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05362发布日期:2018-06-05 19:3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具体的油气勘探开发时,尤其是对密井网区河流相储层进行具体的油气开发,常常需要先对储层沉积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储层沉积形成的特点,对目标区域中的单砂体进行划分;再根据划分得到的单砂体预测目标区域储层的连通情况,进一步指导具体的油气开发。

目前,现有方法中大多是通过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或者野外露头详细解剖及地下储层分析等方式进行储层沉积过程的重建。但是,具体实施时,上述方法大多没有综合、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各种测井数据及相关资料中所包含信息,也没有精细地去研究储层沉积过程的具体机理。因此,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以解决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的取心井,所述第二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

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或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包括:

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包括:

根据所述岩心样品,确定岩心相标志;

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相标志、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岩心相标志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岩心的颜色、岩心的粒度、岩心的韵律、岩心的沉积构造、岩性的组合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包括:

对所述第一类井进行岩电标定,建立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建立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

根据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对所述第二类井进行沉积微相解释,以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进行连井剖面分析,以建立目标区域的剖面沉积微相;

根据所述剖面沉积微相,确定河道边界识别标志;

根据所述河道边界识别标志,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包括:

根据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一河道演化模式;

将所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剖面沉积微相进行拟合,以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

根据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河道的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河道间岔口冲刷模式、河道边部侧向侵蚀模式和河道边部决口模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划分目标区域中的单砂体;

根据所划分出的单砂体,对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进行储层评价;

根据储层评价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油气开发。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的取心井,所述第二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或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一河道演化模式;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和剖面沉积微相进行拟合,以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其中,所述剖面沉积微相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河道的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精确地确定具体的储层沉积过程,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取心井中单井单层级别精细地层划分结果示意图;

图4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不同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的示意图;

图5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基于现代沉积观测资料所确定的河道演化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单层河流相储层沉积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储层沉积过程重建方法大多只是简单的通过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或者野外露头详细解剖及地下储层分析等方式进行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由于上述方法没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测井数据及相关资料中所包含信息,也没有精细地去研究储层沉积过程的具体机理。因此,导致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针对产生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以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从而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高效、精确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具体请参阅图1所示的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目标区域的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的取心井,所述第二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包括河相储层等。具体的,例如可以是地下密井网区河流相储层区域。其中,上述地下密井网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测井信息,并且上述信息垂向分辨率相对较高,可用以提供单层内部的单井沉积信息。进而后续实施时,可以借助多井剖面综合分析及现代沉积观测所确定的沉积演化模式,在三维空间中组合、重建三维地质体的具体沉积过程。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区域可以是包括河相储层,也可以是其他的具有相似特征的类型区域。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类井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的取心井,第二类井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即非取心井。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第一类井具体可以包括一口或多口取心井,上述第二类井具体可以包括一口或多口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具体的,例如目标区域中可以包括编号1至500一共500口单井。其中,编号1至10的单井为取心井,编号11至500的单井为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则可以将编号1至10的单井归为上述第一类井,将编号11至500的单井归为第二类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岩心样品具体可以是从取心井,即上述第一类井中获取的岩心样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具体可以包括指定时间段内目标区域中河流发育区不同年代的影像资料。其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片获取上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也可以通过一些地球勘探软件,例如Google Earth软件,获取上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

S12: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或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更加精细地逐层分析具体的沉积机理,需要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以便后续可以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层为处理单元,对各层的沉积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研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上述等时地层格架,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背景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地层划分情况;根据目标区域的地层划分情况,确定相应的标志层作为控制点,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根据沉积旋回对比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地层对比,根据对比情况建立上述等时地层格架。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补充的是,上述选定的标志层通常具有覆盖范围广、特征易于识别和分布较稳定的特征。具体的,可以包括稳定的泛滥平原泥岩、湖泛泥岩等。此外,某些特殊岩性段及重大的地质界限也可以作为上述辅助标志层。上述旋回对比具体实施时需要遵循由大到小、逐级控制的原则。具体的,可以包括:首先识别较大的旋回,继而根据岩性组合的差异对次级旋回进行细分。上述根据沉积旋回对比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地层对比,具体可以包括:选取密井网区内位置居中,且测井曲线较全的井作为关键井,以该关键井为十字线的中心向两侧扩展,结合旋回对比结果进行全目标区域的地层对比,从而建立得到密井网区的精细地层格架,即等时地层格架。

