。各根下左主筋33-1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前后相邻的2根下左主筋33-1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本实施例为200mm),且下左主筋33_1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1-3、左筋33_1_4和上侧折弯筋
33-1-5依次相连构成。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右筋33-1-2铅垂设置且由上端连接在上筋33-1-1的右端,下筋33-1-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由其右端连接在右筋33-1-2的下端,左筋33-1-4沿从左上至下右的方向倾斜设置且由其右下端连接在下筋33-1-3的左端,上侧折弯筋33-1-5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由其右端连接在左筋的左上端;左筋33-1-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3-1-5设置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左筋33-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下左钢筋架33的各根下左副筋33-2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均匀分布在下左主筋
33-1的各个相应部位上,并且每根下左副筋33-2在其与各相应下左主筋33-1的接触部位处捆扎在一起,从而构成下左钢筋架33。每根下左主筋33-1的下筋33-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一砼垫块31-1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二砼垫块31-2上,且该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1-2与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I组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_3的左侧面相接触。下右钢筋架34由多根下右主筋34-1和多根下右副筋34_2组成。下右钢筋架34按照与下左钢筋架33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其中的下右主筋34-1由上筋34-1-1、左筋
34-1-2、下筋34-1-3、右筋34_1_4和上侧折弯筋34_1_5依次相连构成,且下右主筋34_1的上筋34-1-1、左筋34-1-2、下筋34-1-3、右筋34_1_4和上侧折弯筋34_1_5与下左主筋
33-1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_1_3、左筋33_1_4和上侧折弯筋33_1_5依次相对应;右筋34-1-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4-1-5设置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右筋34-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右主筋34-1的下筋
34-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3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四砼垫块31-4上,且该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1-2与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I组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左侧面相接触。止水构件35有I组。每个止水构件35由橡胶止水带35_1、扁铁片35_2和紧固螺栓35-3组成。橡胶止水带35-1为基本呈长方形的一体式橡胶构件,其前后向的长度为600mm,其左右向的中部为沿前后向伸展的空心圆柱部,左部和右部均为基本呈板状的遮挡部。扁铁片35-2有2组,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I组的2条扁铁片35-2和位于右侧的第2组的2条扁铁片35-2,每条扁铁片35_2的前后向的长度与橡胶止水带35-1的前后向的长度相同。第I组的2条扁铁片35-2分上下夹住橡胶止水带35_1的左侧遮挡部的左边沿,并由紧固螺栓35-3和螺母将该2条扁铁片35-2夹紧在橡胶止水带35-1上;第2组的2条扁铁片35-2分上下夹住橡胶止水带35_1的右侧遮挡部的右边沿,并由紧固螺栓35-3和螺母将该2条扁铁片35-2夹紧在橡胶止水带35_1上,从而构成了止水构件35。一组的各个止水构件35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相应的梯形施工槽,且各个止水构件35由各自的橡胶止水带35-1的空心圆柱部从上至下设置在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下填充板32-1的顶部,橡胶止水带35-1的左侧遮挡部位于下左钢筋架33的相应的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1-1右侧部位上,橡胶止水带35_1的右侧遮挡部位于下右钢筋架34的相应的下右主筋34-1的上筋34-1-1左侧部位上。上填充构件36有I组。每个上填充构件36的组成和结构与下填充构件32相同。上填充构件36由上填充板36-1、2块上模板36-2和5组上塑料垫块36_3组成。每组上塑料垫块36-3也是4块,2块上模板36-2分左右夹住上填充板36_1,且粘结固定在上填充板
36-1上。5组上塑料垫块36-3在前后方向上粘结固定在由2块上模板36_2与I块上填充板36-1所组成的构件上,从而构成了相应I个上填充构件36。[0076]一组的各个上填充构件36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相应的梯形施工槽,且各个上填充构件36由各自的上填充板36-1坐落在相应的止水构件35的橡胶止水带35-1的空心圆柱部上。上左钢筋架37由多根上左主筋37-1和多根上左副筋37_2组成。每根上左主筋37-1为由一根直条或盘条钢材经过折弯而构成的异形钢条构件;上左副筋37-2为直线形钢条构件。各根上左主筋37-1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前后相邻的2根上左主筋37-1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本实施例为200mm),该距离与下左钢筋架33的相邻下左主筋33-1之间的距离相等。上左主筋37-1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37-1-1、右筋37-1-2和下筋37-1-3依次相连构成,且各上左主筋37_1位于下左钢筋架33的相应I根下左主筋33-1的上方。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右筋
37-1-2铅垂设置且由上端连接在上筋37-1-1的右端,下筋37-1-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由其右端连接在右筋37-1-2的下端。 各根上左副筋37-2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均匀分布在上左主筋37-1的各个相应部位上,并且每根上左副筋37-2在其与各相应上左主筋37-1的接触部位处捆扎在一起,从而构成上左钢筋架37。上左钢筋架37位于下左钢筋架33以及止水构件35的上方,且上左钢筋架37的左部设置在下左钢筋架33的左部上,上左钢筋架37的右部设置在相应的止水构件35的左部上。每根上左主筋37-1的右筋37-1-2与上填充构件36的相应I组位于左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左侧面相接触。上右钢筋架38由多根上右主筋38-1和多根上右副筋38_2组成。上右钢筋架38按照与上左钢筋架37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其中的上右主筋38-1由上筋38-1-1、左筋
