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5723发布日期:2020-02-18 12:42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打气筒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打气筒,基本上都是通过抽拉方式,将空气吸入储藏部位,然后通过推进方式注入或补充各种轮胎和一些球类所需的空气。这种打气筒在使用时使用效率低,且结构较大,在户外运动时不便于携带。

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01027618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充气的打气筒,这种打气筒包括气筒、活塞、活塞杆及贮气罐,其特征在于:在打气筒的气筒内放置了活塞,活塞杆从上端盖伸出,与活塞驱动机构连接,且在活塞杆与上端盖间安装了密封组件;在气筒的上端盖和下端盖上均安装了进气阀和排气阀,两排气阀分别通过连接管与贮气罐连接,贮气罐与出气管连接。

这种打气筒与之前的打气筒相比,无明显提升,与现市面其他已使用的手压双向打气筒相同,但仍存在诸多不便。尤其是在户外工作时,活塞驱动装置不便于携带,打气效率仍然不足;不可吸气,完全将吸气功能浪费,无法满足户外运动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户外运动时便于携带、充气效率极高的可切换充气量的双向压踏打气筒。

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通过气筒运动输出气体,所述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包括气缸装置及气筒装置,所述气缸装置及所述气筒装置的上下与上盖板及下盖板接触且密封,所述上盖板上包括用于容置调整输出气量的换气阀的换气阀容置处,还包括位于所述上盖板上方的可以压踏的压踏装置。

气筒装置包括若干个气筒,所述气筒内包括可在所述气筒内上下移动的气筒隔板,所述气筒隔板将所述气筒分成个气体互不流通的上层气筒及下层气筒。

所述换气阀包括第一换气阀及第二换气阀。

进一步,所述上盖板包括容置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换气阀容置处,所述第一换气阀容置处贯穿整个上盖板;所述第一换气阀包括贯穿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换气阀上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换气阀的第一换气阀下通孔、及位于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一换气阀下通孔之间将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及所述第一换气阀下通孔间隔开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一换气阀下通孔轴向上垂直分布。

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连通,使得气体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流出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所述第一换气阀下通孔与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下口连通,使得气气体可以通过第一换气阀下通孔流出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下口。

进一步,所述上盖板包括容置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二换气阀容置处,所第二换气阀容置处容置处贯穿整个上盖板。

所述第二换气阀包括贯穿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二换气阀上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换气阀的第二换气阀下通孔、位于所述第二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二换气阀下通孔之间将所述第二换气阀上通孔及第二换气阀下通孔所述间隔开的第二隔板、及将所述第二换气阀下口密封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二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二换气阀下通孔轴向上垂直分布。

所述第二换气阀上通孔与所述第二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连通,使得气体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换气阀上通孔流出所述第二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所述第二换气阀下通孔为独立通道,气体只能在所述第二换气阀下通孔内流通。

进一步,所述换气阀包括与所述第一换气阀连接且控制所述第一换气阀旋转的第一半齿轮旋钮、与所述第二换气阀连接且控制所述第二换气阀旋转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及位于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及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及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接触的控制旋钮;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与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形状相同。

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的气体流通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孔、个呈凹陷弧度与所述控制旋钮边缘适配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及位于个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之间的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

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的气体流通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孔、个呈凹陷弧度与所述控制旋钮边缘适配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及位于个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之间的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所述控制旋钮包括与所述上盖板连接的控制旋钮孔及可与所述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或所述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啮合的控制旋钮齿轮。

进一步,所述换气阀包括换气阀盖体,所述换气阀盖体上设有换气阀盖体孔及若干个换气阀盖体通气孔;所述换气阀盖体孔用于容置与所述控制旋钮连接的换气阀盖。

所述换气阀盖体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一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上方及所述第二换气阀未密封的上口上方,使所述第一换气阀上通孔及第二换气阀上通孔内的气体可以通过所述换气阀盖体通气孔流出。

进一步,所述气筒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筒隔板连接的隔板支撑柱、及密封块,所述上盖板包括与所述气筒连接的上层气筒连接处,所述上层气筒连接处内包括用于容置所述隔板支撑柱的隔板支撑柱容置孔,使所述隔板支撑柱可以通过所述隔板支撑柱容置孔伸出所述上盖板外,所述密封块位于所述隔板支撑柱容置孔外,保证所述上盖板包括与所述气筒之间密封,所述压踏装置包括若干个压踏板,所述压踏板包括用于容置所述隔板支撑柱的气筒连接处,使所述压踏板通过所述隔板支撑柱可以直接控制所述气筒隔板。

进一步,所述气缸装置包括输出气体的出气气缸、使气体进入的吸气气缸、及暂时储存气体的储气气缸,所述出气气缸上包括气体输出接口的出气孔、及贯通出气气缸用于所述吸气气缸吸气的吸气通道。