S13: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可以以等时地层格架作为约束,以单层作为处理单元,按照以下方式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S13-1: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岩心样品,确定岩心相标志;

S2: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相标志、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岩心相标志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岩心的颜色、岩心的粒度、岩心的韵律、岩心的沉积构造、岩性的组合特征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岩心相标志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引入其他合适的岩心特征作为上述岩心相标志。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S13-2: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对所述第一类井进行岩电标定,建立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

S2: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建立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

S3:根据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对所述第二类井进行沉积微相解释,以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如此,可以获得目标区域中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以及目标区域中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即可以获得目标区域中所有单井的沉积微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测井图版具体可以包括:测井曲线的幅度、测井曲线的齿化程度、测井曲线的形态等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测井图版还可以包括除上述所列举的内容以外测井曲线的其他特征。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S13-3: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进行连井剖面分析,以建立目标区域的剖面沉积微相;

S2:根据所述剖面沉积微相,确定河道边界识别标志;

S3:根据所述河道边界识别标志,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在连井剖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垂直物源方向和顺物源方向上将第一类井、第二类井中沉积微相相同的区域进行连接,以得到上述目标区域的剖面沉积微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河道边界标志也称为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具体可以用于明确不同单一河道间的边界。其中,上述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河道顶面高程的差异、河道测井响应特征值的差异、河道侧向叠置和河道间以溢岸或泥岩相隔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河道表姐标志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引入其他的特征作为上述河道边界标志。

S14: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4-1:根据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一河道演化模式。

S14-2:将所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剖面沉积微相进行拟合,以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

S14-3:根据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河道的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由于是基于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所确定的,往往只能简单地表征出当前或者过去时间段内,在地表以上,平面上的河道的演化情况。而上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通过拟合考虑到了地下密井网中三维空间剖面的具体情况,因此上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除了能够准确地表征出地表以上的河道演化情况外,还能准确地表征出地表以下的河道演化情况,并且能更加精细地表征出河道演化的三维特征信息;此外,上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还能用于对未来时间段内的河道演化情况进行预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取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后,还要基于上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确定第二河道演化模式,以便后续可以利用第二河道演化模式更加准确地确定出储层沉积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将所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剖面沉积微相进行拟合,对第一河道演化模式进行校正,从而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以便后续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河道间岔口冲刷模式、河道边部侧向侵蚀模式和河道边部决口模式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的具体种类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施工要求,引入其他类型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上述根据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河道的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根据砂体厚度确定主河道的分布位置;根据河道顶面高程差异确定不同河道的沉积先后次序,例如,可以将顶面高程较低的河道确定为先期沉积产物,将顶面高程较高的河道确定为先期河道决口、改道等导致的河床不断升高所致的产物,即为后期沉积产物;结合第二河道演化模式确定目标区域中各个河道的进一步分叉、合并及改道发展的过程;最后根据上述主河道的分布位置、不同河道的沉积先后次序、各个河道的进一步分叉、合并及改道发展的过程,重建目标区域中完整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精确地确定具体的储层沉积过程,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后,为了指导对目标区域进行具体的油气开发,所述方法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划分目标区域中的单砂体。

S2:根据所划分出的单砂体,对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进行储层评价。

S3:根据储层评价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油气开发。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所划分出的单砂体,对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的连通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对油气储层进行相应的储层评价。如此,具体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储层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开采措施对目标区域进行具体的油气开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包括河相储层等。具体的,例如目标区域可以是地下密井网区河流相储层区域。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上述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具有与河相储层类似结构特征的类型区域。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通过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精确地确定具体的储层沉积过程,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又通过充分地利用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出目标区域的河道演化模式,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重建目标区域的储层沉积过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述。由于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21、建立模块22、第一确定模块23、第二确定模块24,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获取模块2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的取心井,所述第二类井包括目标区域中除取心井以外其他的单井。

建立模块2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或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第一确定模块23,具体可以用于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第二确定模块24,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3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单元:

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第二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第三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所述第二确定模块24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单元:

第四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一河道演化模式;

第五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河道演化模式和剖面沉积微相进行拟合,以确定目标区域的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其中,所述剖面沉积微相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和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

