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5475发布日期:2019-02-15 21:0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溢流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溢流阀,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压阀的通道控制的溢流阀。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中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者上下文,此处的描述的内容,不因为是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溢流阀一种液压压力控制阀,在液压设备中主要起定压溢流,稳压,系统卸荷和安全保护作用。目前的溢流阀,当液体压力过大时,会一直保持溢流阀打开的状态,导致液压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溢流阀,当液体压力过大时,能够封闭溢流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溢流阀,所述溢流阀包括溢流阀体、设于溢流阀体上的溢流进口、溢流出口、设于所述溢流阀体内的溢流阀芯、溢流阀弹簧、溢流活塞,所述溢流阀芯的一端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所述溢流阀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溢流活塞,所述溢流阀芯密封所述溢流进口和所述溢流出口之间的通道,当进油道内的油压大于一定值时,挤压所述溢流阀芯而打开所述溢流进口和所述溢流出口之间的通道,当所述溢流阀芯逐渐打开所述溢流进口和所述溢流出口之间的通道时,所述溢流活塞逐渐密封所述溢流进口。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阀芯包括锥阀以及弹簧连接件,所述锥阀的锥端连接所述溢流活塞,所述锥阀的底端连接所述弹簧连接件,所述弹簧连接件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阀体具有第一溢流道和第二溢流道,所述第一溢流道与所述第二溢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溢流道的直径,所述溢流进口设于所述第一溢流道的侧壁上,所述溢流出口设于所述第二溢流道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阀体包括第一溢流部和第二溢流部,所述第一溢流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溢流部的外径,所述溢流进口设于所述第一溢流部上,所述溢流出口设于所述第二溢流部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阀还包括弹簧调节件,所述弹簧调节件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用于调节所述溢流阀弹簧的压紧力。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调节件包括螺母以及调节螺丝,所述螺母固定在所述溢流阀体上的,所述调节螺丝的端部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并且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调节件还包括溢流密封圈,所述溢流密封圈连接所述调节螺丝的端部并与所述溢流阀体的内腔密封接触,所述溢流阀弹簧的端部连接所述溢流密封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当液体压力过大时,能够封闭溢流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液压阀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阀体与液压挺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油缸进油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4为阀体与液压挺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油缸进油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6为阀体与液压挺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溢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操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A处放大图。

图10为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仅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连接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并不限定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压阀的分解示意图。所述液压阀100包括操控装置10、液压挺杆20、阀体30以及复位装置40,所述操控装置10固定在所述阀体30的一侧,所述复位装置40固定在所述阀体30的另一侧与所述操控装置10相对,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将所述阀体30的连接所述操控装置10的一侧定义为上端,将所述阀体30的连接所述复位装置 40的一侧定义为下端。

请参阅图2所述阀体30内设有与液压挺杆20相应的竖直滑道31,所述液压挺杆20置于所述滑道31中,所述液压挺杆20在操控装置10的作用下能够沿着所述滑道上下运动,滑道31贯通所述阀体30的上下两端,并且所述液压挺杆20的上端连接所述操控装置10,所述液压挺杆20的下端连接所述复位装置40。

其中,所述操控装置10和液压挺杆20连接,可构成所述液压阀100的操控机构,其中,所述液压挺杆20和所述复位装置40连接,可构成所述液压阀 100的复位机构。

请一并参阅图1,所述滑道31上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出油口311和第二出油口312,并且,所述第一出油口311靠近所述滑道31的上端开口313并与所述上端开口313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二出油口312靠近所述滑道31的下端开口314并与所述下端开口314具有一定距离。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出油口311和所述第二出油口312可分别连通油缸200的油腔A和B,当液压油从第一出油口311进入到油缸200的油腔 A内时,推动油缸200内的活塞向下运动,当液压油从第二出油口312进入到油缸200的油腔B内时,推动油缸200内的活塞向上运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阀100可以是一联液压阀、二联液压阀,甚至更多联液压阀,其中联数代表液压阀工作油口的数量,每一联的每一工作油口均包括一第一出油口311和一第二出油口312,当为二联液压阀时,表示该二联液压阀具有两个工作油口,当为四联液压阀时,表示该四联液压阀具有四个工作油口,图1所示为四联液压阀。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述阀体30内设有进油道32,在所述阀体30上设有进油口33,所述进油口33连通进油道32,所述进油口33可将油箱中的液压油排入到所述进油道32中,所述进油道32可以连通每一联的每一第一出油口311和每一第二出油口312,从而使油箱中的液压油排入到每一联的每一出油口311和每一第二出油口312,进而进入到每一联所连通的油缸200的两个油腔中。

