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钻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6179发布日期:2019-05-07 20:4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钻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质钻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下钻杆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钢丝绳提吊和甩下钻杆的钻杆上下钻台的操作具有高危险性,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对于钻杆上下钻台作业,石油钻探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又因有较宽阔场地,故石油钻探多利用绞车将钻杆从猫道沿大门坡道拖拽上钻台,在小鼠洞内依靠绞车和液压大钳配合将单根连接为立根。但是地质钻探没有宽阔的场地和大型运输设备,对于上下钻杆设备,也就是钻杆上下钻台系统至今无成熟的技术。

在地质钻探中,上下钻杆设备的驱动机构大多采用机电设备。但是机电设备的采用具有如下缺陷,一方面,结构复杂;另一方面,机电设备不适合在没有工业电的野外现场作业。

现有技术中上下钻杆设备在辅助装卸钻杆时,要求动力头与钻杆的同轴度很高,从而有利于钻杆装卸于动力头,通过动力头提供的动力驱动钻杆进行钻孔。而上下钻杆设备一般只能用于垂直井的钻探,即使用于倾斜井钻探,但是因上下钻杆设备与动力头的基准彼此独立,上下钻杆设备很难将钻杆调整到能够满足钻探倾斜井时的钻探角度精度要求。

现有技术中上下钻杆设备在自身装配安装和制作过程中存在误差,因此钻杆对准井口的精度无法满足钻杆与井口同轴的高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钻杆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钻杆与动力头和井口同轴的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上下钻杆设备,包括升降机构、摆动机构、旋转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装于钻塔上以随所述钻塔同角度倾斜,并可带动所述钻杆沿所述钻塔的轴向为z轴移动;所述摆动机构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以使所述钻杆绕所述摆动机构的轴向旋转;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摆动机构绕y轴可调位置的连接,并使所述钻杆沿所述旋转机构的轴向旋转;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旋转机构沿x轴可调位置的连接,并夹持所述钻杆;所述x轴、所述y轴和所述z轴相互垂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架体、移动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移动架可移动的夹持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移动架并与所述第一架体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移动架沿所述第一架体移动;所述第一架体安装于所述钻塔。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移动架的两端对应与所述第一架体两端处的多个侧面均通过凸轮轴承滚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采用低速液压马达。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齿条啮合连接,所述齿条安装于所述第一架体并位于所述移动架内侧。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摆动机构包括第二架体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架体上;所述第二架体安装于所述升降机构上;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三架体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三架体上;所述第三架体沿所述y轴可调位置的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x轴可调位置的与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件均采用低速液压摆动缸。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摆动机构通过第一调节组件沿所述y轴可调位置的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臂、盖板、第二臂和第三臂;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臂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臂可调节间隙的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环绕所述y轴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一臂沿所述y轴可滑动嵌设所述第三臂;所述第三臂与所述摆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盖板具有用于形成所述间隙的凸台,所述盖板的另一侧通过第一校正件连接所述第一臂来调节所述间隙的大小。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架、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啮合连接并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夹持架上;所述第四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的一侧以驱动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夹持所述钻杆;所述夹持架通过旋转法兰沿所述x轴可调位置的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钻杆设备,所述旋转法兰安装有第一定位件,所述旋转机构上可调位置的安装有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可相抵触以进行机械定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升降机构、摆动机构、旋转机构和夹持机构的设置,升降机构安装于钻塔,从而能够使钻杆与钻塔倾斜相同的角度,以使升降机构也就是钻杆所在空间的z轴可调角度,从而能够适用于垂直井和斜井钻探,提高钻杆与井口及动力头的同轴度。旋转机构能够相对摆动机构沿y轴可调位置,夹持机构能够相对旋转机构沿x轴可调位置;另外摆动机构能够带动钻杆环绕z轴摆动,旋转机构能够带动钻杆环绕x轴旋转,从而实现钻杆的沿z轴移动、环绕z轴摆动和环绕x轴旋转,将钻杆放置在井口上方,并能够通过调整钻杆的角度实现钻杆与动力头同轴,从而进一步保证与井口同轴,提高同轴度,并且结构紧凑,节省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摆动机构、第一调节组件和旋转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c-c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d-d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夹持架和旋转法兰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旋转机构和夹持机构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定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定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钻塔,a10-升降机构,b10-摆动机构,c10-旋转机构,d10-夹持机构,a1-第一架体,a2-移动架,a3-第一驱动件,a4-凸轮轴承,a5-齿条,a21-耳板,a22-移动台,b1-第二架体,b2-第二驱动件,c1-第三架体,c2-第三驱动件,c3-第二定位件,c31-第二定位端面,c32-安装孔,c11-定位孔,e1-第一臂,e2-盖板,e3-第二臂,e4-第三臂,e5-第一校正件,e6-支撑轴,e7-第二校正件,e21-凸台,e11-第一连接段,e12-第一调节段,e13-固定孔,e31-第二连接段,e32-第二调节段,e41-滑板,e42-卡板,d1-夹持架,d2-第一卡爪,d3-第二卡爪,d4-第四驱动件,d5-第一转轴,d6-第二转轴,d7-第一齿轮,d8-第二齿轮,d9-旋转法兰,d11-第一调节件,d12-第二调节件,d13-第一调节孔,d14-第二调节孔,d15-腕臂段,d16-连接段,d17-齿轮罩,d21-驱动段,d22-传动段,d23-抓取段,d24-夹持卡瓦,d25-卡瓦块,d26-第一卡壁,d27-第二卡壁,d51-第一键,d52-第一端盖,d53-第一轴承,d54-第二键,d55-第二轴承,d56-第二端盖,d91-第三调节孔,d92-第一定位件,d93-第一定位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下钻杆设备,包括升降机构a10、摆动机构b10、旋转机构c10和夹持机构d10。升降机构a10安装于钻塔100上以随钻塔100同角度倾斜,并可带动钻杆沿钻塔100的轴向为z轴移动。摆动机构b10与升降机构a10连接,以使钻杆绕摆动机构b10的轴向旋转。旋转机构c10与摆动机构b10沿y轴可调位置的连接,并使钻杆绕旋转机构c10的轴向旋转。夹持机构d10与旋转机构c10沿x轴可调位置的连接,并夹持钻杆。z轴、y轴和x轴相互垂直。

