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座组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8884发布日期:2020-07-04 04:4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基座组件、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座组件、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为了降低风机在工作过程中因震动而产生的噪音,一般在动力组件和底座的连接处设置弹性减震件,避免动力组件因震动问题直接和底座硬接触而产生碰撞噪音。

但是,在动力组件和底座间一般连接有线路,弹性减震时动力组件与底座间会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易导致同时连接在动力组件和底座上的线路与动力组件的壳壁和底座的壳壁间发生磨损,影响线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无叶风扇弹性减震所带来的线路磨损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基座组件、风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座组件,包括底座,其上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底座与所述动力组件间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底座具有互相嵌装部,于所述嵌装部处,所述底座和所述动力组件的同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线部和第二卡线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卡线部上方的过线槽;其中在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卡线部的上端面处于所述过线槽的槽底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嵌装部包括成型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壁以及成型在所述动力组件上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内嵌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一卡线部和所述第二卡线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卡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壁的内侧面,于预设安装位置处,线路呈“u”型结构桥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的上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支架,夹设在所述底座和所述动力组件之间;弹性件,支撑于所述动力组件的下端面与所述支架的上端面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上方开口的环形槽体,其槽壁内侧凸出成型有支撑边,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边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冲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支架和/或所述支撑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周面上凸出设置有至少一凸块,所述底座的槽壁内侧沿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凸块适配的滑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块的上端面与所述滑槽的配合处设置有锁付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被构造为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压簧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动力组件的端面上,所述压簧套装在所述压簧支架上,所述动力组件上对应设置有支架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压簧支架为柱状卡扣结构,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臂以及成型在所述弹性壁的上端部的卡头。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柱,设置在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动力组件的端面上,所述动力组件上对应设置有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的上端面处于所述压簧支架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组件的上端部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与机头组件上的第一限位面配合使用,以限制所述动力组件在所述减震组件作用下的弹起高度。

进一步地,于预设安装位置,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间存在间距a,所述卡头的卡接面与所述动力组件上的第二限位面间存在间距b,两者满足a小于b。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基座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为无叶风扇。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包括底座,其上设置有动力组件,底座与动力组件间设置有减震组件,动力组件与底座具有互相嵌装部,于嵌装部处,底座和动力组件的同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线部和第二卡线部;以及设置在第一卡线部上方的过线槽;其中在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卡线部的上端面处于过线槽的槽底的上方。

本发明中连接在底座和动力组件间的线路,一端通过第一卡线部固定在底座上,一端通过第二卡线部固定在动力组件上,因在振动过程中,底座是固定不动的,动力组件相对于底座上下振动,在动力组件上下运动过程中,因第二卡线部的上端面处于过线槽的槽底的上方,保证线路在动力组件的带动下,在过线槽内不断弯折和展开,不会对线路产生拉扯力,有效避免了线路与底座和动力组件间的磨损和断裂风险。

2.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第一卡线部设置在第一壁的外侧面,第二卡线部设置在第二壁的内侧面,于预设安装位置处,线路呈“u”型结构桥接在第一壁与第二壁的上方位置,上述“u”型的线路结构本身可保证线路在弯折和展开时的弯折半径较大,较大的弯折半径可减弱线路在弯折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线路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支架与支撑边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可避免了在振动过程中支架与支撑边直接硬接触而增加接触噪音。

4.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支架的周面上凸出设置有至少一凸块,底座的槽壁内侧沿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与凸块适配的滑槽,凸块和滑槽可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可提高组装的效率,同时可有效的阻止支架的周向转动。

5.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凸块的上端面与滑槽的配合处设置有锁付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支架和底座间的固定的可靠性。

6.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定位柱的上端面处于压簧支架的上方,当动力组件在振动作用向下运动时,且振动量过大时,可保证定位柱的上端面先与动力组件上的定位槽的槽底接触,以防止压簧支架的上端部直接硬接触在动力组件上而造成折断。

7.本发明中的基座组件中于预设安装位置,限位块与第一限位面间存在间距a,卡头的卡接面与动力组件上的第二限位面间存在间距b,两者满足a小于b。此保证了当动力组件在振动作用向上运动时,且振动量过大时,可保证限位块先和第一限位面接触,防止卡头的卡接面与动力组件上的第二限位面间直接硬接触而造成折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基座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基座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基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基座组件与机头组件配合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定位槽和支架安装槽的实施位置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基座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1-第一卡线部;12-过线槽;13-第一壁;14-支撑边;15-滑槽;16-筋条;

2-动力组件;21-第二卡线部;22-第二壁;23-支架安装槽;24-定位槽;25-限位块;26-第二限位面;

3-减震组件;31-支架;32-弹性件;33-凸块;34-压簧支架;341-弹性臂;342-卡头;35-定位柱;

4-第一缓冲件;

5-锁付结构;

6-机头组件;61-第一限位面;

7-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到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组件包括底座1,其上设置有动力组件2,底座1与动力组件2间设置有减震组件3,动力组件2与底座1具有互相嵌装部,于嵌装部处,底座1和动力组件2的同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线部11和第二卡线部21;以及设置在第一卡线部11上方的过线槽12;其中在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卡线部21的上端面处于过线槽12的槽底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的基座组件的使用对象为无叶风扇,其他一些需要基座组件上减震的电器产品上,如柜式空调等同样适用。