其中,所述进油口33可以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进油口33均可与所述进油道32连通,进油口33可以分布在所述阀体30的不同侧边的不同位置,或者可以分布在同一侧边的同一位置,能够方便进油口33连接油箱,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可以挑选其中一个进油口33来连接油箱,剩余的进油口33则可通过堵头来堵住。

所述进油道32与滑道31形成三通道301,进油道32与滑道连31通处为该三通道301的进口302,其中,所述第一出油口311位于所述进口302的上侧,所述第二出油口312位于所述进口302的下侧。

所述液压挺杆2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活塞21和第二端活塞22,可以设计所述第一端活塞21的高度和所述第二端活塞22的高度较大,从而使所述液压挺杆20在沿着所述滑道31上下滑动时,所述第一端活塞21是始终密封所述上端开口313的,而所述第二端活塞22是始终密封所述下端开口314的,从而避免液压油从所述上端开口313和所述下端开口314排出所述阀体30。

在所述液压挺杆20的位于所述第一端活塞21和所述第二端活塞22之间设有第一活塞23,其中,所述第一活塞23与所述三通道301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液压挺杆20上下滑动时,所述第一活塞23可以在所述滑道31中上下滑动,从而密封所述滑31的不同位置。

请参阅图2和图3,当液压挺杆20向下滑动时,所述第一活塞23则密封所述进口302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之间的通道,此时,从油箱进入到阀体30内的液压油则排入至第一出油口311,进而排入至油腔A中,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液压油不能进入到油腔B中;如图4和图5所示,当所述液压挺杆20向上滑动时,所述第一活塞23密封所述三通道301的进口302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之间的通道,此时,从油箱进入到阀体30内的液压油则排入至第二出油口312,进入排入至油腔B中,推动活塞向上运动,液压油不能进入到油腔A中。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于液压油在不进入油腔A和油腔B的情况下,能够从所述阀体内排出的方便,可以在阀体30上设置回油口34,如图1和图6所示,在阀体30内设置回油通道35,液压油可从所述回油口34排出阀体30。为了方便于通过一根液压挺杆20即可实现液压油在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排出、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排出以及从所述回油口34排出三种状态的来回控制,可以让所述回油通道34与所述滑道31交汇,在所述液压挺杆20上增加活塞,并控制液压挺杆20上的各活塞是否堵塞交汇口来实现开/闭回油口与进油口的通道。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回油通道35包括第一回油通道351和第二回油通道352,其中,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51设置在所述滑道31的左侧,两端连通所述进油口33和所述滑道31,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52设置在所述滑道 31的右侧,两端连通所述滑道31和所述回油口34,其中第一回油通道351与所述滑道31的第一连通口3511和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52与所述滑道31的第二连通口3521可以是错开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通口3511可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3521的略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连通口3511和所述第二连通口3521不仅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的下方,所述第一连通口3511和所述第二连通口3521 还可以是位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的上方,本实施方式以所述第一连通口3511 和所述第二连通口3521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下方为例进行说明。

在所述液压挺杆20上间隔设有第二活塞24和第三活塞,其中第三活塞和所述第二端活塞22可为同一活塞,通过设计第二端活塞22的高度,可以让第二端活塞22既达到密封下端开口314的效果,又实现密封所述滑道31而阻断液压油进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52。所述第二活塞24位于所述第三活塞25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活塞23的下方,根据第一出油口311与第一连通口3511的距离、第二出油口312与第一连通口3521的距离、第一连通口3511与第二连通口3521的距离,可以相应地设计第二活塞24的高度、设计所述第一活塞23 与所述第二活塞24之间的距离、设计所述第一活塞23与所述第三活塞之间的距离,来使得当液压挺杆20在滑动时,调节所述滑道31各处的密封情况。