具体的,如图1所示,其中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钻塔100可以采用桅杆式钻塔,从而能够根据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钻塔100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升降机构a10安装于钻塔100上,可以采用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的方式,或者其他固定安装方式,在此不作限制。钻塔100的放置角度与钻机所钻探井的角度相同,从而升降机构a10能够随钻塔100倾斜相同的角度,进而能够适合于垂直井和斜井的钻探。提高钻杆的轴线与井口的轴线的同轴度。另外,升降机构a10还可以带动钻杆沿钻塔100的高度延伸方向移动。

在此,钻塔100的高度方向可以设置为z轴。以钻塔100为垂直方向放置为例,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摆动机构b10、旋转机构c10和夹持机构d10可以沿x轴顺次连接,x轴可以为垂直于z轴的水平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y轴为同时垂直于z轴和x轴的水平方向,也就是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又为左右方向。

摆动机构b10的轴线可以沿z轴方向设置,从而摆动机构b10能够带动钻杆环绕z轴摆动。旋转机构c10的轴线可以沿x轴方向设置,从而旋转机构c10能够带动钻杆环绕x轴旋转。

旋转机构c10可以相对摆动机构b10沿y轴方向左右可调,夹持机构d10可以相对旋转机构c10沿x轴前后可调。从而在y轴和x轴的延伸方向上调整钻杆的轴线与井口的轴线同轴,提高钻杆与井口及动力头的同轴度。旋转机构c10还可以相对摆动机构b10环绕y轴摆动可调,即调整钻杆的倾斜。从而在钻杆长度方向尺寸比径向尺寸大很多的情况下,避免钻杆倾斜,从而在环绕y轴的周向方向上调整钻杆的轴线与井口的轴线同轴,提高钻杆与井口的同轴度。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动力头轴线和井口轴线同轴设置,升降机构a10带动钻杆沿z轴向下移动,以使夹持机构d10能够夹持钻杆;升降机构a10带动钻杆沿z轴向上移动,以使钻杆在摆动和旋转后在z轴方向上能够到达动力头下方。摆动机构b10带动钻杆环绕z轴摆动,旋转机构c10带动钻杆环绕x轴旋转,从而使钻杆移动至动力头下方。如钻杆的轴线与动力头的轴线具有偏差,需要对钻杆和动力头的轴线进行同轴调节。同轴调节过程包括如下不分次序,按需调节的三步,分别为步骤一,可以沿x轴的延伸方向调整夹持机构d10相对旋转机构c10的位置;步骤二,可以沿y轴的延伸方向调整旋转机构c10相对摆动机构b10的位置;步骤三,以及环绕y轴摆动调整旋转机构c10相对摆动机构b10的位置,以调整钻杆的倾斜。均调节完成后,将钻杆安装于动力头上。然后在动力头驱动下再实施钻探作业。钻探完成后,将钻杆回收至钻杆箱。钻探同一角度井口时,可以只需对钻杆在首次安装于动力头时进行一次同轴调节即可,以使钻杆与动力头同轴。其中动力头与钻杆的连接和驱动钻杆钻探均为现有技术,不作限制,并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通过升降机构a10、摆动机构b10、旋转机构c10和夹持机构d10的设置,升降机构a10安装于钻塔100,从而能够使钻杆与钻塔100倾斜相同的角度,以使升降机构a10也就是钻杆所在空间的z轴可调角度,从而能够适用于垂直井和斜井钻探,提高钻杆与井口及动力头的同轴度。旋转机构c10能够相对摆动机构b10沿y轴可调位置,夹持机构d10能够相对旋转机构c10沿x轴可调位置;另外摆动机构b10能够带动钻杆环绕z轴摆动,旋转机构c10能够带动钻杆环绕x轴旋转,从而实现钻杆的沿z轴移动、环绕z轴摆动和环绕x轴旋转,将钻杆放置在井口上方,并能够通过调整钻杆的角度实现钻杆与动力头的同轴,从而进一步保证与井口同轴,提高同轴度,并且结构紧凑,节省安装空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升降机构a10包括第一架体a1、移动架a2和第一驱动件a3。移动架a2可移动的夹持第一架体a1,第一驱动件a3安装于移动架a2并与第一架体a1传动连接以带动移动架a2沿第一架体a1移动。第一架体a1安装于钻塔100。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是本发明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第一架体a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钻塔100上。第一架体a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钻塔100在高度方向上同向,均为z轴方向。第一架体a1可以采用桁架的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接近开关和控制器,其中,多个接近开关和第一驱动件3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多个接近开关安装于第一架体1上并沿z轴方向间隔设置。控制器收到接近开关的信号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3启动或关闭。从而接近开关能够实现不同长度钻杆的极限位置的限位需要,以及能够实现与钻杆的摆动和旋转动作同时实施的需要。

