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自体吸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010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自体吸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额外设置吸震物件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以及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
技术背景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及发展,电子产品一直朝向高性能、高频率、高速度与轻薄化的方向迅速发展,造成电子产品的发热温度愈来愈高,因而影 响产品可靠度及缩短使用寿命,因此,散热方式已成为电子产品重要的课题之一。目前利用风扇作为电子产品散热装置为常见的散热结构设置,因此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内会使用风扇进行散热,让电子产品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操作温度范围下运作,然而,随着电子芯片散热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风扇散热风量需求也相对提高,但能使风扇风量提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闻风扇的转速。但风扇于运转时原本就会有震动的情况产生,而于转速提升时,其风扇震动的情况也相对地提高,进而影响系统发生共振而影响结构安全,并也会造成噪音且降低系统稳定性的问题产生,又尤其是以风扇并联或串联增加风量时,其相互组接产生震动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如图IA及IB所示,所述风扇11在应用时通常会另外组设至少一吸震片12,以利用所述吸震片12贴附所述风扇11与电子装置,进而利用吸震片12来吸收风扇11运转时产生的震动,且其吸震片12主要是贴附在风扇11框体的侧边来降低震动的现象,又或风扇11并联或串联时(图中未表示),其风扇11与风扇11间也可使用有吸震片12来降低震动的现象。但一般电子产品内的空间有限,故组装所述风扇11与防震片12于电子产品内时,其防震片12相对也有空间上的限制造成其组装上较为不便,因此其组装成本会相对增加且容易有组装不良的情况产生,且其可降低震动的效果也因此有所限制。以上所述,习知具有下列的缺点I.组装成本增加;2.易产生组装不良问题;3.降低震动效果有限。因此,有鉴于上述习用品所衍生的各项缺点,本案的发明人遂竭其心智,潜心研究加以创新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风扇自体吸震结构,本案实为一具功效增进的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为有效解决上述习知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减少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风扇自体吸
震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风扇自体吸震结构,所述风扇包括一框体、一扇轮及至少一吸震件,该框体具有一基座及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侧面,且该框体于基座位置处形成有一容置空间,所述扇轮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而该等吸震件具有弹性且形成于所述侧面位置处且向外凸伸,藉此,所述风扇组设于一电子装置时,可经由所述框体延伸的吸震件直接吸收所述风扇产生的震动,可减少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

图IA是习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IB是习知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一;·图4C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二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一;图6C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如图2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风扇2是包含有一框体21、一扇轮22及至少一吸震件23,所述框体21具有一基座211及周边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侧面212,其侧面212包括有一第一侧面2121、一第二侧面2122、一第三侧面2123及一第四侧面2124,且该框体21于基座211位置处形成有一容置空间2111,而该扇轮22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111内。所述吸震件23则是成形于所述侧面212位置处且往扇轮22另一侧向外凸伸,且其吸震件23是可以组接方式组接所述侧面212位置处,又或由所述侧面212位置处一体延伸凸出,且其吸震件23是为一弹性组件,可成形于所述第一侧面2121、第二侧面2122、第三侧面2123或第四侧面2124上,而于本实施例中是以一体延伸凸出所述第一侧面2121与第三侧面2123为实施方式,但不因此为限,所述吸震件23也可成形于一侧面212上或其中两侧面212上。如图3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是将风扇2与一待组设装置3相互组装,在图中是以组设所述待组设装置3的板体31为实施示意图,所述风扇2是透过所述第一侧面2121及第三侧面2123的吸震件23直接对接于所述板体31上,且于风扇2运转相对板体31产生震动时,可经由所述框体21延伸的吸震件23直接吸收所述风扇2产生的震动,已达到减少需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如图4A、4B及4C所示,是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实施示意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组件及链接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所述侧面212上凹陷有至少一凹槽213,而该吸震件23是形成于所述凹槽213上且向外凸伸,而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13是形成于第一侧面2121及第三侧面2123位置处,而该吸震件23是成形于凹槽213并由凹槽213位置处且往扇轮22另一侧向外凸伸,藉此,所述风扇2组设所述待组设装置3的板体31运作并产生震动时,可经由所述吸震件23直接吸收所述风扇2产生的震动,又或如图4C所示,可将其风扇2与风扇2间并联组接,同时可经由所述框体21延伸的吸震件23直接吸收所述两风扇2相互间产生的震动,已达到减少需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如图5A、5B所示,是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实施示意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组件及链接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所述吸震件23仅成形于所述第一侧面2121位置处且往扇轮22另一侧向外凸伸,并将所述风扇2与风扇2并联组接,所述其一的风扇2是透过所述第一侧面2121的吸震件23直接对接于另一风扇2第三侧面2123,且于风扇2组设所述待组设装置3 的板体31并运转相对产生震动时,可经由所述框体21延伸的吸震件23直接吸收所述风扇2产生的震动,已达到减少需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如图6A及6B图所示,是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实施示意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组件及链接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所述框体21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侧面212,其侧面212包括有一上侧面2125及一下侧面2126,而其吸震件23可成形于所述上侧面2125及下侧面2126上,而于本实施例中是以一体延伸凸出于所述上侧面2125为实施方式,但不因此为限,所述吸震件23也可成形于一侧面212上或其中两侧面212上,其中所述风扇2可与风扇2串联组接,而其一的风扇2透过所述上侧面2125的吸震件23直接对接于另一风扇2的下侧面2126,又如图6C所示,所述风扇2组设所述待组设装置3的板体31并运转相对产生震动时,可经由所述框体21延伸的吸震件23直接吸收所述风扇2产生的震动,已达到减少需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同时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具有下列优点I.可减少额外设置吸震对象;2.降低组装成本;3.提升吸震效果。惟以上所述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举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范围内。主要组件符号说明风扇2框体21基座211侧面212第一侧面2121第二侧面2122第三侧面2123[0042]第四侧面2124上侧面2125下侧面2126凹槽213扇轮22吸震件23待组设装置3板体3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括 一框体,具有一基座及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侧面,且该框体于基座位置处形成有 一容置空间; 一扇轮,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及 至少一吸震件,形成于所述侧面位置处且向外凸伸。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侧面是包括有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一第三侧面及一第四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吸震件是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或第四侧面其中之一侧面上或其中两侧面上。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侧面是包括有上侧面及下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吸震件是形成于所述上侧面或下侧面其中之一侧面上或其中两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吸震件是为一弹性元件。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侧面上凹陷有至少一凹槽,而该吸震件是形成于所述凹槽上且向外凸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风扇自体吸震结构,包括一框体、一扇轮及至少一吸震件,该框体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侧面,所述扇轮是设置于所述框体内,而该等吸震件形成于所述侧面位置处,藉此可经由所述框体延伸的吸震件吸收所述风扇产生的震动,以减少需额外设置吸震对象且具有提升吸震效果,并同时达到方便组装与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
文档编号F04D29/66GK202560657SQ20122011792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6日
发明者刘文豪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