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以及液压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82872发布日期:2018-11-09 18: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以及液压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中的液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压挖掘机等作业车辆中,谋求同时实现低燃料消耗率和作业性的提高。

例如,在日本特表2014-52295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防止液压泵的压力损失为目的的液压控制系统。该液压控制系统具备第一液压泵、第二液压泵、斗杆缸、铲斗缸、斗杆操作装置、铲斗操作装置、第一斗杆控制阀、第二斗杆控制阀、铲斗控制阀以及合流解除阀。

第一斗杆控制阀配设于第一液压泵与斗杆缸之间的流路,在通过斗杆操作装置的操作而被切换时,控制斗杆缸的起动、停止以及方向切换。第二斗杆控制阀配设于第二液压泵与斗杆缸之间的流路,在基于斗杆操作装置的操作的控制信号超过设定值时而被切换,使第二液压泵的排出流量与斗杆缸合流而进行供给。

铲斗控制阀配设于第二液压泵与铲斗缸之间的流路,在通过铲斗操作装置的操作而被切换时,控制铲斗缸的起动、停止以及方向切换。合流解除阀配设于第二液压泵与第二斗杆控制阀之间的流路。

在该液压控制系统中,在同时操作斗杆和铲斗而进行挖掘作业的复合动作时,解除合流功能。由此,斗杆缸仅从第一液压泵以及第二液压泵中的第一液压泵接受工作油的供给而进行驱动。铲斗缸仅从第二液压泵接受工作油的供给而进行驱动。通过这种结构,液压控制系统防止复合动作时的液压泵的压力损失。

在日本特开平9-26860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第一液压泵和第二液压泵的重装备中的流量合流装置。该流量合流装置具备通过规定的外部信号而对先导流路进行开闭的先导流路开闭阀。在流量合流装置中,根据第二液压泵侧的致动器的工作状况,选择性地实现与第一液压泵侧的致动器合流的合流功能。通过这种结构,流量合流装置顺畅地实现致动器的复合工作,从而提高装备的作业性。

在国际公开第2005/047709号(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能够通过抑制在分流合流阀的切换前后产生的流动变动从而提高操作性以及作业效率的液压控制装置。该液压控制装置能够准确地判断分流合流阀的切换时期。因此,根据液压控制装置,能够抑制由压力补偿阀的压力损失导致的能量损耗以及提高多个液压致动器的复合动作时的作业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22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68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5/047709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挖掘作业时,在作业的后半段使铲斗转动,因此具有在作业的后半段铲斗的负载变高的倾向。因此,即使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那样在挖掘作业时停止合流功能,但若从一方的液压泵向斗杆供给的工作油的油量与从另一方的液压泵向铲斗供给的工作油的油量相同,则铲斗的挖掘速度上无法上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提高铲斗的挖掘速度从而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的作业车辆以及该作业车辆中的液压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作业车辆具备:铲斗;斗杆;第一液压泵以及第二液压泵,其排出工作油;第一油路,其供被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铲斗;第二油路,其供被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斗杆;分流合流阀,其切换使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连通的合流位置和使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分离的分流位置;以及控制器,其控制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以及分流合流阀的动作。在随着挖掘作业而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第一规定值时,控制器将分流合流阀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在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为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器将第一液压泵和第二液压泵控制为,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在挖掘作业中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时,成为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分离的状态。另外,在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为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因此,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因此,能够抑制铲斗的挖掘速度的降低。因此,与使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与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

优选为,在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为比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器将第一液压泵和第二液压泵控制为,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为比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二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铲斗的挖掘速度降低。

优选为,作业车辆还具备检测第一液压泵的泵压的传感器。随着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控制器增大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

根据上述的结构,随着铲斗侧的负载变高而泵压变高。因此,通过随着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而增大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从而即使铲斗侧的负载逐渐增大,也能够抑制铲斗的挖掘速度的降低。

优选为,控制器在将分流合流阀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后,当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为比第一规定值小的第三规定值以下时,将分流合流阀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从分流位置返回合流位置后,为了再次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需要泵压上升第一规定值与第三规定值的差量。因此,能够防止在从分流位置返回合流位置后,瞬间再次返回分流位置的情况。

优选为,控制器在将分流合流阀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后到将分流合流阀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为止的期间,将第一液压泵和第二液压泵控制为,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分离的状态的期间内,能够使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