38-1-2和下筋38-1-3依次相连构成,且上右主筋38_1的上筋38_1_1、左筋38_1_2和下筋
38-1-3与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1-1、右筋37_1_2和下筋37_1_3依次相对应。上右钢筋架38位于下右钢筋架34以及止水构件35的上方,且上右钢筋架38的右部设置在下右钢筋架34的右部上,上右钢筋架38的左部设置在相应的止水构件35的右部上。每根上右主筋38-1的左筋38-1-2与上填充构件36的相应I组位于右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_3的右侧面相接触。每个止水构件35由其位于左侧上方的扁铁片35-2的上侧面从下方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37的相应的上左主筋37-1的下筋37-1-3上,由其位于右侧上方的扁铁片35_2的上侧面从下方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38的相应的上右主筋38-1的下筋38-1-3上,从而使得止水构件35设置在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上,且位于左钢筋架37、上填充构件36和上右钢筋架38的下方。超前止水带3的现浇混凝土 30浇筑在砼垫块31、下填充构件32、下左钢筋架33、下右钢筋架34、止水构件35、上填充构件36、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相互之间的空间中,且将砼垫块31、下填充构件32、下左钢筋架33、下右钢筋架34、止水构件35、上填充构件36、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各自的相应部位相连在一起;并且超前止水带3的现浇混凝土 30的上侧左部与基础底板部IOOa的相应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左部的右端部位一同烧筑固定在一起,超前止水带3的现烧混凝土 30的上侧右部与基础底板部IOOa的相应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右部的左端部位一同烧筑固定在一起。[0082]后浇带部IOOb的后浇带4由主钢筋41、钢筋龙骨网42、钢板网43、密目钢丝网44、先浇混凝土 45和后浇混凝土 46组成。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由上层主筋41a和下层主筋41b组成。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由位于上层的左右向的上主筋41-1和前后向的上副筋41-2纵横交错捆扎构成;主钢筋41的下层主筋41b则由位于下层的左右向的下主筋41-3和前后向的下副筋41-4纵横交错捆扎构成。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主筋41-1由其左端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1-1的右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上主筋41-1由其右端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1-1的左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上层主筋21的各左右向主筋21-1通过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主筋41_1得以连通。与此相类似,使得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下层主筋22的各左右向主筋22-1通过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下主筋41-3得以连通。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副筋41_2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沿左右向均布并捆扎在各相应的上主筋41-1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上副筋41-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上层主筋41a ;后浇带4的主 钢筋41的下副筋41-4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沿左右向均布并捆扎在各相应的下主筋41-3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下副筋41-4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下层主筋41b。后浇带4的钢筋龙骨网42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和右侧钢筋龙骨网42b ;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由多根左竖筋42-1和多根左横筋42_2组成,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由多根右竖筋42-3和多根右横筋42-4组成;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和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各根左竖筋42_1铅垂设置,相互间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且各根左竖筋42-1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37的捆扎在上左主筋37-1的下筋
37-1-3上的相应I根上左副筋37-2上,各根左竖筋42_1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位于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各根左竖筋42-1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21的位于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各根左横筋42_2水平设置,相互间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上述的上层主筋21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与下层主筋22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之间;每根左横筋42-2捆扎在数根铅垂设置的左竖筋42-1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左横筋42-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钢筋龙骨网42的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结构与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结构相同,各根右竖筋42_3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38的捆扎在上右主筋38-1的下筋38-1-3上的相应I根上右副筋38-2上,各根右竖筋42-3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左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位于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各根右竖筋42-3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位于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各根右横筋42-4水平设置,相互间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上述的上层主筋21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与下层主筋22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之间;每根右横筋42_4捆扎在数根铅垂设置的右竖筋42-3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右横筋42-4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钢筋龙骨网42的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后浇带4的钢板网43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钢板网43-1、右侧钢板网
