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6931发布日期:2022-02-19 14:3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空调机等的制冷循环装置搭载有密闭型压缩机。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压缩机构部以及电动机部作为主要要素。它们以电动机部定位在上方且压缩机构部定位在下方的方式收纳于密闭容器。压缩机构部具备具有偏心部的旋转轴,并且经由旋转轴与电动机部连结。旋转轴由上方的第1轴承(主轴承)与下方的第2轴承(副轴承)分别支承,通过电动机部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电动机部具备安装于旋转轴的转子(rotor)、以及包围转子而配置的定子(stator)。
3.主轴承以及副轴承与旋转轴的滑动部分例如利用旋转轴的旋转力进行润滑。作为润滑构造的一例,已知有如下构造:将旋转轴在轴向上设为中空,设置与该中空部分(中空孔)连通的放射孔以及与该放射孔连通的油槽。中空孔通过旋转轴的旋转力,将贮存在密闭容器的底部的冷冻机油(润滑油)汲取至放射孔。放射孔与轴向垂直地设置于旋转轴,将汲取至中空孔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与旋转轴的滑动部分。油槽例如设置于旋转轴的外周面或者轴承的内周面的任一个,使润滑油遍及轴承与旋转轴的滑动部分整体。润滑了滑动部分的润滑油返回到密闭容器的底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45079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94296号公报
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8-1655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0.向轴承与旋转轴之间的极小间隙供给润滑油而形成油膜,由此维持轴承与旋转轴的滑动部分的润滑性。但是,在通过压缩机构部压缩制冷剂的过程中,对旋转轴作用压缩载荷,由此在旋转轴产生挠曲变形,因此,不容易适当地管理存在油膜的该极小间隙。尤其地,为了实现比旋转轴的偏心部靠下侧的部分、且是由副轴承支承的部分与副轴承的滑动部分的润滑性的提高,要求更进一步适当地管理它们之间的极小间隙。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向副轴承与旋转轴的滑动部分的供油、实现该滑动部分的润滑性的提高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3.根据实施方式,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该密闭容器收纳压缩机构部,并贮存对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分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该压缩机构部具备:形成缸体室的缸体;具有配置在缸体室内的偏心部的旋转轴;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规定缸体室中的旋转轴的
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的第1轴承以及规定另一端侧的端面的第2轴承。旋转轴具有:主轴部,以偏心部为边界在轴心方向的一端侧支承于第1轴承;以及副轴部,在另一端侧支承于第2轴承。副轴部在外周面具有润滑油的通油槽,该通油槽以比副轴部的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靠一端侧的部位为基端,沿着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朝轴心方向的一端侧呈螺旋状连续。第2轴承具有凸缘部以及从凸缘部突出的筒部,筒部中的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分、且是从旋转轴的径向观察,与上述通油槽的基端重叠的部分的壁厚,比筒部的其他部分的壁厚薄。
附图说明
14.图1是概要地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空调机)的图。
15.图2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图。是分解表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16.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第2轴承的构成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17.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第2轴承的构成的另一例的纵剖视图。
18.图5是从下方表示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平衡器盖的俯视图。