优选为,作业车辆还具备:第一致动器,其驱动铲斗;第二致动器,其驱动斗杆;第一主操作阀,其与第一油路连接,且向第一致动器供给工作油;第二主操作阀,其将被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经由第一油路向第二致动器供给;第一压力补偿阀,其设置在第一致动器与第一主操作阀之间;以及第二压力补偿阀,其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与第二主操作阀之间。当第二主操作阀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比第一主操作阀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低时,第二压力补偿阀通过进行提高第二压力补偿阀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动作,从而使第二主操作阀的入口侧的端口与第二压力补偿阀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和第一主操作阀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相同。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执行使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控制的情况下,不对第二主操作阀进行压力补偿。因此,抑制了向第二致动器供给的工作油的油量。因此,能够防止向第一致动器供给的工作油变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液压控制方法在具备分流合流阀的作业车辆中执行,该分流合流阀从使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连通的合流位置与使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分离的分流位置中的任一方的位置向另一方的位置切换,所述第一油路供被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铲斗,第二油路供被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斗杆。液压控制方法具备如下步骤:将分流合流阀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以及以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方式控制第一液压泵和第二液压泵。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在挖掘作业中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时,成为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分离的状态。另外,在第一液压泵的泵压为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因此,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因此,能够抑制铲斗的挖掘速度降低。因此,与使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与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高铲斗的挖掘速度,从而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作业车辆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示出搭载于作业车辆的液压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3是示出液压系统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4是用于对从合流向分流切换的切换逻辑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用于对挖掘作业中的合流位置与分流位置之间的切换的时机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二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一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的图。

图7是用于对液压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8是用于对液压系统的液压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液压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10是示出液压系统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11是液压系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进行对于这些部件的详细说明。

适当组合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进行使用是当初预定的。另外,也存在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业车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是指以就坐于作业车辆的驾驶席的操作员为基准的用语。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是对基于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00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所示,作为作业车辆100,在本例子中,主要列举液压挖掘机进行说明。

作业车辆100主要具有行驶体101、回转体103以及工作装置104。作业车辆主体包括行驶体101和回转体103。行驶体101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回转体103借助行驶体101的上部的回转机构而被装配为能够回转。

工作装置104在回转体103处被轴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动作,进行砂土的挖掘等作业。工作装置104包括动臂105、斗杆106以及铲斗107。动臂105的基部以可动的方式与回转体103连结。斗杆106以可动的方式与动臂105的前端连结。铲斗107以可动的方式与斗杆106的前端连结。回转体103包括驾驶室108等。

<液压系统>

图2是示出搭载于作业车辆100的液压系统109的概要的图。

如图2所示,液压系统109具备第一液压泵2、第二液压泵3、排出油路10、11以及连通路12。液压系统109还具备动臂用的主操作阀51、行驶体101的左侧的履带用的主操作阀52、铲斗用的主操作阀5、动臂hi(high)用的主操作阀53、回转用的主操作阀61、行驶体101的右侧的履带用的主操作阀62、斗杆用的主操作阀8、溢流阀54、63、卸荷阀55、64以及分流合流阀13。

第一液压泵2的排出口经由排出油路10而与主操作阀5、51~53的入口侧端口连接。第一液压泵2向排出油路10排出工作油。

第二液压泵3的排出口经由排出油路11而与主操作阀8、61、62的入口侧端口连接。第二液压泵3向排出油路11排出工作油。

排出油路10和排出油路11能够通过连通路12连接。在连通路12的中途设置有分流合流阀13。

分流合流阀13在使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连通的合流位置、以及使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的分流位置之间切换。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通过使分流合流阀13成为合流位置而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连通的状态也称为“合流状态”。另外,将通过使分流合流阀13成为分流位置而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的状态也称为“分流状态”。

分流合流阀13被控制为在进行负载轻的作业时成为分流位置。分流合流阀13被控制为,在进行负载重的作业时,除预先设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以外,成为合流位置。例如,在绞车回转时,分流合流阀13被控制为成为合流位置。对于“预先设定的条件”,后文叙述。

在动臂操作用的操作杆的操作量达到最大时,动臂hi用的主操作阀53使工作油向未图示的动臂用缸流动。由此,通过动臂用的主操作阀51和动臂hi用的主操作阀53向动臂用缸供给工作油,从而驱动动臂105。

溢流阀54、63是将液压控制为不上升至设定以上的压力的安全阀。卸荷阀55、64是用于在液压达到规定压力时使液压泵无负载运转(卸载)的阀。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包括排出油路10以及主操作阀5、51~53的液压系统也称为“第一液压系统95”。另外,将包括排出油路11以及主操作阀8、61、62的液压系统也称为“第二液压系统96”。

图3是示出液压系统109的详细情况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着眼于同时操作斗杆106和铲斗107进行挖掘作业的复合动作,因此示出了图2所示的多个主操作阀5、8、51~53、61、62中的、铲斗用的主操作阀5和斗杆用的主操作阀8。