移动架a2可以采用u型结构,移动架a2的两端可夹持第一架体a1的对应的左右两端,也就是y轴方向。第一驱动件a3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移动架a2上,并与第一架体a1传动连接,从而能够带动移动架a2沿第一架体a1的z轴移动,进而使钻杆沿z轴移动。

进一步的,移动架a2的两端对应与第一架体a1两端处的多个侧面均通过凸轮轴承a4滚动连接。第一驱动件a3采用低速液压马达。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移动架a2包括耳板a21和移动台a22,耳板a21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位于移动台a22的左右两侧与移动台a22固定安装,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在此不作限制。第一驱动件a3固定安装于移动台a22,第一驱动件a3的输出端活动穿设移动台a22,并与第一架体a1传动连接。在耳板a21的内侧壁安装有凸轮轴承a4。凸轮轴承a4在每个耳板a21上可以设置为三个一组,共三组,每组分别对应第一架体a1的侧端所形成导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也就是分别对应第一架体a1的三个侧面滚动连接。可以通过调整凸轮轴承a4的偏心量以与导轨的接触间隙达到最优,从而有利于凸轮轴承a4沿导轨的滚动。

第一驱动件a3可以采用带有制动功能的低速液压马达,相较于采用电机和减速器的方式结构简单、紧凑,低速液压马达还可以与液压锁连接,从而实现双重自锁功能,更加的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件a3的输出端与齿条a5啮合连接。齿条a5安装于

第一架体a1并位于移动架a2内侧。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齿条a5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第一架体a1上,齿条a5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架体a1为同方向设置,从而第一驱动件a3的输出端与齿条a5啮合连接,实现第一驱动件a3带动移动架a2沿第一架体a1的长度方向移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摆动机构b10包括第二架体b1和第二驱动件b2。第二驱动件b2安装于第二架体b1上。第二架体b1安装于升降机构a10上。旋转机构c10包括第三架体c1和第三驱动件c2。第三驱动件c2安装于第三架体c1上。第三架体c1沿y轴可调位置的与第二驱动件b2连接。夹持机构d10沿x轴可调位置的与第三驱动件c2连接。

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其中图4是本发明摆动机构、第一调节组件和旋转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第二架体b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升降机构a10上,具体的安装于升降机构a10的移动架a2的移动台a22上。第二驱动件b2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第二架体b1上。第三架体c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与第三驱动件c2固定安装,第三架体c1沿y轴可调位置的与第二驱动件b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驱动件c2的输出端沿x轴可调位置与夹持机构d10连接。第二架体b1和第三架体c1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第二驱动件b2和第三驱动件c2均采用低速液压摆动缸。

具体的,如图4所示,通过低速液压摆动缸的设置,从而结构非常简单、紧凑。第二驱动件b2的输出端能够带动旋转机构c10和夹持机构d10一起环绕z轴摆动到井口实现钻杆的上料或者从井口摆动到钻塔100侧边实现钻杆的回收。第二驱动件b2内可以设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知晓的机械定位,从而保证第二驱动件b2的重复定位精度。并且,第二驱动件b2上还可以设置接近开关,通过接近开关的设置,在摆动接近终止位置时可以进行无级减速,从而保证钻杆转到位置时的平稳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旋转机构c10与摆动机构b10通过第一调节组件e10沿y轴可调位置的连接。第一调节组件e10包括第一臂e1、盖板e2、第二臂e3和第三臂e4。盖板e2的一侧与第二臂e3连接,另一侧与第一臂e1可调节间隙的连接。以使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环绕y轴可转动的连接。第一臂e1沿y轴可滑动嵌设第三臂e4。第三臂e4与摆动机构b10连接。第二臂e3与旋转机构c10连接。

具体的,如图4至图7所示,其中图5是图4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c-c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盖板e2的一侧与第二臂e3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盖板e2的一侧还可以与第二臂e3固定连接,如形成一体式结构。盖板e2的一侧与第二臂e3的连接在此不受限制。

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一臂e1可调节间隙的连接,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一臂e1的调节间隙作为校正动作。由于盖板e2的一侧与第二臂e3固定安装,故盖板e2的另一侧在调节间隙时能够带动第二臂e3转动,也就是在校正时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转动连接,第二臂e3可以相对于第一臂e1环绕y轴转动,从而第二臂e3在转动的过程中来带动钻杆与第二臂e3同转轴摆动以校正钻杆的倾斜度,提高钻杆与动力头及井口的同轴度。

