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机构及具有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4618发布日期:2020-08-18 19:1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摇头机构及具有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摇头机构及具有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风扇通过上下左右摇头实现大角度送风功能。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风扇,机头上固定连接有衬架,机身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架,衬架可相对于固定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固定架上的转轴呈水平设置,衬架上的定位孔呈弧形排列,且该弧形的半径的尺寸与固定连接于固定架上的弹性限位组件距离转轴轴线的尺寸一致,以便用户对衬架进行上下摇头时,能找到与弹性限位组件相对应的定位孔供其卡入而实现定位效果。但是该结构在风扇进行上下摇头时,仅能通过处于不同角度的定位孔进行调节角度,由于定位孔设置位置有限,调节角度也会受限,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自由调节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扇摇头过程中的调节角度受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角度可随意调节的摇头机构及具有其的装置。

一种摇头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部,适于与待安装对象的机身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部,适于与所述待安装对象的机头固定连接;

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侧,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机头的重力。

所述固定结构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有所述第二支撑部,至少所述容置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接触,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夹设所述第二支撑部。

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接触。

所述固定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侧。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

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形成所述容置槽。

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设有凹陷部或突出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设有突出部或凹陷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凹陷部配合连接,所述突出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侧壁共同配合形成所述容置槽。

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设有限位结构或限位空间,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结构或限位空间配合连接的限位空间或限位结构。

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筋条,所述限位空间为限位孔。

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连接的连接轴。

所述连接轴上设有定位柱或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孔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或定位槽配合连接的定位槽或定位柱。

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

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柱配合连接的长条孔。

所述长条孔为弧形孔。

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定位凸柱或定位孔,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柱或定位孔配合连接的定位孔或定位凸柱。

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连接孔相对设置。

一种具有摇头机构的装置,包括机身和机头,还包括上述的摇头机构。

所述具有摇头机构的装置为风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设置与待安装对象的机身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与待安装对象的机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部,以及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侧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可转动地连接,且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机头的重力,即依靠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机头在摇头过程中的定位,由于不设置单独的定位调节角度的结构,使得外力驱动机头摇头时,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机头的摇头角度,并实现机头在任意角度的定位,使得摇头机构的摇头角度可随意调节,不受限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固定结构上设置容置第二支撑部的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接触夹设第二支撑部,由于在机体相对机身摇头时,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与机头的重力垂直,使得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对机头的定位能力更强。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设置容置槽的槽底也与第二支撑部接触,使得容置槽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对机头的定位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支撑部的两侧均设置固定结构,使得第二支撑部相对第一支撑部转动时,两侧的固定结构能够对第二支撑部的两侧同时实现固定,使得固定效果更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将固定结构设置为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使得固定结构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装配更加方便。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上设置配合连接的凹陷部和突出部,第二支撑部上设置第二连接孔,突出部穿过第二连接孔与凹陷部配合连接,使得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装配更加紧凑,摇头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小。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设置配合连接的限位结构和限位空间,使得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固定部的连接轴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连接孔上设置配合连接的定位槽和定位柱,使得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支撑部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止了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也使得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支撑部装配固定时能够预定位,提高装配效率。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设置与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使得摇头机构装配时比较方便。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支撑部上设置限位柱,连接部上设置与限位柱配合连接的长条孔,使得第一支撑部与连接部相对转动时,长条孔的长度即为转动角度的限位,进而对机头相对机身转动时的摇头角度进行限位。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将长条孔设置为弧形孔,使得长条孔与转动角度更适配,机头与机身发生相对转动时更加顺畅。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连接部与第二支撑部上设置相互配合连接的定位凸柱和定位孔,使得连接部与第二支撑部在固定连接时,能够预先定位,防止固定过程中出现移动,提高了装配效率。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摇头机构,通过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连接部上设置通孔,第一支撑部上设置第一连接孔,第二支撑部上设置第二连接孔,由于控制风扇的机头上的风叶转动的主电机设置在机头,控制器设置在机身,通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相对设置,能够穿设风扇的主电机与控制器相连接的控制线,无需再在其他部位上单独开设接线孔,使得摇头机构的整体结构较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摇头机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部靠近第一支撑部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部靠近第二固定部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摇头机构的装配完成的俯视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摇头机构的装配完成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第一固定部;4-第二固定部;5-机身;6-连接部;11-第五螺钉孔;12-第一连接孔;13-定位槽;21-第四螺钉孔;22-第二连接孔;23-定位孔;31-限位筋条;32-定位柱;33-第一螺钉孔;34-第一通孔;35-凹陷部;36-连接轴;41-限位孔;42-限位柱;43-第二螺钉孔;44-第二通孔;45-突出部;61-第三螺钉孔;62-弧形孔;63-定位凸柱;64-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摇头机构,包括:第一支撑部1、第二支撑部2和固定结构。