如图3所示,液压系统109除图2所示的构件以外,还具备发动机1、控制器14、伺服机构25、26、压力传感器27、28、操作杆29、30、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32、压力补偿阀6、9、铲斗用缸4、斗杆用缸7、分流合流阀21、往复阀15、18、22、负载压导入油路16、19、23、24以及保持压导入油路17、20。

需要说明的是,铲斗用缸4是“第一致动器”的一例。另外,斗杆用缸7是“第二致动器”的一例。铲斗107是被第一致动器驱动的“第一负载”的一例。斗杆106是被第二致动器驱动的“第二负载”的一例。

第一液压泵2具有斜板2a。第二液压泵3具有斜板3a。

分流合流阀13具有电磁螺线管13a。分流合流阀21具有电磁螺线管21a。

压力补偿阀6具备被供给铲斗用缸4的保持压的受压部6a、被供给往复阀15的出口端口侧的先导压的受压部6b以及设置于受压部6a侧的弹簧6c。

压力补偿阀9具备被供给斗杆用缸7的保持压的受压部9a、被供给往复阀18的出口端口侧的先导压的受压部9b以及设置于受压部9a侧的弹簧9c。

以下,对各构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铲斗用缸4是用于驱动铲斗107致动器。铲斗用缸4被第一液压泵2驱动。在分流合流阀13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铲斗用缸4被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驱动。

斗杆用缸7是用于驱动斗杆106的致动器。斗杆用缸7被第二液压泵3驱动。在分流合流阀13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斗杆用缸7被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驱动。

第一液压泵2以及第二液压泵3被发动机1驱动。

第一液压泵2的斜板2a被伺服机构25驱动。伺服机构25使斜板2a移动至与来自控制器14的控制信号相应的倾转位置。斜板2a的倾转位置发生变化,从而第一液压泵2的容量发生变化。由此,第一液压泵2的工作油的排出量发生变化。

第二液压泵3的斜板3a被伺服机构26驱动。伺服机构26使斜板3a移动至与来自控制器14的控制信号相应的倾转位置。斜板3a的倾转位置发生变化,从而第二液压泵3的容量发生变化。由此,第二液压泵3的工作油的排出量发生变化。

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入口侧端口连接。压力补偿阀6的出口侧端口与铲斗用缸4连接。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排出油路10向主操作阀5供给。通过主操作阀5后的工作油经由压力补偿阀6向铲斗用缸4供给。

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9的入口侧端口连接。压力补偿阀9的出口侧端口与斗杆用缸7连接。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排出油路11向主操作阀8供给。通过主操作阀8后的工作油经由压力补偿阀9向斗杆用缸7供给。

在分流合流阀13位于合流位置时,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向铲斗用缸4和斗杆用缸7供给,并且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也向铲斗用缸4和斗杆用缸7供给。

主操作阀5被设置在驾驶室108内的右侧的操作杆29操作。通过操作员对操作杆29进行操作,从而从主操作阀5向铲斗用缸4供给的工作油的方向以及流量发生变化。由此,以与该操作相应的方向以及速度驱动铲斗107。

主操作阀8被设置在驾驶室108内的左侧的操作杆30操作。通过操作员对操作杆30进行操作,从而从主操作阀8向斗杆用缸7供给的工作油的方向以及流量发生变化。由此,以与该操作相应的方向以及速度驱动斗杆106。

分流合流阀21与分流合流阀13同样地能够设为合流位置和分流位置中的任一方。在合流位置处,负载压导入油路16与负载压导入油路19成为连通状态,并且,工作油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24向往复阀22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流入。在分流位置处,负载压导入油路16与负载压导入油路19分离,并且,工作油不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24向往复阀22流入。

压力传感器27检测在排出油路10中流动的工作油的压力。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器14。压力传感器28检测在排出油路11中流动的工作油的压力。压力传感器28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器14。

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操作杆29的操作量。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器14。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2检测操作杆30的操作量。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器14。

(由压力补偿阀6、9进行的压力补偿)

压力补偿阀6、9通过阀柱在套筒内移动而能够使压力补偿阀6、9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发生变化。

压力补偿阀6将主操作阀5的入口侧端口与出口侧端口的差压(以下,称为“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补偿为恒定。压力补偿阀9将主操作阀8的入口侧端口与出口侧端口的差压(以下,称为“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补偿为恒定。

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9进行以下的动作。

当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6使阀柱向提高压力补偿阀6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主操作阀5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以下,也称为“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