第一调节组件e10的安装和校正过程为,第二臂e3相对第一臂e1可环绕y轴方向转动连接,将盖板e2的一侧固定安装于第二臂e3上,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一臂e1具有间隙的连接并调节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一臂e1之间的间隙。在调节间隙的校正过程中,第二臂e3可相对第一臂e1环绕y轴转动,从而第二臂e3带动钻杆环绕y轴摆动以校正钻杆的倾斜度。校正完毕,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

通过第一臂e1、盖板e2和第二臂e3的设置,将盖板e2的一侧与第二臂e3固定安装,另一侧与第一臂e1可调节间隙的连接。从而在校正时,能够通过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的转动连接,在盖板e2的另一侧进行间隙调节的过程中实现第二臂e3相对第一臂e1环绕y轴转动,进而第二臂e3能够带动钻杆环绕y轴摆动,实现对钻杆的倾斜角的校正。

第三臂e4的一侧与摆动机构b10的第二驱动件b2的输出端连接,另一侧与第一臂e1连接,从而第三臂e4能够通过第二驱动件b2带动第一臂e1环绕z轴摆动,进而带动钻杆环绕z轴摆动。第二臂e3与旋转机构c10的第三架体c1连接,从而实现旋转机构c10与摆动机构b10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的,盖板e2具有用于形成间隙的凸台e21,盖板e2的另一侧通过第一校正件e5连接第一臂e1来调节间隙的大小。

具体的,如图4至7所示,盖板e2的内侧壁形成有凸台e21。凸台e21可以形成于盖板e2的一侧,并通过螺钉或螺栓穿设凸台e21与第二臂e3固定安装。从而使盖板e2与第二臂e3的安装更加的稳定。通过凸台e21的设置可以是盖板e2与第二臂e3之间无间隙设置。当然凸台e21也可以根据结构的设计需要形成于盖板e2的内侧壁的中部或其他部位,只要能够使盖板e2与第一臂e1之间形成可调节的间隙即可。间隙的最大距离为凸台e21的厚度,凸台厚度根据需要校正的范围设置。

第一校正件e5与第一臂e1螺纹连接。第一校正件e5依次穿设盖板e2和间隙后伸入第一臂e1中与第一臂e1螺纹连接。此时间隙的大小与凸台e21的厚度相等。在调节间隙时,第一校正件e5可以顺时针旋转,从而间隙减小,第一校正件e5增加伸入第一臂e1的深度,第二臂e3环绕y轴相对第一臂e1转动以校正钻杆的倾斜度;如再需反向校正,可以使第一校正件e5逆时针旋转,从而间隙增加,第一校正件e5减小伸入第一臂e1的深度,第二臂e3环绕y轴相对第一臂e1转动以校正钻杆的倾斜度。

第一校正件e5可以采用细牙螺钉或螺栓,从而能够实现间隙调节的微调节,进而实现对钻杆的倾斜角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微校正。如0.5度或1°倾斜角度的校正。

第一臂e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e11和第一调节段e12。第二臂e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段e31和第二调节段e32。第二调节段e32可转动的伸入第一调节段e12并与其可固定安装。盖板e2盖设第二调节段e32和第一调节段e12以调节间隙。第一连接段e11沿y轴可滑动嵌设第三臂e4。第二连接段31与旋转机构c10的第三架体c1连接。

第一连接段e11和第一调节段e12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同样的,第二连接段e31和第二调节段e32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第二调节段e32可转动的伸入第一调节段e12。校正后,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穿设第一调节段e12后与第二调节段e32螺纹连接以固定安装。

盖板e2可以采用两个,并分别盖设在第二调节段e32和第一调节段e12的上下侧,从而增加校正的稳定性。盖板e2的一侧与第一调节段e12连接以固定安装。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二调节段e32可调间隙的连接。可以通过第一校正件e5穿过盖板e2的另一侧与第二调节段e32螺纹连接。

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通过支撑轴e6转动连接。

支撑轴e6穿设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以使第二臂e3能够以支撑轴e6的轴线,也就是y轴相对于第一臂e1转动。支撑轴e6的两端可以分别套设轴用弹性挡圈以避免支撑轴e6脱离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支撑轴e6可以穿设第一调节段e12和第二调节段e32。

第一臂e1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二臂e3固定安装的弧形固定孔e13。弧形的圆心位于支撑轴e6的轴线上。

由于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的固定安装需要在校正后实施,而在校正时,第一臂e1可相对第二臂e3转动,从而为了使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固定安装,需要将固定孔e13设置为弧形,方便螺钉或螺栓的穿设安装。弧形的圆心位于支撑轴e6的轴线上,从而固定孔e13的弧度可以与第二臂e3沿支撑轴e6的轴线转动的弧度相适配。

