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摇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0196发布日期:2019-11-06 00:13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摇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流体的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运载危化品罐车用的手动泵。



背景技术:

危化品罐式运输车用于运输化学药品,而化学药品具有腐蚀性、危险性。相应的,对于运送危险化学品的罐车所用的油泵,要求其安全系数更高,同时需要充分适应合成锭子油、变压器油等介质,不但需减少泄漏,还要能便于加压操作。而实际上所用油泵的加压方式往往过于复杂,不利于控制加压过程。针对目前运送危化品的罐车所用的油泵,需要带有多重保护装置,可自动动作防止危险,安全系数高的液压驱动方式的紧急切断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摇油泵,合理安排各部分顺序,有效的调整了本手摇油泵的内部工作压力,限制了其工作油液温度和通过其内部的液体流量,防止了工作过载,延长了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摇油泵,包括内部设置有输油通道的泵体、与泵体的输油通道通过打压进油管路连接的油舱、设置在输油通道一端的活塞、铰接在泵体侧壁底部的通过连杆与活塞连接的加压手柄以及设置在输油通道另一端的固定连接在泵体外表面上的油管连接管,打压进油管路内设置有单向阀,输油通道的拐点处设置有与输油通道连通的易熔通道,易熔通道内设置有易熔单向阀,所述易熔单向阀包括设置在输油通道拐点处的易熔塞、螺栓座、被挤压在易熔塞和螺栓座之间的弹簧、设置在易熔塞上表面凹槽内的带孔垫圈,所述易熔塞上带有被易熔合金填塞的孔,拐点之前的输油通道与易熔塞相对,拐点之后的输油通道易熔通道的侧壁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将输油通道和油舱连接的泄压通道,泄压通道端部连接有回油管,回油管端部高于油舱液面,泄压通道内旋接有将泄压通道打开和封闭的泄压螺塞,泄压螺塞后端连接有泄压手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与输油通道和油舱相连通的溢流通道,溢流通道端部设置有安装在油舱中的溢流阀,溢流通道在输油通道的连接位置在易熔单向阀之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压力表以及末端设置在输油通道内的压力表测杆,压力表测杆的末端在输油通道中的位置在易熔单向阀之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油舱位于泵体上方,油舱包括顶盖和位于侧边的储油罩,所述储油罩的材料为透明的有机玻璃材料,油舱顶盖上设置有加油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泵体上还有将油舱与泵体外部连通的通过螺塞封闭的卸油通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泵体的一侧设置有带有螺孔的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打压进油口处设置有金属过滤网。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将多种阀门和装置有机结合,并合理安排各部分顺序,有效的调整了本手摇油泵的内部工作压力,限制了其工作油液温度和通过其内部的液体流量,防止了工作过载,延长了使用寿命。

易熔单向阀安装有易熔塞,当环境温度达到75%±5℃时,易熔合金熔化,油泵自动泄压,与所控制紧急切断阀易熔塞形成双重温度保护功能。易熔单向阀设置在输油通道的拐点处,便于易熔单向阀的受力,防止易熔单向阀的卡死。

回油管的端部高于油舱液面,防止了油液回流到输油通道中,同时回油管的高度也使得油液具备一定的压强,防止输油通道中的油液向上涌入油舱。

手摇油泵安装有溢流阀,当油泵压力超过预设压力值时,溢流阀自动泄压至最高允许压力值,防止压力过高对压力表造成损害,且溢流阀可进行溢流压力的调节,适应了不同的压力条件。

泄压装置紧邻油管连接管,在有效泄压的同时防止对其他部分和装置造成过度影响。压力表测杆位于易熔单向阀和泄压装置之间,防止了压力表测杆位于泄压装置之后的输油通道内造成的压力下降过大,防止了压力表测杆的精度受损。溢流阀和压力表测杆在输油通道中的位置在易熔单向阀之后,防止受到由于柱塞式打压方式引起的过大的油液压力的影响。

卸油通道有利于及时更换油液并清洗手摇油泵的内部型腔。储油罩采用有机玻璃材质,透明的材质有利于对油位进行实时观察,便于及时添加油液。打压进油口带有金属过滤网,防止杂质进入,提高了油液质量。本实用新型将打压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和易熔单向阀相结合,采用柱塞式打压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生产。安装架的设置有利于整体提供足够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A-A向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B-B向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C-C向剖切结构示意图;

其中,1、泵体,2、油舱,3、储油罩,4、加油口,5、打压进油口,5A、打压进油管路,6、加压手柄,6A、连杆,7、活塞, 8A、易熔塞,9、压力表,9A、压力表测杆,10、回油管,11、卸油通道,12、安装架,13、油管连接管,14、泄压装置,14A、泄压手柄,14B、泄压螺塞,15、溢流阀,16、输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手摇油泵,包括泵体1和油舱2,油舱2位于泵体1的上方。泵体1的侧壁外表面的底部铰接有加压手柄6,铰接点位于泵体1底部。泵体1内部设置有活塞7,活塞7水平移动,与活塞7固定连接的连杆6A的一端与加压手柄6的中间部分铰接,铰接的部分是连杆6A上的活动式的凹槽。当摆动加压手柄6时,加压手柄6上的凸起的短杆在活动式的凹槽内竖直上下移动,随着活塞7的水平移动,加压手柄6上的短杆也会水平移动。这样加压手柄6与活塞7形成正切机构,既可以保证加压手柄6的摆动,也能带动活塞7的水平移动。