当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9使阀柱向提高压力补偿阀9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主操作阀8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9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以下,也称为“主操作阀8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相同。

这样,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9对第一液压系统95和第二液压系统96进行压力补偿。详细而言,压力补偿阀6、9对第一液压系统95以及第二液压系统96所包括的全部主操作阀进行压力补偿。

另一方面,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分流位置的情况下,即使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低,压力补偿阀6也不进行用于使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的动作。另外,即使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压力补偿阀6也不进行用于使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的动作。

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分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在第一液压系统95内进行压力补偿。压力补偿阀9在第二压力系统96内进行压力补偿。

对于在分流合流阀13以及分流合流阀21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的压力补偿,根据往复阀15、18、22的动作详细地进行如下说明。

往复阀22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23而与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和压力补偿阀6的入口侧端口之间的油路连接。往复阀22的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24以及分流合流阀21而与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和压力补偿阀9的入口侧端口之间的油路连接。

往复阀22的出口侧端口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16而与往复阀15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连接。另外,往复阀22的出口侧端口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19以及分流合流阀21而与往复阀18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连接。

往复阀15的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受压部6a连接。另外,该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出口侧端口和铲斗用缸4之间的油路连接。往复阀15的出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受压部6b连接。

往复阀18的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9的受压部9a连接。另外,该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9的出口侧端口和斗杆用缸7之间的油路连接。往复阀18的出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9的受压部9b连接。

往复阀22检测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与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中的较高的一方的液压(以下,也称为“第一最高负载压”)。往复阀22将第一最高负载压向负载压导入油路16、19输出。

往复阀15检测第一最高负载压和压力补偿阀6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铲斗用缸4的保持压)中的较高的一方的液压(以下,也称为“第二最高负载压”)。往复阀15将第二最高负载压向受压部6b输出。

在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往复阀22将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负载压导入油路16输出。往复阀15将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受压部6b输出。由此,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

在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往复阀22将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负载压导入油路19输出。往复阀18将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受压部9b输出。由此,主操作阀8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压力补偿阀6组装于主操作阀5,从而形成主操作阀5与压力补偿阀6成为一体的结构。同样地,也可以通过将压力补偿阀9组装于主操作阀8,从而形成主操作阀8与压力补偿阀9成为一体的结构。

(控制器14的控制内容)

控制器14控制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以及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控制器14通过控制斜板2a的倾转位置,从而控制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控制器14通过控制斜板3a的倾转位置,从而控制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

控制器14控制分流合流阀13的动作和分流合流阀21的动作。控制器14通过将控制信号向电磁螺线管13a输出,从而将分流合流阀13的状态在上述的合流位置与分流位置之间切换。控制器14通过将控制信号向电磁螺线管21a输出,从而将分流合流阀21在合流位置与分流位置之间切换。

控制器14根据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压力传感器28的检测结果、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以及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斜板2a的倾转位置、斜板3a的倾转位置、分流合流阀13的动作以及分流合流阀21的动作。

详细情况后文叙述,控制器14在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时,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需要说明的是,主操作阀5、排出油路10、排出油路11、铲斗用缸4、斗杆用缸7、分流合流阀13、压力补偿阀6、压力传感器27、28、以及控制器14分别是“第一主操作阀”、“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一致动器”、“第二致动器”、“分流合流阀”、“第一压力补偿阀”、“传感器”、以及“控制器”的一例。

(分流位置与合流位置之间的切换)

如上述那样,分流合流阀13被控制为,在进行负载重的作业时,除预先设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以外,成为合流位置。“预先设定的条件”是指,在挖掘作业中第一液压泵2或者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这样,作业车辆100在预先设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以下,对预先设定的条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作为一例,控制器14利用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压力值(以下,也称为“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具体而言,利用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4也可以代替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而利用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压力的值。

图4是用于对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的切换逻辑进行说明的图。如图4所示,为了进行是否处于挖掘作业中的判断,控制器14判断斗杆挖掘ppc压(先导压)是否为r1kg/cm2以上(以下,也称为“第一条件”)并且铲斗挖掘ppc压是否为r2kg/cm2以上(以下,也称为“第二条件”)。需要说明的是,r1、r2是阈值(常数)。

并且,在斗杆挖掘ppc压为r1kg/cm2以上且铲斗挖掘ppc压为r2kg/cm2以上的情况(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器14判断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是否为bkg/cm2以上(以下,也称为“第三条件”)。需要说明的是,b是阈值(常数)。

在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以及第三条件全部成立的情况下,控制器14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同样地,在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以及第三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器14将分流合流阀21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判断设定为在不处于回转中时有效。

