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复位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998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复位气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复位气缸。
背景技术
气缸作为普通机械部件单元,为人们所常见,其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家具以及汽车配件等各个领域,气缸内一般以油、气或者油气混合物作为传动媒介。现有气缸因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一旦充气、油后,气压或者油压无法调节,影响气缸使用灵活度。故研制一种气压或者油压可调的气缸已成为行业的研究热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复位气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复位气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一端设有通孔二,所述缸体另一端设有后封堵,后封堵上设有充气机构,所述缸体设有通孔二的一端设有前支撑架,前支撑架内设有通孔一;通孔二内侧与前支撑架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后封堵内侧设有后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之间固定设有内缸体,内缸体将缸体内空间分为内腔和外腔; 所述缸体内壁与内缸体外壁之间设有活动隔塞;所述活动隔塞将外腔分为左外腔和右外腔,所述内缸体内设有活塞,活塞将内腔分为左内腔和右内腔;所述活塞内设有一通道,通道连通左内腔和右内腔;通道一端内固定设有活塞杆,活塞杆另一端穿过通孔一和通孔二伸出缸体外;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贯通活塞杆两端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顶杆;所述活塞通道另一端设有阀针,阀针外端固定连接有阀针片;所述顶杆伸出活塞杆一端设有触头,顶杆另一端与阀针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与顶杆之间设有行程定位机构;所述活塞上设有油孔一,油孔一一端与活塞内通道连通,油孔一另一端与左内腔连通;所述前支撑架内设有油孔二,所述油孔二连通左内腔和左外腔;所述后支撑架设有气孔,所述气孔连通右外腔与充气机构。其中,所述行程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安装孔内台阶部和设于顶杆外端的卡部,所述卡部设于触头的内侧。其中,所述充气机构包括设于后封堵上的充气孔和设于充气孔内的钢珠。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内通道内壁上设有凹部,活塞杆外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部, 所述两凹部之间卡设有钢丝圈。进一步地,所述阀针通过固定架设于活塞内,阀针套设于固定架的通孔三内,所述固定架一侧设有缺口。进一步地,所述内缸体内壁与活塞之间设有挡圈。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二内侧与密封件之间设有导向套。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与前支撑架之间设有隔套。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与活塞之间设有阀片。[0014]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内壁与顶杆外壁之间设有小导向套。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实现自动复位,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对其内的气压或油压进行有效调节,极大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灵活度及品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架结构示意图。图中1、触头;2、卡部;3、顶杆; 4、活塞杆;5、导向套;6、密封件;7、隔套; 8、前支撑架;9、缸体;10、内缸体;11、密封圈;12、活动隔塞;13、安装孔;14、台阶部;15、活塞;16、阀针;17、阀针片;19、后支撑架;20、后封堵;21、固定架;22、阀片; 24、挡圈;25、衬套;26、油孔一;27、小导向套;28、钢丝圈;29、凹部;30、钢珠;31、左内腔;32、右内腔;41、左外腔;42、右外腔;81、油孔二 ;82、通孔一 ;91、通孔二 ;191、气孔;200、充气孔;211、缺口 ;212、通孔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复位气缸,包括缸体9,所述缸体9 一端设有通孔二 91,所述缸体9另一端设有后封堵20,后封堵20与缸体9之间设有密封圈11。 缸体9和后封堵20构成本实用新型整体外部结构。所述缸体9设有通孔二91的一端内设有前支撑架8,前支撑架8内设有通孔一82, 通孔二 91内侧与前支撑架8之间设有导向套5、密封件6以及隔套7,需进一步明确的是, 隔套7 —侧与前支撑架8固定连接,而导向套5与密封件6的位置可以相互替换。隔套7 与缸体9内壁之内设有密封圈11。所述后封堵20内侧的缸体9内设有后支撑架19。所述前支撑架8和后支撑架19之间固定设有内缸体10,即内缸体10 —端套设于前支撑架8上,另一端套设于后支撑架19上,且内缸体10内壁与后支撑架19之间设有密封圈11。所述内缸体10将缸体9内空间分为内腔和外腔。所述缸体9内壁与内缸体10外壁之间设有活动隔塞12,活动隔塞12与缸体9内壁以及内缸体10外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圈11。所述活动隔塞12将外腔分为左外腔41和右外腔42。所述内缸体10内设有活塞15,所述内缸体10内壁与活塞15之间设有挡圈M,其主要作用是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所述活塞15将内腔分成左内腔31和右内腔32。所述活塞15内设有一通道(图中未示出),通道连通左内腔31和右内腔32。[0040]所述通道一端内固定设有活塞杆4,活塞杆4另一端穿过通孔一 82和通孔二 91伸出缸体9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15通道内壁上设有凹部四,活塞杆4外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部四,所述两凹部四之间卡设有钢丝圈观,钢丝圈观与两凹部四之间配合实现活塞15与活塞杆4的固定连接,应进一步理解是的,本实用新型的活塞15与活塞杆4之间并不排除其它类似或者说常规的固定连接方式。所述前支撑架8、后支撑架19、内缸体10以及设于内缸体10内的活塞15和活塞杆4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所述活塞杆4内设有贯通活塞杆4两端的安装孔13,安装孔13内设有顶杆3,所述安装孔13内壁与顶杆3外壁之间设有小导向套27。