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5598发布日期:2019-03-22 19:0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线压缩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



背景技术:

我国天然气输送管道压气站使用的管线压缩机,所有检修问题件大多安装在压缩机内机壳中,内机壳安装的外缸体内。由于采用两端带卡环结构,内机壳常常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结构,分别从压缩机的两端安装和拆卸,对压缩机进排气侧两端都有较大的空间要求。由于现场驱动设备与压缩机之间空间距离有限,现场安装维护困难,检修时间长,进口压缩机有时需要整体返回压缩机厂家返修,严重影响机组运行时间和效率;对于高压筒式压缩机,有些压缩机采用端面螺栓把紧结构,安装费力费事,高压力下螺栓安全余量不够,影响压缩机承压可靠性。

另外,目前运行的管线压缩机本身没有盘车装置,用户盘车时采用启动驱动电机或燃气轮机,每次消耗大,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用以解决现有的离心压缩机采用两端安装和拆卸,导致留下的安全余量不够,安装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包括外缸体,在所述外缸体的内部安装有内芯子,在内芯子的进气端设置有第一推拉机构,在所述的内芯子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二推拉机构,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与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均包括可与所述内芯子的端盖连接或接触的驱动杆,驱动杆可沿平行于内芯子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杆与内芯子的端盖连接时,驱动杆与所述的端盖之间为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内芯子包括进气端端盖以及排气端端盖,所述第一推拉机构的驱动杆与进气端端盖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的驱动杆与排气端端盖连接或接触。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外缸体的排气侧端面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包括自外缸体壳体向外缸体轴心线方向延伸的凸起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外缸体进气侧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在所述限位部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

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的驱动杆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进气端端盖连接或接触;

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的驱动杆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与所述排气端端盖连接或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的驱动杆包括第一推顶杆以及第一抽拉杆,所述的第一推顶杆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一螺纹孔与所述进气端端盖接触,在所述的第一推顶杆与第一螺纹孔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第一抽拉杆依次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上的通孔以及螺母与所述的进气端端盖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的驱动杆包括第二推顶杆以及第二抽拉杆,所述的第二推顶杆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上的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的排气端端盖接触,所述的第二抽拉杆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上的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的排气端端盖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外缸体进气侧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固定部,在所述的限位部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线压缩机还包括安装在压缩机主轴自由端的离合器固定块以及安装在压缩机止推轴承箱端面上的盘车机构,所述的盘车机构与所述的离合器固定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单侧拆装的管线压缩机通过对压缩机结构改进设计,解决了压缩机进气端和排气端的密封问题和机壳承受高压问题,实现了压缩机现场内机壳的集成组装后从压缩机进气侧单侧拆装,不影响其它驱动端设备;实现了压缩机在用户现场快速拆装检修维护,提高了压缩机设备的运行效率,减少用户停机时间,提高压缩机运行效率;在压缩机进气侧自由端,安装盘车机构,配有单独盘车控制柜,解决用户现场压缩机盘车问题,降低用户现场盘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线压缩机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固定部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拉机构内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拉机构外拉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固定部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推拉机构外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推拉机构内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为外缸体,2为内芯子,3为第一推拉机构,4 为第二推拉机构,5为驱动杆,6为限位部,7为第一固定部,8为第二固定部,9为离合器固定块,10为止推轴承箱,11为盘车机构,2-1 为进气端端盖,2-2为排气端端盖,5-1为第一推顶杆,5-2为第一抽拉杆,5-3为第二推顶杆,5-4为第二抽拉杆,7-1为通孔,7-2为第一螺纹孔,7-3为螺母,8-1为第二螺纹孔,8-2为第三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包括外缸体1,在所述外缸体1的内部安装有内芯子2,在内芯子2的进气端设置有第一推拉机构3,在所述的内芯子2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二推拉机构4,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3与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4均包括可与所述内芯子2的端盖连接或接触的驱动杆5,驱动杆5可沿平行于内芯子2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管线压缩机一般从外缸体1的两端进行安装以及拆卸,导致安装或拆卸时占用面积太大,不满足日常检修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单侧拆装管线压缩机,如图1所示,包括外缸体1以及安装在外缸体1内部的内芯子2,在内芯子2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推拉机构,第一推拉机构3以及第二推拉机构4,该第一推拉机构3设置在内芯子2的进气端,用于将内芯子2由进气侧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以及从外缸体1的内部将内芯子2拉至外缸体1的进气侧,第二推拉机构4安装在内芯子2的排气端,用于将内芯子2从排气侧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或者将内芯子从外缸体1的内部抽出至排气侧。

第一推拉机构3以及第二推拉机构4主要通过驱动杆5进行推拉工作,具体地,该驱动杆5可以与内芯子2的端盖连接,带动内芯子 2向外缸体1的外侧移动,该驱动杆5可以与内芯子2的端盖接触,用于推动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内侧移动。