图5是用于对挖掘作业中的合流位置与分流位置之间的切换的时机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在上述的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当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bkg/cm2以上时,控制器14将分流合流阀13、21的状态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

之后,将上述的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成立设为条件,当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a(<b)kg/cm2以下时,控制器14将分流合流阀13、21的状态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需要说明的是,a是阈值(常数)。

这样,将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时的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设定为比从分流位置再次向合流位置切换时的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高。对于其理由后文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泵压的值“bkg/cm2”、“akg/cm2”分别是“第一规定值”、“第三规定值”的一例。

(流量比率的变更)

在分流合流阀13、21位于合流位置时,控制器14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相同。

当上述的三个条件成立,分流合流阀13、21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时,控制器14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详细而言,控制器14使分流位置处的转矩分配从均匀的状态向使铲斗侧比斗杆侧吸收更多的转矩的状态转变。以下,对这种控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的图。图6的图表在图4所示的切换逻辑成立而分流合流阀13、21被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时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图6的图表表示向斗杆侧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与向铲斗侧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的比率。详细而言,分流合流阀13的状态处于分流位置,因此图6的图表表示向第二液压系统96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与向第一液压系统95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的比率。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该比率也称为“流量比率r”。

图6的图表表示将铲斗侧的流量设为“1”时的斗杆侧的流量。在该图表中,在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q1kg/cm2(2p<q1<3p)至8pkg/cm2的期间,流量比率r小于。在该期间内,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需要说明的是,p是常数。

在挖掘作业中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是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b(=5p)kg/cm2以上,并且从分流位置返回合流位置是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a(=4p)kg/cm2以下。因此,实际上,控制器14使用图6的图表中的泵压为4pkg/cm2以上的区域的流量比率r。

如上述区域的流量比率r所示那样,控制器14在从将分流合流阀13、21的状态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到将分流合流阀13、21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为止的期间,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然而,在挖掘作业时,在作业的后半段使铲斗107转动,因此具有在作业的后半段铲斗107的负载变高的倾向。因此,通过使从第一液压泵2向铲斗用缸4供给的作业油的油量比从第二液压泵3向斗杆用缸7供给的液压的油量多,从而能够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降低。因此,根据作业车辆100,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

控制器14在将分流合流阀13、21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后,随着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而减小流量比率r。详细而言,在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为5p(=b)kg/cm2至q2kg/cm2(5p<q2<6p)的期间内,控制器14随着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而减小流量比率r。换言之,控制器14增大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

在挖掘作业时,随着铲斗107的负载变高,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变高。因此,通过随着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而减小流量比率r,从而即使铲斗107的负载逐渐变大,也能够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泵压的值“q1kg/cm2”是“第二规定值”的一例。

<功能结构>

图7是用于对液压系统109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的框图。

如图7所示,液压系统109具备控制器14、分流合流阀13、21、压力传感器27、28、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32、伺服机构25、26以及斜板2a、3a。

控制器14具有判断部141、分流合流阀控制部142、斜板控制部143以及存储部144。在存储部144存储有阈值信息1441、数据表1442。

阈值信息1441包括图4的切换逻辑中示出的、斗杆挖掘ppc压的阈值“r1kg/cm2”、铲斗挖掘ppc压的阈值“r2kg/cm2”、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的阈值“bkg/cm2以上”。并且,阈值信息1441中存储有用于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的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的阈值“akg/cm2”。

数据表1442是示出图6的图表的数据。在数据表中,将泵压与流量比率r建立关联地存储。

判断部141根据压力传感器27、28的检测结果、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32的检测结果以及阈值信息1441,来判断图4所示的切换逻辑是否成立。判断部141在判断为切换逻辑成立的情况(判断为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的情况)下,向分流合流阀控制部142和斜板控制部143发送指令。

当分流合流阀控制部142从判断部141接受到指令时,将分流合流阀13、21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

斜板控制部143参照数据表1442以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方式,使伺服机构25控制斜板2a的倾转位置,并且使伺服机构26控制斜板3a的倾转位置。

<控制结构>

图8是用于对液压系统109中的液压控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步骤s2中,控制器14判断是否处于绞车回转中。在判断为不处于绞车回转中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否),在步骤s4中,控制器14判断操作杆29是否被操作。具体而言,控制器14判断铲斗挖掘ppc压是否达到r2/cm2以上。在判断为处于绞车回转中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是),使处理进入步骤s16。

在判断为操作杆29未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否),控制器14使处理进入步骤s16。在判断为操作杆29被操作了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是),在步骤s6中,控制器14判断操作杆30是否被操作。具体而言,控制器14判断斗杆挖掘ppc压是否达到r1kg/cm2以上。