19.图6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中,润滑油的粒子用于在倾斜面上升的条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图1是概要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机1的图。空调机1具备密闭型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蒸发器5以及储液器6作为主要要素。在空调机1中,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一边在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之间进行相变化一边在循环回路7中循环。循环回路7是从密闭型压缩机2的排出侧(排出管10b)经由冷凝器3、膨胀装置4、蒸发器5以及储液器6到达吸入侧(吸入管36)的回路。作为制冷剂,可以适当使用r410a、r32等的hfc系制冷剂、r1234yf、r1234ze等的hfo系制冷剂、二氧化碳(co2)等的自然制冷剂。
22.冷凝器3使从密闭型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散热而变化为高压的液相制冷剂。
23.膨胀装置4对从冷凝器3导入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减压而变化为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
24.蒸发器5使从冷凝器3导入的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此时,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空气夺取热而蒸发,变化为低温
·
低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蒸发器5的空气通过液相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成为冷风而被输送至应当进行空气调节(制冷)的场所。
25.通过蒸发器5后的低温
·
低压的气相制冷剂被引导至储液器6。在未完全蒸发的液相制冷剂混入到制冷剂中的情况下,在此分离为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分离的低温
·
低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储液器6通过吸入管36吸入密闭型压缩机2,并且在密闭型压缩机2中再次被压缩为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排出管10b排出。
26.接着,对空调机1中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2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密闭型压缩机2是所谓纵形的旋转式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10、电动机部11以及压缩机构部12作
为主要要素。另外,在图1中,表示以包括后述的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的规定的两面纵向剖切密闭型压缩机2的状态。
27.密闭容器10具有圆筒状的周壁10a,并且以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立起。在密闭容器10的上端设置有排出管10b。排出管10b经由循环回路7与冷凝器3连接。进而,在密闭容器10的下部设置有贮存润滑油i的贮油部10c。
28.作为润滑油i,例如可以应用多元醇酯油、聚乙烯醚油、聚亚烷基二醇油、矿物油等。
29.电动机部11以位于压缩机构部12与排出管10b之间的方式收纳于沿着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的中间部。电动机部11包括所谓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具备转子21以及定子22。
30.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压缩机构部12的构成的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压缩机构部12以浸渍在润滑油i中的方式收纳于密闭容器10的下部。压缩机构部12具有单缸型的缸体构造,具备缸体31、旋转轴32、第1轴承33以及第2轴承34作为主要要素。另外,压缩机构部12并不限定于单缸型,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的缸体。
31.缸体31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周壁10a的内周面。分别在缸体31的上方固定第1轴承33,在缸体31的下方固定第2轴承34。由缸体31的内径部、第1轴承33以及第2轴承34包围的空间构成缸体室35。缸体室35与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同轴状配置。缸体室35经由作为循环回路7的一部分的吸入管36与储液器6连接。在储液器6中从液相制冷剂分离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吸入管36引导至缸体室35。
32.在缸体31配置有将缸体室35划分为吸入室与压缩室的叶片(省略图示)。在缸体31的内周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叶片槽(省略图示)。叶片被施力单元(省略图示)朝径向的内侧施力,在将前端部按压于后述的滚子37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支承于缸体31。伴随着滚子37的偏心旋转,叶片相对于缸体室35进退。由此,缸体室35的吸入室以及压缩室的容积变化,从吸入管36吸入缸体室35的气相制冷剂被压缩。