所述上盖板包括上层气缸连接处,所述下盖板包括下层气缸连接处,所述上层气缸连接处及所述下层气缸连接处上包括位于所述出气气缸上下两侧且使所述出气气缸密封的上层出气气缸处及下层出气气缸处、位于所述吸气气缸上下两侧且使所述吸气气缸密封的上层吸气气缸处及下层吸气气缸处、位于所述储气气缸上下两侧且使所述储气气缸密封的上层储气气缸处及下层储气气缸处。

所述上层气缸连接处内包括位于所述上层吸气气缸处内用于吸气的上层气缸气孔及位于所述上层出气气缸处及所述上层储气气缸处内的用于气体流通的若干个上层气缸气道孔,所述下层气缸连接处内包括位于所述下层气缸连接处)内用于吸气的下层气缸气孔及位于所述下层出气气缸处及所述下层储气气缸处内的用于气体流通的若干个下层气缸气道孔。

进一步,所述上盖板包括与所述气筒连接的上层气筒连接处,所述上层气筒连接处上包括用于容置单向阀的若干组上层气筒单向阀孔及用于气体流通的上层气筒气孔,所述上层气筒单向阀孔至少包括一个单向限制吸气及一个单向限制出气的单向阀。

所述下盖板包括与所述气筒连接的下层气筒连接处,所述下层气筒连接处上包括用于容置单向阀的若干组下层气筒单向阀孔及用于气体流通的下层气筒气孔,所述下层气筒单向阀孔至少包括一个单向限制吸气及一个单向限制出气的单向阀。

进一步,所述上盖板及所述下盖板包括连通所述气筒及出气气缸气体的上层出气气道及下层出气气道、连通所述气筒及吸气气缸气体的上层吸气气道及下层吸气气道、连通所述气筒与储气气缸气体的上层储气气道及下层储气气道。

所述上盖板还包括连通储气气缸及出气气缸气体的上层连接气道,所述上层连接气道上包括单向阀及容置单向阀的换气阀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防止由储气气缸进入出气气缸的气体倒流。

外界气体通过所述吸气气缸进入打气筒内后,通过所述上层吸气气道及所述下层吸气气道进入通过进入所述气筒的所述上层气筒及所述下层气筒,并通过所述上层出气气道、所述下层出气气道及所述上层储气气道、所述下层储气气道进入所述出气气缸及所述储气气缸内,所述储气气缸内的气体通过所述上层连接气道也进入所述出气气缸内,最终通过所述出气气缸输出。

进一步,所述压踏装置包括若干个压踏板及连接若干个压踏板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包括与所述上盖板接触的卡接容置处,所述联动杆的两侧设有滚轮、及连接所述滚轮及联动杆的滚轮轴,所述压踏板包括用于容置所述滚轮在内滑动的滚槽,所述上盖板包括用于容置所述联动杆的联动杆容置槽、及可深入卡接容置处的联动杆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可以通过一侧脚的下压,使该侧气缸的下半部分实现充气,上半部分吸气,另一侧气缸上半部分实现充气,下半部分吸气,即一次上下实现四次充气,提升充气效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使用过程中依靠自身重力实现充气操作,且尺寸小,便于携带。且四向可以充气,在同等容积的前提下,充气效率是双向打气筒的四倍。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可通过旋钮,实现四气筒双向、双气筒双向、双气筒单向的进出气转换,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充气量和充气气压。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可以实现对外充气及吸气的功能,当外接管道与出气孔连接时,气体从吸气通道进入最终到达出气孔,当外接管道与吸气通道连接时,可直接将与管道连接处的气体吸出从吸气通道排出,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整体外观爆炸示意图;

图3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压踏板外观示意图;

图4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联动杆外观示意图;

图5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上盖板内侧外观示意图;

图6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上盖板外侧外观示意图;

图7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上盖板气体通道原理示意图;

图8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下盖板内侧外观示意图;

图9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下盖板气体通道原理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气缸装置外观示意图;

图11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换气阀整体外观爆炸图;

图12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第一换气阀外观示意图;

图13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第一换气阀换气原理示意图;

图14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第二换气阀外观示意图;

图15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第二换气阀换气原理示意图;

图16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第一半齿轮旋钮(第二半齿轮旋钮)外观示意图;

图17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控制旋钮外观示意图;

图18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换气阀盖体外观示意图;

图19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换气阀换气原理示意图;

图20为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的气筒及气缸整体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号