43-2和底部钢板网43-3;钢板网43-1、右侧钢板网43_2和底部钢板网43_3均各有一组。后浇带4的密目钢丝网44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和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右侧密目钢丝网44_2和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各有一组。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位于上左钢筋架37的相应的上左主筋37-1和上右钢筋架38的相应的上右主筋38-1上,且相互捆扎在一起;前后相邻的2张底部密目钢丝网44-3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各底部钢板网43-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底部钢板网43-3均位于相应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上,且 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前后相邻的2张底部钢板网43-3相互间也捆扎在一起。各左侧钢板网43-1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左侧钢板网43-1位于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右侧,且捆扎在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相应的左竖筋42-1和左横筋42_2上;前后相邻的2张左侧钢板网43-1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各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放置在相应的底部钢板网43-3上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左侧密目钢丝网
44-1放置在相应的底部钢板网43-3上且位于相应的左侧钢板网43-1的右侧,并且捆扎在该左侧钢板网43-1上;前后相邻的2张左侧密目钢丝网44-1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各右侧钢板网43-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右侧钢板网43-2位于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左侧,且捆扎在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相应的右竖筋42-3和右横筋42-4上;前后相邻的2张右侧钢板网43-2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各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放置在相应的底部钢板网43-3上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右侧密目钢丝网44-2放置在相应的底部钢板网43-3上且位于相应的右侧钢板网43-2的左侧,并且捆扎在该右侧钢板网43-2上;前后相邻的2张右侧密目钢丝网44-2相互间也捆扎在一起。上述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左侧钢板网43_1、左侧密目钢丝网44_1、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右侧钢板网43-2、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底部密目钢丝网44_3和底部钢板网43_3共同构成支模体系。后烧带4的先烧混凝土 45烧筑在上述支模体系自身中,且与前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现浇混凝土 30同时浇筑。后浇带4的后浇混凝土 46浇筑在上述支模体系所包围的空间中以及后浇带4的相应的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和下层主筋41b之间。本实施例中,扁铁片35-2与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的焊接优选采取三点焊接。地下室基础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①在已经完工的地下室的地基上依次设置砼垫层11、防水层12和防水保护层13。所述的地下室的地基的上表面由各个基准面单元和设置在相邻基准面单元之间的开口向上的梯形施工槽组成。②在地基的各个基准面单元的防水保护层13a上设置和捆扎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和上层主筋21,并在下层主筋22与上层主筋21之间焊接连接筋从而构成基础底板钢筋网,以及在基础底板钢筋网的前后侧设置边框板。在地基的各个梯形施工槽的防水保护层13b上沿前后方向每隔200mm设置I组砼垫块31。在每组砼垫块31的第一砼垫块31-1和第二砼垫块31-2上放置一根下左主筋
33-1,并在各根下左主筋33-1上均匀交错捆扎下左副筋33-2,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下左副筋33-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下左钢筋架33。在每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3和第四砼垫块31-4上放置一根下右主筋34-1,并在各根下右主筋34_1上均匀交错捆扎下右副筋34-2,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下右副筋34-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下右钢筋架34。将各个下填充构件32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放置在地基的相应一个梯形施工槽的防水保护层13b上,且位于该梯形施工槽的左右向的中间,并且使得下填充构件32的每个左侧中部的下塑料垫块32-3的下端面与相应I个第二砼垫块31-2的上端面相接触,下填充构件32的每个右侧中部的下塑料垫块32-3的下端面与相应I个第三砼垫块31-3的上端面相接触。③铺设止水构件35。将各个止水构件35由其橡胶止水带35-1的空心圆柱部从上至下设置在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下填充板32-1的顶部,且各个止水构件35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左右向的中部位置。④将各根上左主筋37-1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在下左钢筋架33的上方以及止水构件35的左上方,并在各根上左主筋37-1上均匀交错捆扎上左副筋37-2,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上左副筋37-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上左钢筋架37。