33.旋转轴32的轴心与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呈同轴状,贯通第1轴承33、缸体室35、第2轴承34。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2的轴心(中心轴线o1)铅垂地延伸,沿着旋转轴32的轴心的一端侧相当于上,另一端侧相当于下。
34.旋转轴32具有主轴部32a、副轴部32b以及夹设在它们之间的偏心部32c。
35.主轴部32a以偏心部32c为边界朝向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以下,简称为轴心方向)的一端(上端)伸长。在主轴部32a的上部安装有电动机部11的转子21。副轴部32b以偏心部32c为边界朝向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下端)伸长。当旋转轴32旋转时,主轴部32a一边与第1轴承33滑动接触一边旋转(滑动),副轴部32b相对于第2轴承34滑动。即,主轴部32a是在比偏心部32c靠轴心方向的一端侧(上端侧)相对于第1轴承33滑动的旋转轴32的一部分。副轴部32b是在比偏心部32c靠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相对于第2轴承34滑动的旋转轴32的一部分。
36.偏心部32c相对于旋转轴32(主轴部32a以及副轴部32b)的轴心(中心轴线o1)偏心,配置于缸体室35。在偏心部32c的外周面嵌装有滚子37。在滚子37的内周面与偏心部32c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允许滚子37相对于偏心部32c旋转的少许的间隙。由此,当旋转轴32旋转时,滚子37在缸体室35内相对于旋转轴32的轴心偏心旋转,外周面的一部分经由油膜与缸体室35的内周面接触。
37.在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平衡器38。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轴部32b相比第2轴承34朝下方突出,平衡器38配置在该副轴部32b的突出部分32d。平衡器38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为圆板状、半圆板状等。在平衡器38形成有轴心方向的贯通孔38a。副轴部32b的突出部分32d通过压入、螺纹固定等固定于贯通孔38a。平衡器38的中心相对于旋转轴32的轴心(中心轴线o1)朝与偏心部32c的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心。即,平衡器38以及偏心部32c在旋转轴32的周向上以180
°
的相位差配置。另外,根据偏心部的数量,平衡器38的配置角度不同。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轴部32b与主轴部32a相比,轴心方向的长度短。因而,通过在副轴部32b设置平衡器38,例如与在电动机部11的转子21的上表面设置平衡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支承平衡器38的配设部分即副轴部32b的第2轴承34与平衡器38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具有偏心部32c的旋转轴32的旋转平衡稳定,能够抑制转子21的挠曲等。
39.平衡器38由平衡器盖39覆盖。平衡器盖39通过螺栓40(参照图5)固定于第2轴承34,从下方覆盖平衡器38。平衡器盖39具备底部39a、从底部39a立起的壁部39b、以及与壁部39b连续的凸缘部39c。
40.底部39a与旋转轴32的另一端面、即副轴部32b的下端面32e抵接。这种抵接部分成为承受作用于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的载荷并将下端面32e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推力支承部39d。推力支承部39d设置成使底部39a朝上方隆起。推力支承部39d的上表面(与下端面32e的抵接面)成为与轴心方向正交的平坦状。在推力支承部39d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供油孔39e,其下端面向贮存在密闭容器10的贮油部10c中的润滑油i。壁部39b是覆盖平衡器38的外周的部分。凸缘部39c是通过螺栓40固定于第2轴承34的固定部分,具有从周向支承后述的第2凸缘部34b的爪39f。
41.第1轴承33以及第2轴承34将旋转轴3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1轴承33规定缸体室35的上表面35a,第2轴承34规定缸体室35的下表面35b。上表面35a是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下表面35b是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即,第1轴承33相当于从上方闭塞缸体室35的部件,第2轴承34相当于从下方闭塞缸体室35的部件。
42.第1轴承33具备第1凸缘部33b、以及从第1凸缘部33b突出的第1筒部33a。
43.第1凸缘部33b位于第1筒部33a的下端,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第1凸缘部33b在内周具有插通主轴部32a并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分。第1在凸缘部33b形成有从缸体室35的压缩室排出制冷剂的第1排出孔33d。第1排出孔33d上下贯通第1凸缘部33b的一部分,与缸体室35的压缩室内连通。第1排出孔33d由第1排出阀机构33e开闭。第1排出阀机构33e伴随着压缩室内的压力上升而开放第1排出孔33d,从缸体室35排出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