压踏装置1、压踏板11、滚槽111、气筒连接处112、联动杆12、滚轮121、滚轮轴122、卡接容置处123、上盖板2、联动杆凸起21、上层气筒连接处22、上层气缸连接处23、联动杆容置槽24、换气阀容置处25、上层出气气道26、上层吸气气道27、上层储气气道28、上层连接气道29、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上层气筒气孔223、上层气缸气孔231、上层气缸气道孔232、上层出气气缸处233、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上层储气气缸处235、上层连接气道连通处236、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旋钮容置处253、换气阀处单向阀254、下盖板3、下层气筒连接处31、下层气缸连接处32、下层出气气道33、下层吸气气道34、下层储气气道35、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下层气筒气孔312、下层气缸气孔321、下层气缸气道孔322、下层出气气缸处323、下层吸气气缸处324、下层储气气缸处325、气筒装置4、气筒隔板41、隔板支撑柱42、密封块43、气筒44、上层气筒441、下层气筒442、气缸装置5、出气气缸51、吸气气缸52、储气气缸53、吸气通道54、出气孔55、换气阀6、第一换气阀61、第二换气阀62、第一半齿轮旋钮63、第二半齿轮旋钮64、控制旋钮65、换气阀盖体66、换气阀盖钮67、第一换气阀固定销68、第二换气阀固定销69、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第一隔板613、第一换气阀固定孔614、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第二隔板623、第三隔板624、第二换气阀固定孔625、第一半齿轮旋钮孔631、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632、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33、第一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34、第二半齿轮旋钮孔641、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43、第二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44、控制旋钮孔651、控制旋钮齿轮652、换气阀盖体孔661、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此外,为了方便理解,放大(厚)或者缩小(薄)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单数形式的词汇也包括复数含义,反之亦然

本说明书上的词汇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区分不同的单元,本说明书上用了第一、第二等词汇,但这些不会受到制造的顺序限制,在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权利要求书上,其名称可能会不同。

说明书附图中,部分单向阀结构为简单示意图,采用三角形代替单向阀结构,单向阀的限制气体流向为向三角形的尖端指向的流动,反向则无法流动。

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包括打气与外界接触的压踏装置1、上盖板2、下盖板3、气筒装置4、气缸装置5、及位于上盖板2上的换气阀6。气筒装置4及气缸装置5位于上盖板2及下盖板3之间,将气筒装置4及气缸装置5的上下两端密封避免与外界空气流通。

请参考图1~图4,压踏装置1位于上盖板2上方,压踏装置1包括若干组压踏板11及联动杆12,联动杆12的两端与压踏板11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压踏装置1的压踏板11可以为脚踏板,也可以为手压的方式按压,当然可以想象的是,无论是脚踏还是手压的方式,只要为通过按压压踏板11的打气筒进行充气,且原理与本实用新型相似,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当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压踏装置1采用脚踏的方式,本实施例中也采用脚踏的方式进行阐述。

压踏板11包括用于容置联动杆12的滚槽111及用于容置气筒装置4的气筒连接处112。联动杆12包括位于联动杆12两端的滚轮121和使滚轮121与联动杆12连接滚轮轴122,还包括与上盖板2卡接的卡接容置处123。

本实施例中,联动杆12的呈弯曲的长条状,且联动杆12两侧的滚轮121以卡接容置处123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其弯曲方向为向卡接容置处123与上盖板2接触侧的反方向弯曲。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将联动杆12变成直线的长条状,仅仅将压踏板11的两端垂直升起,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联动杆12的功能,故原理相同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联动杆12的形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以下实施例中,仅以联动杆12呈弯曲的长条状进行阐述。

当联动杆12与压踏板11连接使用时,两侧滚轮121与压踏板11连接,滚轮121以滚轮轴122为轴心在滚槽111内旋转滑动,卡接容置处123与上盖板2卡接,此时,至少有一端的滚轮121高于卡接容置处123。由于联动杆12呈弯曲状,当一侧压踏板11向下与上盖板2靠近时,另一侧压踏板11会在联动杆12的带动作用下远离上盖板2,使两侧压踏板11可以轮流升起。

本实施例中,压踏板11为2个,即一组,当然,在与本实用新型同原理的情况下,增加压踏板11的组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如将压踏板11的组数设置为2组等,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考图1~图2、图5~图7,上盖板2上下面结构不同,与压踏板11接触的为顶面,与气筒装置4接触的为底面。上盖板2包括位于顶面的联动杆凸起21,及位于底面的气筒装置4连接的若干个上层气筒连接处22、与气缸装置5连接的上层气缸连接处23、用于容置联动杆12的联动杆容置槽24,及位于上盖板2内、顶面与底面之间的用于通知换气阀6的换气阀容置处25、上层出气气道26、上层吸气气道27、上层储气气道28、上层连接气道29。

联动杆凸起21凸出于上盖板2顶面,可伸入联动杆12的卡接容置处123内且与卡接容置处123间隙配合,联动杆凸起21呈长条状,相应的,卡接容置处123的槽孔与联动杆凸起21形状适配也呈长条状,使得联动杆12只能在联动杆凸起21形状的限位及自身的形状限制下,以联动杆凸起21为轴心进行旋转。

上层气筒连接处22上设有螺纹用于与气筒装置4连接,上层气筒连接处22包括用于容纳隔板支撑柱42穿过的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贯穿上盖板2的顶面及底面,使得隔板支撑柱42可以直接穿过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伸出上盖板2外。

上层气筒连接处22还包括位于上层气筒连接处22内的若干组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上层气筒气孔223。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用于容置单向阀,上层气筒气孔223用于使气体可以完全进入流出气筒装置4,即最大效率的利用气筒装置4内的气体。

