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161发布日期:2019-02-10 23:3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



背景技术:

离心泵因其具有扬程高、流量大等特点,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离心泵的叶轮由呈弧形的流道的叶片和前后盖板组合而成,从叶轮流出的水流汇入一个蜗壳中。由于现有技术的离心泵的结构未能优化,增加了安装和维护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再者,现有的离心泵结构复杂,密封性差,在其工作过程中,耗能大、扬程短、能效低、容易泄露、故障率高,越来越不符合节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其结构设计合理、节能高效、故障率低、无泄漏、运转扭矩大、速度可任意调节,拆装方便,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包括一端导通的壳体,在壳体顶部设有出水口,在壳体内设有由若干叶片组成的叶轮,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带有进水口的开口端盖,在壳体的另一侧设有一封闭端盖,一泵轴穿过叶轮中心并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轴承活动安装在开口端盖和封闭端盖之间,在开口端盖内侧设有一定子支撑,泵轴靠近开口端盖的端部活动安装在定子支撑上,在定子支撑外侧的轴承端部设有一轴承端盖,在轴承靠近封闭端盖的端部设有一通过螺栓安装到轴承该端端部的挡板,在叶轮上设有转子,在开口端盖和/或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转子相配合的绕组,绕组通过导线与变频调速控制器相连。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靠近开口端盖的侧壁上,所述绕组设置在开口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靠近封闭端盖的侧壁上,所述绕组设置在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两侧壁上,所述绕组分别设置在开口端盖和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两轴承均位于叶轮的外侧。

所述转子为设置在叶轮上的单片环形磁铁或双片环形磁铁。

所述绕组为环形铁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针对现有单吸泵存在的技术问题,设计了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两轴承在离心泵的两侧,且位于叶轮的内侧,轴承端盖和挡板即可以固定轴承,又可以避免轴承端部承受水的冲击;充分利用盘式永磁式电机的优点,将其与水泵结合成一体,将设置在两侧端盖上的绕组作为定子,将设置在叶轮上的磁铁作为转子,实现了利用永磁体直接驱动叶轮,采用永磁体驱动减少转子绕组的电损耗,提高传动效率,节能高效;采用变频调速,在不同的转速下实现不同的性能参数,适用范围广;采用外圈永磁盘式结构,可在恒扭矩的状态下运转;结构简单紧凑,可直接连接到管路上,故障率低;所运转部件均密封在液体里,无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定子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水口,2、叶轮,3、进水口,4、开口端盖,5、封闭端盖,6、泵轴,7、定子支撑,8、轴承端盖,9、螺栓,10、挡板,11、转子,12、定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1、导叶轴承式一体高速永磁单级离心泵,包括一端导通的壳体,在壳体顶部设有出水口,在壳体内设有由若干叶片组成的叶轮,在壳体的一侧设有一带有进水口的开口端盖,在壳体的另一侧设有一封闭端盖,一泵轴穿过叶轮中心并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轴承活动安装在开口端盖和封闭端盖之间,在开口端盖内侧设有一定子支撑,泵轴靠近开口端盖的端部活动安装在定子支撑上,在定子支撑外侧的轴承端部设有一轴承端盖,在轴承靠近封闭端盖的端部设有一通过螺栓安装到轴承该端端部的挡板,在叶轮上设有转子,在开口端盖和/或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转子相配合的绕组,绕组通过导线与变频调速控制器相连。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靠近开口端盖的侧壁上,所述绕组设置在开口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靠近封闭端盖的侧壁上,所述绕组设置在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转子设置在叶轮两侧壁上,所述绕组分别设置在开口端盖和封闭端盖的内侧壁上。

所述两轴承均位于叶轮的外侧。

所述转子为设置在叶轮上的单片环形磁铁或双片环形磁铁。

所述绕组为环形铁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首先将本申请的一体式高速永磁离心泵安装在管路上,然后给铁芯通电,从而产生旋转磁场,旋转磁场带动叶轮上的永磁体旋转,从而迫使叶轮在磁场作用下旋转,叶轮旋转使叶轮入水口产生负压,水从吸入口进入叶轮内部,并通过叶轮产生的离心力将水从叶轮的外沿甩入离心泵壳体,水在壳体上的出水口排出。本申请的一体式高速永磁离心泵结构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节能高效、故障率低、无泄漏等优点。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