44.在第1轴承33的上方具备覆盖第1轴承33的消声器41。消声器41具有将消声器41的内外(上下)连通的连通孔41a。通过第1排出孔33d排出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连通孔41a朝密闭容器10内排出。
45.第1筒部33a从第1凸缘部33b的上端突出,是第1轴承33中插通旋转轴32、具体为插通主轴部32a并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分。在主轴部32a插通于第1筒部33a的状态下,外周面32f相对于第1筒部33a的内周面33c滑动。
46.第2轴承34具备第2凸缘部34b、以及从第2凸缘部34b突出的第2筒部34a。
47.第2凸缘部34b位于第2筒部34a的上端,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第2凸缘部34b在内周具有插通副轴部32b并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分。在第2凸缘部34b形成有从缸体室35的压缩室排出制冷剂的第2排出孔(以下,称作排出口)34d。排出口34d上下贯通第2凸缘部34b的一部分,与缸体室35的压缩室内连通。排出口34d由第2排出阀机构34e开闭。第2排出阀机构34e伴随着压缩室内的压力上升而开放排出口34d,从缸体室35排出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排出口34d排出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朝平衡器盖39的盖空间42排出。盖空间42是平衡器盖39从下方覆盖平衡器38的空间、且是由底部39a以及壁部39b包围的空间。
48.第2筒部34a从第2凸缘部34b的下端突出,是在第2轴承34中插通旋转轴32、具体为插通副轴部32b并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分。在副轴部32b插通于第2筒部34a的状态下,外周面32g相对于第2筒部34a的内周面34c滑动。
49.第1轴承33、缸体31以及第2轴承34具有将密闭容器10内的润滑油贮存面is的上方空间与盖空间42连通的连通路43。连通路43上下贯通第1凸缘部33b、缸体31以及第2凸缘部34b。连通路43例如作为贯通第1凸缘部33b、缸体31以及第2凸缘部34b的管体或者使形成于这些各部的贯通孔连通而构成。连通路43的一端(上端)侧的开口部43a面向消声器41内,另一端(下端)侧的开口部43b面向盖空间42。
50.连通路43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具备两个连通路431、432(参照图5)。关于这些连通路431、432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51.形成上述构成的压缩机构部12的要素间的各滑动部分由润滑油i润滑。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12的润滑构造、具体为针对旋转轴32与第1轴承33以及第2轴承34的滑动部分(以下,称作轴承润滑部)的润滑构造进行说明。
52.旋转轴32具有用于从密闭容器10的贮油部10c朝轴承润滑部供给润滑油i的供油路51。供油路51构成为包括主供油路52以及副供油路53a、53b。
53.主供油路52通过将旋转轴32的一部分在轴心方向上形成中空而构成。
54.主供油路52的下端部在旋转轴32(副轴部32b)的下端面32e开口。开口部52a与平衡器盖39的供油孔39e连通。即,主供油路52的下端部经由开口部52a以及供油孔39e与密闭容器10内、具体为贮油部10c连通。由此,通过旋转轴32旋转,从贮油部10c朝主供油路52汲取润滑油i。
55.主供油路52的上端部52b在旋转轴32的轴心方向的中途部分、具体为主轴部32a的下端部附近终止。上端部52b的位置(在轴心方向上距下端部的高度)只要至少到达缸体31的位置即可。例如,主供油路52也可以在旋转轴32(主轴部32a)的上端面开口。此外,也可以在主供油路52的内周面设置伴随着旋转轴32的旋转而促进润滑油i的上升的螺旋状的引导件等。
56.副供油路53a、53b从主供油路52分支并朝与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径向)伸长,在旋转轴32的外周面32f、32g开口。即,副供油路53a、53b是从主供油路52伸长的放射路。
57.从主供油路52分支的两个副供油路53a、53b中的一方是形成于主轴部32a的第1副供油路53a,另一方是形成于副轴部32b的第2副供油路53b。
58.第1副供油路53a形成于主轴部32a中的与偏心部32c连接的连接部分。第1副供油路53a在主轴部32a的外周面32f开口,其开口部53c面向第1轴承33的第1凸缘部33b的内周
面33c。
59.第2副供油路53b从旋转轴32的径向观察,形成在比副轴部32b的下端(下端面32e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第2副供油路53b在副轴部32b的外周面32g开口,其开口部53d面向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的内周面34c。