在判断为操作杆30未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8中为否),控制器14使处理进入步骤s16。在判断为操作杆30被操作了的情况下(步骤s8中为是),在步骤s10中,控制器14通过分流合流阀13而将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详细而言,控制器14使分流合流阀13、21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

在步骤s12中,控制器14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在步骤s14中,控制器14判断为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是否达到a(=4p)kg/cm2以下。

在判断为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达到akg/cm2以下的情况(步骤s14中为是),使处理进入步骤s16。在判断为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未达到akg/cm2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4中为否),控制器14使处理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6中,控制器14将第一液压泵2与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相同。

<总结>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辆100的结构和通过该结构能够得到的优点进行总结,如下所述。

(1)作业车辆100具备:铲斗107;斗杆106;第一液压泵2以及第二液压泵3,其排出工作油;排出油路10,其供被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铲斗107;排出油路11,其供被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流动,以便驱动斗杆106;分流合流阀13,其切换使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连通的合流位置以及使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的分流位置;以及控制器14,其控制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以及分流合流阀13的动作。在随着挖掘作业而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b(=5p)kg/cm2以上时,控制器14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控制器在使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转变时,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根据这种结构,当在挖掘作业中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bkg/cm2以上时,成为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的状态。另外,在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为bkg/cm2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因此,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因此,能够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降低。因此,与使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与向铲斗107侧供给的油量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执行挖掘作业。

(2)在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中的任一方为比b(=5p)kg/cm2小的q1kg/cm2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器14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根据这种结构,在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中的任一方为比bkg/cm2小的q1kg/cm2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降低。

(3)作业车辆100还具备检测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的压力传感器27。随着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控制器14增大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

根据这种结构,随着铲斗侧的负载变高而泵压变高。因此,通过随着压力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的值变高,而增大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的比率(流量比率r的倒数),从而即使铲斗侧的负载逐渐增大,也能够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的降低。

(4)控制器14在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切换为分流位置后,在第一液压泵2的泵压与第二液压泵3的泵压中的任一方达到akg/cm2以下时,将分流合流阀13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

根据这种结构,在从分流位置返回合流位置后,为了再次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转变,需要泵压上升b与a的差量((b-a)kg/cm2)。因此,能够防止在从分流位置返回合流位置后,瞬间再次返回分流位置的情况。通过像这样设定滞后,能够防止所谓的切换时的晃动。

(5)控制器14在从将分流合流阀13从合流位置转变为分流位置到将分流合流阀13的状态从分流位置向合流位置切换为止的期间,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

根据这种结构,在排出油路10与排出油路11分离的期间(分流状态的期间)内,能够使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特别是,到即将向合流位置切换之前(成为合流状态之前),能够使向铲斗侧供给的油量比向斗杆侧供给的油量多。

<变形例>

作为上述的液压系统109,列举clss(closedcenterloadsensingsystem)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两个液压系统分流的状态下,将第一液压泵2和第二液压泵3控制为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不需要压力补偿阀6、9的olss(opencenterloadsensingsystem)。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器14,使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切换逻辑(图4)以及合流位置与分流位置之间的切换的时机(图5)。并且,通过控制器14,执行基于上述切换逻辑以及时机的、流量比率的变更处理(图6)。以下,着眼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液压系统>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系统109a的概要的图。

如图9所示,液压系统109a具备第一液压泵2、第二液压泵3、排出油路10、11以及连通路12。液压系统109还具备动臂用的主操作阀51、行驶体101的左侧的履带用的主操作阀52、铲斗用的主操作阀5、斗杆hi用的主操作阀82、动臂hi用的主操作阀53、回转用的主操作阀61、行驶体101的右侧的履带用的主操作阀62、斗杆用的主操作阀8、溢流阀54、63、卸荷阀55、64以及分流合流阀13。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系统109a与实施方式1的液压系统109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斗杆hi用的主操作阀82。

斗杆hi用的主操作阀53在斗杆操作用的操作杆30的操作量达到最大时使工作油向斗杆用缸7流动。由此,通过斗杆用的主操作阀8和斗杆hi用的主操作阀82向斗杆用缸7供给工作油,从而驱动斗杆106。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包括排出油路10以及主操作阀5、51~53、82的液压系统也称为“第一液压系统95a”。另外,将包括排出油路11以及主操作阀8、61、62的液压系统也称为“第二液压系统96”。

图10是示出液压系统109a的详细情况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着眼于同时操作斗杆106和铲斗107进行挖掘作业的复合动作,因此示出了图8所示的多个主操作阀5、8、51~53、61、62、82中的、铲斗用的主操作阀5、斗杆用的主操作阀8以及斗杆hi用的主操作阀82。

