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6323发布日期:2020-01-07 09:3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分离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离锚。



背景技术:

油井下的地层流体中通常包含原油和地层微粒。当用抽油泵对油井下的原油进行抽取时,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会和原油一起吸入到抽油泵中,而地层微粒中通常包含硬度较大的石英等矿物颗粒,这些矿物颗粒容易对抽油泵造成磨损,从而降低抽油泵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堵塞抽油泵的吸入口使抽油泵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原油进入抽油泵之前,需要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

目前,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主要是:向地层流体中注入微粒稳定剂,微粒稳定剂溶解在地层流体中后,会产生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中与地层微粒带有同种电荷的离子会与地层微粒之间发生相互排斥,从而可以将地层微粒沉积到油井底部,使抽油泵在对原油进行抽取时不会将地层微粒吸入到抽油泵中。

然而,上述分离方法中需要向地层流体中注入微粒稳定剂才能实现对地层微粒的分离,成本较高,工艺较复杂,且微粒稳定剂容易对原油造成污染,降低原油的纯度。因此,亟需一种分离锚,来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离锚,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时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会对原油造成污染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离锚,所述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连接管和沉积管,所述螺旋分离件包括导液管和螺旋轨道;

所述连接管套设在所述螺旋分离件上,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所述入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沉积管的第二端密封;

所述导液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轨道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外壁上,所述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所处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高度,所述螺旋分离件用于通过所述螺旋轨道从所述入液口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

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第一球体和第一球座;

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引流管中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液管的第二端的直径;

所述第二引流管中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底面的直径;

所述第一球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底面的直径;

所述第一球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球座上设置有排砂孔,所述排砂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排砂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螺旋分离件还包括隔离环;

所述隔离环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外壁上,所述隔离环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入液口所处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隔离环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所述分离锚还包括固定件、第二球体和第二球座;

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与所述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导液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内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且所述固定件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隔离环所处的高度;

所述第四腔体连通于所述连接管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连接管的外部空间之间,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第二球座位于所述第四腔体内;

所述第二球座位于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隔离环之间,所述第二球座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四腔体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接头;

所述接头上设置有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所述第五腔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五腔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六腔体连通于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连接管的外部空间之间,所述第六腔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螺旋轨道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气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

可选地,所述第四腔体、所述第二球体和所述第二球座的数量均大于或等于2。

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稳钉,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稳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固定件的侧壁接触。

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尾管;

所述尾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尾管的第二端密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连接管和沉积管,螺旋分离件包括导液管和螺旋轨道;连接管套设在螺旋分离件上,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入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沉积管的第二端密封;导液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螺旋轨道设置在导液管的外壁上,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所处的高度为第一高度,螺旋分离件用于通过螺旋轨道从入液口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在使用该分离锚对地层流体中包含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时,先将导液管的第一端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然后使抽油泵处于上冲程的抽汲工作状态,然后将该分离锚下放到地层流体中,使入液口位于地层流体的液面以下,此时,地层流体可以通过入液口进入到连接管中,然后与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接触,并从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沿着螺旋轨道向螺旋轨道的第二端进行紊流流动,之后基于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的原理,通过螺旋分离件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使地层微粒沉积在沉积管中,使原油通过导液管的内部通道流向抽油泵中。该分离过程简单高效,省时省力,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原油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球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螺旋分离件,110:导液管,111:导液管的第一端,112:导液管的第二端,120:螺旋轨道,121:螺旋轨道的第一端,122:螺旋轨道的第二端,200:连接管,210:连接管的第一端,220:入液口,230:连接管的第二端,300:沉积管,310:沉积管的第一端,320:沉积管的第二端,400:第一引流管,410:第一引流管的第一端,420:第一引流管的第二端,430:第一腔体,431:第一腔体的第一底面,432:第一腔体的第二底面,500:第二引流管,510:第二引流管的第一端,520:第二引流管的第二端,530:第二腔体,531: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532:第二腔体的第二底面,600:第一球体,700:第一球座,800:隔离环,900:固定件,910:第三腔体,920:第四腔体,1000:第二球体,1100:第二球座,1200:接头,1210:第五腔体,1211:第五腔体的第一端,1212:第五腔体的第二端,1220:第六腔体,1300:稳钉,1400:尾管,1410:尾管的第一端,1420:尾管的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100、连接管200和沉积管300,螺旋分离件100包括导液管110和螺旋轨道120;连接管200套设在螺旋分离件100上,连接管200的侧壁上靠近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220,入液口220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与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密封;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螺旋轨道120设置在导液管110的外壁上,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的高度为第一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螺旋分离件100是用于通过螺旋轨道120从入液口220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的构件。地层流体是包含地层微粒和原油的混合流体。当地层流体从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100中后,会先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接触,然后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沿着螺旋轨道120向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流动。