60.除了这些主供油路52以及副供油路53a、53b之外,副轴部32b还具有使润滑油i遍及与第2轴承34的滑动部分的通油槽54。通油槽54形成于副轴部32b的外周面32g。通油槽54是以第2副供油路53b为起点沿着副轴部32b(明确地说是旋转轴32)的旋转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朝轴心方向的一端(上端)侧呈螺旋状连续的槽。螺旋以朝副轴部32b的旋转方向在外周面32g上升的方式连续。通油槽54连续的长度是任意的,可以不环绕副轴部32b,也可以环绕一周以上。在图2中作为一例示出不环绕副轴部32b的通油槽54。通油槽54在全长上从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面向第2凸缘部34b的内周面34c。
61.通油槽54的基端54a与第2副供油路53b的外周面32g上的开口部53d连通。即,第2副供油路53b在通油槽54的槽底开口,其开口部53d成为通油槽54的基端54a。因而,基端54a从旋转轴32的径向观察,位于比副轴部32b的下端(下端面32e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基端54a的位置被规定为开口部53d的中心位置。通油槽54的前端到达副轴部32b的上端部,换言之,到达与偏心部32c的连接部。
62.当旋转轴32旋转时,经由供油孔39e汲取到主供油路52的润滑油i通过第1副供油路53a从开口部53c朝向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的内周面34c排出。然后,润滑油i伴随着旋转轴32(主轴部32a)的旋转,遍及第1轴承33的第1筒部33a以及第1凸缘部33b与主轴部32a的滑动部分(内周面33c与外周面32f)s1,对滑动部分s1进行润滑。
63.此外,汲取到主供油路52的润滑油i从第2副供油路53b通过开口部53d引导至通油槽54。引导至通油槽54的润滑油i从基端54a到前端顺着通油槽54上升。在此期间,润滑油i伴随着旋转轴32(副轴部32b)的旋转,遍及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以及第2凸缘部34b与副轴部32b的滑动部分(内周面34c与外周面32g)s2,对滑动部分s2进行润滑。
6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33在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具有第1支承端部61,第2轴承34在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具有第2支承端部62。第2轴承34的第2支承端部62的壁厚(图2所示的t1)比第1轴承33的第1支承端部61的壁厚薄。第2支承端部62的壁厚t1是第2支承端部62的最薄位置的壁厚。
65.第1支承端部61是第1轴承33中的主轴部32a的支承部分当中的轴心方向的一端部分。换言之,第1支承端部61是第1筒部33a中主轴部32a滑动的部分的一部分、且是轴心方向的上端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支承端部61相当于以第1筒部33a朝向上端部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的薄壁部分。
66.这样,与主轴部32a滑动的第1筒部33a的其他部分相比,第1支承端部61为薄壁,由此第1筒部33a相对于滑动的主轴部32a的支承压力不会变得过剩而被适当地维持。
67.第2支承端部62是第2轴承34中的副轴部32b的支承部分当中的、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分。换言之,第2支承端部62是第2筒部34a中副轴部32b滑动的部分的一部分、且是轴心方向的下端部分。以下,对第2支承端部62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
68.图3以及图4是表示第2轴承34的构成例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以包括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的规定的两面纵向剖切第2轴承34的状态。
69.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第2支承端部62构成为设置于第2筒部34a的下端面34f的槽63的内壁部63a。槽63在下端面34f沿着周向连续地设置,由内壁部63a、外壁部63b以及底部63c构成。内壁部63a是规定径向的内侧的槽壁(内周面)的部分、外壁部63b是规定径向的外侧的槽壁(外周面)的部分。底部63c是规定夹在内壁部63a与外壁部63b之间的槽底(底面)的部分。由此,第2筒部34a的下端部被槽63一分为二为内壁部63a与外壁部63b。内壁部63a是第2筒部34a的下端部中副轴部32b滑动的部分。内壁部63a比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中的除了副轴部32b的支承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壁厚薄。
70.此外,在第2凸缘部34b的上端面34g在轴心方向上与槽63大致对置地设置有槽64。槽64在上端面34g沿着周向连续地设置,与槽63相同,由规定各部的内壁部64a、外壁部64b以及底部64c构成。由此,第2凸缘部34b的上端部被槽64一分为二为内壁部64a与外壁部64b。内壁部64a是第2凸缘部34b的上端部中副轴部32b滑动的部分。外壁部64b与第2凸缘部34b中的在旋转轴32的径向上扩展的部分连续。