所述活塞15通道内另一端设有阀针16,阀针16外端固定连接有阀针片17。所述顶杆3伸出活塞杆4 一端设有触头1和卡部2,卡部2设于触头1内侧。顶杆3另一端与阀针16固定接,两者连接处的外围设有衬套 25。所述活塞杆4与顶杆3之间设有行程定位机构,所述行程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安装孔13 内台阶部14和设于顶杆3外端的卡部2。所述活塞15上设有油孔一沈,油孔一沈一端与活塞15内通道连通,油孔一沈另一端与左内腔31连通;所述前支撑架8内设有油孔二 81,所述油孔二 81连通左内腔31和左外腔41 ;所述后支撑架19设有气孔191,所述气孔191连通右外腔42与充气机构。所述后封堵20上设有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设于后封堵20上的充气孔 200和设于充气孔200内的钢珠30。所述阀针16通过固定架21设于活塞15内,阀针16套设于固定架21的通孔三212 内,所述固定架21—侧设有缺口 211,缺口 211形成左内腔31和右内腔32的油路通道。所述固定架21与活塞15之间设有阀片2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时,左内腔31和右内腔32以及左外腔41内均设有油体, 而右外腔42内通过充气机构充分高压气体。压缩本实用新型时,只需向右按触头1,顶杆3 移动,通过阀针16顶开阀针片17,此时,左内腔31和右内腔32连通。继续按触头1时,卡部2与安装孔13内台阶部14接触,顶杆3相对于活塞杆4停止运动,而是带动活塞杆4 一起运动,从而推动活塞15向右运动,右内腔32的油体经挤压流入左内腔31以及左外腔41 内,通过油压作用,左外腔41的油体推动活动隔塞12向右移动,进一步压缩右外腔42内的气体。当停止外力按压触头1,右外腔42的气压膨胀,推动活动隔塞12运动,一部分油体从左外腔4以及左内腔31重新流回右内腔32,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复位。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气压可以通过充气机构充气进行有效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灵活度及品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复位气缸,包括缸体(9),所述缸体(9) 一端设有通孔二(91),所述缸体 (9)另一端设有后封堵(20),后封堵00)上设有充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9)设有通孔二(91)的一端设有前支撑架(8),前支撑架(8)内设有通孔一(82);通孔二(91)内侧与前支撑架(8)之间设有密封件(6);所述后封堵00)内侧设有后支撑架(19),所述前支撑架⑶和后支撑架(19)之间固定设有内缸体(10),内缸体(10)将缸体(9)内空间分为内腔和外腔;所述缸体(9)内壁与内缸体(10)外壁之间设有活动隔塞(1 ;所述活动隔塞(12)将外腔分为左外腔(41)和右外腔(42),所述内缸体(10)内设有活塞(15),活塞(1 将内腔分为左内腔(31)和右内腔(3 ;所述活塞(1 内设有一通道,通道连通左内腔(31)和右内腔(3 ;通道一端内固定设有活塞杆G),活塞杆(4)另一端穿过通孔一 (82)和通孔二(91)伸出缸体(9)外;所述活塞杆⑷内设有贯通活塞杆⑷两端的安装孔(13),安装孔(13)内设有顶杆(3);所述活塞(15)通道另一端设有阀针(16),阀针(16) 外端固定连接有阀针片(17);所述顶杆(3)伸出活塞杆⑷一端设有触头(1),顶杆(3)另一端与阀针(16)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4)与顶杆( 之间设有行程定位机构;所述活塞 (15)上设有油孔一(沈),油孔一 06) —端与活塞(1 内通道连通,油孔一 06)另一端与左内腔(31)连通;所述前支撑架(8)内设有油孔二(81),所述油孔二(81)连通左内腔(31) 和左外腔(41);所述后支撑架(19)设有气孔(191),所述气孔(191)连通右外腔(42)与充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安装孔(13)内台阶部(14)和设于顶杆(3)外端的卡部O),所述卡部(2)设于触头(1)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构包括设于后封堵(20)上的充气孔(200)和设于充气孔O00)内的钢珠(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 内通道内壁上设有凹部(四),活塞杆(4)外壁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部( ),所述两凹部09)之间卡设有钢丝圈(28)。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针(16)通过固定架设于活塞(15)内,阀针(16)套设于固定架的通孔三012)内,所述固定架(21)一侧设有缺口 0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体(10)内壁与活塞 (15)之间设有挡圈(24) 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二(91)内侧与密封件 (6)之间设有导向套(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6)与前支撑架(8) 之间设有隔套(7)。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与活塞(15)之间设有阀片0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复位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3)内壁与顶杆 (3)外壁之间设有小导向套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复位气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一端设有通孔二,所述缸体另一端设有后封堵,后封堵上设有充气机构,所述缸体设有通孔二的一端设有前支撑架,前支撑架内设有通孔一;通孔二内侧与前支撑架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后封堵内侧设有后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之间固定设有内缸体,内缸体将缸体内空间分为内腔和外腔;所述缸体内壁与内缸体外壁之间设有活动隔塞。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实现自动复位,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对其内的气压或油压进行有效调节,极大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灵活度及品质。
文档编号F15B15/20GK202040149SQ20112010336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1日
发明者董喜刚, 董高通, 许善强 申请人:奉化市仁龙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