另外,连接管200是用于与螺旋分离件100一起形成可以让地层流体流动的螺旋空间的构件。连接管200的内径可以等于或略大于螺旋轨道120的外径。连接管200上的入液口220的尺寸可以设置的较大。

再者,沉积管300是用于沉积螺旋分离件200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的构件,沉积管300的尺寸和材质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使用该分离锚将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可以是:先将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然后使抽油泵处于上冲程的抽汲工作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抽油泵对导液管110中的液体具有吸力。然后将该分离锚下放到地层流体中,并使入液口220位于地层流体的液面以下,此时,地层流体可以通过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然后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接触,并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沿着螺旋轨道120向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进行紊流流动,地层流体在螺旋轨道120上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的密度通常大于地层流体中的原油的密度,也即单位体积下地层微粒的质量大于原油的质量,且由于质量与离心力成正比,所以与原油相比地层微粒具有较大的离心力,在螺旋轨道120上的相同高度处,地层微粒位于螺旋轨道120上远离导液管110的部位,而原油位于螺旋轨道120上靠近导液管110的部位。当地层微粒和原油流动到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时,位于螺旋轨道120上远离导液管110的部位的地层微粒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向沉积管300内流动,最终沉积在沉积管300中,而位于螺旋轨道120上靠近导液管110的部位的原油会在抽油泵的吸力的作用下从导液管110的第二端112沿着导液管110的内部通道向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流动,最终从抽油泵的入口吸入到抽油泵中,完成对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的分离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需先将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然后将该分离锚下放到地层流体中,并使入液口220位于地层流体的液面以下,使地层流体可以通过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之后基于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的原理,通过螺旋分离件100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使地层微粒沉积在沉积管300中,使原油通过导液管110的内部通道流向抽油泵中。该分离过程简单高效,省时省力,且成本较低。并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微粒稳定剂来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需向地层流体中添加化学试剂即可实现分离,因而不会对原油造成污染,对环境友好。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已经沉积在沉积管300中地层微粒进入到导液管110中,参见图2,该分离锚还包括第一引流管400、第二引流管500、第一球体600和第一球座700;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一端410与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连接,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连接,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二端520与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第一引流管400中设置有第一腔体430,第一腔体430的第一底面431设置在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一端410,第一腔体430的第二底面432设置在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二端420,第一腔体430的第一底面431的直径大于导液管110的第二端112的直径;第二引流管500中设置有第二腔体530,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设置在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第二腔体530与第一腔体430连通,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的直径小于第二腔体530的第二底面532的直径;第一球体600位于第二腔体530内,第一球体600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的直径且小于第二腔体530的第二底面532的直径;第一球座700设置在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二端520,第一球座700上设置有排砂孔,排砂孔与第二腔体530连通,排砂孔的孔径小于第一球体600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流管400是用于引导螺旋分离件100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向第二引流管500中流入的构件。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一端410与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可以是螺纹连接,另外,可以在第一引流管400和连接管200进行连接的部位设置销钉等,使第一引流管400和连接管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另外,第一腔体430的第一底面431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腔体430的第二底面432的直径,以使螺旋分离件100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可以以较快地速度流向第二引流管500。第一腔体430的形状和尺寸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再者,第二引流管500是用于将第一引流管400中的地层微粒引导流入沉积管300中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腔体530的形状和尺寸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二腔体530的形状可以是圆台形等。

再者,第一球体600是用于使第一引流管400中的地层微粒流入第二引流管500中,且阻止第二引流管500中的地层微粒流入第一引流管400中的构件。第一球体600的密度可以较小,例如,第一球体600可以采用尼龙等密度较小的材质制成,且第一球体600可以是空心的球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球座700是用于将第一球体600的活动空间限制在第二腔体530中的构件。第一球座700上设置的排砂孔的形状、数量和排列方式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排砂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数量可以为1、2、3等;或者,参见图3,第一球座700的形状可以为网格状,此时排砂孔的形状可以是扇形,数量可以为8个,且可以围绕第一球座700的圆心均匀排列。