71.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第2支承端部62构成为薄壁部65,该薄壁部65以第2筒部34a朝向下端部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薄壁部65在第2筒部34a的下端部沿着周向连续地形成。由此,与图3所示的内壁部63a不同,薄壁部65成为第2筒部34a的下端部自身的壁厚遍及整周为薄壁的部分。薄壁部65是第2筒部34a的下端部中副轴部32b滑动的部分。薄壁部65比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中的除了副轴部32b的支承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壁厚薄。
72.此外,在第2筒部34a的上端面34g,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同,设置有由内壁部64a、外壁部64b以及底部64c构成的槽64。在该情况下,槽64被设置成,从轴心方向观察,内壁部64a与薄壁部65大致重叠地配置。
73.这样,第2轴承34除了槽64之外,还具有内壁部63a(换言之为槽63)、薄壁部65作为具有比第2筒部34a的其他壁厚薄的壁厚的第2支承端部62,由此能够提高第2筒部34a的可挠性,形成容易弹性变形的构造。由此,在从副轴部32b向第2筒部34a作用径向朝外的载荷时,除了内壁部64a之外,还能够使第2支承端部62微小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扩大第2筒部34a与副轴部32b的滑动部分(内周面34c与外周面32g)s2的间隙。
74.因此,在从旋转轴32的径向观察,通油槽54的基端54a位于比副轴部32b的下端(下端面32e的位置)靠上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润滑油i遍及滑动部分s2的各个角落,提高润滑性能。此时,由于基端54a位于比副轴部32b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i无助于滑动部分s2的润滑而向贮油部10c落下。由此提高润滑性能,从而能够提高密闭型压缩机2的可靠性。
75.进而,第2支承端部62配置成,从旋转轴32、具体为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通油槽54的基端54a与第2支承端部62重叠。
76.例如,在第2支承端部62是内壁部63a的情况下,从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基端54a、具体为开口部53d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内壁部63a的轴心方向的位置重叠。换句话说,只要从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开口部53d的中心位置位于比内壁部63a的前端靠上方且比相当于基端部分的底部63c靠下方的位置即可。
77.此外,在第2支承端部62是薄壁部65的情况下,从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开口部53d的中心位置与薄壁部65的轴心方向的位置重叠。换句话说,只要从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开口部53d的中心位置位于比薄壁部65的前端靠上方且比基端部分65a靠下方的位置即
可。
78.通过这样配置第2支承端部62(内壁部63a或者薄壁部65),对于第2筒部34a与副轴部32b的滑动部分(内周面34c与外周面32g)s2,能够朝滑动部分s2的上方顺着通油槽54供给从开口部53d排出的润滑油i,并从基端54a朝下方供给润滑油i。此时,能够使内壁部64a以及第2支承端部62微小变形而使滑动部分s2的间隙扩大,因此,能够使润滑油i没有遗漏地遍及滑动部分s2的上方和下方的任一方。此外,配置成从副轴部32b的径向观察,通油槽54的基端54a与第2支承端部62重叠,因此,通过内壁部64a以及第2支承端部62的微小变形,容易向滑动部分s2的下方供给润滑油i。进而,通油槽54的基端54a不到达副轴部32b的下端,此外,内壁部64a以及第2支承端部62的变形微小,因此,能够防止从副轴部32b的下端过度流出润滑油i。
79.副轴部32b与主轴部32a相比在轴心方向上短,因此,将副轴部32b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2轴承34的第2筒部34a比将主轴部32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1轴承33的第1筒部33a短。因而,从轴心方向的长度的观点出发,第2筒部34a比第1筒部33a难以挠曲。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比第1轴承33的第1支承端部61薄壁的第2支承端部62设置于第2轴承34,因此,能够使第2筒部34a与第1筒部33a同等地挠曲。因此,能够与滑动部分s1的间隙同等地确保滑动部分s2的间隙,能够没有遗漏地对这些间隙进行润滑。
80.此时,对滑动部分s2进行润滑的润滑油i朝因第2筒部34a(内壁部64a以及第2支承端部62)的微小变形而产生的间隙供给,因此,能够止于滑动部分s2的滑动可靠性所需的少量油量。因而,朝滑动部分s1、其他的滑动部分的供油量不会不足。即,能够防止针对滑动部分s1、其他的滑动部分的润滑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滑动部分s2的润滑性能。
81.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压缩机构部12的轴承润滑部、尤其是第2轴承34(第2筒部34a)与副轴部32b的滑动部分s2的润滑性能。另一方面,从供油孔39e汲取到主供油路52的润滑油i有时从平衡器盖39的推力支承部39d与副轴部32b的下端面32e之间的滑动间隙浸入盖空间42。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平衡器38搅拌所浸入的润滑油i,则根据其阻力的大小,有可能在旋转轴32的旋转中产生额外的阻力。
