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7395发布日期:2020-01-07 09:49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属于风机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鼓风机,绝大部份乃是由一具有通用叶片的鼓风机壳所构成,使借着该通用叶片的旋转,以吸入适当量的空气,同时使该空气形成气流,以达到输送至特定地点以进行调节室内空气品质的功效。离心鼓风机是采用叶片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使输送的气体介质得到增压增速后向外输送的常用设备,根据所输送的介质不同可分为空气鼓风机、烟气鼓风机、煤气鼓风机等;由于烟气温度高且含有大量灰尘,故要求在鼓风机前增设除尘设备,使除尘率在85%以上,并要求对轴承箱采用水冷式。另由于煤气中含的焦油和灰尘,易粘附叶轮和机壳,使鼓风机不能正常运转,故要求在鼓风机前增设除焦油装置,要求定期拆卸风机进行除焦或用蒸汽除焦油。以上鼓风机厂制造的d110-12型鼓风机为例,该风机是专门用于厂矿煤气站的煤气加压输送的,这种鼓风机是直接由异步电动机借联轴器带动的,其转子呈悬臂形,回转方向为顺时针,上面装有铆合结构的工作轮,轮子上带有优质炭素钢冲压成槽形的叶片,叶片呈后曲式,鼓风机机壳系普通铸铁蜗壳体,两侧由机壳盖板固定,进风口方向为侧向,出风口方向为左侧0°方向,主轴与机壳之间装有密封装置,整个机壳件及管道严密不漏气。

从理论上讲,离心鼓风机的压力-流量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但由于风机内部存在摩擦阻力等损失,实际的压力与流量特性曲线随流量的增大而平缓下降,对应的离心风机的功率-流量曲线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当风机以恒速运行时,风机的工况点将沿压力-流量特性曲线移动。风机运行时的工况点,不仅取决于本身的性能,而且取决于系统的特性,当管网阻力增大时,管路性能曲线将变陡。风机调节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改变风机本身的性能曲线或外部管网特性曲线,以得到所需工况。

现有离心式鼓风机结构一般采用一般都是侧向出风的结构,这种出风的结构不适用于一些轴向供风的环境,所谓轴向供风就是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相同的进风,而现有的轴向供风方式一般采用叶片式的风扇结构,这种风扇式的风压往往低于叶轮式的风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提供一种能够轴向供风的离行式鼓风结构;利用离心叶轮式风机的优势,增强竖向供风的使用环境中的供风风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包括上壳体、连接板、下壳体、电机本体、离心风轮;连接板连接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并将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空间分割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离心风轮设置于下腔室内并由安装连接板上的电机本体驱动,在下壳体和上壳体上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同,在连接板上设置有导风出口;下腔室中的气流在离心风轮离心力作用通过导风出口进入上腔室,并经由出风口排出;所述下壳体的侧壁处设置有导风槽,所述导风槽与导风出口相对。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导风片。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位于进风口上方;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轴向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并形成导风片和导风风口;所述下壳体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并形成进风口和导风槽。

作为优选,在上壳体、连接板、下壳体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多个螺纹连接座,通过螺钉可将上壳体、连接板、下壳体的螺纹连接座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在连接板的中部设置电机安装位,该电机安装位为位于连接板中部的凹槽,电机本体配合电机安装位固定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本体采用无刷直流变频电机,电机的导线通过设置在连接板边缘的导线穿出孔穿出。

作为优选,在下壳体的下侧设置有四个支撑足。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风机,拆卸方便,通过螺丝和螺纹连接座将上壳体、下壳体、连接板连接到一起,螺纹连接座一一对应,能够方便于本风机的拆卸;

2.上壳体、连接板、下壳体,都是压铸工艺制作,使得本鼓风结构各个结构之间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增强了电机的连接结构强度;

3.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用于控制电机的供给电流,实现鼓风机功率的控制;

4.增设导风槽,使得风机的风压增大,导风槽的形状和结构能够有利于气流的顺利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心式鼓风结构的组装前的结构图;

图2是上壳体的斜向仰视图;

图3是下壳体的斜向仰视图。

图中标记:1-上壳体,2-螺纹连接座一,3-连接板,4-螺纹连接座二,5-导风出口,6-电机本体,7-离心风轮,8-下壳体,9-导风槽,10-进风口,11-腰型孔,12-控制面板,13-电机安装位,14-导线穿出孔,15-出风口,16-导风片,17-支撑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式鼓风结构,其主体结构包括上壳体1、连接板3、下壳体8、电机本体6、离心风轮7。连接板3连接于上壳体1与下壳体8之间,并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8之间的空间分割为上腔室和下腔室。

