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04664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实现转换;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实现转换。本发明可以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转换路径,转换控制的对象明确,能够保障隧道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城市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公路隧道、城市地下工程等设计与施工中,需根据隧道结构跨度和施工揭露的围岩条件选择不同施工方法,而不同施工方法间的转换方法却一直被忽视,使得实际施工中工法转换无序可循、无章可依,常使得工法转换控制过于保守,或者工法转换过程施工风险过大,造成国家财产浪费或者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06]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实现转换;
[0007]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实现转换。
[0008]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围岩自稳能力在横断面上无显著差异,围岩稳定性较容易控制时,其步骤如下:
[0009]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和右侧临时中墙均向隧道中心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临时仰拱和右侧导坑临时仰拱随着左右两侧临时中墙的移动逐步增宽,中间导坑的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0010]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和所述右侧临时中墙相接触时,停止移动;
[0011]第三步,取消掉后施工的所述右侧临时中墙,保留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0012]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其步骤如下:
[0013]当隧道掌子面右前方围岩比左前方差时,则:
[0014]第一步,右侧临时中墙保持不变,左侧临时中墙向隧道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0015]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
[0016]第三步,拆除所述右侧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0017]当隧道掌子面左前方围岩比右前方差时,则:[0018]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保持不变,右侧临时中墙向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右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0019]第二步,当所述右侧临时中墙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右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
[0020]第三步,拆除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0021]转换时,转换段长度控制在30-35m。
[0022]本发明的隧道施工中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可根据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转换模式,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化均匀则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转换。,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左、右侧变化差异性大,则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转换,并通过渐进式调整临时中墙的方法,使得开挖导坑达到预定的尺寸,实现工法的逐步转换。该施工方法简单易行,同时能够合理利用隧道围岩自身承载力,有效提高隧道施工效率与安全。
[0023]本发明中是根据围岩条件变化渐进式调整临时支护结构位置,逐步改变导坑跨度的方式,实现双侧壁导坑法转换为CRD法。双侧壁导坑施工时隧道掌子面前方若围岩变化均匀则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转换。,若围岩左、右侧变化差异性大,则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转换。双侧壁导坑法中一处临时中墙达到预定位置时,拆除另一处临时中墙形成CRD法。
[0024]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城市地下工程,尤其适用于工程结构跨度大、施工沉降控制要求高的地下工程。针对公路隧道常用的双侧壁导坑法与CRD法,提出了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为两种施工方法的安全转换提供保障。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根据围岩变化条件确定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模式;2)根据转换模式给出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路径。
[00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0026]1、本发明可以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转换路径,转换控制的对象明确,能够保障隧道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
[0027]2、本发明施工工艺简单,实施成本低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双侧壁导坑法结构图
[0029]图2是CRD法结构图
[0030]图3是双墙侧移居中模式转换施工图。
[0031]图4是单墙侧移模式转换施工图。
[0032]在图1、2中,I隧道初衬、2左侧临时中墙、3右侧临时中墙、4左侧导坑临时仰拱、5中间导坑临时仰拱、6右侧导坑临时仰拱、7中间临时中墙、8左侧上导坑、9左侧下导坑、10右侧上导坑、11右侧下导坑、12中间上导坑、13中间下导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4]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35]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实现转换;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实现转换。
[0036]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
[0037]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围岩自稳能力在横断面上无显著差异,围岩稳定性较容易控制时,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2和右侧临时中墙3均向隧道中心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临时仰拱4和右侧导坑临时仰拱6随着左右两侧临时中墙的移动逐步增宽,中间导坑的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和所述右侧临时中墙3相接触时,停止移动;第三步,取消掉后施工的所述右侧临时中墙3,保留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7,完成工法转换;
[0038]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其步骤如下:
[0039]当隧道掌子面右前方围岩比左前方差时,则:第一步,右侧临时中墙3保持不变,左侧临时中墙2向隧道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5则逐步缩窄;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7 ;第三步,拆除所述右侧临时中墙3,完成工法转换;
[0040]当隧道掌子面左前方围岩比右前方差时,则: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2保持不变,右侧临时中墙3向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右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5则逐步缩窄;第二步,当所述右侧临时中墙3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右侧临时中墙3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7 ;第三步,拆除所述左侧临时中墙2,完成工法转换;
[004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转换时,转换段长度控制在30-35m。
[0042]在某个优选的实施例中:
[0043]如图3中所示,假定隧道掌子面右前方、左前方围岩变化相同差,左侧临时中墙2、右侧临时中墙3向中间位置逐步移动(见图3( 2)),左侧导坑临时仰拱4、右侧导坑临时仰拱6随着左右两侧临时中墙的移动逐步增长,中间导坑的临时仰拱5则逐步缩短(见图3(2))。当左侧临时中墙、右侧临时中墙相接触时(见图3 (3)),停止移动;取消掉后施工的右侧临时中墙3,保留左侧临时中墙2 (此时转换为中间临时中墙7),完成工法转换(见图3 (4))。转换段长度宜控制在30-35m。
[0044]如图4中所示,假定隧道掌子面右前方围岩比左前方较差,右侧临时中墙3保持不变,左侧临时中墙2向中间位置逐步移动(见图4 (2)),左侧导坑的临时仰拱4随之逐步增长,中间导坑临时仰拱5则逐步缩短(见图4 (2))。当左侧临时中墙2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此时左侧临时中墙2转换为中间临时中墙7)(见图4 (3)),拆除右侧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见图4 (4))。转换段长度宜控制在30-35m。
[0045]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采用左右两侧临时中墙同时向隧道中间移动实现转换; 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采用单侧临时中墙侧移实现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整体分布均匀、围岩自稳能力在横断面上无显著差异,围岩稳定性较容易控制时,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和右侧临时中墙均向隧道中心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临时仰拱和右侧导坑临时仰拱随着左右两侧临时中墙的移动逐步增宽,中间导坑的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和所述右侧临时中墙相接触时,停止移动; 第三步,取消掉后施工的所述右侧临时中墙,保留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当隧道掌门面围岩质量分布不均,其中一侧质量较好,而另一侧围岩为较破碎时,其步骤如下: 当隧道掌子面右前方围岩比左前方差时,则: 第一步,右侧临时中墙保持不变,左侧临时中墙向隧道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左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第二步,当所述左侧临时中墙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左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 第三步,拆除所述右侧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当隧道掌子面左前方围岩比右前方差时,则: 第一步,左侧临时中墙保持不变,右侧临时中墙向中间位置逐步移动,右侧导坑的临时仰拱随之逐步增宽,中间导坑临时仰拱则逐步缩窄; 第二步,当所述右侧临时中墙移至中间位置时,停止移动,将所述右侧临时中墙转换为CRD法中的中间临时中墙; 第三步,拆除所述左侧临时中墙,完成工法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转换时,转换段长度控制在30-35m。
【文档编号】E21D9/00GK103939106SQ201410132331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日
【发明者】许崇帮, 王华牢, 赵旭, 朱连臣, 刘涛, 汪成兵, 周宁 申请人: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青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