将各根上右主筋38-1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在下右钢筋架34的上方以及止水构件35的右上方,并在各根上右主筋38-1上均匀交错捆扎上右副筋38-2,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上右副筋38-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上右钢筋架38。⑤固定止水构件35。将各个止水构件35的位于左侧上方的扁铁片35-2的上侧面从下方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37的相应的上左主筋37-1的下筋37-1-3上,由其位于右侧上方的扁铁片35-2的上侧面从下方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38的相应的上右主筋38-1的下筋38-1-3上,从而使得止水构件35设置在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上,且位于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的下方。⑥将各个上填充构件36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放置在相应的止水构件35的橡胶止水带35-1的空心圆柱部上,且位于上左钢筋架37与上右钢筋架38之间。⑦将各根左竖筋42-1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和下层主筋22的右侧;各根左竖筋42-1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37的捆扎在上左主筋37-1的下筋37-1-3上的相应I根上左副筋37-2上,各根左竖筋42-1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位于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各根左竖筋42-1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21的位于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各根左横筋42_2水平设置,相互间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上述的上层主筋21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与下层主筋22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之间;每根左横筋42-2捆扎在数根铅垂设置的左竖筋42-1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左横筋42-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钢筋龙骨网42的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将各左侧钢板网43-1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左侧钢板网43-1均位于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右侧,且捆扎在相应的左竖筋42-1和左横筋42-2上;前后相邻的2张左侧钢板网43-1相互间捆扎
在一起。将各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均位于相应的左侧钢板网43-1的右侧,且捆扎在该左侧钢板网43-1上;前后相邻的2张左侧密目钢丝网44-1相互 间捆扎在一起。将各根右竖筋42-3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和下层主筋22的左侧;各根右竖筋42-3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38的捆扎在上右主筋38-1的下筋38-1-3上的相应I根上右副筋38-2上,各根右竖筋42_3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左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位于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各根右竖筋42-3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位于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各根右横筋42-4水平设置,相互间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且位于上述的上层主筋21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与下层主筋22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之间;每根右横筋42-4捆扎在数根铅垂设置的右竖筋42-3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右横筋42-4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钢筋龙骨网42的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将各右侧钢板网43-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右侧钢板网43-2均位于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左侧,且捆扎在相应的右竖筋42-3和右横筋42-4上;前后相邻的2张右侧钢板网43_2相互间捆扎
在一起。将各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均位于相应的右侧钢板网43-2的左侧,且捆扎在该右侧钢板网43-2上;前后相邻的2张右侧密目钢丝网44_2相互间也捆扎在一起。将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位于上左钢筋架37的相应的上左主筋37-1和上右钢筋架38的相应的上右主筋38-1上,且相互捆扎在一起;前后相邻的2张底部密目钢丝网44-3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将各底部钢板网43-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在前后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底部钢板网43-3的均位于相应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上,且相互间捆扎在一起;前后相邻的2张底部钢板网43-3相互间也捆扎在一起。上述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左侧钢板网43_1、左侧密目钢丝网44_1、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右侧钢板网43-2、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底部密目钢丝网44_3和底部钢板网43_3共同构成支模体系。⑧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下层主筋41b的下主筋41-3由其左端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2_1的右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下主筋41-3由其右端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2-1的左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副筋41-2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沿左右向均布并捆扎在各相应的上主筋41-1上,且采用搭接方式使得上副筋41-2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上层主筋41a。