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扇及其叶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49283发布日期:2020-07-21 10:44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离心风扇及其叶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尤其涉及一种离心风扇及其叶轮。



背景技术:

离心风扇是目前常用于电子系统的散热装置。

随着电子系统的轻薄化,受限于电子系统的内部空间,离心风扇的上下盖所能保有的入风通道的宽度变得更为狭窄。系统内部的气流要经过此狭窄的入风通道才能进入位于离心风扇上下盖的入风口,再流入风扇内部。入风通道宽度狭窄会导致入风口的气流流速增加。此高速气流会对扇叶产生冲击,进而产生噪音。

就传统的离心风扇而言,由于风扇转速固定且各个扇叶的间距相等,此气流冲击噪音会形成一个特定频率的音频噪音,通当称为扇叶频率的噪音(bladepasstone),而对使用者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风扇。此离心风扇包含一壳体、一轮鼓与多个扇叶组。其中,壳体具有一出风口与至少一入风口。轮鼓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部。多个扇叶组间隔地排列于轮鼓周围,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并且,这些扇叶外形上变化的位置对应于前述至少一入风口的一入风范围。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叶轮。此叶轮包含一轮鼓与多个扇叶组。多个扇叶组间隔地排列于轮鼓周围,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并且,这些扇叶外形上的变化对应于一入风范围。

本发明的离心风扇具有多个扇叶组间隔地排列于轮鼓周围,且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冲击噪音叠加形成一个特定频率的音频噪音。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及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a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扇叶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叶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a与图5b是本发明的叶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与俯视示意图。

图6a与图6b是本发明的叶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与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叶轮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申请专利范围,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图式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10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a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10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离心风扇10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此离心风扇10适用于电子系统的散热。在一实施例中,此离心风扇10可装设于笔记本电脑、电脑主机等电子产品内部以提供散热效果。

如图中所示,此离心风扇10包含一壳体20与一叶轮30。壳体20具有一出风口21与二个入风口23,25。出风口21位于壳体20的侧壁22,二个入风口23,25分别位于壳体20的上盖24与下盖26。此二个出风口23,25采取不同的设计。位于上盖24的入风口23呈现一圆形开口,其半径略小于叶轮30半径,位于下盖26的入风口25则是由多个透气孔252构成。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一实施例中,依据实际设计需求,也可在离心风扇的壳体20的上盖22或是下盖24形成入风口23,25,且入风口23,25的设计也不限于图中所示的设计方案。其它可提供足够的气流均匀进入壳体内部的设计方案,也可适用于本案发明。

叶轮30具有一轮鼓32与二个扇叶组34(图中仅标示其中之一),各个扇叶组34是由四个不同外形的扇叶所构成。其中,轮鼓32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0内部。此二个扇叶组34间隔地排列于轮鼓32周围。本实施例所设定的扇叶组34数量与扇叶组34内的扇叶数量与配置是为明确说明本发明的特征,而非限定本发明的范畴。就一实施例而言,多个扇叶组且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即可改善音频噪音。

关于扇叶的设计,尤其是如何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以及扇叶组的排列方式,在后续关于扇叶与叶轮的各个实施例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扇叶50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中所示,本发明通过在扇叶50上形成缺口52,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50。请同时参照图2,由于此缺口52可改善来自入风口23,25的高速气流对于叶片的冲击所产生的噪音,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缺口52对应于离心风扇的入风范围r。此入风范围r是由入风口23,25的位置与外形定义出来,入风范围r可能大于入风口23,25的直径。举例来说,可将对应于扇叶50直径90%的圆形区域设定为入风范围r。缺口52的外形与尺寸则是在此范围r内进行变化,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50。

如图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扇叶50通过调整两个变量,即一水平变量h0(即缺口的水平退缩距离)与一垂直变数v0(即缺口的垂直退缩距离),以产生外形与尺寸不一的缺口52。举例来说,在一实施例中,此缺口52的垂直变数v0维持固定,例如维持在最大值,调整其水平变数h0,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50。在一实施例中,此缺口52的水平变数h0维持固定,例如维持在最大值,调整其垂直变数v0,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50。在另一实施例中,此缺口52的水平变量h0与垂直变量v0则是一并进行调整,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50。

