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182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充气装置,特别是一种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
为此公开了一种伸缩式的打气筒,其基本的结构与习用的打气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惟一较具有特殊的系于外管的内部另具有以滑动方式容置在外管内部的中管及内管。藉由拉动把手作动,设置于把手一端的活塞则会依序的将容置在各管体中的气体予以压迫出去,从而达到增加进气行程的目的,此种打气筒在不使用时亦因其体积可缩减到最小,故而在收藏时相当方便。
公开了另一种打气筒系在把手作推、拉动作的同时,均会有气体自中央管体被压迫而出,故使用者在使用上可以更充分发挥打气筒的效率。
上述的两种打气筒虽均各有其优点,但仍存在缺点。诸如前者仅有单向可将气体压迫而出,当活塞在作反向运动时,则无法将气体送出。后者虽说于活塞的双向运动时均有气体自中央管体内被压迫而出,但由于其为了达到此一目的,其内部设置了许多的逆止阀以及相关的元件,因此导致体积上大,于收藏时必须特别腾出空间置放此类打气筒。
本实用新型包括出气结构、与出气结构相连通的中央管体、滑动套设于中央管体外部的第一外管及滑动套设于第一外管外部的第二外管;中央管体容置于出气结构及第一外管内端部分别设有产生气密作用的第一气密垫及具有于第一内管内滑移块体的第一活塞;块体内部设有容设与第一外管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第一、二密封环的凹槽,并于凹槽的底面设有与中央管体相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一外管供中央管体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中央管体之间形成通气道的外壳体,并于通气道内设有开启/关闭通气道的第二气密垫;容置于第二外管内部的第一外管端部设有第二活塞体;第二活塞体具有于第二外管内部滑动的第二块体;第二外管供第一外管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第一外管外壁面间形成第一通气孔并包覆第二活塞体的第一外壳体,并于第一通气孔内部设有开启/关闭第一通气孔的第三气密垫。
其中第二活塞体的第二块体界定容置第一、二单向阀的容置室;于容置室的底面处设有与介于第二外管与中央管体之间连接管相连通的第二通道。
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具有分别形成间隙的延伸体。
连接管设置于第一外管内部的端部处系设有第一块体,并于第一块体上设有与第一外管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单向阀。
第二外管的底端面处设有复数个气孔,且于第二外管底端面内侧对应于气孔处设有开启/关闭气孔的第四单向阀。
第二外管的底端面处设有复数个气孔,且于第二外管底端面内侧对应于气孔处设有开启/关闭气孔的第四单向阀;一体成形于第一外管端部的第二块体设有与连接管端部第一块体上单向阀相对应并开启/关闭的的连通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出气结构、与出气结构相连通的中央管体、滑动套设于中央管体外部的第一外管及滑动套设于第一外管外部的第二外管;中央管体两端分别设有产生气密作用的第一气密垫及具有于第一内管内滑移块体的第一活塞;块体设有容设第一、二密封环及形成与中央管体相连通的第一通道的凹槽;第一外管两端部分别设有与中央管体之间形成由第二气密垫开启/关闭通气道的外壳体及具有于第二外管内滑动第二块体的第二活塞体;第二外管供第一外管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第一外管外壁面间形成第一通气孔并包覆第二活塞体的第一外壳体,并于第一通气孔内部设有开启/关闭第一通气孔的第三气密垫。本实用新型于收合状态时,因第一活塞体离开第二气密垫时,第二气密垫系开启了通气道,而可令空气得以流入介于中央管体与第一外管之间的空间。动作时,系由收合状态先行将第一活塞体朝向外壳体移动,压缩存在于中央管体及第一外管之间的空气,使第二气密垫在位于中央管体及第一外管之间的空气压迫下关闭通气道,此时被压缩的空气越过第一密封环,并因第二密封环系与第一外管的内壁面间形成密封,故而空气会进入到第一通道内部,并进而进入到中央管体的内部;由于中央管体与出气机构相连通,故而进入到中央管体内部的气体则由出气机构被压迫而出。同时,于第一活塞体朝向外壳体作动时,因第一活塞体的作动形成的真空吸力造成位在第一外管底面处所设的单向阀打开;当第一活塞体触及外壳体内面时,第一活塞体的行程即告终止;此时,若推动第二活塞体的第二块体朝向第一外壳体移动时,压缩存在于第一外管外壁面与第二外管内壁面之间的空气,与此同时,令第四单向阀开启气孔,使外界空气流入第二外管的内部;当第二块体持续地朝向第一外壳体移动时,第一单向阀系呈开启状态,而第二单向阀呈关闭状态,并使第三气密垫在压缩空气压力作用下关闭第一通气孔,使存在于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的空气由第一单向阀一侧由出气机构排出于打气筒之外;当第二活塞的第二块体朝向气孔移动时,第一单向阀系呈关闭状态,而第二单向阀则呈打开状态;此时,第四单向阀受到空气推挤的作用而对气孔产生关闭作用,第二外管中的空气即会通过第二单向阀由出气机构排出打气筒的外;第三气密垫受到真空吸力