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及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7155发布日期:2019-01-22 21:0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及供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油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及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机床供油系统由油泵直接供油,在油箱油量不足时,供油系统无法检测,从而致使机床在无油状态下工作,加大了机床各部件的磨损,降低了机床的加工精度,降低了机床的使用寿命。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及供油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机床供油系统无法检测油量不足,导致机床容易出现无油工作,降低机床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其包括:储油箱底板、储油箱侧壁及储油箱上壳,所述储油箱上壳开设有清洁观察口,所述清洁观察口上盖合有透明盖板;所述储油箱底板、储油箱侧壁及储油箱上壳合围形成上端开口的储油腔,所述储油箱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器,所述第一液位检测器位于储油腔内的液位下限位置,且第一液位检测器通过供油装置中的控制器连接低压油泵,以在润滑油的液位高度达到液位下限时启动低压油泵。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箱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液位检测器,所述第二液位检测器位于储油腔内的液位上限位置,且第二液位检测器通过供油装置中的控制器连接低压油泵,以在润滑油的液位高度达到液位上限时关闭低压油泵。

进一步地,所述清洁观察口设置在储油箱上壳的第一端,储油箱上壳的第二端贯穿设置有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形成有纵截面呈U形的筒状过滤腔,所述筒状过滤腔内固定有空芯逆流柱,所述空芯逆流柱下端与储油腔相连通,上端侧壁开设有多个出油孔;空芯逆流柱外侧设置有绒棉过滤器,所述绒棉过滤器与过滤筒的筒壁之间合围形成有洁净油存储空间;所述过滤筒的筒壁上开设有吸油孔,所述吸油孔与所述洁净油存储空间相连通,且过滤筒通过吸油孔连接有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与高压油泵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筒状过滤腔底部连通有一排屑流道,所述排屑流道横向设置,用于连通储油腔及筒状过滤腔。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箱底板由过滤筒一端至清洁观察口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一种供油装置,其中,所述供油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由于采用了位于液位下限位置的第一液位检测器,并使第一液位检测器通过控制器连接低压油泵。使得供油装置在油箱液位达到预先设置的液位下限时,可通过第一液位检测器发送电信号至控制器,从而通过控制器启动低压油泵为储油箱供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床供油系统无法检测油量不足,导致机床容易出现无油工作,降低机床使用寿命的问题。另外,通过采用清洁观察口,可对储油箱内沉淀下来的杂质(或因其他原因产生的杂质)进行清理,配合透明盖板使工作人员能随时查看储油箱状态,降低供油装置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供油装置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筒状过滤腔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筒状过滤腔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排屑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较佳实施例中绒棉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及供油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供油装置的储油箱,其包括:储油箱底板420、储油箱侧壁430及储油箱上壳440,所述储油箱上壳440开设有清洁观察口(未标示),所述清洁观察口上盖合有透明盖板;所述储油箱底板420、储油箱侧壁430及储油箱上壳440合围形成上端开口的储油腔410,所述储油箱侧壁430上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器450,所述第一液位检测器450位于储油腔410内的液位下限位置,且第一液位检测器450通过供油装置中的控制器连接低压油泵100,以在润滑油的液位高度达到液位下限时启动低压油泵100。所述第一液位检测器450及第二液位检测器460型号可选择为:LM1042,控制器型号可选择为:WHHY8-UTK-2226P。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箱侧壁430上还设置有第二液位检测器460,所述第二液位检测器460位于储油腔410内的液位上限位置,且第二液位检测器460通过供油装置中的控制器连接低压油泵100,以在润滑油的液位高度达到液位上限时关闭低压油泵100。

如图3至图6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清洁观察口设置在储油箱上壳440的第一端,储油箱上壳440的第二端贯穿设置有过滤筒600,所述过滤筒600形成有纵截面呈U形的筒状过滤腔,所述筒状过滤腔内固定有空芯逆流柱,所述空芯逆流柱下端与储油腔410相连通,上端侧壁开设有多个出油孔;空芯逆流柱外侧设置有绒棉过滤器,所述绒棉过滤器与过滤筒600的筒壁之间合围形成有洁净油存储空间;所述过滤筒600的筒壁上开设有吸油孔,所述吸油孔与所述洁净油存储空间相连通,且过滤筒600通过吸油孔连接有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与高压油泵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筒状过滤腔底部连通有一排屑流道,所述排屑流道横向设置,用于连通储油腔410及筒状过滤腔。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箱底板420由过滤筒600一端至清洁观察口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如图2所示,管道连接方式及位置等为现有技术,图2为了更清晰图示供油装置结构,已经多数管道进行了省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油装置(该供油装置应用于机床),所述供油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管、低压油泵100、第一输油管及逆喷空芯柱220(图2中210为油嘴进油接头,所述油嘴进油接头210显示在第一过滤腔腔体壁外侧的一端用于连接第一输油管,隐藏在第一过滤腔下方的一端与逆喷空芯柱220相连通)。

