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机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6374发布日期:2018-10-12 21:31阅读:10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气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直流电机换气扇。



背景技术:

换气扇由电动机带动风叶旋转驱动气流,使室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类空气调节电器,其主要用处是去除室内的污浊空气,调节温度、湿度和感觉效果等。

目前的换气扇的换气方式主要有排出式、吸入式和并用式三种,其中,排出式是从自然进气口进入空气,通过换气扇排出污浊空气;吸入式是通过换气扇吸入新鲜空气,从自然排气口排出污浊空气;并用式是吸气与排气均有换气扇来完成,进而促进室内外空气的交换,达到空气调节的目的。但是,现有的排气扇的驱动主要采用交流电机进行驱动,而交流电机驱动存在能耗高、噪音大等缺点,给家庭的使用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且噪音小的直流电机换气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电机换气扇,其中,包括支架、电机组件和面盖,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定子单元包括定子和定子固定架,定子安装在定子固定架上,定子固定架与支架连接,转子单元包括扇叶和磁环,磁环嵌装在扇叶上,扇叶绕自身的轴线与定子固定架可转动地连接,且磁环套合在定子的周向上,面盖与支架连接,面盖盖合在电机组件上,扇叶朝向面盖设置。

由上可见,定子单元的定子通过定子固定架与支架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定子单元与支架之间的固定,而将磁环嵌装在扇叶上,使得磁环与扇叶形成一个转子单元。此外,使扇叶与定子固定架可转动地连接,并将磁环套合在定子的周向上,使得当定子上的线圈被接通直流电时,由于定子上的线圈被定子和定子固定架进行固定,使得线圈受到电磁力而产生的力矩驱动扇叶转动,进而产生风力。而定子单元和转子单元组成的永磁直流电机工作时噪音小,转动平稳且能耗低,可见,通过对直流电机换气扇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该直流电机换气扇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且噪音小的优点。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电机组件还包括电机固定架、底盖和控制板,电机固定架与定子固定架连接,底盖连接在支架和电机固定架之间,且底盖与电机固定架之间围成一个容纳腔,控制板与定子电连接,控制板安装在容纳腔内。

由上可见,电机固定架和底盖用于将定子固定架与支架进行连接,进而使电机组件与支架进行固定连接,而控制板用于将外部输入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后向定子进行供电。

进一步的方案是,电机固定架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定子固定架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朝向电机固定架延伸地设置,且限位凸起卡合在限位凹槽内。

由上可见,在电机固定架上设置限位凹槽以及在定子固定架上设置限位凸起,并使限位凸起卡合在限位凹槽内,能够防止定子固定架与电机固定架在电机组件产生的扭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转动,进而避免电机固定架与定子固定架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保证了电机固定架和定子固定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支架设置有涵道,涵道沿转子单元的轴线朝向支架的本体外延伸地设置,电机组件安装在设置在涵道内。

由上可见,将电机组件设置在涵道内,使得在涵道的环括作用下,扇叶的叶尖处能够受涵道的限制,减小冲击噪声和诱导阻力,进而提高转子单元的转动效率,此外,还能保证在相同功率消耗下,扇叶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力。

进一步的方案是,涵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流栅,第一导流栅自涵道的底部沿与扇叶转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地朝向支架的本体延伸地设置。

由上可见,在涵道的底部设置第一导流栅,使得第一导流栅能够辅助扇叶吸入或排出空气,提高直流电机换气扇的换气性能。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转子单元还包括固定圈,固定圈嵌装在扇叶和磁环之间。

由上可见,将固定圈嵌装在扇叶和磁环之间,能够提高磁环和扇叶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转子单元还包括转轴,转轴连接在扇叶和定子固定架之间。

由上可见,转轴能够提高扇叶和定子固定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且转轴能够提高扇叶和定子固定架之间的转动性能。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支架的本体的周壁上设置有卡扣,面盖的周壁上设置有卡槽,卡扣与卡槽扣合。

由上可见,在支架上设置卡扣以及在面盖上设置卡槽,使得支架与面盖能够实现可拆卸连接,使得当电机组件出现故障时,能够拆除面盖与支架的连接,使得直流电机换气扇的维修、保养更加方便。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支架的本体的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面盖邻接。

由上可见,在支架的本体的周壁上设置限位部,能够对面盖起到限位作用,保证支架的卡扣能够正确扣合在面盖的卡槽上。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面盖上设置有第二导流栅。