8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用于从盖空间42有效地排出所浸入的润滑油i的排出构造。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因平衡器38的润滑油的搅拌阻力而引起的旋转轴32的旋转性能的降低等。以下,对这种排出构造进行说明。
83.如图2所示,平衡器盖39具有从旋转轴32的另一端(下端)侧朝向连通路43倾斜的倾斜部71。倾斜部71是使壁部39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底部39a朝旋转轴32的径向倾斜的部位。例如,倾斜部71可以遍及壁部39b的整周设置,也可以设置于周向的一部分。
84.图5是从下方示出平衡器盖39的构成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平衡器盖39具有多个分室部72以及固定部73。
85.分室部72避开由螺栓40固定的固定部73而划分盖空间42。固定部73是经由螺栓40向第2轴承34固定的固定部分。在图5所示的构成例中,平衡器盖39通过5个螺栓40固定于第2轴承34,与此对应地具有5个固定部73a~73f。因此,平衡器盖39避开这5个固定部73a~73f而具有5个分室部72a~72e。这些分室部72与固定部73在周向上交替地大致等间隔(同一相位)地配置。因而,在图5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平衡器盖39形成顶点为5个大致星形的形态。另外,分室部72的数量、螺栓40的个数以及固定部73的数量并不限定于5个,也可以是2
个以上4个以下,或者是6个以上。
86.上述多个(作为一例为5个)分室部72在盖空间42中连通。在图5所示的构成例中,盖空间42在由5个分室部72a~72e划分为5个的状态下,整体上形成一个空间。
87.5个分室部72a~72e中的第1分室部72a与第2轴承34的排出口34d连通。即,第1分室部72a能够经由排出口34d与缸体室35的压缩室连通。因而,通过第2排出阀机构34e开放排出口34d,由此从缸体室35的压缩室朝第1分室部72a排出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排出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第1分室部72a流入其他的连通的分室部72b~72e。
88.此外,5个分室部72a~72e中的至少一个与连通路43连通。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具备两个连通路431、432。如图5所示,这些连通路431、432在周向上以规定的相位差(中心角度差)配置。具体而言,从轴心方向观察,连通路431、432在旋转轴32的旋转方向(图5所示的箭头r所示的方向)上,在比从排出口34d到第一个固定部(第1固定部)73a的中心角度(α1)大的中心角度的位置处与分室部72b、72c连通。
89.即,这些连通路431、432与在周向以规定的相位差(中心角度差)、即大致等间隔配置的5个分室部72中相邻的两个(分室部72b、72c)的配置间隔一致地(相位差为72
°
左右)配置。由此,第2分室部72b与连通路431连通,第3的分室部72c与连通路432连通。因而,第2分室部72b经由连通路431、第3的分室部72c经由连通路432,分别与密闭容器10内的润滑油贮存面is的上方空间连通。
90.在该情况下,在旋转轴32的旋转方向上,从排出口34d到连通路431的中心角度(α2)比从排出口34d到第1固定部73a的螺栓40的中心角度(α1)大。此外,从排出口34d到连通路432的中心角度(α3)比从排出口34d到连通路431的中心角度(α2)更大(α1《α2《α3)。中心角度的规定位置是旋转轴32的轴心(中心轴线o1)的位置、螺栓40的旋转中心cb、排出口34d的开口部34h的开口中心c1以及连通路431、432的开口部43b的开口中心c2、c3。
91.在第2分室部72b以及第3的分室部72c分别设置有倾斜部71。第2分室部72b的倾斜部71具有随着朝向旋转轴32(副轴部32b)的径向的外侧而接近连通路431的倾斜面74b。此外,第3的分室部72c的倾斜部71具有随着朝向旋转轴32(副轴部32b)的径向的外侧而接近连通路432的倾斜面74c。
9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轴32的旋转,滚子37在缸体室35中进行偏心旋转。由此,在缸体室35的压缩室中被压缩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排出口34d朝平衡器盖39的盖空间42排出。此外,如上所述,从供油孔39e汲取到主供油路52的润滑油i有时从平衡器盖39的推力支承部39d与副轴部32b的下端面32e之间的滑动间隙侵入盖空间42。
93.在该情况下,因从排出口34d排出的高温
·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以下,称作排出气体)的流速而产生的对盖空间42的引入力作用于润滑油i。此外,对于浸入到盖空间42的润滑油i,作用来自平衡器38的离心力,并且持续作用排出气体所产生的引入力。
94.因此,如图2中的箭头a2所示,润滑油i顺着倾斜面74b、74c上升,从开口部43b引导至连通路43(431、432)。引导至连通路43(431、432)的润滑油i从开口部43a朝消声器41内排出,朝密闭容器10内的润滑油贮存面is的上方空间排出。
