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39088发布日期:2019-01-08 20:10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煤矿采空区火灾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距离煤层由于上下煤层间距较小,煤层开采时受采动影响比较大。在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老顶初次来压、垮落后,发生周期性来压、垮落,引起顶部岩层产生冒落带、裂隙带和整体移动带,称后两者为破裂带。下部煤层顶部岩体垮落产生大量裂隙,使得冒落带和裂隙带中的裂隙成为空气渗流的主要通道,上部煤层供氧充分,易引起煤层自燃。

据煤矿相关人员介绍,矿井综采工作面回采至距停采线约125m时,发现工作面回风流中co最大值为400ppm,上隅角滞后架群约0.8m的3副支架后部测得co最大值为2000ppm,检测手段为co鉴定管。

此间,随着工作面的继续回采,顶板垮落时co增大;检修班检修期间,停采时则co减小。在放假停工期间,工作面出现淡薄烟雾,巷道内疑有明火出现。矿井综采工作面日推进度约为13m,该工作面推采完毕后,构筑永久闭墙后co消失,目前该闭墙内co气体含量为零。

出现这一情况后,矿方采取了以下措施:1)采用了700m3矿用移动式制氮机沿矿井辅运顺槽向采空区内压注氮气;2)在矿井工作面上、下隅角处设置挡风帘;3)降低了矿井工作面配风量;4)在矿井工作面上隅角处采用11kw正压风机向隅角正压通风。通过这些措施实施后,火区治理效果不明显,由于无法确定火灾隐患的原因,因此无法进行预防和治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能够对近距离煤层的自燃现象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防止出现火灾现象。

首先,根据矿井现场实际勘察和矿方介绍的情况,结合井下与地面的情况初步对隐患原因及现状进行分析:

1)矿井综采工作面的co只在回采过程中有顶板垮落的情况下出现,遇到检修停采时则消失;而综采面目前已经回采完毕封闭,co消失,表明co气体不是来自于本工作面;

2)矿井开采的3-1煤层赋存稳定,综采面推采进度快,回采率高,采空区内无浮煤,本煤层工作面采空区基本不存在自然发火的可能;

3)矿井综采工作面辅运和回风顺槽、07面至10面辅运机头、矿井边界护巷内向顶部2-2煤施工的钻孔探测表明,2-2煤有明显的发火迹象;

4)在距该煤矿回风井以南约150m外正在露天开采的小窑,其正在剥挖之前由于房柱式开采而遗留的2-2煤煤柱,该露天矿有几处正在燃烧冒烟;而小窑开挖的2-2煤与煤矿之前开采的2-2煤采空区连通;

5)已经开采完毕的矿井综采面地表存在裂隙,地表距3-1煤顶板距离平均约为90m,和地表连通;

6)矿井综采工作面上部的部分区域为以前小窑房柱式开采的2-2号煤层,这些区域开采残留了5m间隔的采空区和煤柱,存在自然发火的条件。

为进一步分析co产生原因,在矿井综采面的辅运顺槽内距副平硐约300m处向该巷道顶板上部的2-2煤打探测钻孔,打透后由孔内向外出气,测得孔内co为6800ppm;然后在矿井综采面的辅运顺槽内距副平硐约250m处向该巷道顶板上部的2-2煤打探测钻孔,2-2煤与3-1煤的层间距约为32~35m,打通后,由孔内向外出气,测得孔内co为4800ppm。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认为:

1)该煤矿现正在开采的3-1煤着火可能性不大,开采工作面涌入的高浓度co主要来源于外部火区;

2)该煤矿开采工作面出现的co主要来自上部2-2煤层小窑遗煤自燃,当回采工作面顶部冒落并与之沟通后,随采空区漏风涌入3-1煤综采工作面;

3)邻近露天剥挖区的2-2煤高温明火与相邻开采范围内的2-2煤相沟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co集聚,会随着工作面回采,涌入矿井内,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

4)煤矿开采范围内的顶部2-2煤是否存在自燃高温隐患尚不能排除。

本发明根据矿井工作面回采时受2-2煤自燃影响出现co严重超限的实际情况,后期回采各矿井工作面时,工作面进入2-2煤层下部时,2-2煤火区漏风距离更短,有害气体对工作面安全回采会造成更大的威胁。

2-2煤平均煤厚为3.7m,2-2煤在井田范围内被小窑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范围较大,由于过去2-2煤过去小窑开采时没有留下开采时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对井田范围内2-2煤采空区发火情况不清楚,火区位置模糊,给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因此,本发明结合火区状况及现场实际情况,矿区防灭火重点工作是防止顶部2-2煤采空区遗煤自燃产生的co涌入生产区域,制定“外部隔离、内部熄灭、均压防控”的总体治理思路。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由于该煤矿难以掌控露天剥挖区的高温明火治理工作,因此需在煤矿边界的露天剥挖区之间的2-2煤采空区内形成一条胶体隔离带,从而降低2-2煤采空区形成的外部漏风,阻止2-2煤采空区高温火源产生的co向矿井泄漏,同时阻止该高温火源向矿井井田内发展;

(2)采用测氡探火技术,对该煤矿井田范围内2-2煤采空区可能存在的高温异常区进行探测,如发现高温区,则对其进行彻底治理,防止开采过程中顶部垮落后,2-2煤采空区高温氧化产生的co突然涌入矿井内,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3)通过该煤矿3-1煤巷道向顶部2-2煤采空区施工的钻孔注入惰性气体(n2或co2),降低该区域内的氧浓度,从而减少高温煤体氧化产生的co,同时稀释co浓度,防止高浓度co突然涌入矿井内;

