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棱钻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730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棱钻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棱钻铤。
【背景技术】
[0002]钻铤处在钻柱的最下部,是下部钻具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壁厚大,具有较大的重力和刚度。传统的钻铤一般分为有螺旋的和没有螺旋的两种,可通过加工不同尺寸和深度的螺旋槽,来减少与井壁的接触,但是与井壁的空隙以及环空空间较小,且稳定性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棱钻铤,有效的减少与井壁的接触面积,有效的循环泥浆,提尚广品的刚性和稳定性,减少压差,避免卡钻。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棱钻铤,包含:
[0005]主体;
[0006]三个直棱槽,每一个直棱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体的轴向;
[0007]三个直棱带,其形成在相邻的直棱槽之间;
[0008]若干排泄槽,该排泄槽为环形槽,设置在主体的圆周方向上,分别与直棱槽和直棱带相交。
[0009]所述的三个直棱槽均匀分布在主体的圆周方向上。
[0010]所述的直棱槽的槽深为30-50mm。
[0011]所述的相邻的直棱带在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20°。
[0012]所述的直棱带的棱深为30_50mm。
[0013]所述的排泄槽的槽深小于直棱槽的槽深。
[0014]所述的排泄槽的槽深为10-30mm。
[0015]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减少与井壁的接触面积,有效的循环泥浆,提高产品的刚性和稳定性,减少压差,避免卡钻。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钻铤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0018]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根据图1?图3,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00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棱钻铤,包含:
[0021]主体101;
[0022]三个直棱槽103,每一个直棱槽10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体101的轴向,该三个直棱槽1 3均匀分布在主体1I的圆周方向上,可以让泥浆围绕钻铤自由的流动以平衡压力防止阻滞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压差卡钻现象发生,该直棱槽103的槽深为30-50_,较深的槽深可以有效的减少与井壁的接触面积,避免卡钻,同时有效的循环泥浆;
[0023]三个直棱带102,其形成在相邻的直棱槽103之间,如图2所示,相邻的直棱带102在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20°,可以有效提高三棱钻铤的刚性,该直棱带102的棱深为30-50mm,较深的棱深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减少压差,从而稳定钻柱,防止钻具在钻井过程中的差动压力阻滞;
[0024]若干排泄槽104,如图3所示,该排泄槽104为环形槽,设置在主体101的圆周方向上,分别与直棱槽103和直棱带102相交,该排泄槽104的槽深小于直棱槽103的槽深,该排泄槽104的槽深为10-30mm。
[0025]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减少与井壁的接触面积,有效的循环泥浆,提高产品的刚性和稳定性,减少压差,避免卡钻。
[0026]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主权项】
1.一种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包含: 主体(101); 三个直棱槽(103 ),每一个直棱槽(103 )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体(101)的轴向; 三个直棱带(102),其形成在相邻的直棱槽(103)之间; 若干排泄槽(104),该排泄槽(104)为环形槽,设置在主体(101)的圆周方向上,分别与直棱槽(103)和直棱带(102)相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个直棱槽(103)均匀分布在主体(101)的圆周方向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棱槽(103)的槽深为30-50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的直棱带(102)在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20°。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棱带(102)的棱深为30-50mm。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泄槽(104)的槽深小于直棱槽(103)的槽深。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棱钻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泄槽(104)的槽深为10-30mm。
【专利摘要】一种三棱钻铤,包含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直棱带和直棱槽,直棱带形成在相邻的直棱槽之间,可以有效提高三棱钻铤的刚性,较深的棱深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减少压差,从而稳定钻柱,防止钻具在钻井过程中的差动压力阻滞,直棱槽竖向设置在主体上,可以让泥浆围绕钻铤自由的流动以平衡压力防止阻滞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压差卡钻现象发生,较深的槽深可以有效的减少与井壁的接触面积,避免卡钻,同时有效的循环泥浆。
【IPC分类】E21B17/16
【公开号】CN205349250
【申请号】CN201521083387
【发明人】牟金龙, 郑二永
【申请人】上海天合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天合石油集团汇丰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