的作用对第一通气孔产生开启作用,外界空气即会经第一通气孔进入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之间的空间中;当第二活塞体完成作动后,使用者持续的操作打气筒时,第一活塞体朝着远离外壳体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气密垫则会因块体的远离所产生的真空吸力而开启通气道,此时,外界空气则会进入到中央管体与第一外管之间;并当块体移向第二块体时,存在于第一外管内部的空气因为受到压迫,而会对设置于第一外管底部的单向阀产生压迫作用,而关闭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之间的连通,此时,被压缩的空气越过第二密封环,经第一通道进入到中央管体内部,并由出气机构排出于打气筒的外,即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不论是在推或拉的动作下,皆可产生出气动作,而且,其在不作动时亦可整体收合在一起,以便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充气效率高,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剖视图(收合状态)。
图3、为


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4、为
图1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作示意剖视图(第一活塞体于第一外管内向外伸出动作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动作示意剖视图(第二活塞体于第二外管内向外伸出动作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动作示意剖视图(第一活塞体于第一外管内向内缩入动作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动作示意剖视图(第二活塞体于第二外管内向内缩入动作状态)。
中央管体20的第一端与出气机构10相连通,并设有与出气结构10间产生气密效果的第一气密垫21。中央管体20的第二端处固设第一活塞体5。
第一活塞体5包括与第二端一体形成的块体51,于块体51内部系具有凹槽52,于凹槽52内部容设与第一外管30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第一密封环53及第二密封环54。另于块体51凹槽52的底面处系设有与中央管体20相连通的第一通道55。
第一外管30供中央管体20穿入的端部处系设有与中央管体20之间形成通气道33的外壳体32,于通气道33之内设有开启/关闭通气道33的第二气密垫34。
连接管31一端穿过块体51并抵达中央管体20的内部,以与中央管体20相连通;连接管31设置于第一外管30内部的另一端部处系设有第一块体311,并于第一块体311上设有与第一外管30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单向阀312。
第一外管30容置于第二外管40内部的端部处系设有第二活塞体6。
第二活塞体6包括与第一外管30的端部一体形成设有连通孔68的第二块体61,于第二块体61的周面处系设有容置室62,并于容置室62内可容设第一单向阀63及与第一单向阀63相对设立的第二单向阀64。同时,于容置室62的底面处设有与连接管31相连通的第二通道65。其中,第一单向阀63及第二单向阀64分别具有两延伸体631、641,且各两延伸体631、641之间分别形成间隙632、642。
第二外管40供第一外管30穿入的端部处系设有与第一外管30外壁面间形成第一通气孔42并包覆第二活塞6的第一外壳体41,并于第一通气孔42内部设有开启/关闭第一通气孔42的第三气密垫43。于第二外管40的底端面处设有复数个气孔66,且于第二外管40底端面内侧对应于气孔66处设有开启/关闭气孔66的第四单向阀67。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于收合状态时,因第一活塞体5离开第二气密垫34时,第二气密垫34系开启了通气道33,而可令空气得以流入介于中央管体20与第一外管30之间的空间;因连通孔68系与设置于第二外管40底面的气孔66相连通,故经气孔66进入的外界空气即由连通孔68进入第一外管30的内部,为下一行程作准备。动作时,如图5所示,系由如图2所示收合状态先行将第一活塞体5朝向外壳体32移动,压缩存在于中央管体20及第一外管30之间的空气,使第二气密垫34在存在于中央管体20及第一外管30之间的空气压迫下关闭通气道33,此时被压缩的空气越过第一密封环53,并因第二密封环54系与第一外管30的内壁面间形成密封,故而空气会进入到第一通道55内部,并进而进入到中央管体20的内部;由于中央管体20与出气机构10相连通,故而进入到中央管体20内部的气体则由出气机构10被压迫而出。同时,于第一活塞体5朝向外壳体32作动时,因第一活塞体5的作动形成的真空吸力造成位在第一外管30底面处所设的单向阀312打开,开通设置于第二块体61上的连通孔68。
如图6所示,当第一活塞体5触及外壳体32内面时,第一活塞体5的行程即告终止;此时,若推动第二活塞体6的第二块体61朝向第一外壳体41移动时,压缩存在于第一外管30外壁面与第二外管40内壁面之间的空气,与此同时,令第四单向阀67开启气孔66,使外界空气流入第二外管40的内部。
