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护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0153发布日期:2020-06-16 23:11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风扇护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网,尤指一种用于风扇的风扇护网。



背景技术:

一般家中常用的风扇皆有设置前后二片护网,护网上具有多个杆体,其功能为将风扇的扇叶包覆于其中,防止使用者不小心将手指伸入风扇内碰触到旋转中的扇叶而受伤,请参阅图6所示,为风扇的护网90前视图,护网90由多个支杆体91以护网90中心呈放射状规则且间隔环绕排列制成,为因应风扇安全法规,护网90相邻二支杆体91的间距不得超过10mm,因此由图中明显得知,杆体91靠近于护网90中心的位置,二支杆体91的间距较小,整体较为密集,并且呈一放射状形式逐渐远离护网90中心,而越远离护网90中心的相邻二杆体91的间距越大,但二杆体91的间距为小于10mm,以符合风扇安全法规的规定。

然而,因为杆体91靠近于护网90中心的位置,二杆体91的间距较小较为密集,因此当扇叶所吹出的风欲通过此区域时,密集的各杆体91会形成较大的阻抗面积而造成风阻,使得风扇的风力减弱,进而影响风扇整体的运作效能,且较为密集的各杆体91,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空气中的灰尘等污染物更容易集中在杆体91之间的缝隙,进而于使用者清洁时造成了清洁上的困难度及增加了清洁的时间;因此,现有技术的风扇护网,其整体构造存在有如前述的问题及缺点,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护网,其借由将罩体上的各杆体之间保持一间距,且不同杆体区之间的杆体采错位排列,达到空气得以低阻抗的方式流过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风扇护网,其中该风扇护网包含一罩体,该罩体为一圆形体且包含有一基座、一支撑框部及多个杆体,该基座位于该罩体的中心位置,该支撑框部为圆形框体且包含一外支撑框及至少一内支撑框,该至少一内支撑框及该基座依序位在该外支撑框内,该多个杆体相对于该罩体的圆心以等圆心角的环绕间隔排列,该多个杆体位于该基座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之间、以及位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与该外支撑框之间,且间隔排列,任二相邻的杆体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0mm,且位于该基座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之间的杆体与位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与该外支撑框之间的杆体呈交错设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中该多个杆体形成有多个杆体区,二相邻的杆体区中的一杆体区位于该外支撑框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之间,另一杆体区位于该至少一内支撑框与该基座之间,其中一杆体区的任二相邻杆体之间的间距与另一杆体区的任二相邻杆体之间的间距的差异百分比为不大于10%。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中该至少一内支撑框包含一第一内框及一第二内框,该第一内框位于该外支撑框与该第二内框之间,该第二内框位于该第一内框与该基座之间,该多个杆体区包含一第一杆体区、一第二杆体区及一第三杆体区,该第一杆体区位于该外支撑框及该第一内框之间,该第二杆体区位于该第一内框及该第二内框之间,该第三杆体区位于该第二内框及该基座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进一步包含多个定位件,该多个定位件设置于该外支撑框上。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中该基座为一片体。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中该基座为一圆形片体。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风扇护网,其中该多个杆体为长形板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气体得以流速较为平均的方式流过各杆体区的杆体之间,且空气中的灰尘也不易沾黏聚集于各杆体之间,而此设计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风扇护网,除了能够以较低阻抗的方式使风流经各杆体之间,也能够达到改变风流经杆体所产生振动频率的相位差,避开对应扇叶或马达的倍频振动,避免与扇叶或马达形成共振,且不同杆体区之间的杆体采错位的设计可让整体应力分散,进而达到结构强化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于风扇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风扇护网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护网,其用以装设于一风扇的座体上且位于扇叶的前侧或后侧处,风扇护网包含一罩体10,罩体10为一圆形体且包含有一基座11、一支撑框部12、多个杆体13及多个定位件14。

基座11为一圆形片体且位于罩体10的中心位置。

支撑框部12为圆形框体,且包含一外支撑框121及至少一内支撑框122,各该内支撑框122及基座11依序位在外支撑框121内,在本实施例中,内支撑框122的数量为二,包含一第一内框123及一第二内框124,以基座11为中心由外部朝向基座11方向的排列顺序为外支撑框121、第一内框123及第二内框124。

各该杆体13为长形板体且相对于罩体10的圆心,以等圆心角的环绕间隔排列设置,任二相邻的杆体13之间形成有一间距,各该间距为相等或约略为相等且间距小于或等于10mm,但不以此为限,杆体13也可为柱状体。如图4所示的其中一种较佳具体实施例,呈长形板体的该杆体13的断面呈长矩形,具有一长轴向及短轴向,其断面的长轴向延伸线与风扇的空气流方向一致;各该杆体13分布于外支撑框121与第一内框123之间、第一内框123与第二内框124之间及第二内框124与基座11之间,外支撑框121、第一内框123及第二内框124将多个杆体13分隔成第一杆体区131、第二杆体区132及第三杆体区133。

请参阅图3所示,第一杆体区131位于外支撑框121及第一内框123之间,第二杆体区132位于第一内框123及第二内框124之间,第三杆体区133位于第二内框124及基座11之间,任二相邻的杆体区的各该杆体13呈交错设置,其中一杆体区的任二相邻杆体13之间的间距与另一杆体区的任二相邻杆体13之间的间距的差异百分比为不大于10%;详言之,请参考以下举例说明,当第一杆体区131中任二相邻杆体13的最大间距w1,第二杆体区132中任二相邻杆体13的最大间距w2,第三杆体区133中任二相邻杆体13的最大间距w3时,则[(w1-w2)/w1]×100%≦10%,[(w2-w3)/w2]×100%≦10%,使得位于第一杆体区131、第二杆体区132及第三杆体区133中的各该杆体1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换言之,较佳的实施例为在第一杆体区131、第二杆体区132及第三杆体区133中,各杆体13之间所形成供空气流过的最大间隙间距皆相等,但不以此为限,支撑框部12的数量及杆体13的数量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仅要能达到杆体13具有一定的间距的功效即可。

请参阅图2及图5所示,定位件14设置于外支撑框部121上,定位件14可选择性地卡合于风扇20的座体21上,定位件14为现有技术的制式组件其细部构造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护网,因为位于第一杆体区131的杆体13与位在第二杆体区132的杆体13彼此之间采错位设置,位在第二杆体区132的杆体13与位在第三杆体区133的杆体13彼此之间采错位设置,因此各杆体13之间的间距相同,使得气体得以流速较为平均的方式流过各杆体13,且空气中的灰尘等也不易沾黏聚集于各杆体13之间,当其设置于一风扇20上位于扇叶的前端时,则可为风扇20的前护网,当位于扇叶的后端时(图式中未示),则可为风扇20的后护网,借由于风扇20的座体21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护网,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风扇20护网,除了能够以较低阻抗的方式使风流经各杆体13之间增加风扇20的风量外,也能够达到改变风流经各杆体13之间所产生振动频率的相位差,避开对应扇叶或马达的倍频振动,避免与扇叶或马达形成共振,且不同杆体区之间的杆体13采错位的设计可让整体应力分散,进而达到结构强化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