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主筋41-1由其左端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1-1的右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上主筋41-1由其右端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一根左右向主筋21-1的左端搭接且捆扎固定在一起。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下副筋41-4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沿左右向均布并捆扎在各相应的下主筋41-3上,且采用搭 接方式使得下副筋41-4延长至前后贯通整个梯形施工槽,从而构成下层主筋41b。⑨在步骤②得到的基础底板钢筋网、下左钢筋架33和下右钢筋架34中,在步骤④得到的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中进行现浇混凝土 30,以及在步骤⑦得到的支模体系自身中同时进行先浇混凝土 45的浇筑,养护后形成相应的各个基础底板2、超前止水带3和后浇带4的固化的先浇混凝土 45。⑩在步骤⑦得到的各个支模体系所包围的空间中以及各个后浇带4的相应的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和下层主筋41b之间同时进行后浇混凝土 46的浇筑,养护后形成后浇带4的固化的后浇混凝土 46。(实施例2)见图8,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超前止水带3还包括挡板39。挡板39按照所处的上下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位于左下方的下左挡板39-1、位于右下方的下右挡板39-2、位于左上方的上左挡板39-3和位于右上方的上右挡板39-4。下左挡板39-1、下右挡板39-2、上左挡板39-3和上右挡板39_4均有一组。各下左挡板39-1坐落在相应数组砼垫块31的第二砼垫块31-2上,且各块下左挡板39-1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块下左挡板
39-1位于下左钢筋架33的相应的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_1_2的右侧,且由其左侧面与所述的数个右筋33-1-2焊接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的各个右筋33-1-2不再与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左侧面相接触,而由下左挡板39-1的右侧面与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数组位于左侧的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左侧面相接触。各下右挡板39-2坐落在相应数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_3上,且各块下右挡板39-2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块下右挡板
39-2位于下右钢筋架34的相应的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_1_2的左侧,且由其右侧面与所述的数个左筋34-1-2焊接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的各个左筋34-1-2不再与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右侧面相接触,而由下右挡板39-2的左侧面与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数组位于右侧的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右侧面相接触。各上左挡板39-3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块上左挡板39-3位于上左钢筋架37的相应的上左主筋37-1的右筋37_1_2的右侦牝且由其左侧面与所述的数个右筋37-1-2焊接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的各个右筋37-1-2不再与相应的上填充构件36的位于左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左侧面相接触,而由上左挡板39-3的右侧面与相应的上填充构件36的相应数组位于左侧的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左侧面相接触。各上右挡板39-4在前后方向上依次分布,直至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所在的梯形施工槽。各块上右挡板39-4位于上右钢筋架38的相应的上右主筋38-1的左筋38_1_2的左侦牝且由其右侧面与所述的各个左筋38-1-2焊接固定在一起。此时所述的各个左筋38-1-2不再与相应的上填充构件36的位于右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右侧面相接触,而由上右挡板39-4的左侧面与相应的上填充构件36的相应数组位于右侧的各2个上塑料垫块
36-3的右侧面相接触。下左钢筋架33的每根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_1_1的左端向左延伸至与左筋 33-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左筋33-1-4上。下右钢筋架34的每根下右主筋34_1的上筋
34-1-1的右端向右延伸至与右筋34-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右筋34-1-4上。上左钢筋架37的每根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_1_1的左端和下筋37_1_3的左端均向左延伸至与下左钢筋架33的相应I根下左主筋33-1的左筋33-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左筋33-1-4上。上右钢筋架38的每根上右主筋38-1的上筋38_1_1的右端和下筋
38-1-3的右端均向右延伸至与下右钢筋架34的相应I根下右主筋34-1的右筋34_1_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右筋34-1-4上。本实施例的改进使得下填充构件32和上填充构件36的设置更加牢靠,止水构件35的安装也更稳定,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地下室超前止水后浇带渗漏水的现象。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与实施例I的施工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②中,在制作下左钢筋架33前,先将各下左挡板39-1坐落在相应数组砼垫块31的第二砼垫块31-2上,放置各根下左主筋33-1,再将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_1_2焊接在下左挡板39_1的左侧面上,将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1-1的左端焊接在左筋37-1-4上,再进行制作上左钢筋架37的其余步骤。步骤②中,在制作下右钢筋架34前,先将各下右挡板39-2坐落在相应数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3上,放置各根下右主筋34-1,再将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1-2焊接在下右挡板39-2的右侧面上,将下右主筋34-1的上筋34_1_1的右端焊接在右筋34-1-4上,再进行制作下右钢筋架34的其余步骤。步骤④中,在将上左钢筋架37设置在下左钢筋架33上后,将各上左挡板39_3设置在上左钢筋架37的右侧,并由各上左挡板39-3的左侧面焊接固定在相应数根上左主筋