每个上层气筒连接处22内至少设有2组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上层气筒气孔223,其中一组用于避免气体从从气筒装置4内流出后再回流到气筒装置4内,设置于上层出气气道26或上层储气气道28处;另一组用于避免进入气筒装置4内的气体流出气筒装置4,设置于上层吸气气道27处。本实施例中,上层气筒连接处22内设有2组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上层气筒气孔223,当然,在与本实用新型同原理的情况下,增加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上层气筒气孔223的组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如将组数设置为4组等,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上层气缸连接处23与气缸装置5连接,且上层气缸连接处23的形状与气缸装置5相同,上盖板2与下盖板3之间的距离与气缸装置5的高度相同,在上层气缸连接处23与气缸装置5之间设有橡胶圈,防止上层气缸连接处23与气缸装置5之间产生漏气。

上层气缸连接处23包括用于使气体通过的若干个上层气缸气孔231及若干个上层气缸气道孔232。还包括为了与气缸装置5的气缸向匹配的上层出气气缸处233、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上层储气气缸处235,还包括上层连接气道连通处236。上层出气气缸处233、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上层储气气缸处235的位置与气缸装置5内向配套的气缸位置相同,本实施例中,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位于中间,上层储气气缸处235及上层出气气缸处233分别位于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两侧,当然,在与本实用新型同原理的情况下,增加改变上层出气气缸处233、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上层储气气缸处235之间的位置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上层气缸气孔231位于上层吸气气缸处234内,使得吸气气缸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层气缸气孔231进入气筒装置4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层气缸气孔231的数量与气筒的个数相同,即上层吸气气缸处234内设有4个上层气缸气孔231,当然,可以增加上层气缸气孔231的个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上层储气气缸处235及上层出气气缸处233内都分别设有上层气缸气道孔232,使得储气气缸53及出气气缸51内的气筒可以通过上层气缸气道孔232与气筒相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层储气气缸处235及上层出气气缸处233设有的上层气缸气道孔232个数分别为1个,当然,也可以增加上层气缸气道孔232的个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上层连接气道连通处236位于上层连接气道29与上层出气气缸处233接触的地方,使得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层连接气道连通处236进入出气气缸51内。

联动杆容置槽24为向上盖板2底侧凹陷的2个形状相同的凹槽,且分别位于上层气缸连接处23两侧、两个上层气筒连接处22之间,当每次充气工作完成时,可以将联动杆12从联动杆凸起21拆卸下来,扣入联动杆容置槽24内,联动杆12的存放。

本实施例中,联动杆容置槽24的形状为三角形,当然,与联动杆12形状想匹配的其他形状也可以,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换气阀容置处25用于容置换气阀6,换气阀容置处25贯穿于上盖板2之间,使得换气阀6的下端与气缸装置5连接,上端与换气阀6连接。换气阀容置处25位于上层出气气缸处233和上层吸气气缸处234处。包括位于上层吸气气缸处234处的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位于上层出气气缸处233处的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位于上盖板2顶端凸出于且位于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及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中间的上盖板2的旋钮容置处253、位于旋钮容置处253下方设置于上盖板2底侧的换气阀处单向阀254。

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设置于上层连接气道29上,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设置与上层气缸气道孔232内,与上层气缸气道孔232直径相同。换气阀处单向阀254位于上层连接气道29上,用于限制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单向流通。

上层出气气道26用于连接上层气筒连接处22的上层气筒441与上层出气气缸处233内的气体,使得上层气筒连接处22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层出气气道26到达上层出气气缸处233的出气气缸51。本实施例中,上层出气气道26为与出气气缸51同侧的两个气筒的上层气筒441,且两侧的上层出气气道26在上层气缸气道孔232处贯通,并通过上层气缸气道孔232进入出气气缸51内,由于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设置于上层气缸气道孔232内且直径相同,故两侧的上层出气气道26内的气筒需进入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内后,再进入出气气筒51内。

上层吸气气道27用于连接上层气筒连接处22的上层气筒441与上层吸气气缸处234内的气体,使得吸气气缸5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层吸气气道27到达上层气筒连接处22的上层气筒441内,本实施例中,上层吸气气道27的数量为4个,与气筒数量相同,即每个气筒的上层气筒441都与吸气气缸52连通,由于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设置于上层吸气气缸处234上方,可以使吸气气缸52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与外界连通。

上层储气气道28用于连接上层气筒连接处22的上层气筒441与上层储气气缸处235内的气体,使得上层气筒连接处22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层储气气道28到达上层储气气缸处235的储气气缸53。本实施例中,上层储气气道28为与储气气缸53同侧的两个气筒的上层气筒441。

上层连接气道29用于连接储气气缸53的上层气缸气道孔232及出气气缸51,且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位于上层连接气道29内,具体的,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位于位于吸气气缸52上方,即位于储气气缸53的上层气缸气道孔232及出气气缸51之间,使得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通过上层连接气道29、并经过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可以进入出气气缸51内。