第一支撑部1适于与待安装对象的机身5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2适于与待安装对象的机头固定连接;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的至少一侧,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2可转动地连接,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机头的重力。

本实施例中的待安装对象为风扇,通过设置与风扇的机身5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与风扇的机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部2,以及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的至少一侧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2可转动地连接,且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机头的重力,即依靠固定结构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机头在摇头过程中的定位,由于不设置单独的定位调节角度的结构,使得外力驱动机头摇头时,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机头的摇头角度,并实现机头在任意角度的定位,使得风扇的摇头机构的摇头角度可随意调节,不受限制,提高了用户体验。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摇头机构为其他需要实现摇头功能的待安装对象的摇头机构。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的两侧。通过在第一支撑部1的两侧均设置固定结构,使得第二支撑部2相对第一支撑部1转动时,两侧的固定结构能够对第二支撑部2的两侧同时实现固定,使得固定效果更好。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固定结构仅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的一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上设有容置槽,容置槽内设有第二支撑部2,容置槽的槽壁和槽底均与第二支撑部2接触,容置槽的槽壁夹设第二支撑部2,使得容置槽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机头的重力。通过在固定结构上设置容置第二支撑部2的容置槽,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2接触夹设第二支撑部2,由于在机体相对机身5摇头时,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与机头的重力垂直,使得容置槽的槽壁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对机头的定位能力更强。通过设置容置槽的槽底也与第二支撑部2接触,使得容置槽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对机头的定位效果更好。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容置槽仅槽壁与第二支撑部2接触,槽壁夹设第二支撑部2;或者是,容置槽仅槽底与第二支撑部2接触,槽底与第二支撑部2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机头的重力。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3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上;第二固定部4与第一固定部3连接,且第二固定部4与第一固定部3之间形成容置槽。通过将固定结构设置为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固定部3和第二固定部4,使得固定结构与第一支撑部1和第二支撑部2的装配更加方便。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固定结构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其上开设容置槽,容置槽内夹设第二支撑部2。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3靠近第二固定部4的一侧设有凹陷部35,第二支撑部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2,第二固定部4靠近第一固定部3的一侧设有突出部45,突出部45穿过第二连接孔22与凹陷部35配合连接,突出部45的外壁与第一固定部3和第二固定部4的侧壁共同配合形成容置槽。通过在第一固定部3与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配合连接的凹陷部35和突出部45,第二支撑部2上设置第二连接孔22,突出部45穿过第二连接孔22与凹陷部35配合连接,使得第一固定部3、第二固定部4和第二支撑部2的装配更加紧凑,风扇的摇头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小。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一固定部3上设置突出部,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凹陷部。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3靠近第二固定部4的一侧设有限位结构,第二固定部4靠近第一固定部3的一侧设有与限位结构配合连接的限位孔4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为限位筋条31。通过在第一固定部3和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配合连接的限位结构和限位孔41,使得第一固定部3和第二固定部4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也防止了第一固定部3与第二固定部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作为可变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一固定部3上设置限位孔,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限位筋条。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限位孔可采用限位槽代替。

