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1807阅读:1067来源:国知局
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破碎带指的是由无定向的裂口和裂隙破坏的岩石带;裂隙可能由矿物充填,呈网状脉络,也可能大致相当于断裂带。地裂缝破碎带指的是带地裂缝(即地面存在裂缝)的破碎带。

地铁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相对于明挖法而言,具有拆迁成本低、交通影响小等优点,相对于盾构法施工,对地层有较强的适应性,适用于各种断面型式,具有造价低、投入小等优点。随着我国大规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浅埋暗挖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尤其是暗挖隧道穿越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技术,需控制好成洞隧道的稳定性指标和地表沉降量指标。地裂缝破碎带的地质情况较差且不能形成自然拱,开挖时容易发生坍塌、冒顶情况,加上地裂缝部位地下水丰富,开挖及初支施工风险非常大,初支完成后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可能造成初期支护的开裂,二衬防水层被破坏,混凝土结构由于垂直位移、水平张拉及扭动,使成型的衬砌结构破坏。因而,需在隧道支护结构上设置变形缝。但现如今,过地裂缝破碎带的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方面可供借鉴施工资料非常少,尤其是对过地裂缝破碎带浅埋暗挖隧道二次衬砌的变形缝进行施工时,没有一套标准、规范的施工方案可供遵循,实际施工时存在施工进度慢、施工效率低、施工效果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隧道二次衬砌上的变形缝施工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组合钢模、由下至上插入至组合钢模内的注浆管和对组合钢模进行支撑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由多根钢管拼装而成的脚手架,所述组合钢模上开有供注浆管插入的通孔;所述支撑架搭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所述支撑架位于变形缝所处后浇带的施工位置处,所述后浇带的宽度为1.8m~2.3m;所述后浇带为隧道洞的隧道二次衬砌内留置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包括对隧道洞底部进行支护的仰拱段后浇带和对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拱墙段后浇带,所述组合钢模为对所述拱墙段后浇带进行成型施工的成型模板,所述组合钢模的形状与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述组合钢模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宽度;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中部内侧设置有加厚区,所述组合钢模位于隧道洞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侧,所述组合钢模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之间的空腔为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浇筑腔。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脚手架中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通过钢管扣件进行连接。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组合钢模包括前后两个对称布设的底部成型模板和对所述变形缝进行成型施工的中部成型模板,所述中部成型模板连接于两个所述底部成型模板之间。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底部成型模板包括由外至内布设的上水平模板、倾斜模板和下水平模板,所述倾斜模板由外至内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水平模板和所述下水平模板通过所述倾斜模板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厚区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中部成型模板为T字形,所述中部成型模板的两侧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底部成型模板连接。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注浆管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注浆管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分别布设在底部成型模板上,每组所述注浆管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或多根由外至内布设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

上述浅埋暗挖隧道过地裂缝破碎带施工用变形缝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变形缝的宽度为80mm~12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

2、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能简便、快速在隧道二次衬砌上施工变形缝,并且施工完成的变形缝质量易于保证;同时,变形缝位于隧道二次衬砌中留置的后浇带上,不会对隧道其它部分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过程造成影响,能有效保证施工效率,并且施工成型的位于后浇带上的变形缝能有效满足地裂缝所处位置处的变形需求,适应隧道变形,从而使得隧道支护结构更稳固、更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隧道二次衬砌上的变形缝施工过程。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钢模拱部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组合钢模; 1-1—底部成型模板; 1-2—中部成型模板;

2—支撑架; 3—隧道洞; 4—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5—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组合钢模1、由下至上插入至组合钢模1内的注浆管5和对组合钢模1进行支撑的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 为由多根钢管拼装而成的脚手架,所述组合钢模1上开有供注浆管5插入的通孔;所述支撑架2搭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3内,所述支撑架2位于变形缝所处后浇带的施工位置处,所述后浇带的宽度为1.8m~2.3m;所述后浇带为隧道洞3的隧道二次衬砌内留设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包括对隧道洞3底部进行支护的仰拱段后浇带和对隧道洞3的拱墙进行支护的拱墙段后浇带,所述组合钢模1为对所述拱墙段后浇带进行成型施工的成型模板,所述组合钢模1的形状与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述组合钢模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宽度;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中部内侧设置有加厚区,所述组合钢模1位于隧道洞3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4内侧,所述组合钢模1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4之间的空腔为所述拱墙段后浇带的浇筑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脚手架中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通过钢管扣件进行连接。因而,所述脚手架搭设非常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钢模1包括前后两个对称布设的底部成型模板 1-1和对所述变形缝进行成型施工的中部成型模板1-2,所述中部成型模板1-2连接于两个所述底部成型模板1-1之间。

结合图2,所述底部成型模板1-1包括由外至内布设的上水平模板、倾斜模板和下水平模板,所述倾斜模板由外至内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水平模板和所述下水平模板通过所述倾斜模板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厚区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成型模板1-2为T字形,所述中部成型模板1-2 的两侧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底部成型模板1-1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浆管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注浆管5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分别布设在底部成型模板1-1上,每组所述注浆管5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5或多根由外至内布设的注浆管5;所述注浆管5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

实际施工时,所述变形缝的宽度为80mm~12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形缝的宽度为100mm。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变形缝的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时,所述隧道洞3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过程中,需在所述隧道二次衬砌上留置所述后浇带,所述后浇带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待所述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再对所留置的后浇带进行施工。对所述后浇带进行施工时,先对所述仰拱段后浇带进行施工,并在所述仰拱段后浇带中部设置所述变形缝;再搭设支撑架2并安装组合钢模1和注浆管5,对所述拱墙段后浇带进行施工,实际施工非常简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