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75129发布日期:2019-10-29 03:1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动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泵。



背景技术:

在进行涂装等的情况下,使用向涂装机供给涂料等液体的泵。

作为这样的泵有驱动源使用压缩空气的泵,但在使用压缩空气的情况下,与使用电动马达相比,存在能效差这样的问题,近年,按照环境性能的观点,要求作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的驱动源使用电动马达的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77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以往使用的使用了压缩空气的泵变更为使用了电动马达的泵的情况下,作为用于配置泵的空间存在界限。

另外,在电动马达式的泵的情况下,采用泵机构和电动马达机构及驱动传递机构不能简单地分离的结构的情况多,在仅仅泵机构或电动马达机构及驱动传递机构中的任一个故障的情况下,也存在向厂家请求维修这样的问题。

因此,作为使用了电动马达的泵仍然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作出的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配置在受限的空间中的电动泵。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了维修性的电动泵。另外,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容易配置在受限的空间中的电动泵为第一目的,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以提供一种提高了维修性的电动泵为目的。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下面的结构来掌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提供一种电动泵,该电动泵是将液体送出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具备泵单元、马达单元和动力传递部,所述泵单元具有在铅直方向往复动的活塞,所述马达单元从所述泵单元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所述动力传递部将所述马达单元产生的动力作为所述泵单元的驱动力进行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立体图。

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主视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后视图。

图4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泵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5的x-x线的泵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千斤顶部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a的方向看的电动泵1的主视图。

另外,图3是从图1的箭头b的方向看的电动泵1的后视图,图4是电动泵1的分解立体图。

另外,在图1、图2及图4中,省略后述的动力传递部30的图示。

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是向涂装机等供给涂料等液体的泵,如图1至图4所示,电动泵1具备泵单元10、从泵单元10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的马达单元20和将马达单元20产生的动力作为泵单元10的驱动力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部30(参照图3)。

另外,电动泵1具备用于将马达单元20从泵单元10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的台架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台架40以泵单元10和马达单元20分离的状态保持,但作为这样以分离的状态保持的方式,不需要限定于台架40。

马达单元20,如图1至图4所示,具备马达部21和减速齿轮部22,如图3所示,从减速齿轮部22向背面侧导出与动力传递部30连接的连接齿轮23(链轮)。

但是,马达单元20在不需要进行减速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减速齿轮部22,在马达部21的旋转轴上设置与动力传递部30连接的连接齿轮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了后述的泵单元10的液体送入口in及液体送出口out的一侧作为正面,相对于该正面,将相反侧作为背面,但希望注意这不一定与在设置了电动泵1的状态时被识别为正面及背面的状态一致。

也就是说,电动泵1设置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背面的一侧成为人能够看到的一侧,不妨碍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背面的一侧被识别为正面的那样的设置状态设置电动泵1。

动力传递部30是将马达单元20的连接齿轮23(链轮)的旋转作为用于后述的泵单元10的旋转轴部13的旋转驱动的动力进行传递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泵单元10的旋转轴部13,其一部分被导出到背面侧,在被导出到其背面侧的旋转轴部13的端部13a设置了连接齿轮11(链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传递部30使用将马达单元20的连接齿轮23(链轮)和旋转轴部13的连接齿轮11(链轮)之间相连的链条。

但是,动力传递部30不需要限定为链条,也可以将马达单元20的连接齿轮23(链轮)及旋转轴部13的连接齿轮11(链轮)变为皮带轮,作为动力传递部30使用皮带。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将动力传递部30(链条)架设在马达单元20的连接齿轮23(链轮)和旋转轴部13的连接齿轮11(链轮)之间时,预先做成链条出现松弛的长度,但在此情况下,在进行维修(检查、修理、修整)等中难以进行链条的装拆作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泵单元10的背面侧,如图3所示,设置了在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背面的水平方向可移动的张紧齿轮12。