如图10所示,液压系统109a除图9所示的构件以外,还具备发动机1、控制器14、伺服机构25、26、压力传感器27、28、操作杆29、30、操作量检测传感器31、32、压力补偿阀6、9、83、铲斗用缸4、斗杆用缸7、分流合流阀21、往复阀15、18、22、84、负载压导入油路16、19、23、24以及保持压导入油路17、20。

液压系统109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压系统109(参照图3)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主操作阀82、压力补偿阀83以及往复阀84。

主操作阀82的入口侧的端口经由排出油路10而与第一液压泵2连接。主操作阀82的出口侧的端口与压力补偿阀83的入口侧的端口连接。压力补偿阀83的出口侧的端口与斗杆用缸7连接。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排出油路10向主操作阀5、82供给。通过主操作阀82后的工作油经由压力补偿阀83向斗杆用缸7供给。

主操作阀82与主操作阀8同样被操作杆30操作。以操作杆30的操作量达到最大为条件,而从主操作阀82向斗杆用缸7供给工作油。

压力补偿阀83具备被供给斗杆用缸7的保持压的受压部83a、被供给往复阀84的出口端口侧的先导压的受压部83b、以及设置于受压部83a侧的弹簧83c。

在分流合流阀13位于合流位置时,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向铲斗用缸4和斗杆用缸7供给,并且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也向铲斗用缸4和斗杆用缸7供给。

在分流合流阀13位于分流位置时,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向铲斗用缸4供给,并且从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向斗杆用缸7供给。

在操作杆30的操作量达到最大的情况下,在合流位置以及分流位置处,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排出油路10、主操作阀82以及压力补偿阀83而向斗杆用缸7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压力补偿阀83经由油路91而与斗杆用缸7连接。压力补偿阀9经由油路92而与斗杆用缸7连接。

图11是液压系统109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参照图11,通过压力补偿阀83后的工作油经由油路91和斗杆用缸7的底部的合流块99向斗杆用缸7供给。通过压力补偿阀9后的工作油经由油路92和合流块99向斗杆用缸7供给。供给至斗杆用缸7的工作油经由油路93返回未图示的油箱。

(由压力补偿阀6、9、83进行的压力补偿)

再次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压力补偿进行说明。

压力补偿阀83与压力补偿阀6、9同样地通过阀柱在套筒内移动而能够使压力补偿阀83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发生变化。压力补偿阀83将主操作阀82的入口侧端口与出口侧端口的差压(以下,称为“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补偿为恒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将压力补偿阀83组装于主操作阀82,从而形成主操作阀82与压力补偿阀83成为一体的结构。

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合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9、83进行以下的动作。

着眼于压力补偿阀6和压力补偿阀83,当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83使阀柱向提高压力补偿阀83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主操作阀82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83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以下,也称为“主操作阀82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相同。

另一方面,当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6不进行使阀柱向提高压力补偿阀6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方向移动的动作。因此,主操作阀5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6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与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相同。

着眼于压力补偿阀9和压力补偿阀83,当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83通过使阀柱移动,从而使主操作阀82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

另一方面,当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9不进行使阀柱移动的动作。因此,主操作阀8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与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着眼于压力补偿阀6和压力补偿阀9的情况下的处理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不重复进行说明。

这样,在合流位置处,压力补偿阀6、9对第一液压系统95a和第二液压系统96进行压力补偿。详细而言,压力补偿阀6、9对第一液压系统95a以及第二液压系统96所包括的全部主操作阀进行压力补偿。然而,压力补偿阀83不对主操作阀82以外的主操作阀进行压力补偿。

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分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9、83进行以下的动作。

着眼于压力补偿阀6和压力补偿阀83,当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83与合流位置的情况同样地使主操作阀82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相同。

另一方面,当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6与合流位置的情况同样地不进行使阀柱向提高压力补偿阀6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方向移动的动作。因此,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与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相同。

在分流合流阀13和分流合流阀21位于分流位置的情况下,压力补偿阀6在第一液压系统95内进行压力补偿。压力补偿阀9在第二压力系统96内进行压力补偿。这样,在分流位置的情况下,在第一液压系统95a与第二液压系统96之间,不进行压力补偿。因此,即使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低,也不进行使主操作阀82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8的前后差压相同的动作。

对于分流合流阀13以及分流合流阀21位于分流位置的情况下的压力补偿,着眼于往复阀15、22、84进行如下说明。

往复阀22的出口侧端口经由负载压导入油路16而与往复阀15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和往复阀84的一方的入口侧端口连接。往复阀84的另一方的入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83的受压部83a连接。往复阀84的出口侧端口与压力补偿阀83的受压部83b连接。