请参考图1~图2、图8~图9,下盖板3包括与气筒装置4连接的若干个下层气筒连接处31、与气缸装置5连接的下层气缸连接处32、下层出气气道33、下层吸气气道34、下层储气气道35。

下层气筒连接处31上设有螺纹用于与气筒装置4连接,下层气筒连接处31包括位于下层气筒连接处31内的若干组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及下层气筒气孔312。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用于容置单向阀,下层气筒气孔312用于使气体可以完全进入流出气筒装置4,即最大效率的利用气筒装置4内的气体。

每个下层气筒连接处31内至少设有2组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及下层气筒气孔312,其中一组用于避免气体从从气筒装置4内流出后再回流到气筒装置4内,设置于下层出气气道33或下层储气气道35处;另一组用于避免进入气筒装置4内的气体流出气筒装置4,设置于下层吸气气道34处。本实施例中,下层气筒连接处31内设有2组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及下层气筒气孔312,当然,在与本实用新型同原理的情况下,增加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及下层气筒气孔312的组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如将组数设置为4组等,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下层气缸气孔321位于下层吸气气缸处324内,使得吸气气缸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层气缸气孔321进入气筒装置4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层气缸气孔321的数量与气筒的个数相同,即下层吸气气缸处324内设有4个下层气缸气孔321,当然,可以增加下层气缸气孔321的个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下层储气气缸处325及下层出气气缸处323内都分别设有下层气缸气道孔322,使得储气气缸53及出气气缸51内的气筒可以通过下层气缸气道孔322与气筒相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层储气气缸处325及下层出气气缸处323设有的下层气缸气道孔322个数分别为1个,当然,也可以增加下层气缸气道孔322的个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下层出气气道33用于连接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与下层出气气缸处323内的气体,使得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层出气气道33到达下层出气气缸处323的出气气缸51。本实施例中,下层出气气道33为与出气气缸51同侧的两个气筒的下层气筒442,故两侧的下层出气气道33内的气体可通过下层出气气道33进入出气气筒51内。

下层吸气气道34用于连接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与下层出气气缸处323内的气体,使得吸气气缸5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层吸气气道34到达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内,本实施例中,下层吸气气道34的数量为4个,与气筒数量相同,即每个气筒的下层气筒442都与吸气气缸52连通。

下层储气气道35用于连接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与下层储气气缸处325内的气体,使得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下层储气气道35到达下层储气气缸处325的储气气缸53。本实施例中,下层储气气道35为与储气气缸53同侧的两个气筒的下层气筒442。

请参考图1~图2、图20,气筒装置4位于上盖板2与下盖板3之间,包括若干个气筒44,气筒44内包括用于将气筒44上下间隔开使上下气体不流通的气筒隔板41,气筒隔板41上设置有可以穿过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的隔板支撑柱42,隔板支撑柱42与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接触处设有密封块43。

本实用新型中,气筒44的个数为4个,且两两一组分别位于气缸装置5的两侧,当然,可以想象的是,与本实用新型原理相同下,气筒的个数为2的倍数即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打气筒,故仅仅增加气筒的个数而不改变本实用新型远原理的实用新型创造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制。

气筒隔板41位于气筒44内,气筒隔板41的外径大于等于气筒44的内径,且气筒隔板41材质为可变形的软材质,如橡胶等,故气筒隔板41可以在气筒44内上下移动,将气筒44内部分为位于气筒隔板44上侧的上层气筒441,及位于气筒隔板44下侧的下侧气筒442,上层气筒441与下层气筒442之间相互独立,气体完全不流通。

隔板支撑柱42的一端与气筒隔板41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上盖板2上层气筒连接处22的隔板支撑柱容置孔221,直接与压踏板11连接,故每个压踏板11上都设有2个气筒连接处112,且2个压踏板11分别位于气缸装置5两侧对称,当按压一侧压踏板11时,可以同时带动2个其气筒44工作。

请参考图1~图2、图10,气缸装置5位于上盖板2及下盖板3之间,所述气缸装置5的两端分别与上层气缸连接处23及下层气缸连接处32连接,且连接处设有橡胶圈,使得气缸装置5密封。气缸装置5包括用于将气体输出的出气气缸51、使气体进入的吸气气缸52、及暂时存放进入气体的储气气缸53。吸气气缸52位于出气气缸51与储气气缸53之间,且吸气气缸52的直径大于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

出气气缸51上设有位于出气气缸51侧面中部的出气孔55,用于将出气气缸51内的气体输入,出气孔55可以与现有常见的输气管道适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打气筒在户外使用可以更广泛。