因此,在将链条拆下时,由于能够使张紧齿轮12向图3的右侧移动,使链条松弛,所以能够简单地将链条拆下。

另外,在安装链条时,也能够先将链条松弛地架设在马达单元20的连接齿轮23(链轮)和旋转轴部13的连接齿轮11(链轮)之间,然后使张紧齿轮12移动,施加张紧力以便链条不出现松弛来简单地进行。

接着,一面参照图5及图6,一面对泵单元10进行说明。

图5是泵单元10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5的x-x线的泵单元10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设置在旋转轴部13上的连接齿轮11(链轮)的图示。

如图6所示,泵单元10成为具有在铅直方向往复动的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的泵单元。

具体地说,在从正面看液体送入口in及液体送出口out时,若将此正面侧作为前方,将作为其相反侧的背面侧作为后方,则泵单元10具备在成为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并列地配置的两个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在铅直方向上侧具有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与一方的活塞50对应的一方的缸部55;在铅直方向上侧具有液体出口(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与另一方的活塞60对应的另一方的缸部65。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在记载为前方及后方的情况下,在从正面看液体送入口in及液体送出口out时,也是将此正面侧作为前方,将作为其相反侧的背面侧作为后方。

另外,泵单元10具备可进行液体的从两个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及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到泵单元10的液体送出口out的流通的送出部14,并且具备设置在一方的缸部5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用于向一方的缸部55内供给液体的泵单元10的液体送入口in;和设置在两个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可进行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之间的液体的流通的连通部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部14由液体合流部14a、连接部14b和导入部14c这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成为个别的零件,该出的液体合流部14a被配置在一方的液体出口56上,使从一方的液体出口56流出的液体和从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流出的液体合流而朝向液体送出口out送出;该连接部14b将从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流出的液体引导至液体合流部14a;该导入部14c被配置在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上,将从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流出的液体导入连接部14b。

但是,也可以不需要由个别的零件制作这三个部分地一体地形成,做成一个零件。

而且,两个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分别具备在对应的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内往复动的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和从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向铅直方向下侧延伸的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

接着,一面说明从液体送入口in供给的液体到从液体送出口out送出为止的整体的流动,一面对泵单元10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液体送入口in在一方的缸部55的前方侧的位置,也就是在一方的活塞头51往复动时位于最下侧时,与不会由一方的活塞头51堵塞的一方的缸部5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连通。

另外,可进行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之间的液体流通的连通部15,将在一方的缸部55的后方侧的位置,也就是在一方的活塞头51往复动时位于最下侧时,不会由一方的活塞头51堵塞的一方的缸部5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和在另一方的缸部65的后方侧的位置,也就是在另一方的活塞头61往复动时位于最下侧时,不会由另一方的活塞头61堵塞的另一方的缸部6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之间连通。

因此,从液体送入口in供给的液体不会被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的往复动妨害,向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的铅直方向下侧(更详细地说,是与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相比在铅直方向下侧)的空间供给。

而且,两个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分别具备在对应的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内向铅直方向下侧移动时使供给到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液体向与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相比在铅直方向上侧的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内流通的流通部(一方的流通部51a及另一方的流通部61a);和设置在各自的流通部(一方的流通部51a及另一方的流通部61a)内,制止流体向铅直方向下侧流动的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

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由能够将流通部(一方的流通部51a及另一方的流通部61a)的铅直方向下侧的液体的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封闭的大小的金属球(例如,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球)构成。

而且,通过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一方的金属球)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另一方的金属球))依靠自重位于液体的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侧,将液体的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封闭。

另一方面,流通部(一方的流通部51a及另一方的流通部61a),其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侧的部分成为能够由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一方的金属球)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另一方的金属球))封闭的开口直径,但其铅直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内径形成得比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一方的金属球)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另一方的金属球))的直径大。

因此,流通部(一方的流通部51a及另一方的流通部61a)成为允许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一方的金属球)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另一方的金属球))向铅直方向上侧动的结构。

另外,泵单元10具备分别设置在两个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及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上,制止流体向铅直方向下侧流动的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