固定孔e13设置为多个。多个固定孔e13环绕同一圆心间隔布设。

为了增加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的安装的稳固性,固定孔e13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固定孔e13形成为弧形,并环绕同一圆心间隔布设,也就是多个固定孔e13位于同一圆的不同位置,圆的圆心位于支撑轴e6的轴线上。从而第二臂e3沿支撑轴e6的轴线转动时,用于固定安装第一臂e1和第二臂e3的螺钉或螺栓可以在固定孔e13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安装。多个固定孔e13可以是等间隔布设。

还包括第二校正件e7。第一臂e1可滑动嵌设第三臂e4。第二校正件e7穿过第三臂e4与第一臂e1连接以使第一臂e1可沿第三臂e4滑动调节。第二校正件e7的一侧卡设第三臂e4。第二校正件e7的另一侧与第一臂e1螺纹连接。

第三臂e4包括滑板e41和卡板e42。在滑板e41的一侧连接有卡板e42。滑板e4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与卡板e42连接,也可以与卡板e42形成一体式结构。滑板e41开设有用于第一臂e1可滑动嵌设的滑槽。滑槽的开设方向可以按照需要依据第一臂e1需要滑动的方向来设置,如沿y轴水平方向开设。由于第一臂e1与第二臂e3在校正后固定安装,故通过第一臂e1的滑动能够调节钻杆沿y轴延伸方向的位置。第一臂e1滑动调节完成后,第一臂e1与第三臂e4进行固定安装,以固定钻杆调节后的位置。卡板e42可以位于滑槽的一侧端口处,并用于第二校正件e7穿过与滑槽中的第一臂e1连接。卡板e42用于使第二校正件e7的穿过侧卡设于卡板e42中,从而通过第二校正件e7的转动以推动第一臂e1在滑槽中滑动,以调节钻杆的位置。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夹持机构d10包括夹持架d1、第一卡爪d2、第二卡爪d3和第四驱动件d4。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啮合连接并可转动的安装于夹持架d1上。第四驱动件d4安装于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一侧以驱动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夹持所述钻杆。夹持架d1通过旋转法兰d9沿x轴可调位置的与旋转机构c10连接。

具体的,如图8至图11所示,其中图8是本发明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d-d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夹持架和旋转法兰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卡爪d2通过第一转轴d5可转动的安装于夹持架d1上,第二卡爪d3通过第二转轴d6可转动的安装于夹持架d1上,第一转轴d5和第二转轴d6通过分别对应安装的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啮合连接。

夹持架d1包括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的腕臂段d15和连接段d16。腕臂段d15可以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位于连接段d16的两侧。每个腕臂段d15用于与第一转轴d5和第二转轴d6连接,从而第一卡爪d2、第二卡爪d3、第一齿轮d7、第二齿轮d8、第四驱动件d4、第一转轴d5和第二转轴d6形成的夹持组件为两个并分别对应安装在两个腕臂段d15上。通过腕臂段d15的长度设置可以调节两个夹持组件的跨距,从而能够适应不同长度钻杆对不同跨距的需求。如钻杆长度较长,可以选择长跨距的夹持架d1;如钻杆长度较短,可以选择短跨距的夹持架d1。连接段d16与旋转法兰d9连接,以使旋转机构c10带动夹持架d1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卡爪1和第二卡爪2抓取钻杆后将钻杆移动至井口位置。

在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的外部还可以罩设齿轮罩d17,用以防尘和避免外部物体的碰撞,从而提高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的啮合传动的稳定性。齿轮罩d17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于夹持架d1的腕臂段d15上。

第一转轴d5和第二转轴d6分别可转动的穿设腕臂段d15。第一卡爪d2和第一齿轮d7分别固定套设第一转轴d5,从而第一卡爪d2能够带动第一转轴d5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齿轮d7转动。第二卡爪d3和第二齿轮d8分别固定套设第二转轴d6,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啮合连接,从而第一齿轮d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d8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轴d6转动,第二转轴d6带动第二卡爪d3转动。

第四驱动件d4可以采用液压缸,液压缸的输出端做直线往复运动并分别可以与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上侧端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如通过轴承实现转动连接,在此不作限制。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下侧端为对钻杆的抓取端。

抓取钻杆的工作过程为,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伸展时推动第一卡爪d2以第一转轴d5的轴线为中轴线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d5和第一齿轮d7逆时针转动;而第二齿轮d8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d6和第二卡爪d3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上侧端相互分离,下侧端相互靠近,实现对钻杆的抓取。相反的,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收缩时,拉动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上侧端相互靠近,下侧端相互分离,实现对钻杆的放开。

通过第一卡爪d2、第二卡爪d3、第一转轴d5、第二转轴d6、第一齿轮d7、第二齿轮d8和第四驱动件d4的设置,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伸展和收缩驱动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分别对应沿第一转轴d4和第二转轴d6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为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转动提供动力源;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啮合连接,从而第一齿轮d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d8转动,进而将转动传递至第二卡爪d3。实现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的抓取侧所围设形成的抓取空间的轴线与钻杆的轴线始终保持平行,进而在抓取钻杆后,避免钻杆的轴线发生倾斜,提高对钻杆抓取的精准度。