该驱动杆5与内芯子2端盖的连接时,其连接方式可以是固定式连接,通过拖拽驱动杆5带动内芯子2一起移动,可以是螺纹配合的方式,通过拧紧螺栓的方式带动内芯子2一起移动。

因此,在安装管式压缩机时,首先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并在内芯子2靠近外缸体1排气侧的端盖上设置密封圈,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时,采用第二推拉机构4带动内芯子2的端盖朝着外缸体1的排气侧一端靠近,使得密封圈与外缸体1贴合的更为紧实,保证整个压缩机在排气侧一端的密封性;此时,采用第一推拉机构3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内部推顶,使得外缸体1与内芯子2在排气侧存在一定空隙,此时装入剪切环以及调整环,再采用第一推拉机构3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进气侧一段拉动,压紧调整环,保证整个压缩机在进气侧一端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的驱动杆5与内芯子2的端盖连接时,驱动杆5与所述的端盖之间为螺纹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杆5在与端盖连接时,通过螺纹配合,也就是说,在驱动杆5上设置有外螺纹,在端盖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使得端盖顺着驱动杆5进行移动。

可选地,所述的内芯子2包括进气端端盖2-1以及排气端端盖2-2,所述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与进气端端盖2-1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与排气端端盖2-2连接或接触。

如图1所示,内芯子2靠近外缸体1进气侧的端盖为进气端端盖 2-1,内芯子2靠近外缸体1排气侧的端盖为排气侧端盖2-2,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通过与进气端端盖2-1的螺纹配合连接,带动内芯子2向进气端端盖2-1方向移动,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推顶在进气端端盖2-1上,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

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通过与排气端端盖2-2的螺纹配合连接,带动内芯子2向排气端端盖2-2方向移动,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接触排气端端盖2-2,即推顶在排气端端盖2-2上,将内芯子 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

可选地,在所述的外缸体1的排气侧端面上设置有限位部6,所述的限位部6朝着外缸体1轴心线方向设置有延伸的凸起部。

为了保证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时,不会从外缸体1的排气侧推出,固定内芯子2在外缸体1内部的位置,在外缸体1的排气侧的端面上设置了限位部6,限位部6可以是在外缸体1的圆周上均匀分布的多个拉板,也可以是在外缸体1圆周上设置的一圈限位环。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6为在外缸体1端面上设置的一圈限位环。凸起部可以是在限位环一周上分布的多个矩形板,也可以是位于限位环内部的一圈凸起环,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限位环套设在凸起环外侧,凸起环的内径小于外缸体1的内径,因此能够在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时,起到阻挡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3包括安装在所述的外缸体1进气侧端面上的第一固定部7,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4包括安装在所述限位部6的端面上的第二固定部8;

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7与所述进气端端盖2-1连接或接触;

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8与所述排气端端盖2-2连接或接触。

为驱动杆5带动内芯子2在移动的过程中提供支撑力,在外缸体 1进气侧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7,在所述限位部6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8。

第一固定部7与第二固定部8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一固定部7与第二固定部8均为矩形挡板。

如图2-4所示,在第一固定部7与外缸体1进气侧端面固定式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通过螺钉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固定部7上开设有安装孔,相应的在外缸体1进气侧端面上开设有安装螺纹孔,通过螺钉伸入安装螺纹孔中将第一固定部7安装在外缸体1的进气侧的端面上。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穿过第一固定部7与进气端端盖2-1连接或接触,此时,由于第一固定部7的位置已经固定不动,驱动杆5穿过第一固定部7时相当于第一固定部7 为驱动杆5提供了支撑点。

同样地,如图5-7所示,第二固定部8与限位部6的端面固定式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螺钉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8上开设有安装孔,相应地在外缸体1限位部6上开设有安装螺纹孔,通过螺钉伸入安装螺纹孔中将第二固定部8安装在限位部6的端面上。第二推拉结构4的驱动杆5闯过第二固定部8与排气端端盖 2-2连接或接触。

可选地,所述的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包括第一推顶杆5-1 以及第一抽拉杆5-2,所述的第一推顶杆5-1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 7上的第一螺纹孔7-1与所述进气端端盖2-1接触,在所述的第一推顶杆5-1与第一螺纹孔7-1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第一抽拉杆5-2依次穿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7上的通孔7-2 以及螺母7-3与所述的进气端端盖2-1连接。

如图3、4所示,在第一推拉机构3的驱动杆5包括两种,一种是用来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的第一推顶杆5-1,还有一种是用来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外侧拉的第一抽拉杆。