往复阀22的入口侧端口不与主操作阀82的出口侧端口连接。另外,往复阀22在分流位置处不检测主操作阀8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因此,往复阀22检测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作为第一最高负载压。往复阀22将第一最高负载压向负载压导入油路16、19输出。

如上述那样,往复阀15检测第一最高负载压与压力补偿阀6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铲斗用缸4的保持压)中的较高的一方的液压(第二最高负载压)。往复阀15将第二最高负载压向受压部6b输出。

往复阀84检测第一最高负载压和压力补偿阀83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斗杆用缸7的保持压)中的较高的一方的液压(以下,也称为“第三最高负载压”)。往复阀84将第三最高负载压向受压部83b输出。

在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往复阀84将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受压部83b输出。由此,主操作阀82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与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相同。

因此,与不进行压力补偿的情况相比,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成为不易向斗杆用缸7供给的状态。因此,与不进行压力补偿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铲斗107的挖掘速度。

在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往复阀15将主操作阀5的出口侧端口的液压向受压部6b输出。因此,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与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相同。根据这种结构,在分流位置处,即使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高,由于不进行对于主操作阀5的补偿,因此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上升。

因此,从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成为与斗杆用缸7相比更容易向铲斗用缸4供给的状态。因此,与在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使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上升的结构(进行补偿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铲斗107的挖掘速度。

然而,在液压系统109a中,当在挖掘作业时泵压达到bkg/cm2以上时,将分流合流阀13、21从合流位置向分流位置切换,并且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这样一来,通过向铲斗用缸4供给更多的工作油,从而抑制铲斗107的挖掘速度的降低。

在这种结构中,从向铲斗用缸4供给更多的工作油的观点出发,不优选对主操作阀5进行压力补偿而使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上升。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即使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低,也不对主操作阀5进行压力补偿,因此主操作阀5的表观上的前后差压不会上升。另外,在主操作阀82的前后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前后差压低的情况下,对主操作阀82进行压力补偿,因此与不进行这种压力补偿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工作油向斗杆用缸7的供给。

因此,在液压系统109a中,与对主操作阀5进行压力补偿的结构相比,能够向铲斗用缸4供给更多的工作油。因此,在执行使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控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对主操作阀5进行压力补偿而使向铲斗用缸4供给的工作油变少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主操作阀82、压力补偿阀83分别是“第二主操作阀”、“第二压力补偿阀”的一例。

<总结>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辆100的结构和通过该结构能够得到的优点进行总结,如下所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实施方式1的“<总结>”一项中已经叙述的内容,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用,因此在此不重复进行叙述。

作业车辆100还具备:铲斗用缸4,其驱动铲斗107;斗杆用缸7,其驱动斗杆106;主操作阀5,其与排出油路10连接,且向铲斗用缸4供给工作油;主操作阀82,其将被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排出油路10向斗杆用缸7供给;压力补偿阀6,其设置在铲斗用缸4与主操作阀5之间;以及压力补偿阀83,其设置在斗杆用缸7与主操作阀82之间。在主操作阀82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比主操作阀5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低时,压力补偿阀83通过进行提高压力补偿阀83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的动作,从而使主操作阀82的入口侧的端口与压力补偿阀83的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和主操作阀5的入口侧端口与输出侧端口之间的差压相同。

根据这种结构,在执行使第一液压泵2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比第二液压泵3排出的工作油的油量多的控制的情况下,不对主操作阀82进行压力补偿。因此,抑制了向斗杆用缸7供给的工作油的油量。因此,能够防止向铲斗用缸4供给的工作油变少。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请求保护的范围示出,包括与权利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第一液压泵,2a、3a斜板,3第二液压泵,4铲斗用缸,5、8、51、52、53、61、62、82主操作阀,6、9、83压力补偿阀,6a、6b、9a、9b、83a、83b受压部,6c、9c、83c弹簧,7斗杆用缸,10、11排出油路,12连通路,13、21分流合流阀,13a、21a电磁螺线管,14控制器,15、18、22、84往复阀,16、19、23、24负载压导入油路,17、20保持压导入油路,25、26伺服机构,27、28压力传感器,29、30操作杆,31、32操作量检测传感器,54、63溢流阀,55、64卸荷阀,91、92、93油路,95、95a第一液压系统,96第二液压系统,99合流块,100作业车辆,101行驶体,103回转体,104工作装置,105动臂,106斗杆,107铲斗,109、109a液压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