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扇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0918发布日期:2019-12-13 17:43阅读:3403来源:国知局
风扇扇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风扇扇叶,尤指一种应用于各类型之风扇的风扇扇叶结构者。



背景技术:

在一般高温环境中,若无空气流通或气流扰动作用,常会使人感觉更为闷热,甚至汗流浃背而出现不适感,为改善此类问题,则开发了电风扇与冷气机来降低本身之不舒适感,但由于冷气机之用电与价格较高,所以依普遍性来讲,人们还是选择价格较低、用电量不大之电风扇来使用,而一般之电风扇为因应场所与需求,可分为箱扇、立扇以及吊扇等等,而电风扇为一般民众用以消暑之最普遍工具,因为电风扇转动时可使空气中之对流加速,同时也达到减降温度的效果。

一般已知风扇扇叶3(如附图1所示),其包含有一轮毂31、及多数设于该轮毂31外侧周缘之叶片32,而各该叶片32系以预定之倾斜角度设于该轮毂31外侧周缘;藉此,可使该风扇扇叶3配合相关之致动单元进行使用,并于致动单元带动该风扇扇叶2旋转时,利用该些叶片32进行气流导引。

惟,以上述已知风扇扇叶3而言,其仅系单纯利用该些叶片32进行气流之导引,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可供辅助配合之结设计,因此,当实际运用时无法有效提升气流导引时之流量,进而造成使用时有气体流量较差之缺点发生,而无法符合实际使用时之所需。

有介于此,本案之实用新型人特针对前述已知新型问题深入探讨,并藉由多年从事相关产业之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过长期努力之研究与发展,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扇扇叶结构,以改善现有的种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利用各叶片与各导流单元间配合提升气流导引时之流量集中效应,而于实际使用时达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风扇扇叶结构者。

于是,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扇扇叶结构,其包括:

一轮毂,为中空壳体型态,系包括一端面、一装设面及一周侧,其中该轮毂中央具有一轴设孔;

复数个叶片,间隔环绕设置于该轮毂之周侧,各该叶片具有一迎风面,系为各该叶片输出气流的一面;

一前缘,系为各该叶片进行旋转首先与空气接触的一面;

一后缘,系设置在各该叶片相对于该前缘的一侧;一外缘,系连接于该前缘与该后缘;

以及一连接段,系连接于该轮毂之周侧;

及复数个导流单元,分别形成于该些叶片之各外缘上,而各该导流单元系由复数个立体凸起物所构成。

较佳地,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系採仿生鲸鳍结节型态设计者。

较佳地,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排列后的总长度定义为l2,该叶片之外缘的长度定义为l1,l2与l1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

较佳地,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是呈规律状或不规律状之任一者所排列分布。

较佳地,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的形状大小系为相同或不相同之任一者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现。

较佳地,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的形状系呈弧状或其他几何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

较佳地,该轮毂、该些叶片与该些导流单元系为一体成型之方式所制成。

较佳地,各该叶片系以倾斜设于该轮毂之周侧。

本实用新型之功效在于:藉由该导流单元之各立体凸起物形成于各该叶片之外缘上,可与该扇叶运转时与流道互相产生不同形式的扰动,进而阻止气流翻转洩漏,有效的保持于该两扇叶间的压力区,让出口的流动具有集中效应,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减少马达对负载的输入性能,且较省电,在性能不变之下,达成高效率风机之设计,藉此,进而提供一种利用各叶片与各导流单元间配合提升气流导引时之流量集中效应,而于实际使用时达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风扇扇叶结构者。

附图说明

图1系为现有结构之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图4中之局部放大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组装于风扇之立体示意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组装于风扇之前视图。

其中:1风扇扇叶;11轮毂;110轴设孔;111端面;112装设面;113周侧;12叶片;121迎风面;122前缘;123后缘;124外缘;125;连接段;13导流单元;131立体凸起物;l1长度;l2长度;2风扇;21马达轴心;3风扇扇叶;31轮毂;32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之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配合图式,并以实施例之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后之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之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

本实用新型之优点、特点以及达到之技术方法将参照例示性实施例及所附图式进行更详细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实用新型或可以不同形式来实现,故不应被理解仅局限于此处所陈述的实施例,相反地,对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所提供的实施例将使本揭露更加透彻与全面且完整地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且本实用新型将仅为所附加的申请专利范围所定义。