如图3所示,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时,采用第一推顶杆5-1,在第一固定部7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推顶杆5-1配合的第一螺纹孔7-1,因此第一推顶杆5-1穿过第一螺纹孔7-1,此时,第一推顶杆5-1与第一螺纹孔7-1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因此第一推顶杆5-1通过旋钮的方式穿过第一螺纹孔7-1逐步向外缸体1的内侧伸入,由于此时进气端端盖2-1没有任何开孔,第一推顶杆5-1直接与进气端端盖2-1接触,通过转动第一推顶杆5-1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此时内芯子2的进气端端盖2-1与外缸体1的进气侧之间产生了间隙,在此间隙中,依次安装剪切环以及调整环。

第一推顶杆5-1可以是螺杆或具有外螺纹的杆状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顶杆5-1为全螺纹长螺栓。第一推顶杆5-1的数量根据第一固定部7的数量确定,每个第一固定部7均至少包括一根第一推顶杆5-1以及第一抽拉杆5-2。

如图4所示,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进气侧拉出以实现密封时,在第一固定部7上还开设有用于与第一抽拉杆5-2配合的通孔7-2,当第一抽拉杆5-2穿过通孔7-2时,第一抽拉杆5-2在转动时与通孔 7-2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第一抽拉杆5-2穿过通孔7-2与进气端端盖2-1连接,此时连接采用了螺纹配合的方式,也就是说第一抽拉杆5-2通过转动的方式旋转伸入进气端端盖2-1上的抽拉螺纹孔,此时由于在旋转的过程中伸入的方向是朝向外缸体1的内部,为了将内芯子2能够从外缸体1的内部向进气侧拉出,在第一固定部7靠近外缸体1的一端设置了螺母7-3,也就是说,第一抽拉杆5-2首先穿过第一固定部7上的通孔7-2再穿过螺母7-3,最终与进气端端盖2-1 抽拉螺纹孔配合连接。因此,第一抽拉杆5-2首先伸入进气端端盖2-1的抽拉螺纹孔中,与进气端端盖2-1实现固定连接后,此时相当于第一抽拉杆5-2与内芯子2形成一体,此时通过拧紧螺母7-3,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进气侧移动,使得调整环压实在外缸体1的进气侧,通过螺母7-3保持位置锁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抽拉杆为长螺栓。

可选地,所述的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包括第二推顶杆5-3 以及第二抽拉杆5-4,所述的第二推顶杆5-3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 8上的第二螺纹孔8-1与所述的排气端端盖2-2接触,所述的第二抽拉杆5-4穿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8上的第三螺纹孔8-2与所述的排气端端盖2-2连接。

如图6、7所示,第二推拉机构4的驱动杆5包括两种,一种是用于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的第二推顶杆5-3,另外一种是用于将内芯子2从外缸体1内部向外缸体1排气侧抽动的第二抽拉杆5-4。

当需要装入内芯子2至外缸体1的内部时,如图6所示,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内部,直至与限位部6接触后,此时内芯子2的排气端端盖2-2上套设有多层密封圈,排气端端盖2-2的最大外圆和最小外圆处以及竖直端面处均开有密封槽,排气端端盖2-2,在端盖的每个密封槽中,安装一圈圆形的密封圈,此密封圈具有耐高压、防爆性能,密封圈直径大于密封槽深度,采用第二抽拉杆5-4将内芯子2 向外缸体1的排气侧拉紧,使得排气端端盖2-2不断的贴紧限位部6,保证密封性。具体地,第二抽拉杆5-4穿过第二固定部8上的第三螺纹孔8-2与排气端端盖2-2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也就是说,第二抽拉杆5-4与排气端端盖2-2连接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在排气端端盖 2-2上同样开设有抽拉螺纹孔,通过旋转第二抽拉杆5-4,使得排气端端盖2-2顺着第二抽拉杆5-4向外缸体1的排气侧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抽拉杆5-4为长螺纹螺栓,该长螺纹螺栓首先穿过第二固定部8上的第三螺纹孔8-2后,伸入排气端端盖2-2上的抽拉螺纹孔中,通过拧紧螺栓,不断的带动排气端端盖2-2贴紧限位部6。

当需要拆卸压缩机的内芯子2时,如图7所示,采用第二推顶杆 5-3从外缸体1的排气侧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进气侧方向推动,使得排气端端盖2-2与限位部6分离。具体地,第二推顶杆5-3穿过第二固定部8上的第二螺纹孔8-1,此时,第二推顶杆5-3与第二螺纹孔8-1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因此第二推顶杆5-3通过旋钮的方式穿过第二螺纹孔8-1逐步向外缸体1的内侧伸入,由于此时进气端端盖2-1没有任何开孔,第二推顶杆5-3直接与进气端端盖2-1接触,推动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内部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推顶杆5-3以及第二抽拉杆5-4 可以采用同一根长螺纹螺栓。