上壳体1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并在上壳体1的顶部形成出风口15,在出风口15的内侧设置有5个导风片16,该导风片16成弧形,该导风片16用于将上腔室中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5处,该导风片16与上壳体1一体压铸成型;该上壳体1整体呈圆形,出风口15的根部阶梯式的锥形,导风片16平均的分布在该锥形的结构处,保证上腔室中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到出风口15中。在上壳体1的外侧边沿设置有若干螺纹连接座一2。

所述连接板3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并在连接板3的中部形成用于电机本体6安装固定的电机安装位13,该电机安装位13成凹槽状,该电机安装位13的槽口向下,电机倒置后倒插到该电机安装位13中,然后通过已知的一些常规的手段将电机本体6固定到该电机安装位13中,常规的手段包括螺纹固定或卡扣固定等方式。另外,在连接板3的边缘侧壁上设置有导线穿出孔14,导线通过该导线穿出孔14穿出到离心式鼓风结构外从而连接控制面板12,控制面板12用于控制电机的供给电流,实现鼓风机功率的控制。

在连接板3的边沿还设置有若干螺纹连接座二4,螺纹连接座二4与螺纹连接座一2对应关系为一一对应,此外,在连接板3的边沿还设置有导风出口5,导风出口5用于联通上腔室和下腔室,保证气流的顺利流通。

所述下壳体8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下壳体8成螺盘式的结构,下壳体8的中部设置有进风口10,在下壳体8的边沿设置有导风槽9,该导风槽9与导风出口5相对并用于将下腔室中的空气引导到上腔室中。在下壳体8的外侧边沿设置有若干螺纹连接座三,螺纹连接座三与螺纹连接座一2对应关系为一一对应。

在下壳体8的下侧设置有四个支撑足,相比于三个支撑足,使用四个支撑足将会更加平稳。

本结构中鼓风结构的组装方法是:

将电机本体6固定安装到连接板3的电机安装位13中,然后将离心风轮7固定到电机本体6的转轴上,然后将连接板3倒扣到下壳体8上,这时进风口10应当与离心风轮7的中心相对,同时保证离心风轮7处于悬空的状态,另外,导风槽9应当位于离心风轮7的径向外侧,保证离心风轮7在电机本体6的驱动旋转时,能够将气流沿着离心风轮7的旋转方向推入到导风槽9中;然后将上壳体1扣合到连接板3上,并保证连螺纹连接座一2、螺纹连接座二4、螺纹连接座三能够一一对应,然后通过螺钉将螺纹连接座一2、螺纹连接座二4、螺纹连接座三连接,使得上壳体1、连接板3、下壳体8能够固定连接。电机采用无刷直流变频电机,风从上壳体1的出风口15输出,出风口15可外套或内套不同管径的排风管,内套50cm管径的排风管或外套60cm的排风管,适应性强。

使用时,设置于下腔室内的离心风轮7由安装连接板3上的电机本体6驱动下旋转,气流从进风口10处进入到下腔室,下腔室中的气流在离心风轮7的旋转推力作用下进沿着导风槽9通过导风出口5进入到上腔室中,进入到上腔室中的气流通过导风片16导入到出风口15输出,出风口15位于进风口10上方;进风口10的进风方向与离心风轮7的轴向平行,同时进风口10的进风方向与出风口15的出风方向相同。

上述结构中的风机结构,通过螺丝和螺纹连接座将上壳体1、下壳体8、连接板3连接到一起,螺纹连接座一2一对应,能够方便于本风机的拆卸;实现了本风机的拆卸方便性。另外,上壳体1、连接板3、下壳体8,都是压铸工艺制作,使得本鼓风结构各个结构之间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增强了电机的连接结构强度。

并且,由于下壳体8的内侧侧壁成切近于圆形,而导风槽9分布在内侧侧壁的切线方向,从而保证了在减少阻力的情况下,保证气流能够快速进入上腔室,使得风机的风压增大,导风槽9的形状和结构能够有利于气流的顺利传递。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风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相同,实现了气流的轴向增压流动,而相比于叶片式的轴向风机,采用离心风轮7的结构,使得风机的风压增大。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