还需说明的是,上述的过线槽12的槽口尺寸要大于线路7的线径,以保证线路7可活动地运动在过线槽12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在底座1和动力组件2间的线路7,一端通过第一卡线部11固定在底座1上,一端通过第二卡线部21固定在动力组件2上,因在振动过程中,底座1是固定不动的,动力组件21相对于底座1上下振动,在动力组件2上下运动过程中,因第二卡线部21的上端面处于过线槽12的槽底的上方,保证线路7在动力组件2的带动下,在过线槽12内不断弯折和展开,不会对线路7产生拉扯力,有效避免了线路7与底座1和动力组件2间的磨损和断裂风险。

如图1中的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嵌装部包括成型在底座1上的第一壁13以及成型在动力组件2上的第二壁22,第二壁22内嵌于第一壁13,第一卡线部11和第二卡线部21分别安装在第一壁13和第二壁22上,具体地,第一卡线部11安装在第一壁13的外侧面,第二卡线部22安装在第二壁22的内侧面,于预设安装位置处,线路呈“u”型结构桥接在第一壁13与第二壁22的上方位置,上述“u”型的线路结构本身可保证线路7在弯折和展开时的弯折半径较大,较大的弯折半径可减弱线路7在弯折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增加线路7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线部11和第二卡线部21为常用的线槽结构,线路7以过盈配合按压在线槽内,以实现固定。

如图2所示,示出了减震组件3的结构组成,减震组件3包括:支架31,夹设在底座1和动力组件2之间,本实施例中的支架31为环状结构,具体地,底座1为上方开口的环形槽体,其槽壁内侧凸出成型有支撑边14,支架31贴合安装在支撑边14上,上述结构方式,将支架安装在底座1的内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可使支架31受到底座1的有效约束,而增加支架3安装的稳定性。

在安装时,为了防止在振动过程中,支架31与支撑边14直接硬接触而产生噪音,在支架31与支撑边14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4,第一缓冲件4为常用的橡胶垫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4一体成型在支撑边14上,其简化了第一缓冲件4的安装过程,且一体化成型的工艺可有效保证第一缓冲件4的表面接触的平整性,进而有效控制间隙误差,保证减震的效果。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缓冲件4还可一体成型在支架31上,其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结合图7和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支架31和底座1的安装方式,具体地,在支架31的周面上凸出成型有至少一凸块33,本实施例中为一个,底座1的槽壁内侧沿基座组件的高度方向成型有与凸块33适配的滑槽15。凸块33和滑槽15可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可提高组装的效率,同时可有效的阻止支架31的周向转动。

进一步地,在滑槽15内的槽底面上加工有筋条16,其可保证凸块33与滑槽15间接触的紧密性,防止产生安装间隙。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支架31与底座1间的连接的强度,在凸块33的上端面与滑槽15的配合处设置有锁付结构5,上述的锁付结构5为常用的螺钉锁付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锁付结构5亦可采用卡扣锁付的形式来实现,这样可提高组装的效率。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凸块33的数量还可为多个,其可增强固定安装的强度。

进一步地,当上述的凸块33的数量为多个时,凸块33沿支架31的周面等间距设置,以保证每个凸块33的受力的一致性,保证其使用的寿命。

如图2和图3中的示出,在支架31上还安装有弹性件32,支撑于动力组件2的下端面与支架31的上端面间,本实施例弹性件32被构造为压簧,其成本低,易加工。

为了实现压簧的简便组装,如图6和图7所示,减震组件3还包括压簧支架34,一体成型在支架31朝向动力组件2的端面上,压簧套装在压簧支架34上,动力组件2上对应设置有支架安装槽2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压簧支架34为柱状卡扣结构,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臂341以及成型在弹性壁341的上端部的卡头342,在压簧安装时,将两个弹性臂341向中间压拢,以使压簧通过卡头342而穿接到压簧支架上,当穿接到位后,弹性臂341复位,利用卡头342将压簧限位在压簧支架34上,安装简单方便,且保证压簧不会脱出,为后续的组装工艺提供了便利。

本实施例中的压簧支架34为四个,沿支架31的周向等间隔实施,其可有效保证对动力组件2提供均匀的支撑作用力。

上述中压簧支架3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振动的情况以及动力组件2的自身重力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

如图6和图8所示,减震组件3还包括若干定位柱35,安装在支架31朝向动力组件2的端面上,动力组件2上对应加工有定位槽24,定位柱35的设置方便了安装的同时,还可起到限制周向转动的作用,可保护周向转动产生的剪切力对压簧支架34造成损伤。

如图10定位柱35的上端面处于压簧支架34的上方,且存在高度差h,当动力组件2在振动作用向下运动时,且振动量过大时,可保证定位柱35的上端面先与动力组件2上的定位槽的槽底接触,以防止压簧支架34的上端部直接硬接触在动力组件2上而造成折断。

如图5和图10所示,动力组件2的上端部还设置有限位块25,限位块25用于与机头组件6上的第一限位面61配合使用,以限制动力组件2在减震组件3作用下的弹起高度,于预设安装位置,限位块25与第一限位面61间存在间距a,卡头342的卡接面与动力组件2上的第二限位面26间存在间距b,两者满足a小于b。此保证了当动力组件2在振动作用向上运动时,且振动量过大时,可保证限位块25先和第一限位面61接触,防止卡头的卡接面与动力组件上的第二限位面间直接硬接触而造成折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扇,具有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基座组件,且具有其全部的技术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