泵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打压进油口5,泵体1内部设置有输油通道16,连通油舱2和输油通道16的是打压进油管路5A,输油通道16的末端是油管连接管13,油管连接管13是将油液压出泵体1的位置。打压进油口5的开口处覆盖有金属过滤网,打压进油口5为单向阀,在打压进油口5处油液只能从油舱2流入输油通道16。在输油通道16中活塞7和打压进油口5的下游的位置设置有易熔单向阀,易熔单向阀使油液只能由打压进油口5流向油管连接管13,而不能逆流。在加压手柄6的驱动下,活塞7、油管连接管13和易熔单向阀形成柱塞体。如图2所示,活塞7向左移动时,油舱2内的油液通过打压进油口5流入输油通道16,而输油通道16内的油液却不能通过易熔单向阀流向活塞7所在的空间;当活塞7向右移动时,输油通道16内的油液通过易熔单向阀向右侧流动,而此时输油通道16内的油液却不能通过打压进油口5回流如油舱2。输油通道16中打压进油口5的位置在易熔单向阀之前,活塞7、打压进油口5和易熔单向阀的位置在所有其他输油通道16内部元件之前。

易熔单向阀的具体结构包括易熔塞8A、弹簧8B、螺栓座8C和垫圈8D。上述部分都位于易熔单向阀所在型腔之内,所述型腔就是易熔通道,易熔通道位于输油通道16的拐点处,由易熔通道分叉形成两条通道,这两条通道就是输油通道16的两段。螺栓座8C把合在泵体1的侧壁上,弹簧8B位于螺栓座8C和易熔塞8A之间。图2 所示,弹簧8B被螺栓座8C和易熔塞8A压缩,易熔塞8A收到弹簧8B的弹力,易熔塞8A堵住输油通道16的横截面,当易熔塞8A上方的液体压力足够时,易熔塞8A会被压到下方,油液从而从易熔单向阀所在型腔的侧壁处流入输油通道16。易熔塞8A上有被易熔合金填塞的锥形孔,孔朝向上方的开口最大,越向下开口越小。当环境温度达到75%±5℃时,易熔合金熔化,手摇油泵自动泄压,实现温度保护功能。易熔塞8A上表面内设置有垫圈8D,垫圈8D位于凹槽内,垫圈8D上也设置有通孔,通孔与易熔塞8A上的锥形孔相对应。拐点之前的输油通道16的一段与易熔塞8A相对。

在与油管连接管13处紧挨着设置有泄压装置14,泄压装置14包括泄压手柄14A和泄压装置14在泵体1内的型腔内的泄压螺塞14B,这一型腔就是泄压通道,泄压通道将油舱2与输油通道16相连通,泄压通道端部连接有回油管10,回油管10端部高于油舱2内的液面。泄压螺塞14B通过螺纹旋入泵体1的型腔内,泄压螺塞14B后端连接有泄压手柄14A,泄压螺塞14B在泄压手柄14A的控制下可堵住输油通道16,泄压螺塞14B也可以在泄压手柄14A的控制下向泵体1外侧移动,此时会将输油通道16和回油管10连通,油液通过回油管10流回油舱2。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压力表9,压力表9的表盘位于油舱2的顶盖之上。压力表9包括压力表测杆9A,压力表测杆9A穿过油舱2,压力表测杆9A的末端位于输油通道16中,其末端的具体位置在泄压装置14和易熔单向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溢流阀15,溢流阀15与输油通道16通过溢流通道相连通,连接位置在泄压装置14和易熔单向阀之间,溢流阀15的主要部分在油舱2中,通过溢流阀15流出的油液会流回油舱2中。当油泵压力超过预设压力值时,溢流阀15自动泄压至最高允许压力值,防止压力过高对压力表9造成损害,且溢流阀15可进行压力调节。

油舱2位于泵体1上方,油舱2包括顶盖和储油罩3,储油罩3位于侧面,储油罩3为圆柱形薄壁,储油罩3的材料为有机玻璃,有机玻璃无色透明,强度高,实时观察效果好。油舱2的上部顶盖上设置有加油口4,加油口4配有相应的盖子。

泵体1还包括卸油通道11和安装架12。泵体1上设置有卸油通道11,卸油通道11将油舱2与泵体1外部连通,卸油通道11通过螺塞封闭。卸油通道11位于泵体1的上表面,同时卸油通道11位于油舱2的内部。泵体1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架12,安装架12位于与泄压装置14相对的一侧,安装架12上带有便于固定安装的螺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