可选地,在所述的外缸体1进气侧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固定部7,在所述的限位部6端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固定部8。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缸体1的进气侧端面上均匀分布有6个第一固定部7,每个第一固定部7上均开设有2个用于与螺钉配合将第一固定部7安装在外缸体1端面上的安装孔,另外,每个第一固定部7靠近外缸体1轴线方向上还开设有一个用于与第一推顶杆5-1配合的第一螺纹孔,以及用于与第一抽拉杆5-2配合的通孔。每个第一固定部7均配有一个第一推顶杆5-1以及一个第一抽拉杆 5-2。

相应地,在内芯子2进气端端盖2-1上开设有与螺钉配合安装螺纹孔,每一个第一固定部7对应有2个安装螺纹孔;在内芯子2进气端端盖2-1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抽拉杆5-2配合的抽拉螺纹孔,每一个第一固定部对应有一个抽拉螺纹孔。

在限位部6端面上均匀分布有6个第二固定部8,每个第二固定部8上均开设有4个用于与螺钉配合将第二固定部8安装在限位部6 端面上的安装孔,在这6个第二固定部8中,平行于水平面安装的2 个第二固定部8上靠近外缸体1轴线的方向上开设有两个第二螺纹孔 8-1,不开设第三螺纹孔8-2,因此这2个第二固定部8对应设置有4 个第二推顶杆5-3。在剩下的4个第二固定部8靠近外缸体1轴线的方向上开设有一个第二螺纹孔8-1以及平行于第二螺纹孔8-1开设的一个第三螺纹孔8-2,一个第二螺纹孔8-1配合有一个第二推顶杆5-3,一个第三螺纹孔8-2配合有一个第二抽拉杆5-4。

相应地,在内芯子2的排气端端盖2-2上开设有与螺钉配合安装螺纹孔,每一个第二固定部8对应有4个安装螺纹孔;在排气端端盖 2-2上还开设有与第三螺纹孔8-2以及第二抽拉杆5-4配合的抽拉螺纹孔。在本实施例中,抽拉螺纹孔在内芯子2的排气端端盖2-2上除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上开设有4个,也就是说,在排气端端盖2-2上仅设置有4个用于抽拉的抽拉螺纹孔。

因此,整个压缩机在安装时的具体过程可以是:

将内芯子2推入外缸体1的内部,使得内芯子2与限位部6接触,此时排气端端盖2-2上的密封圈并未与限位部6贴紧,因此采用第二推拉机构4将排气端端盖2-2向外缸体1的排气侧拉紧,具体地,通过拧紧对称的4个第二抽拉杆5-4,使得排气端端盖2-2不断的拉紧向外缸体1的排气侧,使得排气端端盖2-2上的密封圈与限位部6贴紧,保证排气端端盖2-2的密封性。

此时,通过第一推拉机构3将内芯子2向外缸体1的内部推动,留出间隙安装剪切环以及调整环,具体地,通过不断的拧紧6个第一推顶杆5-1,将进气端端盖2-1向外缸体1的内部挤压,在安装外剪切环以及调整环后,将第一推顶杆5-1拆卸掉,将6个第一抽拉杆 5-2装入第一固定部7的通孔中,再穿过螺母7-3,拧紧第一抽拉杆 5-2直至完全伸入至进气端端盖2-1上的抽拉螺纹孔中,再不断的对称的拧紧安装在第一固定部7内侧的螺母7-3,不断的将进气端端盖 2-1外拉,压紧调整环,之后将所有的螺母7-3拉紧后实现位置的锁定,完成整个机组的安装。

整个压缩机拆卸的过程与安装过程相反,拆卸时,首先拆卸掉位于第一固定部7内侧的螺母7-3以及第一抽拉杆5-2,将第一推顶杆 5-1穿过第一螺纹孔7-1中,通过对称的拧紧第一推顶杆5-1,将进气端端盖2-1向外缸体1的内部顶进,此时进气端端盖2-1与外缸体 1产生间隙后,去除调整环以及剪切环。此时,再松开第二抽拉杆杆 5-4,将第二推顶杆5-3穿过第二螺纹孔8-1,通过对称地拧紧第二推顶杆5-3,将排气端端盖2-2向外缸体1的内部顶进,使得排气端端盖2-2与限位部6之间松动,再进行机组其他部件的拆卸。

可选地,所述的管线压缩机还包括安装在压缩机主轴自由端的离合器固定块9以及安装在压缩机止推轴承箱10端面上的盘车机构11,所述的盘车机构11与所述的离合器固定块9连接。

在压缩机自由端,为了保证主轴强度和盘车扭矩要求,尽量增大主轴直径,增加了盘车机构11,盘车机构11悬挂安装在压缩机止推轴承箱10端面上与安装在压缩机主轴自由端的离合器固定块9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