第一卡爪d2包括从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连接的驱动段d21、传动段d22和抓取段d23。驱动段d21与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传动段d22固定套设第一转轴d5并位于第一齿轮d7的一侧。抓取段d23的开合以放开或抓取钻杆。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可以采用对称的结构设置,在此仅对第一卡爪d2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第二卡爪d3均具有下述的第一卡爪d2的结构。另外,第一卡爪d2可以位于第二卡爪d3的前侧,第二卡爪d3与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的上侧端可以依据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的结构进行避让结构设置,如向外侧进行弧形过渡设计,在此不作限制。驱动段d21、传动段d22和抓取段d23从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连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可以从上至下依次连接,也可以依据实际施工需要依照其他方向依次连接。

驱动段d21用于与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以使第一卡爪d2沿第一转轴d5转动。传动段d22用于固定套设第一转轴d5,从而传动段d22能够带动第一转轴d5转动,进而第一转轴d5带动第一齿轮d7转动,实现将转动从传动段d22传动至第一齿轮d7。第一齿轮d7可以与第一转轴d5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在此不作限制。抓取段d23和驱动段d21为传动段d22的相对两侧端,从而驱动段d21在向前转动时,抓取段d23向后转动。通过驱动段d21、传动段d22和抓取段d23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卡爪d2通过沿第一转轴d5转动实现将转动传递至第二卡爪d3,并与第二卡爪d3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对钻杆的精准抓取。

抓取段d23与夹持卡瓦d24连接。夹持卡瓦d24与具有防滑纹路的卡瓦块d25连接以增加钻杆的反扭矩。

夹持卡瓦d24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与抓取段d23连接,以固定安装在抓取段d23上。为了方便钻杆的轴心定位,夹持卡瓦d24可以设置为v字形结构,并设置为两个。抓取段d23的内壁可以与夹持卡瓦d24的外壁相适配。两个夹持卡瓦d24分别对应安装在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上。敞开口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卡瓦d24可以围设形成抓取空间。卡瓦块d25可以设置为长条状结构,并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在夹持卡瓦d24的v字形侧壁上。卡瓦块d25朝向钻杆的表面可以具有防滑纹路,从而能够在夹持钻杆后,通过动力头上钻杆时提供足够的反扭矩。

第一卡爪d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卡壁d26和第二卡壁d27。第一卡壁d26和第二卡壁d27均固定穿设第一转轴d5并位于第一齿轮d7的一侧,且在同侧端转动连接第四驱动件d4的输出端。

第一卡爪d2从左至右方向上可以分为对称设置的第一卡壁d26和第二卡壁d27,其中第一卡壁d26和第二卡壁d27可以分别均具有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驱动段d21、传动段d22和抓取段d23。第一齿轮d7可以位于第二卡壁d27的一侧。通过第一卡壁d26和第二卡壁d27的设置,能够节约制作材料,同时方便装卸。

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为对称结构并组合形成为类x型结构。

根据安装位置的需要,将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组合形成为类x型结构,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通过第一齿轮d7和第二齿轮d8的啮合连接而同步转动。

第一转轴d5和第二转轴d6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在此仅对第一转轴d5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第二转轴d6的结构则不再赘述。

第一转轴d5可以从右至左依次连接有第一键d51、第一端盖d52、第一轴承d53、第二键d54、第二轴承d55和第二端盖d56。其中,第一键d51与第一齿轮d7连接,从而第一齿轮d7套设第一转轴d5后,第一转轴d5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齿轮d7转动。第二键d54与第一卡爪d2连接,从而第一卡爪d2套设第一转轴d5后,第一卡爪d2能够带动第一转轴d5转动。第一端盖d52和第一轴承d53及第二轴承d55和第二端盖d56分别相对于第二键d54或者说相对于第一卡爪d2对应右左对称设置。第一端盖d52和第二端盖d56分别可以对称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于夹持架d1的外侧壁上,用于将第一转轴d5限制在夹持架d1上。第一轴承d53和第二轴承d55分别可以对称固定穿设夹持架d1的内壁,用于使第一转轴d5能够相对于夹持架d1转动,从而能够将转动传递至第一齿轮d7以使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同步转动。

还包括用于调节旋转法兰d9和夹持架d1的端面轴向间距,也就是x轴延伸方向间距的第一调节件d11和第二调节件d12。第一调节件d11穿设夹持架d1后止抵于旋转法兰d9以增大端面轴向间距。第二调节件d12穿设旋转法兰d9和夹持架d1以减小端面轴向间距。夹持架d1套设旋转法兰d9。旋转法兰d9与旋转机构c10的第三驱动件c2的输出端连接,通过第三驱动件c2带动旋转法兰d9旋转。夹持架d1的连接段d16用于套设旋转法兰d9。将旋转法兰d9与连接段d16的端面轴向间距调节好后,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将旋转法兰d9与连接段d16进行固定安装,从而能够使旋转法兰d9的旋转带动连接段d16,也就是带动夹持架d1旋转,从而能够带动第一夹爪d2和第二夹爪d3所夹持的钻杆转动,使钻杆能够放置于动力头下。

