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7277发布日期:2018-08-31 21:12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综掘巷道支护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井下开采设备的重型化和采煤工作面的装备升级,井下作业实行了对开采效率具有大幅提升的“一井一面”开采方式,并且随着综掘机的日渐普及,与传统的“炮掘”作业方式相比开采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综掘装备的配套不完善,几乎所有矿井都不同程度的面临采掘衔接紧张的问题,在综掘机工作时,综掘机掘进0.8-1.2米后停机,然后开始支护作业,用锚杆、锚索或棚梁等进行人工支护,支护结束后再进行掘进,如此反复推进作业。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这种断断续续的循环作业方式周期较长,而在所有浪费时间的工序中,临时支护所浪费的时间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护设备零部件较多,操作工序繁琐,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以解决现有传统的支护设备零部件较多,操作工序繁琐,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板、顶斜撑、顶固圈、螺栓、顶座、挂扣、挂钩、格网、格网箱、底板、底固圈、底斜撑、液压控制器、液压缸、立柱、一号转轴、弹簧圈、二号转轴、顶槽和底槽;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四个顶槽,且顶槽的内部一侧分别通过一个一号转轴与一个顶斜撑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顶板的底部两侧通过焊接固定对称安装有两个顶固圈,且顶固圈的内部均通过四个螺栓固定嵌入安装有一个顶座;所述顶座底部的四个侧面分别通过一个螺栓与一个顶斜撑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底槽,且底槽的内部一侧分别通过一个一号转轴与一个底斜撑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底板的顶部两侧通过焊接固定对称安装有两个底固圈,且底固圈内部通过四个螺栓固定嵌入安装有一个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底部四个侧面分别通过一个螺栓与一个底斜撑的另一侧活动连接;所述立柱顶部通过焊接与顶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立柱的底部与液压缸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顶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一个格网箱;所述顶板的底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三个挂扣;所述格网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三个挂钩,且格网的底部穿过格网箱的顶部一侧与二号转轴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二号转轴的两端与格网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底板的顶部外侧还固定安装有一个液压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顶固圈与顶槽重合处设置有与顶斜撑对应的断面缺口,底固圈与底槽重合处设置有与底斜撑对应的断面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顶槽和底槽的数量分别为4个,共8个。

进一步的,所述格网边缘设置有1厘米宽的非网状实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顶槽和底槽均以液压缸的轴心为圆心呈十字形发散状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顶槽和底槽的设置,给顶斜撑和底斜撑预留出存放空间,当需要把设备拆除时,顶斜撑和底斜撑何以在各自一号转轴的转动下,成体嵌入顶槽和底槽内,是拆分后的零件只有顶板、底板和中间液压装置三部分,有利于减少支护装置零件数量,从而运输过程上节约时间。

二号转轴和挂钩、挂扣的设置,设备拆除时,二号转轴在弹簧圈的作用下可以在液压装置下降的同时发生转动,将格网收缩进格网箱,同理,在设备安装时,挂钩和挂扣结合,二号转轴在液压装置上升的同时发生转动,将格网从格网箱中拉伸出,作为综掘阻挡装置使用,由于综掘支撑和侧向防护是同时操作的,有利于在正常操作规范内,减少操作工序,达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格网箱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顶板-1;顶斜撑-2;顶固圈-3;螺栓-4;顶座-5;挂扣-6;挂钩-7;格网-8;格网箱-9;底板-10;底固圈-11;底斜撑-12;液压控制器-13;液压缸-14;立柱-15;一号转轴-16;弹簧圈-17;二号转轴-18;顶槽-19;底槽-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板1、顶斜撑2、顶固圈3、螺栓4、顶座5、挂扣6、挂钩7、格网8、格网箱9、底板10、底固圈11、底斜撑12、液压控制器13、液压缸14、立柱15、一号转轴16、弹簧圈17、二号转轴18、顶槽19和底槽20;顶板1的底部设置有四个顶槽19,且顶槽19的内部一侧分别通过一个一号转轴16与一个顶斜撑2的一侧活动连接;顶板1的底部两侧通过焊接固定对称安装有两个顶固圈3,且顶固圈3的内部均通过四个螺栓4固定嵌入安装有一个顶座5;顶座5底部的四个侧面分别通过一个螺栓4与一个顶斜撑2的另一侧活动连接;底板10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底槽20,且底槽20的内部一侧分别通过一个一号转轴16与一个底斜撑12的一侧活动连接;底板10的顶部两侧通过焊接固定对称安装有两个底固圈11,且底固圈11内部通过四个螺栓4固定嵌入安装有一个液压缸14;液压缸14的底部四个侧面分别通过一个螺栓4与一个底斜撑12的另一侧活动连接;立柱15顶部通过焊接与顶座5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立柱15的底部与液压缸14的顶部固定连接;底板10的顶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一个格网箱9;顶板1的底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三个挂扣6;格网8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三个挂钩7,且格网8的底部穿过格网箱9的顶部一侧与二号转轴18的外侧活动连接;二号转轴18的两端与格网箱9的内部活动连接;底板10的顶部外侧还固定安装有一个液压控制器13。