由上可见,面盖上的第二导流栅能够对流经面盖的空气进行导流, 继而辅助扇叶吸入或排出空气,提高直流电机换气扇的换气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换气扇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换气扇实施例的另一视角下的机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换气扇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换气扇实施例的转子单元的分解图。

图5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直流电机换气扇100包括支架1、电机组件2和面盖3。

其中,支架1具有本体11,且支架1上设置有涵道12,涵道12沿电机组件2的转子单元22的轴线朝向支架1的本体11外延伸地设置,且电机组件2安装在涵道12内。

面盖3与支架1连接,且面盖3盖合在电机组件2上,优选地,支架1的本体11的周壁上设置有卡扣111,面盖3的周壁上设置有卡槽211,卡扣111与卡槽31扣合。可见,在支架1上设置卡扣111以及在面盖3上设置卡槽31,使得支架1与面盖3能够实现可拆卸连接,使得当电机组件2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拆除面盖3与支架1的连接,使得直流电机换气扇100的维修、保养更加方便。此外,支架1的本体11的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部112,限位部112与面盖3的端面邻接。通过在支架1的本体11的周壁上设置限位部112,能够对面盖3起到限位作用,保证支架1的卡扣111能够正确扣合在面盖3的卡槽31上。

参照图4,并结合图3,电机组件2包括定子单元21、转子单元22、电机固定架23、底盖24和控制板25。其中,定子单元21包括定子211和定子固定架212,定子211上绕设有线圈,且定子211安装在定子固定架212上,定子固定架212与支架1连接。具体地,电机固定架23与定子固定架212连接,且电机固定架23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231,定子固定架212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121,限位凸起2121朝向电机固定架23延伸地设置,且限位凸起212卡合在限位凹槽231内。通过在电机固定架23上设置限位凹槽231以及在定子固定架212上设置限位凸起2121,并使限位凸起2121卡合在限位凹槽231内,能够防止定子固定架212与电机固定架23在电机组件2产生的扭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转动,进而避免电机固定架23与定子固定架212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保证了电机固定架23和定子固定架212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底盖24连接在支架1的涵道12的底部和电机固定架23之间,且底盖24与电机固定架23之间围成一个容纳腔,控制板25安装在容纳腔内。底盖24和电机固定架23用于将定子固定架212与支架1进行连接,进而使电机组件2与支架1进行固定连接,而控制板25用于将外部输入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后向定子211上的线圈进行供电。

转子单元22包括扇叶221、磁环222、固定圈223和转轴224,其中,磁环222嵌装在扇叶221上。具体地,固定圈223嵌装在扇叶221和磁环222之间,进而提高了磁环222与扇叶2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扇叶221绕自身的轴线与定子固定架212可转动地连接,且磁环222套合在定子211的周向上,扇叶211朝向面罩3设置。具体地,转轴224连接在扇叶221和定子固定架212之间,通过设置转轴224,使得转轴224能够提高扇叶221和定子固定架212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且转轴224能够提高扇叶221和定子固定架212之间的转动性能。

参照图5,并结合图1和图2,面盖3上设置有第二导流栅32,使得第二导流栅32能够对流经面盖3的空气进行导流,继而辅助电机组件2的扇叶221吸入或排出空气,提高直流电机换气扇100的换气性能。并且,涵道1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流栅121,第一导流栅121自涵道12的底部沿与扇叶221的转向R相反的方向倾斜地朝向支架1的本体11延伸地设置,进而使得第一导流栅121能够辅助扇叶221吸入或排出空气,提高直流电机换气扇的换气性能。此外,将电机组件2设置在涵道12内,使得在涵道12的环括作用下,扇叶221的叶尖处能够受涵道12的限制,减小冲击噪声和诱导阻力,进而提高转子单元22的转动效率,此外,还能保证在相同功率消耗下,扇叶221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力。

综上,定子单元21的定子211通过定子固定架212与支架1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定子单元21与支架1之间的固定,而将磁环222嵌装在扇叶221上,使得磁环222与扇叶221形成一个转子单元22。此外,使扇叶221与定子固定架212可转动地连接,并将磁环222套合在定子211的周向上,使得当定子211上的线圈被接通直流电时,由于定子211上的线圈被定子211和定子固定架212进行固定,使得线圈受到电磁力而产生的力矩驱动扇叶221转动,进而产生风力。而定子单元21和转子单元22组成的永磁直流电机工作时噪音小,转动平稳且能耗低。

可见,通过对直流电机换气扇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该直流电机换气扇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且噪音小的优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