当第二块体61持续地朝向第一外壳体41移动时,第一单向阀63系呈开启状态,而第二单向阀64呈关闭状态,并使第三气密垫43在压缩空气压力作用下关闭第一通气孔42,使存在于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之间的空气由第一单向阀63一侧经第二通道65内进入连接管31的内部,并由出气机构10排出于打气筒之外。
如图7所示,当第二活塞6的第二块体61朝向气孔66移动时,第一单向阀63系呈关闭状态,而第二单向阀64则呈打开状态;此时,第四单向阀67受到空气推挤的作用而对气孔66产生关闭作用,第二外管40中的空气即会通过第二单向阀64及第二通道65,并进入连接管31的内部,并由出气机构10排出打气筒的外;第三气密垫43受到真空吸力的作用对第一通气孔42产生开启作用,外界空气即会经第一通气孔41进入第一外管30及第二外管40之间的空间中。
如图8所示,当第二活塞体6完成作动后,使用者持续的操作打气筒时,第一活塞体5朝着远离外壳体32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气密垫34则会因块体51的远离所产生的真空吸力而开启通气道33,此时,外界空气则会进入到中央管体20与第一外管30之间;并当块体51移向第二块体61时,存在于第一外管30内部的空气因为受到压迫,而会对设置于第一外管30底部的单向阀312产生压迫作用,而关闭设置于第二块体61内部藉以连通第一外管30与第二外管40之间的连通孔68,此时,被压缩的空气越过第二密封环54,经第一通道55进入到中央管体20内部,并由出气机构10排出于打气筒的外。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不论是在推、拉的动作下,皆可产生出气动作,而且,其在不作动时亦可整体收合在一起,以便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
权利要求1.一种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它包括出气结构、与出气结构相连通的中央管体、滑动套设于中央管体外部的第一外管及滑动套设于第一外管外部的第二外管;中央管体容置于出气结构及第一外管内端部分别设有产生气密作用的第一气密垫及具有于第一内管内滑移块体的第一活塞;块体内部设有容设与第一外管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第一、二密封环的凹槽,并于凹槽的底面设有与中央管体相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一外管供中央管体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中央管体之间形成通气道的外壳体,并于通气道内设有开启/关闭通气道的第二气密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于第二外管内部的第一外管端部设有第二活塞体;第二活塞体具有于第二外管内部滑动的第二块体;第二外管供第一外管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第一外管外壁面间形成第一通气孔并包覆第二活塞体的第一外壳体,并于第一通气孔内部设有开启/关闭第一通气孔的第三气密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活塞体的第二块体界定容置第一、二单向阀的容置室;于容置室的底面处设有与介于第二外管与中央管体之间连接管相连通的第二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具有分别形成间隙的延伸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设置于第一外管内部的端部处系设有第一块体,并于第一块体上设有与第一外管内壁面间产生密封效果的单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外管的底端面处设有复数个气孔,且于第二外管底端面内侧对应于气孔处设有开启/关闭气孔的第四单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外管的底端面处设有复数个气孔,且于第二外管底端面内侧对应于气孔处设有开启/关闭气孔的第四单向阀;一体成形于第一外管端部的第二块体设有与连接管端部第一块体上单向阀相对应并开启/关闭的的连通孔。
专利摘要一种伸缩式双向进气打气筒。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充气效率高的轮胎充气装置,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出气结构、中央管体、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中央管体两端分别设有产生气密作用的第一气密垫及具有于第一内管内滑移块体的第一活塞;块体设有容设第一、二密封环及形成与中央管体相连通的第一通道的凹槽;第一外管两端部分别设有与中央管体之间形成由第二气密垫开启/关闭通气道的外壳体及具有于第二外管内滑动第二块体的第二活塞体;第二外管供第一外管穿入的端部处设有与第一外管外壁面间形成第一通气孔并包覆第二活塞体的第一外壳体,并于第一通气孔内部设有开启/关闭第一通气孔的第三气密垫。
文档编号F04B33/00GK2557718SQ0223705
公开日2003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10日
发明者杨熺宫 申请人:杨熺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