气缸装置5上还包括横穿出气气缸51与吸气气缸52贯通的吸气通道54,整个吸气气缸52的气体通过吸气通道54进入吸气气缸52内。

请参考图1~图2、图11~图19,换气阀6位于上盖板2,用于调节4个气筒输出的气量。换气阀6包括安装于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内的第二换气阀62、安装于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的第一换气阀61、位于第一换气阀61上用于旋转第一换气阀61的第一半齿轮旋钮63、位于第二换气阀62上用于旋转第二换气阀62的第二半齿轮旋钮64、安装于旋钮容置处253可与第一半齿轮旋钮63及第二半齿轮旋钮64啮合的控制旋钮65、安装于换气阀6顶部的换气阀盖体66、位于换气阀盖体66用于直接控制控制按钮65的换气阀盖钮67、用于连接第一换气阀61及第一半齿轮旋钮63的第一换气阀固定销68、用于连接第二换气阀62及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第二换气阀固定销69。

第一换气阀61与第一换气阀容置处251适配,故第一换气阀61安装于上层出气气道26内,且第一换气阀61与上层出气气道26的直径向匹配,使得气体必须要通过第一换气阀61内的气孔流通。

第一换气阀61包括远离气缸装置5的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靠近气缸装置5的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与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之间设有第一隔板613,使得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与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通道,第一换气阀61包括还用于容置第一换气阀固定销68的第一换气阀固定孔614。当上层出气气道26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时,气体从第一换气阀61未密封的上口一并流出,当上层出气气道26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时,在第一隔板613的阻隔下,气体则向第一换气阀61未密封的下口一并流出,这样就使得当旋转第一换气阀61时,位于上层出气气道26内的气体会在第一换气阀61的导向作用下流入不同方向,即第一导向阀61的上口或下口流出。

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与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在轴向方向垂直,使得当第一换气阀61轴向旋转90°时,上层出气气道26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会在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与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导向作用下流入不同方向。

第二换气阀62与第二换气阀容置处252适配,故第二换气阀62安装于上层连接气道29内且安装于吸气气缸52上方,第二换气阀62与上层连接气道29的直径向匹配,使得气体必须要通过第二换气阀62内的气孔流通。

第二换气阀62包括远离气缸装置5的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靠近气缸装置5的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与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之间设有第二隔板623,密封第二换气阀6下孔第三隔板624,第二换气阀62包括还用于容置第二换气阀固定销69的第二换气阀固定孔625。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与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通道。当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进入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时,气体从第二换气阀62未密封的上口一并流出,当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进入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时,在第二隔板623及第三隔板624的阻隔下,气体则只能在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形成的通道内流通,这样就使得当旋转第二换气阀62时,位于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会在第二换气阀62的导向作用下流入不同方向,即第二换气阀62的上口或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形成的通道内流动。

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与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在轴向方向是垂直,使得当第二换气阀62轴向旋转90°时,上层连接气道29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会在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与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导向作用下流入不同方向。

第一半齿轮旋钮63位于上盖板2顶面上,与第一换气阀61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半齿轮旋钮63包括中空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孔631、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632、位于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632两侧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33、及用于容置第一换气阀固定销68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34,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33的形状与控制旋钮65适配。

第一换气阀固定销68穿过第一半齿轮旋钮63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34及第一换气阀61的第一换气阀固定孔614,将第一半齿轮旋钮63与第一换气阀61固定连接,防止当气体压强过大时,将第一换气阀61与第一半齿轮旋钮63分离。

第二半齿轮旋钮64位于上盖板2顶面上,与第二换气阀62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半齿轮旋钮64包括中空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孔641、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及位于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两侧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43、及用于容置第二换气阀固定销69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44,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43的形状与控制旋钮65适配。

第二换气阀固定销69穿过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固定孔644及第二换气阀62的第二换气阀固定孔625,将第二半齿轮旋钮64与第一换气阀61固定连接,防止当气体压强过大时,将第二换气阀62与第二半齿轮旋钮64分离。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半齿轮旋钮63与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形状相同。

控制旋钮65位于上盖板2的旋钮容置处253,与旋钮容置处253固定连接,控制旋钮65包括与旋钮容置处253固定连接的控制旋钮孔651、及可与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632及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啮合的控制旋钮齿轮652。

换气阀盖体66位于换气阀6的上方,换气阀盖体66包括用于容置换气阀盖钮67的换气阀盖体孔661、及位于第一半齿轮旋钮孔631及第二半齿轮旋钮孔641上方的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

换气阀6在工作前,第一换气阀61内气体通过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使得气体向出气气缸51内流通,第二换气阀62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也向出气气缸51内流通。此时,第一半齿轮旋钮63及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第一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33及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43与控制旋钮65的弧形边缘接触,

当需要减少气量时,逆时针旋转换气阀盖钮67,带动与换气阀盖钮67固定连接的控制旋钮65旋转,此时,控制旋钮65旋转带动控制旋钮齿轮652旋转进而与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开始啮合,带动第二半齿轮旋钮64开始旋转,进而带动第二换气阀62旋转,最终使得气体通过位于上层连接气道29内第二换气阀62的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流通,气体向第二换气阀62的上口通过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流出,不再进入出气气缸51内。