当抽油泵处于上冲程的抽汲工作状态时,从入液口220进入连接管200中的地层流体会沿着螺旋轨道120进行紊流流动,当地层流体到达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时,密度较大的地层微粒会在惯性作用下向第一引流管400内流动,而地层微粒在向第一引流管400内流动时会携带部分没有被抽油泵吸入的原油一起进入第一引流管400中,再通过第一引流管400进入第二引流管500中,最后通过第一球座700上的排砂孔进入到沉积管300中,当流入沉积管300中的原油逐渐累积至原油的液面到达第二腔体530时,第一球体600会受到原油的浮力而漂浮在原油上,原油的液面逐渐上升后,会使得第一球体600到达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并与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接触,此时,螺旋分离件100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会流经第一腔体430后在第一球体600的表面上沉积,当沉积的地层微粒越来越多时,第一球体600受到地层微粒的重力作用越来越强,直到第一球体600上沉积的地层微粒的重力大于第一球体600在原油中受到的浮力时,第一球体600会向靠近第二腔体530的第二底面532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球体600与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之间会产生缝隙,第一球体600上沉积的地层微粒可以通过该缝隙进入到第二引流管500中,再通过第二球座700上的排砂孔进入到沉积管300中。当第一球体600上沉积的地层微粒的重力小于第一球体600在原油中受到的浮力时,第一球体600依旧会与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接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沉积管300和第二引流管500中的原油或者地层微粒进入到第一引流管400中。

值得说明的是,在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20和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之间设置第一引流管400、第二引流管500、第一球体600和第一球座700可以使螺旋分离件100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通过第一球体600和第一球座700进入到沉积管300中,且可以使沉积在沉积管300中的地层微粒无法再进入到第一引流管400中,实现了对地层微粒的单向流通,避免了沉积到沉积管300中的地层微粒再通过第一引流管400进入导液管110中。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从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的地层流体的压力,参见图4,螺旋分离件100还包括隔离环800,隔离环800设置在导液管110的外壁上,隔离环800所处的高度高于入液口220所处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隔离环800是用于增大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上的地层流体的压力的构件。隔离环800的外径可以等于或略小于连接管200的内径。当地层流体从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时,在隔离环800的隔挡作用下,处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与隔离环800之间的地层流体的压力增大,压力较大的地层流体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沿螺旋轨道120向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流动的速度更快,从而可以快速地对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为了将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分离出来,参见图5,隔离环800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该分离锚还包括固定件900、第二球体1000和第二球座1100;固定件900上设置有第三腔体910和第四腔体920,第三腔体910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位于第三腔体910内,固定件900设置在连接管200的内壁上靠近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且固定件900所处的高度高于隔离环800所处的高度;第四腔体920连通于连接管200的内部空间与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之间,第二球体1000与第二球座1100位于第四腔体920内;第二球座1100位于第二球体1000与隔离环800之间,第二球座110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球体1000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且小于第四腔体920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气孔是设置在隔离环800上,用于使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通过的通孔。第一排气孔的尺寸和数量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排气孔的数量可以为2、4等。当地层流体从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并沿着螺旋轨道120流动时,溶解在原油中密度比原油小的天然气受到的离心力较小,在螺旋轨道120上流动的速度慢于原油,天然气与原油在螺旋轨道120上的速度差,使得天然气可以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气孔向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流动。

另外,固定件900是用于将从第一排气孔排出的天然气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构件。固定件900中的第三腔体910形状和尺寸可以与连接管200的形状和尺寸匹配,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位于第三腔体910内可以是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与第三腔体910的内壁进行螺纹连接等。固定件900中的第四腔体920中靠近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的底面的直径可以小于远离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的底面的直径,第四腔体920的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再者,第二球体1000是用于使从第一排气孔排出的天然气通过第四腔体920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且阻止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地层流体进入到连接管200中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球座1100是用于将第一球体1000的活动空间限制在第四腔体920中的构件。第二球座1100的形状和尺寸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后,可以通过隔离环800上的第一排气孔向靠近固定件900的方向流动,并在隔离环800和固定件900之间聚集,当聚集的天然气的体积越来越大时,天然气在隔离环800和固定件900之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具有较大压力的天然气可以通过第二球座1100上的第一通孔流入第四腔体920中,使第二球体1000离开第二球座1100悬浮在第四腔体920中,从而天然气可以通过第四腔体920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当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中存在地层流体时,由于第二球体1000的直径大于第二球座1100上的第一通孔的直径,所以第二球体1000会在重力作用下堵住第二球座1100上的第一通孔,从而可以防止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中的地层流体通过第四腔体920进入到连接管200内,实现了对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天然气的单向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腔体920、第二球体1000和第二球座1100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2,这样的条件下,通过隔离环800上的第一排气孔进入到隔离环800和固定件900之间的天然气,可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路径,提高了天然气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隔离环800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该分离锚还包括固定件900、第二球体1000和第二球座1100,如此可以将溶解在地层流体的原油中的天然气从连接管200中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从而有效减小了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在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和隔离环800之间的体积,使地层流体在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上的流动更加顺畅。

