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663178阅读:来源:国知局
更易与胜利原油达到混相状态,添加降混剂I能够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
[0044]实施例2
[004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该方法是在C02混相驱油时,将降混剂Π溶解于C02中,随C02同时注入地层中,并与地层中的原油混合。
[0046]其中,所述降混剂Π为甲醇和乙二醇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甲醇和乙二醇的体积比为7:3。降混剂的注入量为C02质量的3.0%。
[0047]所述原油为冀东原油,原油的温度为80°C。
[0048]对本实施例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0049]用规格为5mL的注射器量取温度为80°C的冀东原油5mL,并将其注入到高压界面张力仪的微量进样栗中,将进样栗温度设置为80°C;
[0050]向耐压小容器中填充0.5g脱脂棉,通过脱脂棉吸附降混剂Π(降混剂Π的用量为注入C02质量的3.0%),在注入C02的过程中降混剂Π将溶解在0)2中,随C02—起进入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的腔体中。取一个2L带活塞的耐压气罐,向气罐内充入1.5MPa的C02,把耐压小容器连接在气罐和界面张力仪注气端之间。将耐压小容器和带活塞的气罐放置在80°C的恒温烘箱内;
[0051]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注入C02提高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腔体内的压力,通过手动控制微量进样栗,缓慢地在针头处形成小油滴。
[0052]本实施例采用ADSA技术分析悬挂在针头上的油滴的形状,以准确地测定高温高压下C02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80°C条件下,分别测定纯C02与原油及添加降混剂Π的C02与原油在1.5MPa-44MPa压力下的界面张力。
[0053]图4是本实施例中在80°C不添加降混剂Π的C02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与压力的关系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当压力低于9.6MPa(包括9.6MPa)时,C02与原油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增加呈线性下降,因此对压力低于9.6MPa的数据点进行线性回归,截距A为29.5,斜率B为-1.94,关联系数R为0.99,用回归计算式计算出原油中轻质组分混相压力P为15.14MPa。当压力大于16.1MPa时,C02与原油平衡界面张力随着压力上升呈近似线性下降关系。因此对16.1 MPa-35.3MPa之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截距A为8.5,斜率B为-0.14,关联系数R为0.93,用回归计算式计算出不添加降混剂Π的C02与原油的混相压力P为57.75MPa。
[0054]图5是本实施例中在80°C添加降混剂Π的C02与的原油的界面张力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当压力低于9.6MPa时,对数据点进行线性回归,截距A为25.38,斜率B为-1.83,关联系数R为0.99,用回归计算式计算出原油中轻质组分混相压力P为13.84MPa,对16.lMPa-33.1MPa之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截距A为8.37,斜率B为-0.16,关联系数为0.960,用回归计算式计算出添加降混剂π的C02与原油的混相压力P为51.83MPa。
[0055]由图4和图5可以得出,在80°C添加降混剂Π可使⑶2与冀东原油轻质组分的混相压力降低1.3MPa,使C02与冀东原油的混相压力降低5.92MPa。因此,添加降混剂能够降低C0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
[0056]实施例3
[005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该方法是在C02混相驱油时,将降混剂m溶解于co2中,随co2同时注入地层中,并与地层中的原油混合。
[0058]其中,所述降混剂m为乙醇、丁醇与乙二胺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乙醇、丁醇与乙二胺的体积比为5:3:2。降混剂的注入量为C02质量的4.0%。
[0059]所述原油为冀东原油,原油的温度为70°C。
[0060]对本实施例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细管实验分别测定不添加降混剂m的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和添加降混剂m的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从而证明添加降混剂能够降低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
[0061]实验验证所用的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高压恒压恒速栗8、注入剂储存容器9、细管模型10、高压可视管11、回压阀(回压调节阀)12和耐压小容器13。
[0062]高压恒压恒速栗8、注入剂储存容器9、耐压小容器13、细管模型10、高压可视管11和回压阀12依次相连通。
[0063]该细管模型10为实验用细管,长12m,内径4.5mm,内部由80-100目石英砂填充。
[0064]上述的回压阀12还与一个量筒和一个独立高压恒压恒速栗分别相连接。
[0065]本实施例的实验验证所用的装置还设有多个的阀门,用于控制管路的开闭。
[0066]实验验证具体步骤按照石油行业标准SY/T6573-2003进行,如下所述:
[0067]首先需要测定细管模型10的孔隙体积。将细管模型10放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为实验所需温度(70°C),依次用一定体积的合适溶剂(如甲苯、三氯甲烷和甲醇)清洗细管模型,清洗干净后用干燥的高压氮气吹干细管中的溶剂,继续烘干12h后,在保持实验温度的条件下,关闭细管进口阀。将细管出口阀连接到真空栗上抽真空,抽真空至-0.1MPa后,继续抽12h以上。用驱替栗将环己烷充满并冲洗至细管进口阀的管线,将压力增至所需的实验压力,记录该压力下的初始栗读数。开启细管进口阀,进栗注入环己烷,增压到相同的实验压力,待压力充分稳定后,记录此时进栗的读数,栗体积读数之差经校正后即为细管模型10的孔隙体积。采用类似方法,测定细管模型10出口阀与回压阀12调节器之间的体积,其与细管模型孔隙体积之和即为细管模型10的总孔隙体积;
[0068]将实验装置清洗干净后,利用高压氮气吹干整个装置。温度设定为实验所需温度(70°C),并保持恒定,烘干12h后,在保持实验温度的条件下,采用高压恒速恒流栗以0.2mL/min流速饱和冀东原油,当细管模型出口端原油稳定流出后,将细管模型10出口阀与高压可视窗11、回压阀12连接,通过回压阀调节器将回压设置到实验所需压力值,继续利用高压恒速恒流栗将样品增压至实验压力以上,当原油样品驱替至少达1.5倍孔隙体积(PV)后,结束原油饱和步骤,并恒温2h以上;
[0069]将充满⑶2的高压活塞容器放入恒温箱,在实验温度下恒定12h,直到活塞容器中气体压力恒定,在气罐的后端(即细管入口的前端)连接一个10mL的耐压小容器,耐压小容器中填充脱脂棉,通过脱脂棉吸附降混剂ΠΚ降混剂m的用量为注入C02质量的4%),脱脂棉的作用是在注入co2的过程中使降混剂m溶解在co2中并携带到细管中。将注入气充满至细管模型入口阀的管线。调节驱替气体压力高于实验压力0.5MPa以上,待压力稳定后,记录该压力下栗的初始读数;
[0070]在实验温度、实验压力和恒定注入速度下,用高压恒压恒速栗以0.4mL/min的驱替速度推动活塞中间的C02气体进入细管模型进行驱油实验。每注入0.1PV-0.2PV C02,记录栗读数、注入压力及回压变化,同时观察高压可视窗中流体的状态和颜色变化。当气体突破后调节驱替速度为0.8mL/min,使C02在预定压力下驱替原油的采收率达到最大值,直到注入的(》2达到1.2PV或者没有油相流出时,结束驱替实验。
[0071]为了利用细管驱替实验准确测定70°C下⑶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过程中在地层原油饱和压力以上选取5-6个实验压力(即上述的实验所需压力)分别进行细管驱替实验,在这些驱替压力点中,必须有两个点在混相压力之上,另有两个点在混相压力之下。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两台高压恒压恒速栗,其中一个为恒速模式,用来驱替原油,另外一个连接回压阀的缓冲容器,通过监测回压阀的压力变化而做出即时压力响应,从而使细管入口端压力保持恒定。
[0072]根据实验所采集的数据,计算不同压力条件下C02驱油细管实验的驱油效率,并通过回归拟合曲线,交点对应的压力即为最小混相压力。
[0073]图6和图7分别是本实施例中在70°C不添加降混剂ΙΠ的C02驱油细管实验采收率及添加降混剂m的C02驱油细管实验采收率与实验压力的关系曲线。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未添加降混剂m的C02与冀东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7.9MPa,而添加降混剂m的C02与冀东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2.5MPa,最小混相压力降低幅度达19.35 %,说明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用于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
[0074]由上可见,本发明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⑶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且所用降混剂用量少,成本低,具有推广价值,为C02在石油工业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主权项】
1.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其是在C02混相驱油时,将降混剂溶解于C02中,随C02同时注入地层中,并与地层中的原油混合; 其中,所述降混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乙二胺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入口 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混剂的用量为C02质量的1 %-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C02混相驱油时,C02的最小注入压力为7MPa。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层中的原油的温度为50-120°C。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其是在CO2混相驱油时,将降混剂溶解于CO2中,随CO2同时注入地层中,并与地层中的原油混合;其中,所述降混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乙二胺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发明的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CO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且所用降混剂用量少,成本低,具有推广价值,为CO2在石油工业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IPC分类】E21B43/22
【公开号】CN105422066
【申请号】CN201510795178
【发明人】杨子浩, 李明远, 尹太恒, 王典林, 林梅钦, 董朝霞, 张娟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