夹持架d1套设旋转法兰d9,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可以作为调节端面。第一调节件d11和第二调节件d12可以分别安装在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上,并通过第一调节件d11来增大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的轴向间距;通过第二调节件d12来减小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的轴向间距。从而旋转法兰d9固定安装的话,通过第一调节件d11和第二调节件d12可以使夹持架d1沿其轴向前后移动以增大或减小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的间距。进而能够同步的使被第一卡爪d2和第二卡爪d3夹持的钻杆的轴线在x轴方向到达动力头的轴线位置,实现钻杆的轴线位置在夹持架d1的前后方向可调位置。

夹持架d1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d13和第二调节孔d14。旋转法兰d9上开设第三调节孔d91。第一调节孔d13和第三调节孔d91对应连通。第一调节件d11螺纹穿设第二调节孔d14并止抵于旋转法兰d9。第二调节件d12穿过第一调节孔d13后与第三调节孔d91螺纹连接。旋转法兰d9与夹持架d1轴向键连接。

为了提高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之间端面轴向间距的调节精度,第一调节件d11和第二调节件d12分别对应用于与第二调节孔d14和第三调节孔d91采用细牙螺纹连接。第一调节件d11和第二调节件d12均可以采用细牙螺纹的螺钉或螺栓。第一调节孔d13可以采用光孔,也就是孔内壁采用光滑内壁,第一调节孔d13可以与第二调节件d12间隙配合,从而方便第二调节件d12顺畅的穿过并在旋转调节时在第一调节孔d13内无障碍旋转。

第一调节孔d13和第二调节孔d14可以均间隔布设的设置为多个并开设于夹持架d1上,并可以上下对称均开设,以下以在夹持架d1上部开设为例。第一调节孔d13可以开设为三个或多个,第二调节孔d14可以开设为两个或多个,其中,第一调节孔d13和第二调节孔d14间隔开设,从而提高调节的均匀性。第三调节孔d91可以开设于旋转法兰d9上,并可以上下对称开设,以下以在旋转法兰d9的上部开设为例。第三调节孔d91与第一调节孔d13位置对应开设为三个。

在使用时,第一调节件d11的后端与第二调节孔d14螺纹连接后穿过第二调节孔d14伸出于夹持架d1的后端面后,止抵于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旋转法兰d9固定安装,旋转第一调节件d11以增加第一调节件d11伸出于夹持架d1的后端面的长度,由于第一调节件d11的后端止抵于旋转法兰d9的前端面,故随着旋转第一调节件d11能够推动夹持架d1向前移动,增加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之间的端面轴向间距。调节到位后,将第二调节件d12穿过第一调节孔d13后与第三调节孔d91螺纹连接,并使第二调节件d12的头部止抵于夹持架d1的前端面,以固定端面轴向间距。然后将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固定安装。

如需减小端面轴向间距,旋转第一调节件d11以减小第一调节件d11的后端伸出夹持架d1的距离,从而第一调节件d11的后端脱离旋转法兰d9。由于第二调节件d12的头部止抵于夹持架d1的前端面,从而旋转第二调节件d12,能够使第二调节件d12推动夹持架d1向后移动,以减小端面轴向间距,直至端面轴向间距为所需。再将第一调节件d11的后端止抵于旋转法兰d9。调节到位后,将夹持架d1和旋转法兰d9固定安装。

在夹持架d1前后移动以调节端面轴向间距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夹持架d1移动的稳定性,在夹持架d1套设旋转法兰d9的周向内壁开设用于键轴向滑动的键槽。旋转法兰d9在键槽对应位置安装有与键槽适配的键,从而使旋转法兰d9与夹持架d1轴向键连接,起到夹持架d1前后移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旋转法兰d9安装有第一定位件d92。旋转机构c10上可调位置的安装有第二定位件c3,第一定位件d92和第二定位件c3可相抵触以进行机械定位。

具体的,如图12至图14所示,其中图12是本发明旋转机构和夹持机构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定位件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定位件结构示意图。

旋转机构c10包括第三架体c1和第三驱动件c2。第三驱动件c2的固定端安装于第三架体c1上,也就是第三架体c1可以部分套设第三驱动件c2的固定端。第三驱动件c2的输出端与旋转法兰d9连接,带动旋转法兰d9旋转。从而第三架体c1与第三驱动件c2的固定端为同步运动状态,旋转法兰d9与第三驱动件c2的输出端为同步运动状态。将第二定位件c3安装在第三架体c1上,从而第二定位件c3与第三架体c1及第三驱动件c2的固定端同步固定或运动,进而第一定位件d92随旋转法兰d9旋转至与第二定位件c3相抵触,第二定位件c3能够对第一定位件d92起到阻止第一定位件c2继续旋转的作用,从而对第一定位件d92定位,进而对钻杆定位。

第一定位件d92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在旋转法兰d9上,当然,第一定位件d92也可以与旋转法兰d9采用一体式结构。从而第一定位件d92能够随旋转法兰d9的旋转而旋转。

第三架体c1上开设多个定位孔c11,定位孔c11用于第二定位件c3安装于第三架体c1上,以使第二定位件c3同第三架体c1固定设置。定位孔c11可以采用通孔结构,也可以采用盲孔结构,只要能够安装第二定位件c3即可,在此不作限制。第二定位件c3可以通过定位孔c11安装在第三架体c1上,由于定位孔c11设置为多个,故第二定位件c3可以在多个定位孔c11之间改变位置的安装以改变与第一定位件d92的间距,从而实现第二定位件c3可调位置的安装在第三架体c1上。