37-1的右筋37-1-2上,将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_1_1的左端以及下筋37_1_3的左端分别焊接在下左钢筋架33的相应的下左主筋33-1的左筋33-1-4上。步骤④中,在将上右钢筋架38设置在下右钢筋架34上后,将各上右挡板39-4设置在上右钢筋架38的左侧,并由各上右挡板39-4的右侧面焊接固定在相应数根上右主筋38-1的右筋38-1-2上,将上右主筋38-1的上筋38-1-1的右端以及下筋38-1-3的右端分别焊接在下右钢筋架34的相应的下右主筋34-1的右筋34-1-4上。以上各实施例及施工方法和过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 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该地下室底板(100)固定连接在地下室的地基上;所述地下室的地基的上表面由各个基准面单元和设置在相邻基准面单元之间的开口向上的梯形施工槽组成;各个基准面单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间平行设置;各个梯形施工槽位于基准面的下方,且由其左上侧边沿与位于左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右侧边沿相连接,由其右上侧边沿与位于右侧的基准面单元的左侧边沿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地下室底板(100)由各个基础底板部(IOOa)和连接在各个基础底板部(IOOa)之间的各个相应的后浇带部(IOOb)组成;所述的基础底板部(IOOa)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11a)、防水层(12a)、防水保护层(13a)和基础底板(2);基础底板(2)设有上层主筋(21)和下层主筋(22);所述的后浇带部(IOOb)按照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包括砼垫层(lib)、防水层(12b)、防水保护层(13b)、超前止水带(3)和后浇带(4);各后浇带部(IOOb)的砼垫层(Il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砼垫层(Ila)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砼垫层(11);各后浇带部(IOOb)的防水层(12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防水层(12b)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防水层(12),各后浇带部(IOOb)的防水保护层(13b)与左右相邻的基础底板部(100a)的防水保护层(13a)相连而构成地下室底板(100)的防水保护层(13); 所述的后浇带部(IOOb)的超前止水带(3)包括现浇混凝土(30)、砼垫块(31)、下填充构件(32)、下左钢筋架(33)、下右钢筋架(34)、止水构件(35)、上填充构件(36)、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所述的后浇带(4)包括主钢筋(41)、钢筋龙骨网(42)、钢板网(43 )、密目钢丝网(44 )、先浇混凝土( 45 )和后浇混凝土( 46 ); 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砼垫块(31)沿前后向分组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也即同一组的砼垫块(31)在前后向上的位置相同;下左钢筋架(33)和下右钢筋架(34)置于砼垫块(31)上;下填充构件(32)置于下左钢筋架(33)和下右钢筋架(34)中间;止水构件(35)位于下左钢筋架(33)、下填充构件(32)和下右钢筋架(34)的上方以及位于上左钢筋架(37)、上填充构件(36)和上右钢筋架(38)的下方;止水构件(35)的左端部位与上左钢筋架(37)固定连接;止水构件(35)的右端部位与上右钢筋架(38)固定连接;上填充构件(36)置于上左钢筋架(37)与上右钢筋架(38)中间;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现浇混凝土(30)浇筑在砼垫块(31)、下填充构件(32)、下左钢筋架(33)、下右钢筋架(34)、止水构件(35),上填充构件(36)、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相互之间的空间中;现浇混凝土(30)的上侧左部与基础底板部(IOOa)的相应的基础底板(2)的右部一同浇筑固定在一起,现浇混凝土(30)的上侧右部与基础底板部(100a)的相应的基础底板(2)的左部一同浇筑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后浇带(4)的主钢筋(41)包括上层主筋(41a)和下层主筋(41b);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由其向左侧伸出的上主筋(41-1)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21-1)固定连接,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由其向右侧伸出的上主筋(41-1)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上层主筋(21)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21-1)固定连接;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下层主筋(41b)由其向左侧伸出的下主筋(41-3)与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22_1)固定连接,后浇带(4)的主钢筋(41)的下层主筋(41b)由其向右侧伸出的下主筋(41-3)与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相应的左右向主筋(22_1)固定连接; 钢筋龙骨网(42)包括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和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和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左竖筋(42-1)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左钢筋架(37)上,左竖筋(42-1)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左竖筋(42-1)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21)的最右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右竖筋(42-3)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上右钢筋架(38)上,右竖筋(42-3)的中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下层主筋(22)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2-2)上,右竖筋(42-3)的上部焊接固定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2)的右端部位的上层主筋(21)的最左侧的前后向主筋(21-2)上; 钢板网(43)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钢板网(43-1)、右侧钢板网(43-2)和底部钢板网(43-3);密目钢丝网(44)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和底部密目钢丝网(44-3); 