(4)加强3-1煤巷道已开采区域的闭墙管理,降低矿井采空区形成的内部漏风,同时,防止2-2煤采空区的co通过闭墙泄漏至矿井内;

(5)通过3-1煤巷道向顶部2-2煤采空区施工的钻孔观测co等气体,随时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并加强3-1煤巷道开采过程中的co监测(尤其是开采至2-2煤采空区底部的区域时);

(6)建立防止co突然涌入生产工作面的应急准备。

其中,建立胶体隔离带步骤如下:

1)钻孔布置

采用煤矿注胶防灭火钻具进行钻孔,向上打入2-2煤采空区,钻孔深度为50m,孔间距15m;

2)注胶系统

在回风井建立30-60m3/h的临时灌浆站,沿总回风巷辅设灌浆管路,至3-1煤巷道或总回风巷内;

3)注胶量

根据2-2煤采空区采5m留5m的特点,注胶时每个钻孔注950m3复合胶体及0.15%复合胶体添加剂。

其中,所述测氡探火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测氡探火技术掌握井下2-2煤层高温区域和火区范围,为后期有重点针对性地防火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2)根据对井田内该区域的火区探测,若发现有多处高温氧化区,则对高温氧化区进行钻孔,钻孔间距为10m,设计20个钻孔,并在每个钻孔内注胶300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近距离煤层群火灾治理方法通过分析针对2-2煤采空区制定“外部隔离、内部熄灭、均压防控”的总体治理思路,控制并减少矿井火灾、瓦斯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

1.火区隔离

在该煤矿3-1煤边界护巷或总回风巷内向2-2煤采空区布置注胶钻孔,通过钻孔灌注黄土(或粉煤灰)复合胶体,形成一条长约1000m,宽约30m的胶体隔离带。

1)钻孔布置

钻孔向上打入2-2煤采空区,钻孔深度约50m,孔间距15m,钻孔总数约1000m/15m=70个,考虑1.3倍的富余系数,则钻孔总长度50×70×1.3=4550m。

煤火治理的关键是要向火区内压注各类灭火材料,因此,向火区内施工钻孔是火区治理和控制技术的核心,而松散煤体内施工钻孔和下套管一直是煤层火灾治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

1)施工钻孔过程中常常出现煤渣“卡钻”现象,且原有钻头和钻杆不宜于用来灌浆注胶,废孔率高;

2)向采空区施工钻孔后,抽出钻杆下套管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塌孔”现象,向钻孔里下套管的成功率很小;

3)施工钻孔和下套管的时间长,工序复杂,影响了灭火的进度,常用的钻机体积大,受巷道体积和其它因素影响,不利于运输和安放。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采用一次性成孔打钻机具施工钻孔,即采用专利号为200620079735.9的一种煤矿注胶防灭火钻具。该机具在煤体和松散煤体内的最大钻进距离不小于80m,主要由岩石电钻、加水器、连接变头、钻杆、钻头、导轨等部分组成。钻杆和套管采用一体化设计,钻杆本身就是套管,钻头有效断面大于内径32mm的套管,钻孔施工完成后,可直接进行连管注浆灭火,无需抽出钻杆后,再下套管,减少了施工工序,且避免了塌孔。

其主要参数如下:

①最大钻进深度:在煤体和松散煤体内钻进距离80m。

②打钻方式:湿式打钻。

③动力:3kw电机。

④钻进速度:40m/h。

⑤钻杆:钻杆套管一体化,钻杆本身就是套管,外径50mm,内径38mm。

⑥适应巷道高度:1.8~3.5m。

采用kf-750快速封孔器进行封孔。

2)注胶系统

在回风井建立30-60m3/h的临时灌浆站,沿总回风巷辅设4寸灌浆管路,到3-1煤边界护巷或总回风巷内,管路总长约4000m。

3)注胶量

根据2-2煤采空区采5m留5m的特点,并考虑1.2倍的富余系数,则设计注胶量为1000m×30m×3.7m×50%×1.2=66600m3,约需黄土(或粉煤灰)

40000m3,复合胶体添加剂浓度按0.15%计算,约需100t,注胶时每个钻孔约需注950m3复合胶体。

2.高温异常区探测及处理

使用测氡探火技术精确掌握井下2-2煤采空区高温区域和火区范围,为后期有重点针对性地防火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对井田内该区域404500m2火区探测,发现有两处高温氧化区g1和g2需进行处理,根据图示尺寸其处理范围分别为50×30m2和40×30m2

g1区注胶量:50×30×3.7×50%×1.2=3330m3,;g2区注胶量40×30×3.7×50%×1.2=2664m3,合计注胶量约6000m3,约需黄土(或粉煤灰)3000m3,复合胶体添加剂浓度按0.15%计算,约需9t,钻孔间距10m,设计20个钻孔,每个钻孔注量约300m3,钻孔总长度50×20×1.3=1300m。

3.对已回采完工作面闭墙进行喷浆处理

由于本矿采煤工作面巷道断面较大,难以做到每个密闭墙的严格封闭,易形成3-1煤采空区、2-2煤采空区、地表间的漏风,所以应对已回采完的工作面闭墙进行喷浆或灌注处理,尽量减少采空区漏风环境,防止和抑制2-2煤采空区的遗煤自燃。

4.采空区注氮

通过对该煤矿3-1煤巷道向顶部2-2煤采空区施工的钻孔注入惰性气体(n2或co2),降低该区域内的氧浓度,从而减少高温煤体氧化产生的co,同时稀释co浓度,防止高浓度co突然涌入矿井内,惰性气体注入点应布设在2-2煤采空区的正压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