可一并参阅图2、图4、图6,当处于初始状态时,液压油不进入工作油口,所述第一活塞23密封所述进油道32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以及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之间的通道,第二活塞24始终密封所述进油口33与所述第二出油口 312之间的通道,从而避免回油时从所述滑道31进入到第二出油口312中,第二活塞24以及第三活塞不密封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51和第二回油通道352之间的通道,使得液压油可从所述进油口33通过所述阀体30从所述回油口34排出至油箱中;当下压所述液压挺杆20时,所述第一活塞23密封所述进油道32与所述第二出油口312之间的通道,此时,所述第二活塞24同时密封所述滑道31 而阻断液压油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51进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52,从而避免液压油从回油口34排出阀体30,保证液压油进入到油腔A中;当抬升所述液压挺杆20时,所述第一活塞23密封所述进油道32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之间的通道,此时,所述第三活塞24密封所述滑道31而阻断液压油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351进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352,从而避免液压油从回油口34排出阀体30,保证液压油进入到油腔B中。

如图6所示,所述液压阀100还包括单向阀60,所述阀体30上设有单向阀孔39,所述单向阀60设于所述单向阀孔39中,单向阀60延伸至进油道中,所述单向阀60包括单向阀体61、单向阀芯

62以及弹簧63,所述单向阀体61固定于所述单向阀孔61中,单向阀体61 可密封所述单向阀孔61,避免液压油从单向阀孔61中外泄,所述弹簧63两端连接所述单向阀体61与所述单向阀芯62,所述单向阀芯62密封所述进油道32,当油压大于一定值时,所述单向阀芯62打开所述进油道32。

如图6所示,所述阀体30内还设有第一排油道36和第二排油道37,所述第一排油道36和所述第二排油道37均可连通在所述滑道31上,所述第一排油道36与所述滑道31连通处为第三连通口361,所述第二排油道37与所述滑动 31连通处为第四连通口371,其中第三连通口361靠近所述第一出油口311的位置处,例如可以是在第一出油口311的略上端或者略下端或者在侧边,第四连通口371靠近所述第二出油口312的位置处,例如可以在第二出油口312的略上端或者略下端或者在侧边。

当所述第一活塞23打开所述进油道32与所述第一出油口311之间的通道时,所述第一活塞23同时打开所述第一排油道37,所述第一排油道37用于将过余而未进入到油腔A中的液压油排出,当所述第一活塞23打开所述进油道 32与第二出油口312之间的通道时,所述第二活塞24同时打开第二排油道37 之间的通道,所述第二排油道37用于将过余而未进入到油腔B中的液压油排出,如此便于液压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出油口311与第三连通口361错位时和/或第二出油口312与第四连通口371错位时,可以通过设计第一端活塞21的高度以及第二活塞24的高度,或者在液压挺杆20上增设活塞,可以使得液压挺杆20在滑动时,活塞密封第一出油口311的同时密封第三连通口361,活塞密封第二出油口 312的同时密封第四连通口371。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液压阀100还可以包括溢流阀 50,在所述阀体30上还设有溢流通道38,所述溢流阀50设于所述溢流通道38 中,所述溢流通道38连通所述进油口33,其中所述溢流通道38可与油箱连通,当进油道32内的油压大于一定值时,能够打开所述溢流阀50,从而使液压油从阀体30内排出回流到油箱中,很好地调节阀体30内的油压,保证油压处于稳定值。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所述溢流阀50包括溢流阀体51、设于溢流阀体51上的溢流进口511和溢流出口512、溢流阀芯52和溢流阀弹簧53,溢流阀体51内具有溢流道501,所述溢流阀芯52和所述溢流阀弹簧53可设于所述溢流道501内,所述溢流进口512可设于所述溢流阀体51的端部位置处与所述溢流道501连通,而所述溢流出口512可设于所述溢流阀体51的中间位置处与所述溢流道501连通,所述溢流阀芯52的一端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53,溢流阀弹簧53可连接在溢流阀体51内,在油压小于一定值时,溢流阀芯52位于所述溢流进口511和所述溢流出口512之间,密封溢流道501,当油压大于一定值时,油压给予溢流阀芯52一定的压力,迫使所述溢流阀芯52克服溢流阀弹簧53的弹力,而打开溢流进口511和所述溢流出口512之间的溢流道501,如此,所述溢流阀芯52运动时,能够开闭所述溢流道501。