其中,所述顶固圈3与顶槽19重合处设置有与顶斜撑2对应的断面缺口,底固圈11与底槽20重合处设置有与底斜撑12对应的断面缺口,在设备拆除和组装时,顶斜撑2和底斜撑12可以绕着一号转轴16转动,通过顶固圈3的缺口和底固圈11的缺口进出顶槽19和底槽20。

其中,所述顶槽19和底槽20的数量分别为4个,共8个,顶槽19和底槽20的数量与顶斜撑2和底斜撑12的数量是一致的,便于顶槽19与顶斜撑2、底槽20与底斜撑12两两对应。

其中,所述格网8边缘设置有1厘米宽的非网状实体结构,使格网8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因组成格网8铁丝与其它设备或巷道岩体的钩挂而产生破坏,同时也保护操作人员,避免被格网8漏在外面的铁丝划伤。

其中,所述顶槽19和底槽20均以液压缸14的轴心为圆心呈十字形发散状对称分布,同样与之相对应的顶斜撑2和底斜撑12也均以液压缸14的轴心为圆心呈十字形发散状对称分布,四个顶斜撑2和四个底斜撑12的数量设置及摆放设置,有利于应对支撑液压缸14、立柱15以及顶座5来自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压力,使支撑更牢固。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设备使用时,将四个主要部件摆放到指定位置,首先通过四个一号转轴16的转动,将四个底斜撑12从四个底槽20中拉伸出来,然后将液压缸14的底部对准底固圈11插入,将液压缸14底部的四个螺栓孔与底固圈11上的四个螺栓孔对齐,用四个螺栓4固定,再用四个螺栓4将四个底斜撑与液压缸14固定,同理,将四个顶斜撑2从四个顶槽19中拉伸出来,然后将顶座5的顶部对准顶固圈3插入,将顶座5顶部的四个螺栓孔与顶固圈3上的四个螺栓孔对齐,用四个螺栓4固定,再用四个螺栓4将四个顶斜撑2与顶座5固定,其次将挂钩7连带格网8从格网箱9中拉伸出一段,把挂钩7挂到挂扣6上,最后将液压控制器13安装到指定位置,并连通液压缸14,操纵液压控制器13让液压缸14将立柱15、顶座5及顶板1顶升到指定高度,同时,格网8也会在顶板1的带动下拉伸到指定高度,相反的道理,在设备需要拆分转移时,首先操纵液压控制器13让液压缸14将立柱15、顶座5及顶板1下降到最低高度,同时,在弹簧圈17回弹力的作用下格网8始终保持伸展状态,并随着顶板1的下降而缩减到相应高度,然后将挂钩7从挂扣6上取下,将挂钩7连带格网8放回格网箱9内,挂钩7会卡在格网箱9的缝隙上,是挂钩7不会掉入格网箱9内,以便下次使用,然后先将上部顶斜撑2和顶座5、顶固圈3和顶座5起固定作用的四个螺栓4取下,最后将顶板1取下,将顶斜撑2放回顶槽19内,同理将下部底斜撑12和液压缸14、底固圈11和液压缸14起固定作用的四个螺栓4取下,并且将液压缸14联同立柱15及顶座5从底板10上取下,并将底斜撑2放回底槽20内,最后将液压控制器13从底板10上取下,可将十六颗螺栓4固定到相应的液压缸14及顶座5上,防止在运输转移的过程中丢失。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