而且,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也与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同样,由能够将两个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及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的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侧的各自的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封闭的大小的金属球(例如,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球)构成。

另外,此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也通过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一方的金属球)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另一方的金属球))由自重位于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侧堵塞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

而且,在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向铅直方向下侧移动时,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和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之间的铅直方向上侧的空间,也就是由活塞头(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的上面和缸部(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划出的空间(下面,也称为上部空间sp。)的内部容积增加。

于是,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被吸引到铅直方向下侧,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使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封闭。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被吸引到铅直方向上侧,所以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从液体的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

因此,被供给到一方的缸部55及另一方的缸部65的铅直方向下侧(更详细地说,是与一方的活塞头51及另一方的活塞头61相比在铅直方向下侧)的空间的液体流入上部空间sp内(参照箭头f1)。

这样,被供给到上部空间sp的液体这次在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向铅直方向上侧移动时,从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流出。

具体地说,由于在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向铅直方向上侧移动时,将第二止回部(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3及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3)向液体的入口(一方的入口51b及另一方的入口61b)侧压住的力发挥作用,所以上部空间sp内的液体不能朝向铅直方向下侧逆流。

另一方面,向铅直方向上侧推的力作用于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第一止回部(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7及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7)从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

因此,上部空间sp内的液体由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从流出口(一方的流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流出口66a)推出,通过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及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向送出部14流去,从泵单元10的液体送出口out送出。

但是,若仅着眼于一方的缸部55及一方的活塞50侧,则将从液体送入口in供给的液体从液体送出口out送出时的动作成为交替地反复进行(1)将液体向上部空间sp充填(吸引)的动作和(2)将液体从上部空间sp送出的动作。

而且,在进行(1)将液体向上部空间sp充填(吸引)的动作时,因为成为不朝向液体送出口out输送液体的状态,所以在仅有一个缸部和一个活塞的情况下,例如,在没有另一方的缸部65及另一方的活塞60而仅有一方的缸部55和一方的活塞50的结构的情况下,从液体送出口out送出的液体的送出量变化,进行脉动。

另一方面,若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具有另一方的缸部65和另一方的活塞60的结构,则因为在一方的缸部55及一方的活塞50进行(1)将液体向上部空间sp充填(吸引)的动作的期间,能够使得另一方的缸部65及另一方的活塞60进行(2)将液体从上部空间sp送出的动作,所以若做成总是朝向液体送出口out输送液体的状态,则能够使从液体送出口out送出的液体的送出量稳定化,抑制脉动的产生。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泵单元10,如图6所示,做成了具备旋转轴部13和偏心凸轮(一方的偏心凸轮59及另一方的偏心凸轮69)的结构,该旋转轴部13被配置成通过两个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并与动力传递部30(参照图3)连接;该偏心凸轮(一方的偏心凸轮59及另一方的偏心凸轮69)设置在旋转轴部13上,控制两个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的驱动,以便使从两个液体出口(一方的液体出口56a及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a)出来的液体的总量大致一定。

而且,此偏心凸轮(一方的偏心凸轮59及另一方的偏心凸轮69)通过使两个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的铅直方向的往复动的相位错开地设置在旋转轴部13上,能够使从液体送出口out送出的液体的送出量稳定化,抑制脉动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凸轮(一方的偏心凸轮59及另一方的偏心凸轮69)没有成为直接与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接触的结构,但也可以做成偏心凸轮(一方的偏心凸轮59及另一方的偏心凸轮69)直接与活塞杆(一方的活塞杆52及另一方的活塞杆62)接触的那样的结构。

而且,如图6所示,在泵单元10中,因为使得需要大的空间的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的往复动的方向成为铅直方向,所以成为泵单元10的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的结构。

另外,因为马达单元20被配置在泵单元10的铅直方向上侧,所以即使作为电动泵1整体看,也成为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的结构。

另外,电动泵1即使包括台架40来看,与活塞在水平方向往复动的电动泵、在泵部分的近旁安装马达部分的那样的电动泵相比,也成为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大幅地小的结构。