首先,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扇叶结构。

其结构说明,该风扇扇叶1系包括:一轮毂11、复数个叶片12及复数个导流单元13;其中:该轮毂11,为中空壳体型态,系包括一端面111、一装设面112及一周侧113,其中该轮毂11中央具有一轴设孔110,并贯穿于该端面111与该装设面112而呈贯通状态;复数个叶片12,本实用新型图式中该些叶片12数量设计系以五叶片12所呈现,但并不以此为限,而该些叶片12系间隔环绕设置于该轮毂11之周侧113,各该叶片12具有一迎风面121,该迎风面121系为各该叶片12输出气流的一面;一前缘122,该前缘122系为各该叶片12进行旋转首先与空气接触的一面;一后缘123,该后缘123系设置在各该叶片12相对于该前缘122的一侧;一外缘124,该外缘124系连接于该前缘122与该后缘123;以及一连接段125,该连接段125系连接于该轮毂11之周侧113;而该前缘122、该后缘123与该外缘124,其三者呈弧状或不规则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该些导流单元13,分别形成于该些叶片12之各外缘124上,而各该导流单元13系由复数个立体凸起物131所构成;

藉由以上结构所述,兹更进一步说明如后:

前述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系採仿生鲸鳍结节型态设计者;而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排列后的总长度定义为l2,该叶片12之外缘124的长度定义为l1,l2与l1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l2<l1;

其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是呈规律状或

不规律状之任一者所排列分布,而本实用新型图式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间系以规律状所排列分布所呈现,只是本实施例的实施态样,但并不以此为限;

其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的形状大小系为相同或不相同之任一者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现,而本实用新型图式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的形状大小系相同状态所呈现,只是本实施例的实施态样,但并不以此为限;

其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的形状系呈弧状或其他几何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而本实用新型图式中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的形状系呈弧状相所呈现,只是本实施例的实施态样,但并不以此为限;

其中,该轮毂11、该些叶片12与该些导流单元13系为一体成型之方式所制成;

其中,各该叶片12系以倾斜设于该轮毂11之周侧113;如是,藉由上述之构成一全新之风扇扇叶结构者;

续,请参阅第6图与第7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扇叶结构。

其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说明,其应用于各类型之风扇2,而本实用新型图式中该风扇2为折叠式型态所呈现,只是本实施例的实施态样,但并不以此为限,该风扇扇叶1系包括:一轮毂11、复数个叶片12及复数个导流单元13;其中该轮毂11、该些叶片12与该些导流单元13其整体结构已于前述叙明,故不再赘述;

藉此,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系可藉由本实用新型之轮毂11中央所设轴设孔110,与一风扇2其马达轴心21穿设组接,当使用者于夏季感到闷热时,即可利用该组设有本实用新型之风扇吹风散热,而当使用者驱使风扇马达带动本实用新型之风扇扇叶1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经过该些扇叶12之各迎风面121,而令气流往该些叶片12之外缘124流动,利用本实用新型该些叶片12模仿鲸鳍结节型态设计,于各该叶片12之外缘124上成形有该导流单元13,其中该导流单元13系由复数个立体凸起物131所构成,透过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的设计,可使该些叶片12之外缘124端与流道互相产生不同形式的扰动,进而阻止气流翻转洩漏,有效的保持于该些叶片12间的压力区,让出口的流动具有集中效应,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减少马达对负载的输入性能,在性能不变之下,达成高效率风机之设计;

再者,本实用新型新型该风扇扇叶1经实验证实,如表一所示,为实际实验结果,实验组即为使用本实用新型之风扇扇叶1,于该风扇扇叶1之各扇叶12的外缘124上设有复数个立体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导流单元13,对照组的风扇扇叶1则是各叶片12上的外缘124上未设有复数个立体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导流单元13。由表一的实验结果可知,使用相同马达,配上对照组的风扇扇叶1与实验组的风扇扇叶1进行风洞测试,实验组的风扇扇叶1可以降低转速以达到相同风量,且较省电。由此可知,于各该扇叶12的外缘124上设有复数个立体凸起物131而形成之导流单元13确实可以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减少马达对负载的输入性能,且较省电,在性能不变之下,达成高效率风机之设计。

表一

由上述的实施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风扇扇叶结构,藉由该导流单元13之各立体凸起物131形成于各该叶片12之外缘124上,可与该扇叶12运转时所产生的流道互相产生不同形式的扰动,进而阻止气流翻转洩漏,有效的保持于该两扇叶12间的压力区,让出口的流动具有集中效应,使得最大流量可有效的提升,以减少马达对负载的输入性能,且较省电,在性能不变之下,达成高效率风机之设计,藉此,进而提供一种利用各叶片12与各导流单元13间配合提升气流导引时之流量集中效应,而于实际使用时达到增加更高之流量性能之风扇扇叶结构者。

惟以上所述实施例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