95.此时,润滑油i被雾化而在倾斜面74b、74c上升。在图6中表示用于使被雾化的润滑油i的粒子p在相对于水平面gs的倾斜角度为θ的倾斜面ss上升的条件。如图6所示,为了使被雾化的润滑油i的粒子p借助离心力在倾斜面ss上升,需要满足如下的关系式(1)。
96.fcosθ》μ
×
fsinθ即,tanθ《1/μ
……
(1)
97.f是作用于被雾化的润滑油i的粒子p的离心力,θ是倾斜面ss相对于水平面gs的倾斜角度、且是规定图2所示的倾斜面74b、74c的倾斜角度θ1的值的角度。μ是被雾化的润滑油i的粒子p与倾斜面ss的摩擦系数。
98.摩擦系数(μ)的值根据针对润滑油i以及倾斜面ss的各种条件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一般值估算为0.25到0.3左右时,如果倾斜角度(θ)为70
°
以下,则润滑油i的粒子p能够借助离心力在倾斜面ss上升。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倾斜面74b、74c的倾斜角度(图2所示的角度θ1)相对于水平面为70
°
以下。
99.根据这样的润滑油i的排出构造,即使在润滑油i浸入到盖空间42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平衡器38的离心力以及排出气体的引入力,将润滑油i引导至倾斜面74b、74c。倾斜面74b、74c的倾斜角度(θ1)为规定角度,因此,能够使润滑油i顺着倾斜面74b、74c上升。由此,能够从倾斜面74b、74c通过连通路431、432将润滑油i从盖空间42排出。其结果是,能够用排出气体保持平衡器38的周边的气氛。因此,例如能够减小平衡器38的润滑油的搅拌阻力,能够抑制旋转轴32的旋转性能的降低等。
100.作为一例,使倾斜面74b、74c相对于水平面为70
°
以下。因此,在向盖空间42飞散的润滑油i的油滴(雾)与倾斜面74b、74c的摩擦系数(μ)比较高的情况下,即使作为一例为0.25到0.3左右,也能够使润滑油i顺着倾斜面74b、74c从盖空间42排出。
101.此外,倾斜面74b、74c设置于避开螺栓40的固定部73配置的分室部72(72b、72c)。因而,不仅能够通过螺栓40将平衡器盖39相对于第2轴承34牢固地固定,而且能够从盖空间42有效地排出润滑油i。
10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431、432配置成与避开螺栓40的固定部73的分室部72b、72c连通。因此,能够使连通路431、432靠近分室部72b、72c的外周、即靠近倾斜面74b、74c配置并开口。对于被雾化的润滑油i的粒子以及来自排出口34d的排出气体,除了来自平衡器38的离心力之外,还在旋转轴32(副轴部32b)的旋转的切线方向上作用推进力。因而,通过使连通路431、432靠近倾斜面74b、74c配置,能够对润滑油i以及排出气体作用更大的离心力以及推进力。因此,能够使润滑油i乘着排出气体从盖空间42更有效地排出。
103.此外,从排出口34d到连通路431、432的中心角度(α2、α3)均比从排出口34d到第1固定部73a的螺栓40的中心角度(α1)大。因此,能够对润滑油i的粒子以及排出气体分别作用离心力与推进力,能够将润滑油i可靠地引导至连通路431、432。并且,能够以规定间隔配置固定部73,并能够确保基于螺栓40的稳定的平衡器盖39的固定位置。
104.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提高针对轴承润滑部的润滑性能之外,还能够从盖空间42有效地排出润滑油i,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密闭型压缩机2的可靠性。
105.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这种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106.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密闭型压缩机2是缸体31为一个的单缸旋转式压缩机模型,但也可以是具备两个以上的缸体的多缸旋转式压缩机模型。在该情况下,各缸体的缸体室的容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密闭型压缩机也可以是叶片与滚子成为一体的摆
动类型。
107.符号说明:
108.1:制冷循环装置(空调机);2:密闭型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装置;5:蒸发器;6:储液器;7:循环回路;10:密闭容器;10c:贮油部;11:电动机部;12:压缩机构部;31:缸体;32:旋转轴;32a:主轴部;32b:副轴部;32c:偏心部;32e:下端面;32f、32g:外周面;33:第1轴承;33a:第1筒部;33b:第1凸缘部;34:第2轴承;34a:第2筒部;34b:第2凸缘部;34d:第2排出孔(排出口);34h:开口部;35:缸体室;35a:上表面;35b:下表面;38:平衡器;39:平衡器盖;39a:底部;39b:壁部;39c:凸缘部;39e:供油孔;40:螺栓;42:盖空间;43(431、432):连通路;43a、43b:开口部;51:供油路;52:主供油路;53a:第1副供油路;53b:第2副供油路;53c、53d:开口部;54:通油槽;54a:基端;61:第1支承端部;62:第2支承端部;63、64:槽;63a、64a:内壁部;63b、64b:外壁部;63c、64c:底部;65:薄壁部;71:倾斜部;72(72a~72f):分室部;73(73a~73f):固定部;74b、74c:倾斜面;c1、c2、c3:开口中心;cb:螺栓旋转中心;i:润滑油;is:润滑油贮存面;o1:密闭容器的中心轴线;s1、s2:滑动部分;t1:第2支承端部的壁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