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位于上左钢筋架(37)和上右钢筋架(38)上,且相互捆扎在一起;各底部钢板网(43-3)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位于相应的底部密目钢丝网(44-3)上,且相互间捆扎在一起; 各左侧钢板网(43-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左侧钢筋龙骨网(42a)的右侧且捆扎在左侧钢筋龙骨网(42a)上;各左侧密目钢丝网(44-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相应的左侧钢板网(43-1)右侧且捆扎在该左侧钢板网(43-1)上; 各右侧钢板网(43-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右侧钢筋龙骨网(42b)的左侧且捆扎在右侧钢筋龙骨网(42b)上;各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位于相应的右侧钢板网(43-2)的左侧且捆扎在该右侧钢板网(43-2)上; 上述的左侧钢筋龙骨网(42a)、左侧钢板网(43-1)、左侧密目钢丝网(44-1)、右侧钢筋龙骨网(42b)、右侧钢板网(43-2)、右侧密目钢丝网(44-2)、底部密目钢丝网(44_3)和底部钢板网(43-3)共同构成支模体系;后浇带(4)的先浇混凝土(45)浇筑在该支模体系自身中,且与前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现浇混凝土(30)同时浇筑固定在一起;后浇带(4)的后浇混凝土(46)浇筑在该支模体系所包围的空间中以及所述的主钢筋(41)的上层主筋(41a)和下层主筋(41b )之间,且与先浇混凝土( 45 )固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 )的止水构件(35 )包括橡胶止水带(35-1 )、扁铁片(35-2 )和紧固螺栓(35-3 );扁铁片(35-2)共4条,分左右各设2条;位于左侧的2条扁铁片(35-2)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橡胶止水带(35-1)的左端部位且通过紧固螺栓(35-3)固定,位于上方的扁铁片(35-2)从下方与上左钢筋架(37)采取三点焊接而固定连接;位于右侧的2条扁铁片(35-2)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橡胶止水带(35-1)的右端部位且通过紧固螺栓(35-3)固定,位于上方的扁铁片(35-2)从下方与上右钢筋架(38)采取三点焊接而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下填充构件(32)主要包括下填充板(32-1)、2块下模板(32-2)和5组下塑料垫块(32-3);所述的下填充板(32-1)和下模板(32-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2块下模板(32-2)分左右夹住下填充板(32-1)且粘结固定在下填充板(32-1)上;下填充构件(32)的下塑料垫块(32-3)在前后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I组;同I组的下塑料垫块(32-3)设有4个;该4个下塑料垫块(32-3)中的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左侧的下模板(32-2)上,另外2个分上下粘结固定在位于右侧的下模板(32-2)上;各下填充构件(32)由其下填充板(32-1)和2块下模板(32-2)的下端设置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的左右向的中部位置上;止水构件(35)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从上方设置在相应的下填充构件(32)的下填充板(32-1)上; 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上填充构件(36)主要包括上填充板(36-1)、2块上模板(36-2)和5组上塑料垫块(36-3);上填充构件(36)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下填充构件(32)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应相同;上填充构件(36)由其上填充板(36-1)从上方设置在相应的止水构件(35)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的每组砼垫块(31)有4个,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分布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 所述的下左钢筋架(33)由多根下左主筋(33-1)和多根下左副筋(33-2)相互交错捆扎构成;下左副筋(33-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下左主筋(33-1)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下左主筋(33-1)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1-3)、左筋(33-1-4)和上侧折弯筋(33_1_5)依次相连构成;左筋(33-1-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3-1-5)设置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左筋(33-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左主筋(33-1)的下筋(33-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一砼垫块(31-1)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二砼垫块(31-2)上,且该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1-2)与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I组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左侧面相接触; 所述的下右钢筋架(34)按照与下左钢筋架(33)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下右钢筋架(34)由多根下右主筋(34-1)和多根下右副筋(34-2)组成;下右主筋(34_1)由上筋(34-1-1)、左筋(34-1-2)、下筋(34-1-3)、右筋(34-1-4)和上侧折弯筋(34-1-5)依次相连构成,且下右主筋(34_1)的上筋(34_1_1 )、左筋(34_1_2)、下筋(34_1_3)、右筋(34_1_4)和上侧折弯筋(34-1-5)与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1-3)、左筋(33-1-4)和上侧折弯筋(33-1-5)依次相对应;右筋(34_1_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4-1-5)设置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右筋(34-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右主筋(34-1)的下筋(34-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3)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四砼垫块(31-4)上,且该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1-2)与下填充构件(32)的相应I组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右侧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前止水带(3)还包括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挡板(39);挡板(39)按照所处的上下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下左挡板(39-1)、下右挡板(39-2)、上左挡板(39-3)和上右挡板(39-4);超前止水带(3)的每组砼垫块(31)有4个,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分布在梯形施工槽的槽底上; 