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4115阅读:997来源:国知局
循环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钻井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套。



背景技术:

在石油领域,钻井作业时,钻井液的循环系统必不可少,循环套是其中一个常用的零件。目前多数循环套,为图制造方便,将循环套只作为分体式,即螺纹连接,利用螺纹紧固件放松,在与钻井液长时间接触并受震动的条件下,紧固胶防松效果不理想,螺纹连接易松动,从而脱扣,造成下体无法取出,或者取出困难。限流环设置在密封部位,若需要更换限流环时,须将整个循环套取出更换,这种方式造成工作时间长,更换循环套困难,加剧螺纹连接部分的松动。循环套材质硬度不高,长时间受钻井液冲刷易磨损,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装拆卸及更换零件方便、可靠性高的循环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循环套主体,其结构要点循环套主体内上部设置有衬套,循环套主体内下部设置有限流环;循环套主体上部外侧沿循环套主体长度方向设置有凸台,凸台下端连接循环套主体下部,循环套主体上部与循环套主体下部之间设置有开口。

所述凸台上端设置有键放置口,循环套主体上部侧壁相应于键放置口设置有开口,键放置口内设置有键,键的内端置于循环套主体内,键放置口侧壁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旋有键固定顶丝。

所述限流环设置在所述开口内端与开口相接。

所述限流环外壁上设置有定位凹槽,循环套主体下部上相应于定位凹槽设置有定位螺纹孔,一顶丝前端旋入定位螺纹孔置于定位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套主体采用2Cr13不锈钢体。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凸台为三个,沿周向均布,其中一个凸台上设置所述键放置口。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套主体内壁与限流环接触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放置槽,第一密封圈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限流环采用35CrMo合金结构钢限流环。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循环套主体下部外壁上下端沿循环套周向设置有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循环套密封圈,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循环套密封圈。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定位凹槽为三个,沿限流环周向设置。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开口与限流环连接侧为由内向外扩散的锥形口,锥形口的角度为150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衬套上端为斜角口,斜角口的前下端与所述键的后端相抵,斜角口的后上端设置有导向方槽。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不变的情形下,将循环套设置成一体式,并增施一个衬套,将其放置于循环套内体上部,并将限流环设置在循环套内体下部位置,以便更换时无需将循环套全部取出,只需将其拉出一部分,露出限流环将其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安装及操作方便、更换零件方便,不会出现松动、脱扣等问题,使用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循环套主体前端与随钻测量仪连接,凸台上设计有键,键可对衬套进行固定,并采用键放置口和循环套主体上的对应开口配合作用,防止键与随钻测量仪之间圆周转动。

本实用新型将循环套设置成一体式,解决了使用过程中受震动或钻井液冲击螺纹松动或脱扣的问题。同时缩短体整体长度,有效增强循环套整体强度,将放置于循环套主体尾端的限流环设置在循环套主体的中间段位置,该设计无需将整个循环套从循环系统中取出来更换限流环,只需要将循环套拿出一半,拧松顶丝,从循环套主体中段开口处取下限流环,更换即可,解决了循环套整个取出后再次插入困难的问题,操作简单方便,节约工作时间。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含有钻屑的钻井液从循环套主体右端流向左端,限流环对循环套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液体冲刷主要通过限流环)。

本实用新型衬套具备限流作用,可增强循环套上部强度以及抗冲刷性能。

本实用新型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安装拆卸及更换零件方便,适用于高硬度、耐磨损及适用于高频率震动环境的循环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衬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

图中,1、循环套主体,2、键,3、限流环,4、第一密封圈,5、第二循环套密封圈,6、顶丝,7、衬套,8、开口,9、循环套主体上部,10、凸台,11、导向方槽,12、键固定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循环套主体1,循环套主体1内上部设置有衬套7,循环套主体1内下部设置有限流环3;循环套主体上部9外侧沿循环套主体1长度方向设置有凸台10,凸台10下端连接循环套主体1下部,循环套主体上部9与循环套主体1下部之间设置有开口8。

所述凸台10上端设置有键放置口,循环套主体上部9侧壁相应于键放置口设置有开口,键放置口内设置有键2,键2的内端置于循环套主体1内,键放置口侧壁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旋有键固定顶丝12。

所述限流环3设置在所述开口8内端与开口8相接。

所述限流环3外壁上设置有定位凹槽,循环套主体1下部上相应于定位凹槽设置有定位螺纹孔,一顶丝6前端旋入定位螺纹孔置于定位凹槽内。

所述循环套主体1采用2Cr13不锈钢体。2Cr13不锈钢体硬度高、机械强度好,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

所述凸台10为三个,沿周向均布,其中一个凸台10上设置所述键放置口。

所述循环套主体1内壁与限流环3接触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放置槽,第一密封圈4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限流环3与循环套主体1接触面用第一密封圈4密封,更加保险安全。

所述限流环3采用35CrMo合金结构钢限流环。35CrMo合金结构钢有很高的静力强度、冲击韧性及较高的疲劳极限,适用于承受冲击、弯扭、高载荷的场合,能够抵抗钻井液的侵蚀。

所述循环套主体1下部外壁上下端沿循环套周向设置有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循环套密封圈,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循环套密封圈5。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可分别设置两个,多层密封,防止钻井液中钻屑进入循环套,而导致循环套卡死,安全、可靠性高,该设计方便拆卸、更换零件,体现了循环套的可互换性。

所述定位凹槽为三个,沿限流环3周向设置。限流环3上设计三个定位凹槽,方便顶丝6固定其位置。

所述开口8与限流环3连接侧为由内向外扩散的锥形口,锥形口的角度为150度。循环套主体1在限流环3的进口设计150°,使限流环3更容易放入以及取出。同时有利于钻井液从限流环3通过,大大降低钻井液对限流环3侵蚀破坏,使限流环3寿命延长。

所述衬套7上端为斜角口,斜角口的前下端与所述键2的后端相抵,斜角口的后上端设置有导向方槽11。通过斜面以及导方槽的导向作用,使插入循环套中的仪器可以较容易的进行固定以及限位。衬套7通过键2以及循环套内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直径可为79.5mm或90mm,长355mm。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随钻测量仪将传感器测得的井下参数进行编码,从而产生脉冲信号,伺服阀阀头的运动由脉冲信号控制,循环的钻井液使主阀阀头产生同步的运动控制了主阀阀头与限流环3之间的钻井液流通面积。在主阀阀头提起状态下,钻柱内的钻井液可以较顺利地从限流环3通过;在主阀阀头压下状态时,钻井液流通面积减小,从而在钻柱内产生了一个正的钻井液压力脉冲。主阀阀头与限流环3之间的钻井液流通面积决定着信号的强弱,可以通过选择主阀阀头的外径和限流环3的内径尺寸来控制信号强弱,使之适用于不同井眼、不同排量、不同井深的工作环境。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