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929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



背景技术:

富水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设计或施工处理得不好,经常会出现突水突泥,隧道塌方等病害,施工风险极高。即使施工中未出现任何问题,在运营阶段也有可能出现衬砌开裂,仰拱翻浆冒泥等病害,富水地区隧道施工应对地下水进行有序的引排,减少作用于衬砌的水压。传统的处理措施为在隧道富水地段减小环向盲管间距,此方法排水效果往往不理想,随着水压增大,容易造成衬砌开裂、仰拱隆起、翻浆冒泥等病害。也有隧道处理方法为施作泄水洞或设计与正洞相平行的导坑,传统的排水措施工程量较大,也并未与正洞排水系统相关联形成系统排水,工程造价高,也容易形成堵塞,排水效益不高。富水地区排水措施如果处理不好,造成涌水突泥,隧道塌方等危害,处理费用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运营期间出现衬砌开裂,拱底翻浆冒泥等病害,影响铁路正常运营,维修养护成本增加,病害处理困难,因此针对富水地区有必要设置有效的排水构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岩溶地区防排水措施的研究较多,但多为常规的泄水洞,平导等措施,也有相关学者研究出在隧道外设集水通道,引水洞等措施,单并未与正洞排水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排水构造,这对富水地区的防排水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以有效排出地下水和有效控制富水地区隧道施工及运营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其特征是:它包括设置于隧道一侧的引水旁洞,以及位于引水旁洞上方和隧道初期支护背后围岩内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引水旁洞连通,其侧壁围岩上钻设通向涌水区的集水钻孔;所述引水旁洞远离其洞口处设置集水坑,引水旁洞下设置连接集水坑、隧道中心水沟的横向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隧道一侧设置引水旁洞的,通过引水旁洞将地下水排至中心水沟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可有效排出地下水,降低运营期间地下水对衬砌结构的破坏作用,有效控制富水地区隧道施工及运营的风险,同时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工程造价;。为富水地区隧道排水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性,使隧道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的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的平面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引水旁洞A,隧道初期支护11,隧道二次衬砌12,集水钻孔13,集水槽14,挡水墙15,集水坑16,横向排水管17,隧道中心水沟18,支护结构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包括设置于隧道一侧的引水旁洞A,以及位于引水旁洞A上方和隧道初期支护11背后围岩内的集水槽14。所述集水槽14与引水旁洞A连通,其侧壁围岩上钻设通向涌水区的集水钻孔13,通过集水钻孔13将地下水引入集水槽14。所述引水旁洞A远离其洞口处设置集水坑16,集水坑16汇集地下水。引水旁洞A下设置连接集水坑16、隧道中心水沟18的横向排水管17,通过横向排水管17将汇集于集水坑16内的地下水排放至隧道中心水沟18,且通过隧道中心水沟18排出隧道外。

参照图1和图2,所述引水旁洞A靠近其洞口处构筑挡水墙15,避免引水旁洞A内水量过大而灌入隧道。所述引水旁洞A的支护结构19采用与隧道相同的复合式衬砌结构。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富水地区隧道引水旁洞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