所述溢流阀50还可以包括溢流活塞53,其中溢流活塞53连接在溢流阀芯 42的一端,可以设计溢流阀芯52的长度以使当所述溢流阀芯52逐渐打开所述溢流进口511和所述溢流出口512之间的通道时,所述溢流活塞53逐渐密封所述溢流进口51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溢流道501包括第一溢流道5011以及与所述第一溢流道5011连通的第二溢流道5012,其中,所述第一溢流道501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溢流道5012的直径,所述溢流进口511设于所述第一溢流道501的侧壁上,所述溢流出口512设于所述第二溢流道5012的侧壁上,其中,所述溢流阀芯52 可以为锥阀,锥阀密封第一溢流道5011与第二溢流道5012的连接口。

其中,所述锥阀的底端可以连接一弹簧连接件55,而锥阀的锥端则连接所述溢流活塞54,可以通过弹簧连接件55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53,更好地使溢流阀弹簧53在压缩和伸展的稳固。

为了方便于溢流阀50的溢流以及固定,可以将所述溢流阀体51分为第一溢流部510和第二溢流部520,所述第一溢流部510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溢流部 520的外径,在溢流阀体51的外表面形成阶梯,所述溢流进口511设于所述第一溢流部510上,所述溢流出口512设于所述第二溢流部520的侧壁上,在使用时,可以将溢流阀50插入所述阀体30的溢流通道38中,通过阶梯面与所述阀体30接触而使溢流阀体51定位在溢流通道38中,并且,所述第一溢流部510 的端部可插入到所述阀体30内,方便于溢流进口511直接伸入到阀体30内,便于液压油从所述溢流进口511进入到溢流阀体51内。

为了方便于调节所述溢流阀弹簧53的压紧力,所述溢流阀还可以包括弹簧调节件56,其中所述弹簧调节件56连接所述溢流阀弹簧53。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调节件56可以包括螺母561、调节螺丝562、溢流密封圈563,其中,所述螺母561固定在所述溢流阀体51的外端部位置,所述调节螺丝562则穿过所述溢流阀体51的端部进入到所述溢流阀体51内并且与所述螺母5561螺纹连接,溢流密封圈563则连接在所述调节螺丝562的位于所述溢流阀体51内的那端,溢流阀弹簧53端部连接溢流密封圈563,溢流密封圈563与溢流阀体51的内腔密封接触,密封所述溢流阀体51的内腔,避免液压油从端部的螺丝孔排出。

可以在所述溢流阀体51的外侧设置多个密封圈57,用于当溢流阀50固定在所述阀体40上时,密封溢流阀50与溢流通道38之间的空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溢流部520设置多个密封圈57,可实现稳定密封。

如图8所示,图8为所述操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操控装置10和液压挺杆20,所述操控装置10包括L形外壳11以及操控杆12,所述L形外壳11 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并连通的连接腔111,所述L形外壳11的两个端部分别具有一插入孔112,所述操控杆12的端部从一所述插入孔112插入所述L形外壳11内,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从另一所述插入孔112插入所述L形外壳11内并与所述操控杆12转动连接,所述操控杆12靠近连接的位置处通过一转轴13 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L形外壳11中,所述转轴13与所述液压挺杆20垂直。

如图8所示,当所述外力驱动操控杆12逆时针转动时,带动所述操控杆12 的连接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一起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所述液压挺杆20向下运动,当外力驱动操控杆12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所述操控杆12的连接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一起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所述液压挺杆20向上运动。