为了方便装配第一支撑部1和第一固定部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部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2,第一固定部3靠近第一支撑部1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2配合连接的连接轴36,连接轴36的周壁上设有定位柱32,第一连接孔12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2联通的与定位柱32配合连接的定位槽13。通过在第一固定部3的连接轴36上设置定位柱32,第一支撑部1的第一连接孔12上设置配合连接的定位槽13,使得第一固定部3和第一支撑部1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止了第一固定部3与第一支撑部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也使得第一固定部3与第一支撑部1装配固定时能够预定位,提高装配效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连接轴36和第一连接孔12上不设置相互配合的定位柱32和定位槽13。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定位槽采用定位孔代替。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3上还设置有第一螺钉孔33,第二固定部4上还设置有第二螺钉孔43,第一支撑部1上还设有第五螺钉孔11,螺钉穿设于第一螺钉孔33、第二螺钉孔43和第五螺钉孔11内将第一固定部3、第二固定部4与第一支撑部1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还包括连接部6,设于第二固定部4远离第一固定部3的一侧,连接部6与第二支撑部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与第二支撑部2固定连接的连接部6,使得风扇的摇头机构装配时比较方便。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不设置连接部。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部4靠近连接部6的一侧设有两个限位柱42,连接部6上设有与限位柱42配合连接的两个长条孔。通过在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限位柱42,连接部6上设置与限位柱42配合连接的长条孔,使得第一支撑部1与连接部6相对转动时,长条孔的两端的位置限制摇头过程中的两个极限位置,即长条孔的长度对转动角度进行了限位,进而对机头相对机身5转动时的摇头角度进行限位。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限位柱42和长条孔的具体个数设置为一个或者更多个。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长条孔为弧形孔62。通过将长条孔设置为弧形孔62,使得长条孔与转动角度更适配,机头与机身5发生相对转动时更加顺畅。

为了便于装配,如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6上设有定位凸柱63,第二支撑部2上设有与定位凸柱63配合连接的定位孔23,连接部6上设有第三螺钉孔61,第二支撑部2上设有第四螺钉孔21,螺钉穿设于第三螺钉孔61和第四螺钉孔21内,即将定位凸柱63与定位孔23配合连接后再使用螺钉将连接部6与第二支撑部2固定连接。通过在连接部6与第二支撑部2上设置相互配合连接的定位凸柱63和定位孔23,使得连接部6与第二支撑部2在固定连接时,能够预先定位,防止固定过程中出现移动,提高了装配效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连接部6上设有定位孔,第二支撑部2上设有与定位孔配合连接的定位凸柱。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部3上设有第一通孔34,第二固定部4上设有第二通孔44,连接部6上设有第三通孔64,第一通孔34、第二通孔44、第三通孔64与第一连接孔12、第二连接孔22相对设置。通过在第一固定部3上设置第一通孔34,第二固定部4上设置第二通孔44,连接部6上设置第三通孔64,第一支撑部1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2,第二支撑部2上设置第二连接孔22,由于控制风扇的机头上的风叶转动的主电机设置在机头,控制器设置在机身5,第一通孔34、第二通孔44、第三通孔64、第一连接孔12和第二连接孔22相对设置,能够穿设风扇的主电机与控制器相连接的控制线,无需再在其他部位上单独开设接线孔,使得风扇的摇头机构的整体结构较紧凑。同时由于第一固定部3、第二固定部4、第一支撑部1、第二支撑部2和连接部6同轴固定,相互套置,也进一步地节约了空间,减小了摇头机构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的摇头机构可通过电机的转轴直接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2,通过电机的旋转带动第二支撑部2的转动,进而带动机头相对机身5转动。由于采用电机直驱的方式,无需设置传动机构,使得摇头机构的体积更小。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电机配合曲柄连杆机构或者电机配合齿轮机构的形式带动第二支撑部2的转动。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摇头机构的装置,包括机身5和机头,还包括如上述的摇头机构。

本实施例中具有摇头机构的装置为风扇。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具有摇头机构的装置为为其他需要实现摇头功能的装置。

通过设置上述的摇头机构,使得风扇的机头相对于机身5能够实现上下或左右摇头,在安装时,当电机的转轴平行于地面时,能够实现机头相对于机身5的上下摇头,当电机的转轴垂直于地面时,能够实现机头相对于机身5的左右摇头。且由于设置了上述的摇头机构,也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风扇的摇头角度,并通过摩擦力进行定位,而无需单独设置定位结构,使得摇头机构的整体体积更小,提高了用户体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