当需要继续减少气量时,继续逆时针旋转换气阀盖钮67,带动与换气阀盖钮67固定连接的控制旋钮65继续旋转,此时,控制旋钮65旋转带动控制旋钮齿轮652旋转进而与第二半齿轮旋钮64的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啮合结束,控制旋钮65与第二半齿轮旋钮64位于第二半齿轮旋钮齿轮642另一侧的第二半齿轮旋钮内凹槽643接触,第二半齿轮旋钮保持静止状态。继续逆时针旋转换气阀盖钮67,使得控制旋钮齿轮652旋转至与第一半齿轮旋钮齿轮632开始啮合,带动第一半齿轮旋钮63开始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换气阀61旋转,最终使得气体通过位于上层出气气道26内第一换气阀61的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流通,气体向第一换气阀61的上口通过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流出,不再进入出气气缸51内。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吸气功能的双向压踏打气筒工作步骤及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如下:

请参考图1~图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气体通过吸气通道54进入吸气气缸52内,在大气压差下通过与吸气气缸52连通的气道由吸气气缸52分别进入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内,按压压踏板11带动两侧的气筒隔板41依次上下移动,使得气筒44内的气体分别进入储气气缸53及出气气缸51,进入储气气缸53的气体通过上层连接气道29将气体也输送到出气气缸51内,最终通过出气孔55将气体输出。

本实用新型中,气筒装置4及气缸装置5内设有若干个单向阀,每个单向阀使得气体在各个装置之间的流向唯一,无法逆向流动。请重点参考图20,图20中对单向阀的的限制方向进行了简易描述,其中,代表单向阀的三角形的尖端代表气体唯一流向且无法逆向流动。

吸气气缸52与4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流通过程中都设有单向阀。

气筒44与上盖板2的上层气筒连接处22及下盖板3的下层气筒连接处31通过螺纹连接,故气筒44只能通过上层气筒连接处22及下层气筒连接处31内的结构与外界气体连接,上层气筒441内单向阀设在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内,下层气筒442内单向阀设在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内。上层气筒441内的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使得由吸气气缸52通过上层吸气气道27进入到4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不会倒流回到吸气气缸52内。下层气筒442内的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使得由吸气气缸52通过下层吸气气缸处324进入到4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也不会倒流回到吸气气缸52内。由此,只要吸气气缸52内的气体进入气筒44内,既无法返回吸气气缸52内。

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与4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流通过程中也都设有单向阀。

上盖板2的上层气筒连接处22及下盖板3的下层气筒连接处31内还设有另一个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另一个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内设有单向阀使得流出气筒44的气体不再倒流回到气筒44内。

本实用新型中,4个气筒44内的气体流出气筒44时,两两一组流向不同的气缸,位于储气气缸53左右两侧的气筒44,2个气筒44的气体通过上层储气气道28及下层储气气道35流入储气气缸53,而位于出气气缸51两侧的气筒44,2个气筒44的气体上层出气气道26及下层出气气道33通过流入出气气缸51。

故位于储气气缸53两侧的气筒44,其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与上盖板2的上层气筒连接处22及下盖板3的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另一个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内设置的单向阀,使得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流出时只能流入储气气缸53且不会倒流。

位于出气气缸51两侧的气筒44,其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与上盖板2的上层气筒连接处22及下盖板3的下层气筒连接处31的另一个上层气筒单向阀孔222及下层气筒单向阀孔311内设置的单向阀,使得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流出时只能流入出气气缸51且不会倒流。

储气气缸53与出气气缸51之间在流通过程中也都设有单向阀。

而储气气缸53与出气气缸51之间在上盖板2内设有上层连接气道29,上层连接气道29内设有换气阀处单向阀254,换气阀处单向阀254使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向出气气缸51内的流出且不会倒流。

故当气体通过吸气气缸52流入时,气体通过上层吸气气道27及下层吸气气道34进入到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内且被单向阀限制无法倒流,再通过上层出气气道26和下层出气气道33及上层储气气道28和下层储气气道35进入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内且被单向阀限制无法倒流,储气气缸53内的气筒通过上层连接气道29也进入出气气缸51内且被单向阀限制无法倒流,最终使气体仅通过出气气缸51的出气孔55对外输出。

本实用新型中,气筒44内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通过气筒隔板41间隔开,使得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为两个独立的气筒,两者之间的气体互不流通。

当气筒隔板41向上运动时,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被压缩,在气筒44内外的大气压差下,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通过上层出气气道26或上层储气气道28向外输出,而单向阀使得输出的气体不会回流到气筒44内;此时,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由于气筒隔板41的向上运动,也在气筒44内外的产生了大气压差,故下层吸气气道34在压差下将气体输送到下层气筒442内,而单向阀使得输出的气体不会回流到吸气气缸52内。