本发明也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缺口。本发明也可通过在扇叶50上形成其它形式的缺口,如v型、u型等,并利用其它变量,例如缺口宽度、缺口内凹深度等,调整出不同外形的扇叶50。

其次,如图中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此缺口52位于扇叶50的上缘50a,即朝向离心风扇上盖的入风口。不过也不限于此。此缺口52也可位于扇叶50的下缘50b,即朝向离心风扇下盖的入风口。依据实际需求,此扇叶50也可在其上缘50a与下缘50b均形成缺口52。

图4是本发明的叶轮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叶轮100具有二个相同的扇叶组140,间隔地排列于轮鼓120周围。各个扇叶组140是由四个不同外形的扇叶a1,a2a3,a4构成。这些扇叶a1,a2,a3,a4的水平变量h0维持固定,垂直变量v0各有不同,以形成外形不一的缺口。

如图中所示,此叶轮100以扇叶a1,a2,a3,a4,a1,a2,a3,a4的顺序排列于轮鼓120周围,也就是说,这些扇叶a1,a2,a3,a4,a1,a2,a3,a4是周期性地排列于轮鼓120周围。在一实施例中,这些扇叶a1,a2,a3,a4,a1,a2,a3,a4等距地排列于轮鼓120周围,以确保叶轮100的平衡。

图5a与图5b是本发明的叶轮200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与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叶轮200具有二个相同的扇叶组240,间隔地排列于轮鼓220周围,且各个扇叶组240是由四个不同外形的扇叶b1,b2,b3,b4构成。不过,不同于图4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扇叶b1,b2,b3,b4的垂直变量v0维持固定,水平变量h0各有不同,以形成外形不一的缺口。如图中所示,此叶轮200以扇叶b1,b2,b3,b4,b1,b2,b3,b4的顺序排列于轮鼓220周围。

图6a与图6b是本发明的叶轮300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与俯视示意图。不同于前述图4、以及图5a与图5b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叶轮300具有二个不同的扇叶组340a,340b间隔地排列于轮鼓320周围。此二个扇叶组340a,340b具有相同扇叶数量但不同的扇叶外形。

如图中所示,此二个扇叶组340a,340b均由四个不同外形的扇叶所构成。其中一个扇叶组340a的各个扇叶a1,a2,a3,a4的水平变量h0维持固定,垂直变量v0各有不同,以形成不同外形的扇叶的缺口,即采用图4的实施例的扇叶组140。另一个扇叶组340b的垂直变量v0维持固定,水平变量h0各有不同,以形成不同外形的扇叶的缺口,即采用图5a与图5b的实施例的扇叶组240。如图中所示,此叶轮300以扇叶a1,a2,a3,a4,b1,b2,b3,b4的顺序排列于轮鼓320周围。

在一实施例中,为确保叶轮300的平衡。这些扇叶a1,a2,a3,a4,b1,b2,b3,b4等距地排列于轮鼓320周围,且此二个扇叶组340a,340b的对应扇叶,例如扇叶a1与b1,具有相近的叶片重量。

图7是本发明的叶轮400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相较于前述第四至六图的实施例通过在扇叶上缘形成缺口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a1,a2,a3,a4,b1,b2,b3,b4,本实施例则是在扇叶c1,c2,c3,c4的上缘与下缘都利用缺口进行扇叶外形的调整,以产生不同外形的扇叶c1,c2,c3,c4。另外,类似于前述图4至图5b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叶轮400也具有二个相同的扇叶组440间隔地排列于轮鼓420周围。

前述图4至图7的实施例的叶轮100,200,300,400具有二个扇叶组140,240,340a,340b,440间隔地排列于轮鼓120,220,320,420周围,且各个扇叶组140,240,340a,340b,440由四个不同外形的扇叶a1,a2,a3,a4,b1,b2,b3,b4,c1,c2,c3,c4构成。不过并不限于此。在满足一限定条件下,即多个扇叶组且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的配置方式,叶轮上的扇叶组的数量以及扇叶组内的扇叶数量均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传统的离心风扇在运转上容易产生扇叶频率噪音,而对用户产生干扰。相较之下,本发明的离心风扇具有多个扇叶组间隔地排列于轮鼓周围,且各个扇叶组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外形的扇叶,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冲击噪音叠加形成一个特定频率的音频噪音。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