所述逆喷空芯柱220上端位于第一过滤腔230内,所述第一过滤腔230在上端口处设置有一过滤网(图2中241为与第一过滤腔230腔体壁垂直设置的台阶,所述过滤网贴合在所述的台阶上端面,形状与四个依次连接的台阶相适配,为了清楚显示逆喷空芯柱220的结构,过滤网进行了省略),所述过滤网位于逆喷空芯柱220上方。

所述第一过滤腔230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腔310,第一过滤腔230内的油满溢并通过过滤网排放至第二过滤腔310;所述第二过滤腔310背离第一过滤腔230一侧的腔板上部或中部设置有一输油口,并通过所述输油口连通有储油腔410,所述储油腔410内设置有一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内设置有过滤组件(图2中500为密封端盖,该密封端盖盖合在过滤筒开口端,而过滤组件就设置在密封端盖500的下方)。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筒状过滤腔610(如图3所示),所述筒状过滤腔610内设置有空芯逆流柱620及绒棉过滤器630。所述空芯逆流柱620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并在上端外缘开设有多个出油孔621(出油孔621为圆孔,优选出油孔621设置有四组,每组间隔90°,每组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两个,根据该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清楚得知出油孔621的结构,不再放大图示),其下端开口通过一位于筒状过滤腔610下方的进油流道622与储油腔410相连通。所述绒棉过滤器630下端开口,且套设在空芯逆流柱620外侧,其包括(如图6所示):过滤器端盖631、过滤器支柱(未标示)及过滤绒棉633;所述过滤器支柱固定连接在(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过滤器端盖631下端面,且过滤器支柱设置有多个,多个过滤器支柱间隔设置,相邻过滤器支柱之间的空隙由过滤绒棉633填充,而所述过滤绒棉633固定在过滤器支柱上。由空芯逆流柱620的出油孔621流出的低压油经过滤绒棉633过滤后储存在筒状过滤腔610的洁净油存储空间,所述洁净油存储空间是指过滤绒棉633与筒状过滤腔610腔体壁之间的空间。

较佳地是,在所述过滤器端盖631上转动连接有一提动把手640,所述提动把手640在不使用状态下贴合在过滤器端盖631的上端面以节省空间,在使用状态下,垂直于过滤器端盖631的上端面以便绒棉过滤器630提起,进行绒棉过滤器630或筒状过滤腔610的清理。

筒状过滤腔610的清理依靠设置在底部的排屑流道612(如图4及图5所示)进行,在供油装置正常工作时,排屑流道612封闭,而在筒状过滤腔610需要进行清理时,排屑流道612打开,此时,由工作人员通过筒状过滤器上端开口注入清理液(可使用油或水),清理液带动筒状过滤腔610内的杂质,由排屑流道612排至储油腔410,而后工作人员从储油腔410内将杂质清理处供油装置。之所以这样设置,是为了在尽可能减小筒状过滤腔610占用空间的同时,保证其清理方便性。

所述筒状过滤腔610的腔体壁上设置有一吸油孔,所述吸油孔固定连接有一吸油管700,所述吸油管固定连接有一高压油泵,所述高压油泵用于将过滤后的油增加后通过一出油管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410内设置有液位检测器,所述液位检测器通过一控制器与低压油泵100相连接,用于在储油腔410内储油量低于一定高度时,通过控制器启动低压油泵100进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供油装置共有三层过滤,一是通过逆喷空芯柱220喷油,从而将油中部分杂质拦截在过滤网之下;二是通过第二过滤腔310沉淀过滤;三是通过过滤绒棉过滤;过滤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供油装置的外壳底板下端设置有多个转轮,所述转轮优选设置有四个,转轮的设置便于供油装置的移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