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叶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0854阅读:27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叶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叶片。
风扇因价格较便宜,且耗电亦较少,故仍广为民众普遍使用,而以往一般风扇并无过滤、净化空气的功能。近来有一种吊扇,主要由定位框架、滤网及叶片组成,其中定位框架是一内具空槽的框形体,定位框架与叶片连设一起,将叶片相对设于空槽上面,空槽的底面则连设一具网格状的滤网,定位框架在相对空槽的周面则穿空若干流通孔。藉由上述的结构设计,令叶片于旋转中可兼具过滤尘粒的作用。然而,吊扇是藉叶片将空气由上往下排送,以造成空气的对流作用,虽此一对流作用令室内空气于风扇下方周围产生对流搅动,但流回风扇上方的空气极少,故其过滤空气的功效其实很差,且其所使用过滤的结构为一般具网孔的滤网,故仅能过滤颗粒较大的灰尘,对于一般有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害菌或病毒则无法滤除或抑制,而无法净化空气。
现又有一种具有过滤器的换气扇,是在风扇马达放置室内的前面设置滤器体,滤器体是由外框及被安装在此外框内侧成一体的薄片状滤器等构成。其借由风扇的吸旋并利用薄片状的滤器过滤灰尘,然这种构造的滤器会影响风扇排风的效果,此外,该薄片状的滤器仅能过滤尘粒而无法滤除对人体有害的害菌或病毒。
由上述可知,前例一所使用的滤网与前例二所使用的薄片状滤器,都为一般具网孔的滤网,故仅能过滤颗粒较大的灰尘,对于一般有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害菌或病毒则无法滤除或抑制。然而针对该等有毒物质、害菌或病毒并非束手无策,其中利用活性碳纤维即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依目前业界的技术因为活性碳纤维不是一组织紧密的结构,易产生纤维飞散的现象,尚无法将活性碳纤维制成风扇叶片而直接组设于马达的轴心上。
而且活性碳虽可用于净化空气,但目前活性碳存在的形态一般为粉末状、颗粒状、纤维条或整张由织物或不织布直接碳化的活性碳空隙层,除活性碳空隙层外,其余三种形态均很难定型,而活性碳空隙层很容易脆裂,因此如果直接裸露使用,极易造成碳粉或碳粒四处飞扬,进而污染室内环境。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在不改变风扇叶片送风效率的前题下,利用活性碳提高风扇过滤空气的功效,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并且避免因活性碳污染室内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风扇叶片上设置活性碳滤层。
该活性碳滤层可由二不织布过滤层组成,过滤层中包覆有活性碳层。
该活性碳滤层还可为其上黏有活性碳的有空隙的基层滤材。
该活性碳滤层还可是由活性碳和纸浆一起混合制作的具空隙的薄层状物。
该活性碳滤层还可是将活性碳与基层滤材以抄纸方式合而为一的层面物。
该活性碳滤层还可是由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基层滤材和活性碳组成,活性碳位于相邻基层滤材间。
采用上述结构后,因风扇叶片运转时自后方吸入风,自前方送风,这样在风扇叶片上设置活性碳滤层,当风扇叶片旋转时,可利用活性碳滤层净化空气,且不会影响其整体的送风效率者,并且,提高过滤的效力,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实施风速与风量测量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实施例4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黏着层的剖视图。
请参阅
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叶片1的中央设有一适当大小型态的透孔11,活性碳滤层2是略大于风扇叶片1的透孔11形状的片体,其为二不织布过滤层21中包覆一活性碳层22,并且黏固于风扇叶片1后侧面,令活性碳滤层2完全覆盖风扇叶片1的透孔11。当风扇组设于马达的轴心时,马达运转直接驱动风扇叶片1旋转,当空气由风扇叶片1的前侧面被吹送出去时,产生的瞬间负压会将空气由风扇叶片1的后侧面吸入而经活性碳滤层2至风扇叶片1的前侧面,当风扇叶片1旋转时,可藉活性碳滤层2的活性碳层22过滤尘粒及漂浮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颗粒,或抑制空气中的害菌、病毒,以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因此该黏固活性碳滤层2的风扇叶片1除可净化空气外,亦不会影响风扇叶片1整体的送风功能。
请叁阅下列附表,此为本发明人针对各种不同型态的风扇叶片所做的风速风量测量记录表
<
由该表可知若为一般习用风扇叶片,其所测得的风量分别为50.60M3/min及49.07M3/min,而若将风扇叶片中央设成中空透孔型态,则所测得的风量为55.67M3/min,若将风扇叶片的中空透孔加大,则所测得的风量为47.36M3/min,而若将风扇叶片1的中空透孔11以活性碳滤层2覆盖,则所测得的风量为57.27M3/min。
附表的数据是申请人实地实验所得,现以加活性碳的一组(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风扇叶片1配合活性碳滤层2)作一说明,请参阅图3,其中该测试的风扇叶片1距离中心A为3公尺,而每一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5cm、10cm、15cm…,且左、右边各有九个测试点。以下计算1至3个测试点(其余测试点的算法则依前述的算法,不再重复)。
(一)第1测试点风量=面积×风速Q=πγ瓷埐=3.1416×0.05瓷
126=0.98960.99(M3/min)(二)第2测试点Q=3.1416×(0.12-0.052)×195=4.594594.60(M3/min)(三)第3测试点Q=3.1416×(0.152-0.12)×225=8.35758.84(M3/min)总风量为九个测试点所得的风量累加而得。因此,由所附的测量记录表即可很清楚地得知各种不同型态风扇叶片的风量。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风量为57.27M3/min,相较其他型态风扇叶片的风量略高,由此即可证明具活性碳滤层2的风扇叶片1不会影响其整体的送风功能。
请参阅图4所示,风扇叶片1后侧相对透孔11的外环面适当处成型若干定位凸粒12,而活性碳滤层2相对应处则设作若干穿孔23,藉之,活性碳滤层2可藉预设的穿孔23相对扣固风扇叶片1定位凸粒12而固位于风扇叶片1上,因此,活性碳滤层2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拆下而更换新的活性碳滤层2,更换更具便利性与迅速性。
请参阅图5、图6所示,风扇叶片1的前后两面(亦可只在前面或只在后面)直接黏着活性碳滤层2,其黏着的方式不限。
又请参阅图7、8所示,风扇叶片1的前后两面(亦可只在前面或只在后面)的周缘或适处先固设黏扣带13,并相对于活性碳滤层2的对应位置上亦设黏扣带24,利用黏扣带13与黏扣带24互相毡扣,而使活性碳滤层2黏固于风扇叶片1上。
图9至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碳滤层的结构。
其中,如图9所示,系活性碳滤层2为将活性碳粉末、颗粒或纤维与纸浆一起混合制作成具空隙薄层状。