而且,一般来说,在配置电动泵时成为问题的是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空间,在铅直方向(高度方向)存在余地的情况多。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成为容易配置在一般所要求的受限的空间中的结构。

接着,一面主要参照图1到图4,一面对包括台架40在内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台架40具备收容泵单元10的第一台架41;保持马达单元20,可分离地安装在第一台架4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第二台架42;和被夹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的一对衬垫43。

而且,第二台架42具备四个车轮42a(小脚轮),该四个车轮42a(小脚轮)设置在铅直方向下侧的四角,可着落在第一台架41上,能够在第一台架41上在前后方向简单地移动。

更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第二台架42具备形成四角的在铅直方向延伸的四根纵框架42a;将设置在铅直方向上侧及铅直方向下侧的纵框架42a之间相连的横框架(横框架42b及横框架42c),具体地说,作为横框架,具备设置在铅直方向上侧及铅直方向下侧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横框架42b;和设置在铅直方向上侧及铅直方向下侧的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框架42c。

而且,四个车轮42a(小脚轮)以位于设置在第二台架42的铅直方向下侧的横框架42c的靠近纵框架42a的位置的方式被安装在横框架42c的铅直方向下侧。

另一方面,第一台架41,在铅直方向上侧,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设置了用于使第二台架42的四个车轮42a(小脚轮)着落的一对行进部41a(参照图4)。

更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第一台架41具备将形成四角的在铅直方向延伸的四根纵框架41a和设置在铅直方向上侧的纵框架41a之间相连的四个上侧横框架41b,具体地说,作为上侧横框架41b,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上侧横框架41b;和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上侧横框架41b。

而且,行进部41a在第一台架4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上侧横框架41b中的左右的上侧横框架41b(下面,也简单称为左右的框架。)的内侧沿其左右的框架设置,并且设置成车轮42a着落的上面与左右的框架相比稍微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因此,依靠在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框架和车轮42a着落的上面之间的阶梯差,当第二台架42在第一台架41上在前后方向行进时,不会发生脱轮现象。

另外,第一台架41,在铅直方向看,在中间的位置及下侧的位置也设置了将纵框架41a之间相连的横框架(横框架41c及横框架41d),但在铅直方向看中间的位置的横框架41c及在铅直方向看下侧的位置的横框架41d不具有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两根纵框架41a之间相连的横框架,能够简单地进行泵单元10的向第一台架41内的出入。

另外,第一台架41,如图1及图4所示,具备承受设置在行进部41a的一方的端部(前方侧的端部)侧的第二台架42的承受部41b。

因此,在使第二台架42在第一台架41上在前后方向移动时,在第二台架42从前方侧脱落前,由于第二台架42由承受部41b承受,不会进一步向前方侧移动,所以可防止第二台架42从前方侧的脱落。

进而,在第一台架41中,第一台架4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上侧横框架41b中的与行进部41a的另一方的端部(后方侧的端部)邻接地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侧横框架41b(下面,也称为后方框架41c),设置成与第一台架41的车轮42a着落的行进部41a的上面相比稍微位于铅直方向上侧。

通过这样设置后方框架41c,做成了第一台架41具备设置在行进部41a的另一方的端部(后方侧的端部)侧的车轮42a受到阻碍而停下不动的阶梯部的结构。

例如,存在为了进行更换马达单元20的作业而使第二台架42向后方侧移动的情况,但在将载置第二台架42的起重台车等配置在第一台架41的后方侧之前,即使第二台架42偶尔独自向后方侧移动,由于设置了阶梯部,所以也能够避免第二台架42脱落。

但是,优选为除了在进行马达单元20的更换等的作业时以外,将第二台架42稳定地固定在第一台架41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前面提及的那样,作为台架40具备被夹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的一对衬垫43的结构,在将衬垫43拆下了时,使得第二台架42的车轮42a(小脚轮)首先着落在第一台架41的行进部41a。

因此,衬垫43的厚度,做成了在衬垫43夹装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时能够成为第二台架42的车轮42a(小脚轮)从第一台架41的行进部41a浮起的状态的厚度。