第六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和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河道的分布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根据所述岩心样品,确定岩心相标志;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相标志、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岩心相标志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岩心的颜色、岩心的粒度、岩心的韵律、岩心的沉积构造、岩性的组合特征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上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对所述第一类井进行岩电标定,建立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一类井的岩电响应关系,建立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根据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对所述第二类井进行沉积微相解释,以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上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进行连井剖面分析,以建立目标区域的剖面沉积微相;根据所述剖面沉积微相,确定河道边界识别标志;根据所述河道边界识别标志,确定目标区域的河道分布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河道演化模式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河道间岔口冲刷模式、河道边部侧向侵蚀模式和河道边部决口模式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指导后续具体的油气开发,上述装置具体可以包括施工模块,其中,上述施工模块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储层沉积过程,划分目标区域中的单砂体;根据所划分出的单砂体,对目标区域中的油气储层进行储层评价;根据储层评价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油气开发。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装置,通过第一确定模块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第一确定模块和第二确定模块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精确地确定具体的储层沉积过程,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又通过第二确定模块充分地利用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出目标区域的河道演化模式,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重建目标区域的储层沉积过程。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对具体的某地下密井网区河流相的储层沉积过程进行重建。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阅以下内容实施。

步骤101:通过标志层及沉积旋回的控制,结合取心井及关键井的单井层序地层划分,通过建立十字剖面的方法,完成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对比,建立研究区以单层为基本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相当于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和/或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首先根据标志层及沉积旋回对目的层进行精细地层格架划分。其中,上述标志层具体可以是横向分布稳定、特征清晰且具有等时意义的地层。具体可以参阅图3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取心井中单井单层级别精细地层划分结果示意图。图中目的层顶面发育有一套相对较厚且较稳定的湖泛泥岩沉积,可将其作为用于目的层对比的标志层。此外还可以根据岩性组合所显示的旋回特征将目的层划分为1个四级旋回和3个五级旋回,并进一步划分出9个六级旋回。如此,可以获得基本地层单元作为单层处理单元,其厚度约3m,且单层内部仅见有一期河道砂体发育。

步骤102:在区域沉积背景的约束下,通过取心井(第一类井)的详细观测描述,以岩心相标志为依据,划分单井沉积微相,并通过取心井的岩电响应关系建立各沉积微相的测井图版(即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的测井版图),继而开展密井网区的单井(即第二类井)沉积微相解释(相当于以所述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根据所述岩心样品、所述第一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根据所述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所述第二类井的测井数据,确定第二类井的沉积微相)。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对工区内多口取心井(即第一类井)的详细观测描述,结合岩心相标志,识别出主河道微相、分支河道微相、溢岸和泛滥平原4种沉积微相类型(即第一类井的沉积微相)。结合取心井的岩电标定(即岩电响应关系),建立了各沉积微相的测井相图版。具体可以参阅表1所示的某工区典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测井响应表。其中,主河道厚度可以为1.5-2.5m,其岩性主要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多为正韵律,其测井响应为中-高幅种形;分支河道厚度可以为1.0-2.0m,较主河道薄,其岩性以细砂岩为主;溢岸大多呈砂泥薄互层分布,其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厚度可以为0.5-1.5m,测井响应大多为低幅齿状尖峰;泛滥平原大多以厚层较稳定棕红色泥岩为主,测井响应为平直近基线。

表1某工区典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测井响应表

步骤103:在单井沉积微相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连井剖面分析,建立剖面沉积微相,通过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明确不同河道间的边界特征,进而确定单一河道的分布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步骤101和步骤102中对实施例某工区精细地层对比及单井沉积微相解释的基础上,沿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建立剖面(即目标区域的剖面沉积微相),并在剖面中解剖单层沉积微相的展布。具体的,可以根据多剖面精细解剖,明确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即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具体可以参阅图4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不同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的示意图。其中,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可以包括:河道顶面高程差异、测井响应曲线形态差异、河道侧向叠置、河道间以泛滥平原和溢岸相隔等。具体的,上述河道顶面高程差异具体可以是指在同一小层时间单元内,河道总体发育于泛滥平原背景之上,同期河道因发育时间相同,侵蚀原始较平整的泛滥平原,造成河道顶面具有相似的高程,而不同期河道往往因为侵蚀时间的不同形成高程差异明显的阶地,因此可据河道顶面高程差异来识别单一河道并对其期次进行划分。上述测井响应曲线形态差异具体可以是指不同单一河道水动力条件及发育的阶段有明显不同,如河道发育初期一般水动力较强,中期较稳定,末期较弱,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产物将会对应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因此在密井网条件下可以认为曲线形态差异较大的河道分属于不同的单一河道。上述河道侧向叠置具体可以是指不同期单一河道之间因河道主流线的迁移往往存在相互切割充填的特征,进而造成不同期单一河道的侧向叠置,在单井分析中河道的叠置代表了不同期河道的发育,因此可作为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上述河道间以泛滥平原和溢岸相隔的发育具体可以说明单一河道的侧向侵蚀的终止,也代表了单一河道的边界,因此可据此划分单一河道。

