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结构、风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2146发布日期:2018-06-19 22:3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导流结构、风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流结构、具有该导流结构的风机以及具有该导流结构的空调。



背景技术:

离心风机具有较好的抗静压能力,即使风机外部的风阻变大,风机的风量也不易衰减,因此,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尤其是商用空调,大多都设置离心风机进行送风,现有的离心风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蜗壳1’、出风部2’和风轮3’。

现有的离心风机蜗壳结构如图2所示,以图中蜗壳1’放置的状态为基准,蜗壳1’的出风部2’的侧壁板4’为竖直板或沿出风部2’的轴线方向微向外倾斜的斜板,上壁板5’为水平板,下壁板6’为相对水平面向下倾斜一定角度的直板。由于蜗壳1’的出风部2’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当气流从出风部2’出来后,气流在出风部2’的形状的延伸区域内移动,即气流的流动范围与出风部2’的形状的延伸区域相同。如图3所示,由于室内换热器7’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当出风部2’采用图2中的结构时,将导致气流从出风部2’出来后与室内换热器7’接触的范围小,气流无法覆盖整个室内换热器7’的外表面。室内换热器7’上没有被气流覆盖的区域的换热效果差,影响空调机组的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扩大送风范围的导流结构、风机及空调。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流结构,用于设置在风机的出风部上,所述导流结构至少包括第二导流部和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流部外的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形成第一送风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通道的出风总面积大于所述风机的出风部的出风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入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入口的形状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入口的面积为所述第二送风通道的入口的面积的1/8至1。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包括第一扩张段,所述第一扩张段包括在气流的流路上向远离所述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倾斜的至少一个外导流板;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第二扩张段,所述第二扩张段包括在气流的流路上向远离所述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倾斜的至少一个内导流板。

优选地,所述内导流板具有多个,多个所述内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组和第二导流板组;

所述第一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导流板,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板和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板相互连接围成喇叭状结构;和/或,

所述外导流板具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导流板包括第三导流板组,所述第三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导流板。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形状一致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或所述第三导流板为弧形板。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半径为50mm至500mm。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通过平滑曲面过渡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还包括第一安装段,所述第一扩张段和所述第一安装段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段用于与所述出风部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部还包括第二安装段,所述第二扩张段和所述第二安装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段呈筒形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安装段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导流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端部套设在所述出风部的外壁上。

为达上述目的,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风机。

本申请中的导流结构形成两个送风通道,在扩大送风面积的同时,使得经过导流结构流出的气流更加平稳。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的风机上设置有上述导流结构,经过导流结构的空气比较均匀的分散到换热器的整个外表面上,增强了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性能,提高了空调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是现有的离心风机的三维结构图;

图2是现有的离心风机的蜗壳的三维结构图;

图3是现有的空调的室内换热器与离心风机的相对位置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结构的三维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结构沿轴向的半剖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有导流结构的风机的送风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包含有安装结构部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风机与导流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流结构的效果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没有安装导流结构的风机送风后换热器表面的气流分布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了导流结构的风机送风后换热器表面的气流分布图;

图12是现有技术中室内换热器与离心风机的送风范围示意图。

图中:

1’、蜗壳;2’、出风部;3’、风轮;4’、侧壁板;5’、上壁板;6’、下壁板;7’、室内换热器;

1、第一导流部;11、第一安装段;12、第一扩张段;121、第三导流板;

2、第二导流部;21、第二安装段;22、第二扩张段;221、第一导流板;222、第二导流板;

3、出风部;4、安装凸台;41、安装孔;5、换热器;6、风机;7、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流结构、具有该导流结构的风机以及空调。其中,如图4-6所示,导流结构设置在风机6的出风部3上,包括第一导流部1和第二导流部2,第一导流部1套设在第二导流部2的外部,第二导流部2的内部形成独立送风的第一送风通道,第一导流部1与第二导流部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送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和第二送风通道的出风总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一使用风机出风部进行送风的出风面积大,增加了风机的出风吹向换热器表面的面积,采用这种导流部套设的方式能够更加优化气流的分布,使得风机吹出的气流更加平稳,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如图4至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1和套设在第一导流部1内部的第二导流部2,第一导流部1包括第一安装段11和第一扩张段12,第一安装段11上形成有第一导流部1的入口,第一扩张段12上形成有第一导流部1的出口。第二导流部2包括第二安装段21和第二扩张段22,第二安装段21上形成有第二导流部2的入口,第二扩张段22上形成有第二导流部2的出口。第一安装段11和第二安装段21均为筒形结构,第二导流部2通过安装板7安装在第一导流部1的内部,第一导流部1和第二导流部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固定件将安装板7连同第二导流部2固定在第一导流部1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流部2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与第一导流部1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横板或者斜板与第一导流部1连接。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导流部和第一导流部可以采用连接杆相连接。