但是,因为在涂装工厂等中使用的电动泵1的马达单元20由80kg左右,所以将衬垫43夹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的作业本身是不容易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4所示,做成了第二台架42具备从第一台架41向铅直方向上侧移动至可将衬垫43拆下的高度的千斤顶部42d的结构,下面,一面主要参照图1、图4及图7,一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一台架4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左右的框架上,沿长度方向以均等间隔设置了分别使螺栓v1螺纹结合的三个螺栓固定孔41e。

另外,在第二台架42的铅直方向下侧的横框架42b(下面,也简单称为左右的框架)上,在与第一台架41的螺栓固定孔41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使螺栓v1通过的三个贯通孔42e。

另外,在图4中,仅图示了第二台架42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左右框架中的位于纸张进深侧的框架的一部分,成为不能看到贯通孔42e等的图示,但位于纸张进深侧的框架也成为与在图4中能看到的框架同样的结构。

进而,在两个衬垫43上,在与第一台架41的螺栓固定孔41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三个切口部43a。

另外,此切口部43a在设置成将衬垫43夹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时向内侧开口。

另一方面,在第二台架42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左右的框架上,在贯通孔42e和贯通孔42e之间的位置分别设置了两个千斤顶部42d。

具体地说,作为千斤顶部42d,设置了千斤顶螺栓。

而且,在两个衬垫43上,在与第二台架42的千斤顶部42d对应的位置分别了设置千斤顶部42d的顶端侧通过的两个切口部43b。

图7是千斤顶部42d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更详细地说,是在能够在图1中看到的千斤顶部42d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另外,图7表示将第二台架42固定在第一台架41上的状态时,另外,成为沿着通过螺栓v1及千斤顶部42d的中心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地参照图7,一面说明更换马达单元20的作业的一例,一面对千斤顶部42d等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将螺栓v1松开,做成第二台架42能够从第一台架41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的状态。

而且,使千斤顶螺栓向构成千斤顶部42d的千斤顶螺栓的铅直方向下侧的端面与第一台架4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左右的框架抵接的方向旋转,做成仅千斤顶螺栓与第一台架41抵接,第二台架42整体性地从第一台架41向铅直方向上侧浮起的状态。

参见图4可知,由于与螺栓v1及千斤顶部42d对应的部分成为向内侧开口的切口部43a及切口部43b,所以如上所述,若成为第二台架42从第一台架41向铅直方向上侧浮起的状态,则由于成为通过使衬垫43向外侧滑动将衬垫43拆下的状态,所以使衬垫43向外侧滑动将其拆下。

接着,因为若使千斤顶螺栓向与此前相反的一侧旋转,使得第二台架42接近第一台架41侧,则成为在第一台架41和第二台架42之间没有衬垫43的状态,所以第二台架42的车轮42a(小脚轮)着落在第一台架41的行进部41a。

而且,若在第二台架42的车轮42a(小脚轮)着落在第一台架41的行进部41a后,使螺栓v1旋转,将螺栓v1拆下,则第二台架42能够在第一台架41上移动。

因此,若通过将载置第二台架42的起重台车等配置在第一台架41的后方侧,使第二台架42向该起重台车等移动,将马达单元20连第二台架42一起转移到起重台车等,则马达单元20的拆下作业结束。

若在这样进行了马达单元20连第二台架42一起的拆下后,以与拆下时相反的次序安装已安装了新的马达单元20的第二台架42,则马达单元20的更换作业结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中,能够不伴随力的作业地进行马达单元20的拆下及安装。

另一方面,在泵单元10故障了的情况下,需要更换泵单元10,但如图4所示,由于泵单元10也在框体的下面的四角设置了车轮16(小脚轮),所以能够使之简单地移动。

但是,除了需要移动时以外,为了使得泵单元10不动,泵单元10能够相对于第一台架41固定,接着,对此固定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泵单元10的框体的铅直方向上侧,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分别设置了l字型的角铁ag。