步骤104:通过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建立河道发展演化的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在地下储层中通过密井网解剖与该模式拟合,明确密井网区适用的河道演化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结合GoogleEarth软件对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即获取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进而可以明确河道沉积演化的主要模式(即第二河道演化模式)。结合实施例研究区剖面分析明确其主要的演化模式具体可以有3种,包括:河道间岔口冲刷模式、河道边部侧向侵蚀模式和河道边部决口模式。具体可以参阅图5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基于现代沉积观测资料所确定的河道演化模式的示意图。其中,上述河道间岔口冲刷模式具体可以是由原河道分叉处不断受河道冲刷侵蚀而成的,其水动力具体可以来自上游主河道的顺流惯性力,上游主河道不断对分叉口处进行冲刷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将河间泛滥平原沉积侵蚀殆尽,发育新的河道,进而使河道范围得以增大,泄洪能力增强,河道达到新的平衡。上述河道边部侧向侵蚀模式具体为一种常见的河道演化模式,是由原河道横向环流作用不断侵蚀河道凹岸,使得河道凹岸一侧不断遭到侵蚀,进而河道规模不断扩大。侧向侵蚀仅发生在原河道的某一段,继续发展可能演化为新的决口河道。上述河道边部侧向决口具体可以是在原河道水位增高时冲决凹岸而成,且形成于间歇性的洪水期,决口河道规模一般小于原河道,且主流向与原河道夹角较小。河道边部决口可以形成新的河道,对河道整体展宽通常具有较重要的影响。

步骤105:在单一河道边界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密井网区的河道演化模式,根据砂体厚度分布及河道顶面高程差异确定单层内部不同时期河道发育先后顺序及演化模式,最终重建密井网区河流相储层的沉积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步骤103及步骤104单一河道边界及演化模式明确的基础上,选择工区内某一单层为研究对象,具体可以参阅图6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单层河流相储层沉积过程的示意图。该工区中单层河道沉积主要经历3个阶段,即:第1阶段为初期河道发育阶段,根据砂体厚度及河道顶面高程的差异确定单一河道的初始沉积位置,结合实施例沉积背景,其物源来自东南部,明确初期河道近物源处宽度较大,至西北部河道宽度逐渐减小;在第1-2过渡阶段可见河道以侧向决口模式为主,至第2阶段河道范围逐渐扩大,呈交织状分布;至2-3过渡阶段河道以侧向侵蚀模式和河道间岔口模式为主,至第3阶段河道范围进一步扩大,呈近连片状分布。即完成了对某工区内的储层沉积过程的重建。根据砂体厚度确定主河道的分布位置;根据河道顶面高程差异确定不同的单一河道的沉积先后次序,例如,可以将顶面高程较低的河道确定为先期沉积产物,将顶面高程较高的河道确定为先期河道决口、改道等导致的河床不断升高所致的产物,即为后期沉积产物;结合主道演化模式确定目标区域中各个河道的进一步分叉、合并及改道发展的过程;最后根据上述主河道的分布位置、不同单一河道的沉积先后次序、各个单一河道的进一步分叉、合并及改道发展的过程,重建出目标区域中完整的储层沉积过程。

通过上述场景示例,验证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层沉积过程的确定方法和装置,通过以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单个地层为处理单元对储层沉积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并综合利用、挖掘了岩心样品、测井数据、现代沉积的连续观测资料等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精确地确定具体的储层沉积过程,确实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无法系统、准确、有针对性地确定储层沉积过程的技术问题,并达到可以精确、高效地重建储层沉积过程,以便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单砂体划分的技术效果。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