其中,为了使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从连接管200中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效率更高,螺旋轨道120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排气孔是设置在螺旋轨道120上,用于使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通过的通孔。第二排气孔的尺寸和数量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排气孔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2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螺旋轨道120上设置第二排气孔,可以使地层流体在螺旋轨道120上流动的过程中从地层流体的原油中分离出来的天然气,能够通过第二排气孔向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流动,当通过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上的第二排气孔之后,可以通过隔离环800上的第一排气孔再向固定件900流动,最终可以通过固定件900上的第四腔体920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如此,提高了溶解在地层流体的原油中的天然气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效率,使得通过导液管110的内部通道进入抽油泵中的原油中含有的天然气的体积较小,从而不会因进入抽油泵中的原油中含有较大体积的天然气而对抽油泵的使用效率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为了使该分离锚与抽油泵的入口之间的连通更加方便,参见图6,该分离锚还包括接头1200,接头1200上设置有第五腔体1210和第六腔体1220,第五腔体1210的第一端12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第五腔体1210的第二端1212与第三腔体910连通,第六腔体1220连通于第四腔体920与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之间,第六腔体1220的直径小于第二球体1000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接头1200是用于将该分离锚与抽油泵的入口之间进行连通的构件。

另外,第五腔体1210是用于将第三腔体910与抽油泵的入口进行连通的腔体,第五腔体1210的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再者,第六腔体1220是设置在接头1200上用于使第四腔体920内的天然气排出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的腔体,第六腔体1220的数量可以与第四腔体920的数量相同,第六腔体1220的数量可以等于或大于2。

值得说明的是,聚集在隔离环800和固定件900之间的天然气通过第二球座1100的第一通孔向第四腔体920内流动时,可以将第二球体1000从第二球座1100上顶起并使第二球体在第四腔体920中向靠近第六腔体1220的方向浮动,当第二球体1000浮动到第四腔体920与第六腔体1220的相接处时,由于第六腔体1220的直径小于第二球体1000的直径,所以第二球体1000不会从第四腔体920进入到第六腔体1220中,从而避免了第二球体1000离开第四腔体920进入到连接管200的外部空间中。

进一步地,为了使连接管200与固定件90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参见图7,该分离锚还包括稳钉1300,连接管200的侧壁上靠近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稳钉1300穿过第二通孔后与固定件900的侧壁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稳钉1300是用于将两个单独的构件固定在一起的构件。稳钉1300的尺寸可以与第二通孔的尺寸相匹配。第二通孔和稳钉1300的数量均可以大于或等于2等。稳钉1300穿过第二通孔与固定件900的侧壁接触后可以增大连接管200与固定件900之间的摩擦力,使连接管200和固定件900之间不易分离。稳钉1300穿过第二通孔后与固定件900的侧壁接触可以是固定件900的侧壁上设置有盲孔,稳钉1300在穿过第二通孔后可以进入该盲孔中,实现将连接管200和固定件900进行紧固的作用。

进一步地,为了使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的地层微粒有比较充足的沉积空间,参见图8,该分离锚还包括尾管1400,尾管1400的第一端1410与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连接,尾管1400的第二端1420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尾管700是用来连接管道的管状构件,尾管700的数量和尺寸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尾管1400的数量可以大于1,如可以是2、3个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100、连接管200和沉积管300,螺旋分离件100包括导液管110和螺旋轨道120;连接管200套设在螺旋分离件100上,连接管200的侧壁上靠近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220,入液口220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与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密封;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螺旋轨道120设置在导液管110的外壁上,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所处的高度为第一高度,螺旋分离件100用于通过螺旋轨道120从入液口220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在使用该分离锚对地层流体中包含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时,先将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然后使抽油泵处于上冲程的抽汲工作状态,然后将该分离锚下放到地层流体中,使入液口220位于地层流体的液面以下,此时,地层流体可以通过入液口220进入到连接管200中,然后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接触,并从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沿着螺旋轨道120向螺旋轨道120的第二端122的进行紊流流动,之后基于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的原理,通过螺旋分离件100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使地层微粒沉积在沉积管300中,使原油通过导液管110的内部通道流向抽油泵中。该分离过程简单高效,省时省力,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原油造成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