角铁ag具备被固定在泵单元10的框体上的第一板部ag1和从第一板部ag1的位于泵单元10的外侧的侧边向铅直方向上侧延伸的第二板部ag2。

角铁ag具备分别使螺栓agv通过形成在第一板部ag1上的一对贯通孔,角铁ag分别由一对螺栓agv固定在泵单元10的框体上,但此贯通孔成为朝向左右方向的长孔。

因此,角铁ag可通过将螺栓agv松开在左右方向滑动。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第一台架41的在铅直方向看设置在中间的位置的横框架41c中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横框架41c,在将泵单元10收容在第一台架41内时,设置在与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在铅直方向重叠的高度位置。

而且,在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及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横框架41c上,在长度方向以均等间隔设置了使螺栓v2通过的贯通孔,由螺栓v2和与该螺栓v2螺纹结合的螺母,能够将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及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横框架41c之间一起固定。

另外,在图4中,仅图示了将纸张近前侧的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及第一台架41的横框架41c之间一起固定的螺栓v2,省略了将纸张进深侧的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及第一台架41的横框架41c之间一起固定的螺栓v2的图示。

因此,能够将泵单元10如下面的那样简单地固定在第一台架41上。

首先,将螺栓agv稍微松开,在将泵单元10送入第一台架41内时,预先使一对角铁ag靠近泵单元10侧,以便角铁ag不成为妨碍。

而且,在此状态下将泵单元10送入第一台架41内,以便使通过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的螺栓v2的贯通孔和通过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横框架41c的螺栓v2的贯通孔的位置一致。

接着,使预先靠近了泵单元10附近的一对角铁ag滑动,靠近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横框架41c侧,由螺栓v2将角铁ag的第二板部ag2及第一台架41的左右的横框架41c之间一起固定,将泵单元10固定在第一台架41上,最后将预先松开了的螺栓agv拧紧。

另外,为了更换泵单元10,在从第一台架41拆下时,只要按照与将泵单元10向第一台架41固定时相反的次序进行即可。

在由上面的结构构成的电动泵1中,作为使泵单元10的活塞(一方的活塞50及另一方的活塞60)在铅直方向往复动的结构,做成了在与铅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泵单元10的尺寸小的结构,并且将马达单元20从泵单元10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做成了作为电动泵1整体在与铅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小的结构。

因此,实现了与一般在配置电动泵时存在界限的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空间对应的小型化,成为设置的自由度高的结构。

另外,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将马达单元20配置在泵单元10的铅直方向上侧,在进行泵单元10的更换作业等时,即使涂料等液体从泵单元10泄漏,也能够防止该液体溅到马达单元20上。

进而,因为通过做成由动力传递部30将泵单元10和马达单元20相连的样态,可将泵单元10和马达单元20个别地送去修理,并且能够在保持马达单元20的第二台架42上设置车轮42a,使第二台架42在第一台架41上简单地移动,所以成为维修性好的结构。

本发明至少包括下面的技术思想。

(1)有关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电动泵是作为液体供给系统使用的将液体送出的电动泵,具备泵单元、马达单元和动力传递部,所述泵单元具有在铅直方向往复动的活塞,所述马达单元从所述泵单元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所述动力传递部将所述马达单元产生的动力作为所述泵单元的驱动力进行传递。

(2)在上述(1)的结构中,具备用于将所述马达单元从所述泵单元向铅直方向上侧离开地配置的台架。

(3)在上述(2)的结构中,所述台架具备第一台架、第二台架和衬垫,所述第一台架收容所述泵单元,所述第二台架保持所述马达单元,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台架的铅直方向上侧,所述衬垫被夹在所述第一台架和所述第二台架之间,所述第二台架具备在将所述衬垫拆下时可着落在所述第一台架上的车轮,所述第一台架具备所述车轮可行进的行进部。