图10所示,活性碳滤层2为不织布、纤维层、PE或PU发泡成型的空隙层构成的基层滤材25的前面或在后面(亦可在前后两面)直接固着活性碳层22,其中固着的方式亦不拘,黏着或喷附或其他方式均可,而活性碳层22可为粉末或颗粒或纤维条。

图11所示,活性滤层2为二层由不织布、纤维层、PE或PU发泡成型的空隙层构成的基层滤材25之间固着活性碳层22,而活性碳层22可为粉末或颗粒或纤维条或整片的活性碳层。而二层基层滤材25的固着,可以用直接热熔接(如高周波)或胶黏或其他方式,亦可如图所示,三边直接固着,但留一边以各设黏扣带251而对应黏扣的方式固合,如此则可更换活性碳层22,或清洁基层滤材25。

图12所示,活性碳滤层2为具有二层以上的基层滤材25(图面所示为三层),相邻二层基层滤材25之间的构造同
图11。
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活性碳滤层2确实可将活性碳粉末或颗粒或纤维条或整片的活性碳层拘束于基层滤材25,且使活性碳层22不致飞扬污染室内环境,并仍具净化功效。
又请参阅
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也可在活性碳滤层2的背面设置黏着层26,该黏着层26可为可重复使用的黏着胶、黏扣带、方性磁铁或其他黏着物。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风扇叶片上设置有活性碳滤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风扇叶片的中央设有透孔,透孔上覆设一活性碳滤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活性碳滤层固着在风扇叶片的前面或后面或前后两面上。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活性碳滤层直接黏固在风扇叶片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风扇叶片上设有黏扣带,活性碳滤层的对应位置上设有黏扣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活性碳滤层的背面设有黏着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碳滤层为其上黏有活性碳的有空隙的基层滤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碳滤层是由活性碳和纸浆一起混合制作的具空隙的薄层状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碳滤层是将活性碳与基层滤材以抄纸方式合而为一的层面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叶片,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碳滤层是由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基层滤材和活性碳组成,活性碳位于相邻基层滤材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扇叶片。该风扇叶片上设置活性炭滤层。风扇叶片可于其中央设成透孔以对应设置活性滤层,亦可于风扇叶片上黏着活性炭滤层。该活性炭滤层可为黏有活性炭的有空隙的基层滤材,亦可为由活性炭层与纸浆或基层滤材制成的薄层体,也可在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基层滤材间夹置活性炭层。采用上述结构后,当风扇叶片旋转时,不影响整体的送风效力,并且提高过滤的能力。
文档编号F04D29/38GK2386229SQ9921521
公开日2000年7月5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2日
发明者李泰庆 申请人:李泰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