第一定位件d92具有第一定位端面d93,第二定位件c3具有第二定位端面c31。第一定位端面d93和第二定位端面c31分别对应为第一定位件d92和第二定位件c3相邻可抵触的端面。从而旋转法兰d9可旋转的角度为第一定位端面d93和第二定位端面c31之间的夹角。第一定位端面d93和第二定位端面c31可以完全抵触,也可以部分抵触,在此不作限制。

通过旋转法兰d9、第一定位件d92、第二定位件c3和第三架体c1的设置,第一定位件d92安装于旋转法兰d9,从而使第一定位件d92随旋转法兰d9旋转。第二定位件c3通过定位孔c11可调位置的安装于第三架体c1上,从而第二定位件c3和第一定位件d92之间的第一旋转角度可调节。依据钻杆的钻进角度不同得出所需第一旋转角度,来调节第二定位件c3在第三架体c1上的位置,第一定位件d92随旋转法兰d9旋转,当旋转法兰d9达到第三驱动件c2的输出端所设定旋转角度时,设定旋转角度也就是第一旋转角度,第一定位件d92抵触第二定位件c3,旋转法兰d9停止旋转,从而第一定位件d92旋转第一旋转角度与第二定位件c3相抵触实现机械定位。进而能够依据钻杆的钻进角度不同调整第二定位件c3的安装位置,第一定位件d92所能旋转的范围也就是第一旋转角度也随之改变。提高钻杆与动力头的同轴度的精度。

多个定位孔c11沿同一圆弧布设,圆弧所在平面垂直于旋转法兰d9的旋转轴线,且圆弧的圆心在旋转轴线上。

多个定位孔c11沿同一圆弧布设,也就是多个定位孔c11的圆心在同一圆弧上,并在第三架体c1上间隔布设。而且圆弧所在平面垂直于旋转轴线,且圆弧的圆心在旋转轴线上,从而多个定位孔c11距离旋转轴线为等距设置。第二定位件c3通过定位孔c11安装于第三架体c1上,从而第二定位件c3在沿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调整位置,也就是可以环绕x轴的周向方向调整第二定位件c3与第一定位件d92之间的弧度。

为了使第一定位件d92随旋转法兰d9旋转后与第二定位件c3抵触,第一定位件d92所在平面垂直于旋转轴线,第一定位件d92与旋转轴线的间距相等于第二定位件c3与旋转轴线的间距。或者,第一定位件d92和第二定位件c3的部分结构在同一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内,从而形成第一定位件d92和第二定位件c3可以部分抵触。

第二定位件c3开设与定位孔c11对应连通的安装孔c32。安装孔c32设置为至少一个,安装孔c32与多个定位孔c11适配连通。安装孔c32与定位孔c11对应等弧度布设。

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穿设安装孔c32后与定位孔c11螺纹连接,将第二定位件c3固定安装在第三架体c1上。安装孔c32可以根据需要,或者说可以根据第二定位件c3的长度,在第二定位件c3上开设为一个或多个,从而增加第二定位件c3的稳固性。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孔c32可以开设为两个。通过安装孔c32与不同的定位孔c11连接,实现第二定位件c3的安装位置可调,从而实现第一旋转角度的无级可调,安装孔c32设置为与两个定位孔c11同弧度布设。

多个定位孔c11等间隔弧度设置。

多个定位孔c11可等间隔弧度设置,从而有利于第二定位件c3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定位孔c11之间选择要安装的位置。间隔弧度可以使设置为10°,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的弧度。并且,安装孔c32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安装弧度的弧形孔,安装孔c32的安装弧度可以形成为与间隔弧度同弧度。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孔c32的安装弧度可以设置成10°,从而对第二定位件c3的位置调整时,每移动一个定位孔c11,可以实现安装孔c32在0°~10°的安装弧度内的无级可调,可根据需要调整角度的范围设计定位孔c11的个数。

第一定位件d92和第二定位件c3均设置为弧形段结构。

第一定位件d92可随旋转法兰d9旋转,第二定位件c3可在第三架体c1上调整位置以实现第二定位件c3与旋转的第一定位件d92抵触而可调整的机械定位。故第二定位件c3的可调位置为第三架体c1上设置的多个定位孔c11的分布弧度。第二定位件c3可以设置为弧形段结构,从而有利于第二定位件c3在圆弧方向的调整。同样的,第一定位件d92也可以设置为弧形段结构。

第一定位件d92旋转至与第二定位件c3相抵触的弧度范围为90°至135°。

对直井进行钻探时,需要第一定位件d92旋转至与第二定位件c3相抵触的弧度为90°;对斜井进行钻探时,需要第一定位件d92旋转至第二定位件c3相抵触的最大弧度为135°。故第二定位件c3能够在第一定位件d92旋转弧度为90°至135°的范围内可调,以改变第一定位件d92的旋转弧度。

这里首选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