(4)在上述(3)的结构中,所述第二台架具备从所述第一台架向铅直方向上侧移动至可将所述衬垫拆下的高度的千斤顶部。

(5)在上述(3)或(4)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台架具备承受部和阶梯部,所述承受部承受设置在所述行进部的一方的端部侧的所述第二台架,所述阶梯部是设置在所述行进部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所述车轮受到阻碍而停下不动的阶梯部。

(6)在上述(1)至(5)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泵单元具备两个所述活塞、一方的缸部、另一方的缸部、送出部、所述泵单元的液体送入口、连通部和第一止回部,两个所述活塞在水平方向并列地配置,所述一方的缸部在铅直方向上侧具有液体出口,与一方的所述活塞对应,所述另一方的缸部在铅直方向上侧具有液体出口,与另一方的所述活塞对应,所述送出部可进行所述液体的从两个所述液体出口到所述泵单元的液体送出口的流通,所述泵单元的液体送入口设置在一方的所述缸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用于向一方的所述缸部内供给所述液体,所述连通部设置在两个所述缸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可进行所述缸部之间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所述第一止回部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液体出口上,制止所述液体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动,两个所述活塞具备活塞头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头分别在对应的所述缸部内往复动,所述活塞杆从所述活塞头向铅直方向下侧延伸,两个所述活塞头具备流通部和第二止回部,所述流通部在两个所述活塞头分别在对应的所述缸部内向铅直方向下侧移动时,使所述缸部的铅直方向下侧的所述液体向与所述活塞头相比在铅直方向上侧的所述缸部内流通,所述第二止回部设置在各自的所述流通部内,制止所述液体的向铅直方向下侧的流动。

(7)在上述(6)的结构中,所述泵单元具备旋转轴部和偏心凸轮,所述旋转轴部被配置成通过两个所述活塞杆的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与所述动力传递部连接,所述偏心凸轮设置在所述旋转轴部,以从两个所述液体出口出来的液体的总量大致一定的方式控制两个所述活塞杆的驱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容易配置在受限的空间中的电动泵。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提高了维修性的电动泵。在优选的方式中,提供一种容易配置在受限的空间中的电动泵,作为该电动泵,提高了维修性。

上面基于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动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是被限定于具体的实施方式的发明,适宜地实施了变形、改进的发明也是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发明,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的。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是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在本发明中当然包括其等同替换。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或起到效果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可将在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记载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或省略。

本申请主张以在2017年3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40064为基础的优先权。包括在2017年3月3日申提出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40064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所有的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援引加入到本申请中。

包括日本特开2012-67755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所有的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援引加入到本申请中。

符号的说明

1:电动泵;10:泵单元;11:连接齿轮;12:张紧齿轮;13:旋转轴部;13a:端部;14:送出部;14a:液体合流部;14b:连接部;14c:导入部;15:连通部;16:车轮;20:马达单元;21:马达部;22:减速齿轮部;23:连接齿轮;30:动力传递部;40:台架;41:第一台架;41a:纵框架;41b:上侧横框架;41c:横框架;41d:横框架;41a:行进部;41b:承受部;41c:后方框架;41e:螺栓固定孔;42:第二台架;42a:纵框架;42b:横框架;42c:横框架;42a:车轮;42d:千斤顶部;42e:贯通孔;43:衬垫;43a:切口部;43b:切口部;50:一方的活塞;51:一方的活塞头;51a:一方的流通部;51b:一方的入口;52:一方的活塞杆;53:一方的第二止回部;55:一方的缸部;56:一方的液体出口;56a:一方的流出口;57:一方的第一止回部;59:一方的偏心凸轮;60:另一方的活塞;61:另一方的活塞头;61a:另一方的流通部;61b:另一方的入口;62:另一方的活塞杆;63:另一方的第二止回部;65:另一方的缸部;66:另一方的液体出口;66a:另一方的流出口;67:另一方的第一止回部;69:另一方的偏心凸轮;ag:角铁;ag1:第一板部;ag2:第二板部;agv:螺栓;in:液体送入口;out:液体送出口;sp:上部空间;v1:螺栓;v2:螺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