当气筒隔板42向下运动时,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被压缩,在气筒44内外的大气压差下,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通过下层出气气道33或下层储气气道35向外输出,而单向阀使得输出的气体不会回流到气筒44内;此时,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由于气筒隔板41的向下运动,也在气筒44内外的产生了大气压差,故上层吸气气道27在压差下将气体输送到上层气筒441内,而单向阀使得输出的气体不会回流到吸气气缸52内。

而压踏板11带动隔板支撑柱42上下移动,使得气筒隔板41也随之上下移动,无论气筒隔板41向上或向下移动,都可能实现气筒44内的气体输出,由此实现打气筒打气效率最高。

本实用新型的打气筒,可以根据需求实现不同气量的输出。

本实用新型中,当全力运行时,4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都在工作,即4气筒双向同步工作,此时,气量输出最大。

在实际打气过程中,最初打气时需要气量输出量大,但随着气量逐渐充满整个装置时,大气量的输入变的较为困难,此时需要减小气量增大压强,此时,可以旋转换气阀6的换气阀盖钮67,改变输出的气量,即通过第二换气阀62使得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不再输入到出气气缸51内,由此仅有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在工作。

当还继续需要减小气量增大压强时,可以继续旋转换气阀6的换气阀盖钮67,改变输出的气量,即通过第一换气阀61使得出气气缸51左右两侧的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不再输入到出气气缸51内,由此仅有2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在工作。

以下对整个工作步骤做详细说明:

使用前,将联动杆12安装于联动杆凸起21上,联动杆12的滚轮121在压踏板11的滚槽111内,使得两侧压踏板11可在联动杆12的带动作用下上下交替运动。

此时,气缸装置5两侧的气筒44内的气筒隔板41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即一侧气筒隔板41位于气筒44内的最顶端,另一侧气筒隔板41位于气筒44内的最低端,故压踏板11此时高度也不同,气筒隔板41位于最顶端的一侧,隔板支撑柱42带动压踏板11升起远离上盖板2,且此时与上盖板2的距离为远离上盖板2距离的极限值,而另一侧气筒隔板41位于最低端的一侧,隔板支撑柱42带动压踏板11与上盖板2接触,为压踏板11与上盖板2的距离的最小值。

按压远离上盖板2的压踏板11,带动压踏板11下的2个位于气缸装置5一侧气筒44内的气筒隔板41向下运动,此时,这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开始由吸气气缸52吸气,而下层气筒442则通过下层出气气道33及下层储气气道35将气体输送到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内,直至将压踏板11按压至接触上盖板2时,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吸气结束,而2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将下层气筒442内的气体全部输出至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内。

在联动杆12作用下,当按压一次压踏板11的过程中,另一侧的压踏板11随之会升起。另一侧压踏板11在运升起的过程中,另一侧的压踏板11下的2个位于气缸装置5一侧气筒44内的气筒隔板41向上动。此时,这2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开始由吸气气缸52吸气,而上层气筒441则通过上层出气气道26及上层储气气道28将气体输送到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内,直至将压踏板11远离至极限值时,2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吸气结束,而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将上层气筒441内的气体全部输出至出气气缸51及储气气缸53内。

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通过上层连接气道29输出至出气气缸51,在上述运动下,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始终通过上层连接气道29输出至出气气缸51,且通过单向阀防止气体回流。

再次按压压踏板11,4个气筒44重复上述运动,两侧压踏板11始终依次上下运动,而若干个单向阀防止气体回流,使得气筒44内的运动也重复工作。

故,当依次按压两侧压踏板11时,4个气筒中,始终存在有2个上层气筒441及2个下层气筒442向外出气,另外2个上层气筒441及2个下层气筒442吸气,即始终为四气筒双向工作。

需要减小气量增大压强时,逆时针旋转换气阀盖钮67,带动第二换气阀62旋转,使得第二换气阀62内的通气气道发生变化,由第二换气阀下通孔622变为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在第二隔板623的阻隔作用下,上层连接气道29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换气阀上通孔621将气体向第二换气阀62未密封的上口输出,第二换气阀62未密封的上口外为可与外接直接通气的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故使得进入储气气缸53内的气体不再进入出气气缸51内,即储气气缸53两侧的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输出的气体不再进入出气气缸51内,此时,进入出气气缸51内的气体仅为出气气缸51两侧的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441及下层气筒442,即为双气筒双向工作。

需要继续减小气量增大压强时,继续逆时针旋转换气阀盖钮67,此时第二换气阀62保持,第一换气阀61旋转,使得第一换气阀61内的通气气道发生变化,由第一换气阀下通孔612变为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在第一隔板613的阻隔作用下,上层出气气道26内的气体通过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将气体向第一换气阀上通孔611未密封的上口输出,第一换气阀61未密封的上口外为可与外接直接通气的换气阀盖体通气孔662,故使得出气气缸51两侧2个气筒44的上层气筒内的气体不再进入出气气缸51内,此时,进入出气气缸51内的气体仅为出气气缸51两侧的2个气筒44的下层气筒442,即为双气筒单向工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