为了进一步保证送风效果,第一导流部1和第二导流部2同轴线设置,且该轴线与风机的出风部的中心线同轴,以方便将导流结构安装在风机的出风部上,并且能够进一步优化气流分布。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段11的轴线与第二安装段21的轴线重合。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导流部1的第一安装段11的入口的形状与第二导流部2的第二安装段21的入口的形状相同,既能保证导流结构整体美观性,还能够提高送风效果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第一送风通道的入口的面积为第二送风通道的入口的面积的1/8至1。具体的,第二导流部2与出风部同轴设置,第二安装段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上述第一安装段11和第二安装段2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第二安装段21由上、下、左、右四块板材连接构成(以图4中的上下左右为准),则第一安装段11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为矩形,构成第二安装段21的四块板材分别与第一安装段11的四块板材平行。第一安装段11和第二安装段21之间的空间形成了第二送风通道的一部分,第二安装段21内部形成第一送风通道的一部分,从而将从风机出来的风分别引入第一送风通道和第二送风通道中进行送风。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导流部2包括第二扩张段22,第二扩张段22包括在气流的流路上向远离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倾斜的多个内导流板。多个内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组和第二导流板组,第一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导流板221,第二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导流板222,相邻的第二导流板222与第一导流板221相互连接围成喇叭状结构。优选的,第二导流板222与第一导流板221之间优选通过光滑的弧形曲面过渡连接,优选为圆弧曲面,进一步保证送风稳定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内导流板的数量不限于上述的四个,可根据具体的气流分布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相对的两个,或者围成截面呈正多边形的三个或五个以上,也可以是由一块板围成的一个喇叭状结构。

第一导流部1包括第一扩张段,第一括扩张段包括在气流的流路上向远离出风部的中心线方向倾斜的多个外导流板,多个外导流板包括第三导流板组,考虑到空调机组内部空间有限,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导流板121,两个第三导流板121与第一导流部1的第一安装段相连,优选采用弧形曲面过渡连接。优选地,第三导流板组的第三导流板121与第一导流板组的第一导流板221的形状一致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当空调机组的内部的空间较大时,优选的,第一导流部还包括第四导流板组(图中未示出),第四导流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四导流板,第一扩张段的第二导流板与第四扩张段的第四导流板相互平行。上述各个导流板均为背离出风部的轴线方向(即导流结构的轴线方向弯曲的弧形板),优选的,导流板与安装段连接位置处采用曲面过渡,更加优选为采用弧形曲面过渡。

为了进一步扩大送风面积,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沿着送风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30mm以上。由于设置导流结构是为了使吹拂到换热器表面的风覆盖换热器表面的面积更广,因此,导流结构的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的尺寸要考虑换热器的尺寸,所以,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延伸的长度不宜过长,不要超过换热器的端部。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均为弧形板,优选为圆弧板,圆弧板的圆弧大小要根据送风区域的大小以及导流板延伸的长度确定,而送风区域范围由安装有导流结构的相邻的风机之间的距离确定,当相邻的风机之间的距离越大时,内导流板和外导流板的弯曲越大,以将气流输送至越远的位置,优选的,弧形板的圆弧弯曲半径为50mm至500mm。

如图4、图5所示,第二导流部2的第一导流板221和第二导流板222在送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与第一导流部1的第三导流板121在送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相同。第三导流板121弯曲的圆弧的半径与第一导流板221的圆弧的半径相同,且随着第一导流板221的圆弧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较优的替换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板121比第一导流板221和第二导流板222在送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长,送风效果更佳。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风机,包括蜗壳,蜗壳具有出风部3,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流部1的端部套设在出风部3的外壁上,为了方便安装,在第一导流部1的第一安装段的外壁上设置有安装结构,优选的,安装结构为安装凸台4,在安装凸台4上设置有安装孔41,通过紧固件,比如螺栓、螺钉、销轴等将安装凸台4连同导流结构固定在出风部3外壁上。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如图6所示,包括换热器5和风机6,风机6具有出风部3,出风部3上安装有上述导流结构,从出风部3输出的风进入导流结构中,一部分通过第二导流部形成的第一送风通道沿直线送至换热器上,另一部分通过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形成的第二送风通道朝远离出风部轴向方向的一侧向外扩散并输送至换热器上,以扩大送风覆盖换热器表面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强换热效果。

从图9中可以看出,使用了本申请提供的导流结构的风机对换热器进行送风,送风更加平稳送风区域更广,换热器表面更多的区域都能够受到风的吹拂。从图10和图11对比可知,在风机的出风部增加了导流结构后,吹到换热器表面的风的风速有了显著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性能增强。从图6和图12对比可知,增加了导流结构后,风机吹出的风覆盖换热器表面的范围更广了,使得换热器表面更大面积能够参与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结构与风机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