所述的下左钢筋架(33)由多根下左主筋(33-1)和多根下左副筋(33-2)相互交错捆扎构成;各根下左副筋(33-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下左主筋(33-1)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依次排布;下左主筋(33-1)由基本经过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1-3)、左筋(33-1-4)和上侧折弯筋(33-1-5)依次相连构成;每根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1-1)的左端向左延伸至与左筋(33-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左筋(33-1-4)上;左筋(33-1-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3_1_5)设置在左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左筋(33-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左主筋(33-1)的下筋(33-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一砼垫块(31-1)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二砼垫块(31-2)上; 各下左挡板(39-1)位于数个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1-2)的右侧,且由其左侧面与该数个下左主筋(33-1)的右筋(33-1-2)焊接固定,并且各下左挡板(39-1)的右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左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左侧面相接触; 所述的下右钢筋架(34)按照与下左钢筋架(33)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也即下右钢筋架(34)由多根下右主筋(34-1)和多根下右副筋(34-2)组成;下右主筋(34_1)由上筋(34-1-1)、左筋(34-1-2)、下筋(34-1-3)、右筋(34-1-4)和上侧折弯筋(34-1-5)依次相连构成,且下右主筋(34_1)的上筋(34_1_1 )、左筋(34_1-2)、下筋(34-1-3)、右筋(34-1_4)和上侧折弯筋(34-1-5)与下左主筋(33-1)的上筋(33-1-1)、右筋(33-1-2)、下筋(33-1-3)、左筋(33-1-4)和上侧折弯筋(33-1-5)依次相对应;下右钢筋架(34)的每根下右主筋(34-1)的上筋(34-1-1)的右端向右延伸至与右筋(34-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右筋(34-1-4)上;每根下右主筋(34-1)的下筋(34-1-3)的右端向右延伸至与右筋(34_1_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右筋(34-1-4)上;右筋(34-1-4)的上段以及上侧折弯筋(34-1-5)设置在右侧相邻的基础底板部(IOOa)的基础底板(2)的位于梯形施工槽的上方的右端部位中,并且右筋(34-1-4)在其与所述基础底板(2)的下层主筋(22)的左右向主筋(22-1)的相接触部位捆扎在一起;每根下右主筋(34-1)的下筋(34-1-3)的左端部位坐落在相应I组砼垫块(31)的第三砼垫块(31-3)上,右端部位坐落在第四砼垫块(31-4)上; 各下右挡板(39-2)位于数个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1-2)的左侧,且由其右侧面与该数个下右主筋(34-1)的左筋(34-1-2)焊接固定,并且各下右挡板(39-2)的左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右侧的2个下塑料垫块(32-3)的右侧面相接触; 所述的上左钢筋架(37)由多根上左主筋(37-1)和多根上左副筋(37-2)相互交错捆扎构成;各根上左副筋(37-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各根上左主筋(37-1)相互间按照由前向后 的次序依次排布;上左主筋(37-1)由上筋(37-1-1)、右筋(37-1-2)和下筋(37_1_3)依次相连构成;每根上左主筋(37-1)的上筋(37-1-1)的左端和下筋(37-1-3)的左端均向左延伸至与左筋(33-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左筋(33-1-4)上; 各上左挡板(39-3)位于数个上左主筋(37-1)的右筋(37-1-2)的右侧,且由其左侧面与该数个上左主筋(37-1)的右筋(37-1-2)焊接固定,并且各上左挡板(39-3)的右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左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左侧面相接触;所述的上右钢筋架(38)按照与上左钢筋架(37)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也即上右钢筋架(38)由多根上右主筋(38-1)和多根上右副筋(38-2)组成;上右主筋(38_1)由上筋(38-1-1)、左筋(38-1-2)和下筋(38-1-3)依次相连构成,且上右主筋(38_1)的上筋(38-1-1)、左筋(38-1-2)和下筋(38-1-3)与上左主筋(37_1)的上筋(37_1_1)、右筋(37-1-2)和下筋(37-1-3)依次相对应;上右钢筋架(38)的每根上右主筋(38_1)的上筋(38-1-1)的右端和下筋(38-1-3)的右端均向右延伸至与右筋(34-1-4)相交,且焊接固定在该右筋(34-1-4)上; 各上右挡板(39-4)位于数个上右主筋(38-1)的左筋(38-1-2)的左侧,且由其右侧面与该数个上右主筋(38-1)的左筋(38-1-2)焊接固定,并且各上右挡板(39-4)的左侧面与相应组数的各个位于右侧的2个上塑料垫块(36-3)的右侧面相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前止水后浇带结构的地下室底板,由各个基础底板部和连接在各个基础底板部之间的各个相应的后浇带部组成;后浇带部包括砼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超前止水带和后浇带;后浇带部的超前止水带包括现浇混凝土、砼垫块、下填充构件、下左钢筋架、下右钢筋架、止水构件、上填充构件、上左钢筋架和上右钢筋架;上述的后浇带包括主钢筋、钢筋龙骨网、钢板网、密目钢丝网、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止水构件包括橡胶止水带、扁铁片和紧固螺栓;填充构件包括填充板、模板和塑料垫块。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超前止水后浇带中的橡胶止水带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和拉裂、填充材料容易变形等不足,能有效防止地下室底板渗漏水。
文档编号E02D29/16GK202595763SQ20122018839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7日
发明者胡剑兴, 季洪波, 刘军, 许华阳, 王振亚 申请人:常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