以操控杆12向侧边延伸的方式,不仅可便于用户对操控杆12的操控,而且可以减小操控杆12所占的高度,便于液压阀100的安装。

如图9所示,为了便于操控杆12与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的转动连接,可在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设置一收容腔201,并使所述操控杆12的端部配置为球形结构121,将所述球形结构121收容所述收容腔201中,当转动所述操控杆12时,所述球形结构121则在所述收容腔201中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收容腔201可以在垂直于液压挺杆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为长形收容腔,该长形收容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球形结构121的直径,如此,当转动所述操控杆12时,所述球形结构121可在长形收容腔中移动,可保证操控杆12带动液压挺杆20上下运动时,液压挺杆20是垂直运动的,避免液压挺杆 20挤压所述阀体30的滑道31侧壁。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操控装置10还可以包括防尘罩14,防尘罩14连接所述L形外壳11的端部以及所述操控杆12,在不影响操控杆12转动的情况下,密封插入孔112,避免灰尘进入到L形外壳11内而影响操控杆12的操控。

在供液压挺杆20插入L形外壳11的插入孔112内固定有固定环15,所述固定环15套于所述液压挺杆20的第一端活塞21外,通过所述固定环15,可使所述液压挺杆20更为可靠地在所述L形外壳11内竖直移动;所述操控装置10 还包括密封圈16,所述密封圈16套于所述第一端活塞21外,密封圈16可密封所述L形外壳11与所述阀体30之间的缝隙,避免灰尘从缝隙中进入到阀体30 或者L形外壳11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密封圈16不仅可以是设于所述固定环15中,还可以是设于所述插入孔112的外侧,例如可以设于所述滑道31的上端开口313中,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复位装置40包括底座41、复位弹簧42、第一弹簧固定环43、第二弹簧固定环44、连接螺丝45,所述连接螺丝45可以直接与所述液压挺杆20的下端部连接,其中所述底座41具有从该底座4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411,所述复位弹簧42、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设于所述凹槽411中,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固定在所述底座41内,第二弹簧固定环44的下端面可与所述凹槽411的底面抵触,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可以是通过复位弹簧42的压紧力而固定在所述底座41 中的,也可以是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底座41中的。

所述液压挺杆20还可通过连接件46与所述连接螺丝45连接。

所述连接螺丝45的端部可从所述凹槽411的开口伸入所述底座41内,第一弹簧固定环43固定在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所述复位弹簧42设于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以及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之间,所述连接螺丝45的端部设于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内,并且所述连接螺丝45/和所述连接件46可在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内滑动,当通过所述操控杆12下压所述液压挺杆20时,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带动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压紧所述复位弹簧42,当外力消除后,复位弹簧42可以迫使第一弹簧固定环43回复,从而使液压挺杆20 回复。

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与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之间距离,即所述液压挺杆20所能向下运动的最大距离。

所述复位装置40安装在液压挺杆20的端部,复位弹簧42安装在阀体30 外,结构更加合理,提高阀体30的空间利用率,阀体30的各个通道可以更加合理地设计。

为了方便于液压挺杆20与弹簧固定环43和44的配合,以及液压挺杆20 的滑动限制以及回复,采用以下设计,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的远离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的一端径向外延伸有第一限位环431,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的靠近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的一端径向内延伸有第二限位环432,所述液压挺杆20侧边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抵持在所述第一限位环431上,所述液压挺杆20的端部抵持在所述第二限位环432上,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的靠近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环43的一端径向内延伸有第三限位环441,所述连接螺丝45通过所述第三限位环441限制于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环44内,因此,液压挺杆 20所能抬升的高度受到限制,液压挺杆20所能抬升的最大高度即所述连接螺丝 45的底端面与所述凹槽411的底面的距离。

所述底座41位于所述凹槽411的开口的一侧设有密封部412,所述密封部 412内设有密封环413,所述密封环413与所述液压挺杆20的第二端活塞22的侧面接触,所述密封部412可插入所述阀体30的下端开口314中,便于所述底座41安装于所述阀体30上,通过所述密封部412以及所述密封环413,避免灰尘从所述阀体30的下端开口314进入到所述阀体30内,并且避免灰尘进入到所述底座41内。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词语“包括/包含”和词语“具有/包括”及其变形,用于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数值、步骤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值、步骤、部件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征,为阐述清晰,分别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描述,然而,这些特征也可以结合于单一实施例中描述。相反,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征,为简要起见,仅在单一实施例中描述,然而,这些特征也可以单独或以任何合适的组合于不同的实施例中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